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裡的「精靈」溪石斑,一種不大卻十分靈活的小魚對水質要求高

2020-12-13 騰訊網

大山裡的「精靈」溪石斑

大山裡長大的孩子,打小都是在山溝裡玩耍長大,山區比較偏遠的原因,一切資源都保存得很好,小溪泉水四季流淌,溪魚品種也很多。在石嶺、深溪等幽靜的山間小溪中,生長著一種不大卻十分靈活的小魚,身體的紋路與石頭極為相似,這種魚的叫法比較多,我們那統稱溪石斑。

此魚對水質要求比較高,喜靜喜激流,多藏匿於水底亂石下。環境汙染的小溪裡是很少有它的蹤影的。只是這小魚十分狡猾靈活,不易逮到。常有釣客自己帶一根釣竿,到這山間小溪中悠然垂釣,其魚性急力猛,釣獲出水後斑駁的條紋,襯以銀鱗秀目,一句話:漂亮。可嘆的是由於她肉質細嫩,蛋白質含量相當高, 與名貴魚類比絕不遜色。就是做這魚的時候一定要注意此魚的魚籽,有毒絕對不能食用。

老饕無不嘗之而後快。捕者更是網、電、炸無所不用其極,所以很多溪流中的石斑魚已經是芳蹤難覓,只在少數人跡罕至的河段才能看到她優美的身影。如果你的家鄉還有這種魚存在,證明你們那是山青水秀。

溪石斑如何垂釣?

1、魚餌

溪石斑,天上飛的各類昆蟲,水中的小魚小蝦,土中的蚯蚓都是她喜歡的餌料當然它也吃腥香的素餌。曾經在浙江西部山區,釣溪流中的石斑魚,先用熟地瓜拌菜籽餅打窩子,後將熟地瓜切成綠豆般大小的丁做釣餌,用袖型上黑1號或伊豆1號鉤施釣,日均釣獲此魚5斤多,約150條。

除此之外我認為最好用的還是螺螄餌,這種殼很薄一捏就碎的螺獅,要麼不中,中必是一兩以上的魚。要在急水裡釣,流動的,壩下這種流水的地方多一點,鉤石沉底,七星漂也是在水下的,靠眼神!要是在靜水裡用螺獅這個魚很難吃鉤。

2、釣法

溪石斑在靜水很難上鉤,急水相對容易點,要麼不吃,上必定是一兩以上的魚。但是在激流裡釣魚,浮在水面的漂會隨著水流流動,更嚴重的時候會被水流拉進水裡,根本看不到。所以立漂就有了局限性,這時候有的釣友提出竿尖釣法,就是看繃緊的竿尖,我並不認同這種方法。

其實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不難,看竿尖對於傳統釣手杆來說,太困難了,因為杆太長,有感覺傳到手上時機都已經晚了,而且竿太長,也看不太清楚。不如採用七星漂沉底急水釣,就看這兩粒浮子了,只要有動靜就可以提了,有魚的動靜和水流的動靜是很容易分得出來的。而且這種方法比看竿尖尖要靈敏得多啊,你想想,竿尖都彎了,那得多大的力啊。魚嘴一痛,馬上就會跑了,而魚線動就很正常了,而且只要是魚線在動,基本上都是含在嘴裡正在跑,一提一個準。

