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電商中的又一個「拼多多」要上市了。據IFR消息,社交零售平臺雲集微店將在本月赴美申請IPO。
此前路透社援引知情人士稱,雲集微店已在2018年9月聘請投資銀行進行首次公開發行,計劃於2019年初在美國上市,並委託摩根史坦利、瑞士信貸和摩根大通領導,在納斯達克證券交易所上市。
該知情人士還透露,雲集微店計劃在IPO中籌集約10億美元資金,獲得70億~100億美元的估值。
公開資料顯示,雲集微店於2018年4月完成B輪融資,且迄今為止共完成兩輪,融資總額在10億元人民幣左右,主要投資者包括專注於亞太和中東市場的凱欣亞洲投資集團和中國的鼎暉投資。
基於S2B2C模式,雲集微店主要為微商賣家提供美妝、母嬰、健康食品等貨源,用性價比+精選SKU來吸引用戶,並以招募微商店主和社交裂變的方式來完成獲客和交易。
雲集微店只比拼多多早創建4個月。從2015年5月上線到走向二級市場,雲集前後也只花了不到4年時間。這便意味著,雲集微店即將成為繼拼多多之後,又一家「不滿4歲」的年輕上市公司,同時也是微商平臺裡跑出的第一隻美股。
不只是年齡和上市進程,雲集微店在多個方面都與拼多多有著驚人的相似。
首先是在各自垂直的領域裡,都扮演著「先行者」的角色。雲集微店創始人肖尚略曾說,雲集微店的目標是做中國最大的微商平臺。而實際上,雲集微店到今天已經成為了社交零售電商領域的頭部公司。
公開資料顯示,中國電子商務交易量增速已從2015年的36.5%下降至2017年的19%左右。而同一時間段的雲集微店,創建第一年銷售額就突破一個億,並且連續兩年維持爆發式增長,年銷售額增速超過500%,目前年銷售額近百億元。據路透社報導,雲集微店已在2017年實現收支平衡,預計2018年實現盈利。
既然是「先行者」,必然會面對更多未知。
與拼多多相同,雲集微店的上市之路也充滿了各種質疑和不看好。
2017年7月,快速發展的雲集微店被指涉嫌傳銷,收到了杭州市工商部門總額為958萬元人民幣的罰單;隨後其公眾平臺訂閱號和服務號被微信平臺永久封號。當時的雲集存在入門費、拉人頭和團隊計酬等行為,這些行為涉嫌違反《禁止傳銷條例》。
儘管此後雲集微店也展開了經營模式調整,就地推中有爭議的部分進行了整改,但擺在雲集面前的問題是,其核心模式難以繞開「三級分銷」:經理、主管、店主三個新的層級,經理依舊從主管和店主這些「下線」的繳費中抽成,主管則向店主抽成。
根深蒂固的微商基因使得雲集時常面臨不確定的政策風險,此前近千萬元的罰單已是血的教訓。但云集依然無法保證微商團隊的種種「越界」舉措何時會將自己拉入傳銷、虛假宣傳的泥潭。
立志做「中國最大微商平臺」的雲集微店,此刻或許已不願再與「微商」有更多關聯。
與拼多多在上市後頻繁遭遇挫折,被市場倒逼展開轉型、引入優質品牌重建平臺形象的尷尬境遇不同,雲集顯然吸取了前車之鑑,踩下了急剎車,在籌備上市的過程中先進入了轉型期。
2018年10月9日,肖尚略發內部信稱,雲集正面臨從社交電商向會員電商轉型的時期,也將是未來「社交電商」的主流形態。
雲集未披露更多轉型細節,但從那時起,社交零售電商便相繼出現了「破局者」:同為頭部玩家之一的每日一淘推翻了此前拉新計酬的模式,一舉取消398元會員費,轉變為邀請30個新用戶註冊即可成為店主;而新入局者庫店則依靠寺庫在奢侈品領域的供應鏈優勢,在電商法的利好下做起了奢侈品代購的生意。
眼看著,社交零售平臺舊有的商業模式,面臨著被推倒重來的境遇。此時在爭議與觀望聲中謀求上市的雲集微店,還能否順利繞過拼多多的覆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