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產毛利率近75%
近日,華僑城發布2019年年度報告,並舉行業績交流會。
從數據來看,華僑城交出了一張漂亮的成績單:
2019 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600 億元,同比增長 25%;
利潤總額192 億元,同比增長 25%;
淨利潤143 億元,每股基 本盈利 1.5 元,同比增長 17%;
歸母淨利潤123 億元,同比增長 17%;
截至2019年12月底,公司資產總值達到3796 億元, 同比增長 28%;
公司股東權益合計950 億元,同比增長 23%
對於這樣的數據,華僑城用「各項指標均創下歷史新高」來形容,可見相當滿意這個成績。
01
房地產業務毛利74.6%
房地產業務方面,華僑城實現籤約面積252萬平方米,同比增長22%,實現籤約金額863億元, 同比增長45%。
這個銷售成績放到全國房地產企業當中,並不突出。
按克而瑞數據,華僑城2019年的全口徑銷售金額為795.9億元,排名第45位,即便以年報863億元的金額來看,排名也僅為第41名。
從權益銷售金額來看,華僑城以670.6億元排名36位。
雖然銷售額不甚突出,但華僑城主攻文旅業務,房地產為其第二業務,能獲得如此的成績,仍算較為不錯。
並且,華僑城的房地產業務銷售毛利率為74.6%。
今年相關排行榜未出,而根據《2018中國內房股銷售毛利率50強》數據,排名第一名的房企,其銷售毛利率正是74%,預計華僑城2019年的銷售毛利率將在行業內名列前茅。
02
文旅業務首次佔比超50%
在「第一業務」文旅方面,長期以來,華僑城都被質疑文旅業務投入大、資金回籠緩慢,只能靠房地產「回血」。
今年,這樣的言論終於不再是主流——華僑城第一次實現文旅業務營收超過房地產業務,佔比達50.42%。
全年下來,華僑城旗下18家景區、24家酒店、1家旅行社、2家開放式旅遊區,累計接待遊客5209萬人次,同比增長12%。
「大本營」深圳,貢獻三分之一業績
華僑城於1985年在深圳成立,是國務院國資委直接管理的大型中央企業。深圳作為其「大本營」,為華僑城2019的成績單貢獻不小。
01
深圳業績近300億
2019年,華僑城創想大廈、香山美墅、新天鵝堡三期(天鵝湖花園)、海府生態大廈、紅山6979(股權佔比50%)等項目相繼入市。
根據克而瑞數據,以上項目為華僑城帶來286.93億元的銷售額,佔其房地產業務銷售額33.2%。
換而言之,深圳為華僑城貢獻了超過三分之一的銷售額。
圖片來源:克而瑞
而從華僑城年報來看,其地產及旅遊綜合項目銷售情況顯示,除以上房地產項目外,香山裡花園、大空港項目、華僑城大廈也對其業績有所貢獻。
因此,華僑城在深圳的銷售總額達到298.2億元。
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去年5月入市的新天鵝堡三期,位於南山華僑城片區,主推117-123平方米戶型住宅1110套,均價12.5萬元/平方米。
深圳房地產信息網統計數據顯示,新天鵝堡三期2019全年銷售額51.78億元,在全市樓盤成交金額排行榜排名第十。
此外,去年4月,在華僑城對於2019年經營策略貫徹執行中,披露了華僑城以180億元的價格,將其位於深圳新建的總部大樓賣給了中國人壽。這一數額,也刷新了深圳最大宗單體不動產交易記錄。
到12月,華僑城又以10億元的價格,整售了海府生態大廈的一棟寫字樓。
並且,華僑城在深圳的歡樂谷、東部華僑城、世界之窗和錦繡中華等一系列的旅遊園區,也為其帶來不俗的收入。
總的來看,華僑城在華南區的業務營收佔全年營收的71.5%,甚至比2018年還提升了近7個百分點。
2
斥資51億在深圳拿地
即便在深圳已擁有眾多項目,華僑城依然不懈於在深圳拿地。
根據年報,華僑城2019年累計獲取土地47宗,新增土地面積625萬平方米,計容建面1208萬平方米。
其中,通過股權收購、招拍掛等方式,華僑城在深圳(含深汕合作區)拿下4個項目,新增土地24.3萬平方米,計容建面83.2萬平方米。
為此,華僑城耗資51.2億元,甚至在坪山和龍崗的兩個項目權益比例僅在50%左右。
此外,華僑城在深圳的主要開發項目有3個,包括寶安區的會展灣、南山區的漁人碼頭、龍崗區的創想大廈。
其中,華僑城與招商蛇口聯合開發的項目會展灣·水岸,位於寶安區新國際會展中心東面,佔地面積4.2萬平方米,總建面15.6萬平方米。
項目於去年年底開盤,主推34-124平方米公寓,均價4.75萬元/平方米。
文旅或再滑坡,靠地產反哺
雖然去年文旅業務終於「揚眉吐氣」了一番,但在疫情的影響下,今年或再次回落。
華僑城旅遊管理部總監王剛表示,疫情影響,為全國的文化旅遊產業帶來了較大的壓力,華僑城也不例外。
從同樣在4月28日發布的2020年一季度報來看,華僑城一季度營收68.2億元,同比下降13.9%;歸母利潤8.4億元,同比降幅達30%。
王剛透露,一季度的遊客接待和收入主要是在1月中上旬。2月22日,華僑城雖然提出了全面復工復產,但也是有限復工復產,所以一季度的遊客接待水平只有去年同期的30%。
時至今日,疫情影響依舊未能抹去,對旅遊、住宿等業務影響尤為嚴重。因而,今年華僑城的「第一業務」或將大幅回落,公司只能再次依賴地產業務反哺了。
編輯:韓素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