遙望道吾山,想像著煙雨、霧霏、雲瀑、雪霽那「四奇」景觀,似品一幅從歷史中徐徐展開的水墨畫。
重生的興華禪寺,在道吾山水庫的粼粼波光中與蓮花峰一起留下靜謐的倒影。
沿著湘江在潭州(今長沙)城內行走,感受的是山水洲城的優美而舒緩的線條,而從城區去瀏陽方向,山勢就大不同些,高山仰止,層巒疊嶂,怪石深壑,山泉潺潺。進入瀏陽地界後,氣勢磅礴的道吾山橫亙在你眼前,突然讓你驚嘆得有無法呼吸之感。這座長沙地區的名山,古稱白鶴山,又名趙王山,主峰為五老峰,海拔786.4米。是古瀏陽八景之一「吾山雪霽」的觀賞處。而為了便於通車的道吾山隧道應該是湖南最大的隧道,連通著集裡街道和蕉溪鎮。
在高山仰止中遞給你一份溫暖
不僅僅是開車的人經過道吾山才會有被阻在路上之感,傳說唐大和年間(827—835年),宗智禪師入山尚未及頂,為巨石所阻而坐於石穴,有白衣老人自稱沙伽龍,近前致禮說:「師為開山祖,待師久矣。」宗智答道:「吾志唯此,道成吾矣。」語畢,風馳電掣,石裂道開,宗智從此割茅斬棘,闢地開山,並以「道吾」作為此山之名,建道吾寺,唐文宗時勅封為護國興華大禪院。
道吾山山勢高聳延綿,它以氣勢讓你感嘆山道難,卻又用引路松給你心生溫暖。自雙溪橋沿東谷山麓石級遊道曲折盤旋而上,會有一些引路松帶你直抵興華禪寺,相傳為唐、宋、明三代興華寺僧相繼栽培而成,蒼勁挺拔,虯枝舒展,綠蔭如蓋,樹齡均在100年以上,最古者超過1100年。
山上記載的古蹟頗多,據說也有一座裴休亭,我暫未尋得,蓮花峰麓的興華寺則靜靜矗立在天湖邊,一眼就能望見。依山傍水的興華寺山門額書「興華禪寺」,並有「湖山勝跡」橫匾,又有「海印流光」匾,方丈室的四壁題有古今遊人詩句。引路古松群、千年古剎興華禪寺、高山天湖,形成了道吾山的「三絕」。道吾山水庫修建後,傳說和詩文裡留下的許多名勝和景觀已然不見,但那湖光水色,也還算能令遊者悠然忘返。
有說瀏陽人譚嗣同在孩提時代就有寫詩讚道吾山:「夕陽懸高樹,薄暮入青峰。古寺雲依鶴,空潭月照龍。塵消百尺瀑,心斷一聲鍾。禪意渺何著,啾啾階下蛩。」讓人對道吾山的「煙雨、霧霏、雲瀑、雪霽」四奇景觀心生嚮往。
險途成就你的志和誠
無論是開車經過道吾山,還是親歷爬上道吾山,都有一個感受:和長沙城內其他名山相比,道吾山的氣質更像江西的山。嶽麓山、鵝羊山,都是低伏的小山,在湘江和沙洲邊,似婉約低唱,以優美而略帶惆悵的調子,撫慰南來北往的遊宦、遷客、騷人、商旅。而龍虎山、明月山,都是高高大大的山,似乎藏起溫柔,也藏著寶藏與仙人,只想給勇者與虔誠者以禮遇。
道吾山和大圍山,孫隱山和洞陽山,這些名山高低錯落,齊聚瀏陽,像連接潭州(今長沙)與洪州(今南昌)的紐帶,既是地理的紐帶,也是人文的紐帶。大約正是有瀏陽這樣的險峻,補充了長沙的婉約,豐富了古潭州的融合氣質,包容性與創造力融合共生,禮賓客、愛流行與尚血性也不違和。
在唐代,被稱為道教學者的杜光庭、孫思邈對江西和長沙的關注值得尋味,而唐代江西龍虎宗的興起直接受到帝王的扶植,相鄰江西的瀏陽,也受到道家的青睞,高道的活動蹤跡屢有傳聞。孫思邈就被傳在瀏陽棲隱而羽化升仙,留下的煉丹術也影響了瀏陽花炮的聞名於世。被外放來到潭州的相國裴休和走出潭州的本地詩僧齊己,在瀏陽留下的蹤跡、事跡與詩文,與南禪宗的快速發展密不可分,江西和湖南成為南禪宗的腹地。詩人們在唐代沿著水路與山路在瀏陽出沒,用詩篇也留下了瀏陽山水的歷史倒影。唐代釋道儒的交互與發展為潭州帶來了思想與文化上的活力,瀏陽的山,與跋涉過往的人,便也是見證者。
道吾山,是一座交通要道上的高山,我們面對它,是讓它成為屏障還是寶藏,前人用虔誠和方方面面的成就給了我們回答。今天的我們,修著道吾山隧道,想讓金陽大道暢通無阻時,也不要忘記給後人留下照亮未來之路的金色陽光,那就是我們今天對昨天的重新思考和傳承,也是我們今天的堅守與持續創造。
文、圖/溪客(專欄作者,插畫師,攝影師)
【來源:瀟湘晨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