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林芝市工布江達縣的巴松湖,藏語意為「三座巖石山下的湖」。巴松措景區是國家森林公園和5A級景區。時入深秋,舉目望去,山依偎著水,水映照著山,碧水共長天一色。若雲來山更佳,勝仙境。
圖為美麗的巴松措。記者 扎巴旺青 攝
結巴村就位於巴松措景區內,是工布藏族的聚集地。具有原始工布風情的結巴村距工布江達縣城103公裡,距鄉政府駐地錯高鄉15公裡,平均海拔3405米。錯落有致的美麗藏式民居鑲嵌在湖邊、森林裡,生活的氣息撲面而來。據流傳此地的民間傳說故事,「結巴」為「忘記」之意。若坐擁如此美麗山水,名字倒也有內在之貼切。
林芝素有「西藏江南」之稱,是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過去,這裡的人們世代以砍伐林木貼補家用。2005年,政府部門下了禁伐令,並倡導大力發展生態旅遊以保護這道天然的生態屏障。十幾年來,政府持續加大投資力度,改造農牧民住房和鄉村基礎設施,還定期舉辦農家樂餐飲、服務、衛生等方面的培訓,千方百計地完善發展生態旅遊的基礎。這些舉措,讓當地人民對做旅遊不僅手裡有了「底」,心裡也有了「底」。
一樹繁花向春風。結巴村也不例外。他們立足生態,大力搞起了家庭旅館,吃上了「旅遊飯」,走上了致富路。開始的時候全村只有3家家庭旅館,後面就有了第4家、第5家……國吉家庭旅館便是結巴村的第一家家庭旅館,開辦於1993年。索朗卓嘎是這家家庭旅館的女主人,2008年從她嶽父索朗班旦手中接管了家庭旅館。雖然今年只有30歲,但她已有10年打理家庭旅館的經驗。卓嘎最早接管的是木質小樓,2010年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又新建了一座房子,擴大了旅館規模,目前她家擁有兩棟房子做家庭旅館。
索朗卓嘎正在晾曬枕套和被罩。 記者 扎巴旺青 攝
卓嘎說:「我的兩棟房子都是帶獨衛的,目前(村裡)我家的獨衛最多。 兩個房子總共有28個床位,去年共收入13-15萬。」在兩個家庭旅館傍邊,她又正在建一座佔地700多平方米的3層小樓,準備打造成精品民宿酒店,建成之後將有16間房用來住宿。除了住宿外,她還預備將頂樓作為觀景臺打造。卓嘎說,新酒店預計明年開始營業,雖然她有一定的酒店管理經驗,但她一個人是忙不過來的,屆時也會聘請一些專業的客房服務人員來一起打理。「設備更齊全了,旅館更舒適了,遊客自然更願意來。」卓嘎自信地說,「我還自己經營一家網店,做微商,通過村民採購,我收購的方式賣一些藏藥材,從中也能夠收入3-4萬。」記者加了卓嘎的微信,在她的朋友圈充滿了鄉土生活的一天天,採摘松茸、各種蘑菇,還有森林、湖水,以及溢出滿屏的他們的喜悅……西藏新農村新農民的生活,讓生活在城市的記者都禁不住豔羨。
桑西家的旦培家庭旅館就是結巴村的第4家旅館。她家原來做的是商店和餐館生意,見開辦家庭旅館收入更豐盈,自2006年開始她開始改做家庭旅館,收入翻了幾倍,當時投資的15萬在第一年就回了本。現在村子裡家庭旅館多,競爭激烈,收入沒有以前可觀,但還是能保持在15萬左右。
