通過鄉村配套體系的配置,實現鄉村生態宜居是鄉村振興的關鍵。鄉村的基礎設施建設主要包括生活設施、生態設施和生產性設施,基礎設施配套的推進,要以居民的生產生活為根本,以第三產業發展為動力,兩者相互促進,形成協同作用,進一步推動鄉村配套與旅遊業的發展。居住配套體系的完善、基礎設施的完善、社會公共服務的健全形成了鄉村發展的基本架構,進而形成鄉村發展體系。
第一,鄉村公共服務。按政府主導、多方參與的思路,進一步加大政府提供鄉村基本公共服務的力度,把鄉村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分為文體、教育、醫療衛生、就業和社會保障、鄉村基礎設施和環境建設、農業生產服務、社會管理七個類別,形成具體內容,並劃分為政府、村自治組織、市場三個供給主體,同時明確組織實施辦法。針對鄉村公共服務受益的地域性和特殊性,結合不同類別村的人口規模和經濟條件,按照統籌推進「三個集中」的原則,以節約資源、信息共享為重點,整合村級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場所、設施等資源,統一規劃,優化功能,集中投入,統籌建設政務服務中心、村級活動中心等公共服務平臺,實行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的合理布局,全面覆蓋,並逐步形成一套適應鄉村居民生產生活方式轉變要求、城鄉一體的基本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標準體系。
第二,鄉村基礎設施建設。大致可分為「生產、生活、生態」三類,其中,「生產」類基礎設施建設以農田水利設施為代表,根據農業發展需求,加大資金投入,逐步實現農業產業化標準;「生活」類基礎設施建設以交通、電力、生活汙水收集管網、汙水處理設施、無害化衛生廁所改造建設等生活配套設施為主,既要考慮鄉村居民生產生活的實際需要,還要根據產業融合發展等要素規模配置基礎設施資源;「生態」類基礎設施建設,要全面推進鄉村清潔工程、汙水治理工程,建立健全鄉村居民自我管理機制、清掃清運機制、經費保障機制等長效機制,切實改善鄉村人居環境。
第三,加強體育場地設施規劃和建設
為了滿足農村居民多樣化體育需求,應該把體育設施規劃納入村莊規劃中,做好用地規劃,充分利用四荒地等有效開發利用,充分利用郊野公園、農村綠地等建設小型、簡易、便民群眾體育設施,積極開展全民健身工作,逐步形成建設功能齊全、配套完善、布局合理的體育場地設施網絡;積極建設因地制宜、便民利民、形式多樣的基層體育設施,展開豐富多樣的休閒運動項目,並在農村布局大型體育場館要在充分的調查研究基礎上進行,不能盲目建設。從而提升農村居民的體質健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