隨著遊客對休閒體驗和更高的精神消費的需求變化,為結巴村的老式家庭旅館提供了新的契機和方向。次仁德吉家的家庭民宿就是在這樣的契機之下出現在結巴村。這是一座隱匿在幽靜村落裡的精緻、時尚、浪漫的木質精品民宿,與村裡的其他家庭旅館相比,有著脫胎換骨般的提升,整潔乾淨的房間,溫馨且富有特色的設計,格調顯而易見。二樓用作住宿,一樓用作餐廳,餐桌上擺上了自家的蘋果和一些小零食,客人來了也會煮本地土豆和牛肉來招待,後院蔬菜現摘現做,讓客人能夠充分體驗農家的趣味。
「政府非常支持開辦精品民宿,工商銀行為我們提供貼息貸款,我自己貸款了100萬再加上縣政府的10萬元扶持資金,我就這樣做起了自己的『事業』。我們根本不用擔心,只要跟著政策走,放心大膽往前衝,後期的工作都會有鄉政府和駐村工作隊幫我們處理。而且我在澤當飯店已經工作了27年,有豐富的酒店管理經驗,做起來也是得心應手。」次仁德吉說道。她家的民宿是與弟弟合開的,去年12月裝修完成,但出於裝修安全考慮,他們今年5月份才開始接待客人。「5月到現在純收入有16萬。要創立自己的品牌,住宿、特色食品這些方面都要兼顧,香噴噴的特色石板烙餅、甜茶和酥油茶、新鮮有營養的牛奶、糌粑以及各種炒菜讓客人吃得舒心,這樣既招攬了客人,也拓寬了農產品的銷路。」次仁德吉說。她通過微信朋友圈線下推送以及與幾家公司長期合作,有固定的客源。未來,她希望與旅行社合作,打造涉外民宿,接待外國遊客。「現在村裡還沒有這樣一家(涉外民宿),所以年底我打算先去諮詢一下,爭取早日與國際接軌。」次仁德吉有著自己的遠大理想。
次仁德吉和她的合伙人弟弟多吉旺扎。記者 扎巴旺青 攝
發展生態旅遊讓結巴村的面貌煥然一新,昔日的伐木村,如今已是生態旅遊示範村。翻天覆地的變化,發生在這十幾年。結巴村村委會第一書記王石感嘆:以前村裡沒有水泥馬路,全是泥濘小道,一到下雨就踩泥巴。現在,村裡通了柏油路,水泥路鋪到每家每戶門前;村民全搬進了寬敞明亮的新居;村裡早就通了電和自來水,還覆蓋了網絡……隨著基礎設施的不斷改善,遊客越來越多,村裡的家庭旅館數量和規模也在慢慢增加,村裡131戶537人,其中有41戶170多人就在經營家庭旅館,2018年他們村光是家庭旅館的收入達到了180萬。
生態旅遊不僅帶動了本地人的就業和增收,也為整個村的經濟注入了活力。遊客多了,藏香豬肉供不應求。村裡採用入股的方式順勢辦起了藏香豬養殖基地,每年會給村民分紅。2016年初建檔時全村貧困發生率為17%,2018年年底就實現了整村脫貧。遊客接待中心、度假山莊、松茸加工廠、綠潔洗滌公司、西藏沃野藏豬原種保護基地等村集體經濟的不斷壯大,提高了自身的「造血」功能,成為帶動結巴村民共同致富的一個重要抓手。村民增收的路子越走越寬,日子越過越紅火,去年人均收入達到16420元,大家心裡都樂開了花。
「未來幾年,我們會根據市場需要以及這邊的實際情況去打造村集體經濟項目,不求數量多隻求效益好。在今年8月中旬到9月中旬這一個月時間裡,我們的共享單車項目已經盈利一萬多了,所以下一步我們還是會繼續發展這個項目,每年舉辦環湖自行車比賽,為一些愛好者提供體驗服務。」村委會第一書記王石說。未來,結巴村將繼續依託綠水青山、雪山草地、鄉土文化等資源優勢,積極建設發展標準化、規範化的鄉村生態旅遊。(記者 朱楠 德卓 韓海蘭 董秀麗 扎巴旺青 拉旺次培 扎白)
來源:中國西藏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