補充一下,如果水流很急,你最好把所有的浮子都提起來,這樣水對線的阻力最小,影響力最小,信號最真實。

後話:此番生硬的文字並無說教的意味,在座的大多為高人。這就權當是給喜歡垂釣溪石斑的同志們一點小小的經驗之談。

相關焦點

  • 溪石斑,一種只屬於小河小溪的特殊魚種,對水質要求極高
    一條小溪,沿岸垂柳依依,樹木蔥蘢,水是清澈見底的,或白或黑的鵝卵石,長著石斑狀或柳葉紋的小魚在石縫間迅疾地穿梭,翠鳥佇立在溪石上,蝦蟹之類翻開石板就可找到,用石塊雜草築成壩跳進去能洗澡。水很清澈河床裡的石頭清晰可見,最可愛的是那些小魚。
  • 過去農村小溪很多的小魚:溪石斑,現在一斤好幾百,啥原因呢?
    在農村野外的水域裡,有著很多的小雜魚,尤其是在環境良好,水質清澈的溪流裡,有著很多的一種被叫做溪石斑的小雜魚,個頭雖然很小,但吃食卻很猛,也是釣魚人很討厭的一種小雜魚,成群結隊而來,咬餌力道很猛,原本以為會釣上來一條大魚,卻不料抬杆之後卻是一條渾身帶有石斑狀或柳葉紋的小魚,這種小魚因為喜歡生活在流水的溪流之中,身上帶有明顯的斑紋,我們俗稱為溪石斑,也叫做光唇魚
  • 這種叫「溪石斑」的小魚,以前很多,如今上百元一斤,你認識嗎
    山間小溪裡,這種叫「溪石斑」的小魚,以前多到泛濫,如今成稀罕物,價格暴漲,你認識嗎「溪石斑,五寸長,悠哉悠哉水裡遊,小孩叫,大人笑,釣竿放下它來到,手腳忙,嘴巴喊,眨眼功夫魚滿筐,湯水鮮,肉細嫩,吃罷好久還回味」。
  • 生活在溪流中的特殊魚,對水質要求非常高,200元1斤難買到
    在一些溪流之中,生活著一種獨特的小魚,這種小魚對於生態環境要求極高,只有在清澈的沒有被汙染過的水域之中存活。溪流之中的石頭縫隙之中,愛有一種小魚在其中遊走,這種小魚天生長不大,最多也是生長到一兩左右,因為愛在石頭縫隙之間活動,而且身體上有黑色的斑紋,所以這種小魚被叫做:溪石斑,是南方水域常見的一種小魚,溪石斑對於環境要求相對苛刻,水質出現汙染就很難存活,水域之中有溪石斑的存在,也側面的說明了這裡的水質質量奇佳,是沒有受到過汙染的水域。
  • 溪石斑,一種十分美味但現在並不常見的魚
    農村有很多的野味,雖然有的看起來十分不起眼,但卻讓孩子們有一個難忘的童年。那時,每個人都不會珍惜這些野味。他們總是認為它毫無價值,沒有市場價值。但是現在不同了。隨著自然環境的變化,這些野味也遭到了破壞,很難再看到它。
  • 農村小溪裡的這種魚,對水質要求極高,現在已經越來越少見了!
    溪石斑,也叫光唇魚,雖然跟海石斑魚同一個名字,但兩個品種都不一樣。溪石斑,一種只屬於小河小溪的特殊魚種,對水質要求極高,現在已經越來越少見了。環境汙染的小溪裡是很少有它的蹤影的。這種魚主要以巖石上的青苔為食,身上有虎紋一樣的斑紋,魚肉鮮美且營養價值比較高,肉質細嫩,還有很好的食療作用。還得小時候在河裡抓過這種魚嗎?小編記得小時候常常挖一個小堤,把小溪隔斷然後用手摸就能抓到好多這種魚。小編清晰的記得,農村老家旁有一條小溪,溪裡的水很清,到了季節便可看到有一團小魚在一起遊來遊去,它們也跟我們一樣在玩耍似的。
  • 如何作釣溪石斑
    大家好我是阿鏢,今天有時間和大家聊聊看如果作釣溪石斑,大家都知道溪石斑屬於小型魚類,常年生活在水質乾淨的溪流或者山體水庫裡面,個體不大,所以這種魚不是任何地方都有的,特別是水質不好的地方基本上看不到它們的蹤影,我個人感覺要釣好它以下幾點需要注意的
  • 幾十元一斤的溪石斑這樣釣,再也不羨慕別人的漁獲了!
    溪石斑也叫光唇魚,對水質要求較高,一般生活在沙石底的河流、山溪之中,以苔蘚、藻類、植物碎屑為食。溪石斑雖然體型不大,但拉力十足,而且肉質鮮美,價格從幾十塊到一百多不等,目前聽過最便宜的售價是每斤四十五元。
  • 泉水小溪,難得的一道美味食材,我們這叫「溪石斑」
    在這種流動活水的自然水域,生存著一種魚類,學名「光唇魚」,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溪石斑」因肉質嫩彈,味道鮮美而廣受食客們的喜愛,這種魚習性急躁、膽小,而且對水質要求比較高,所以很難養活,因此,我們在菜場很少能見到這種鮮活的「溪石斑」這麼一道難得的食材,當然也需要最原汁原味的烹飪方法,為了保留原有的嫩鮮,我們在選擇配料食材的時候就需要更簡單些:配料:鹽、料酒、生薑
  • 珍貴的溪水魚種,對水質要求極高,離開水就死,賣200元一斤
    記得每年一放了暑假,每天都會找三五個小夥伴到村口的小溪中玩耍,運氣好的話還能抓到很多小魚,拿回家變成一頓美味的佳餚。在過去農村的小溪中能抓到各種各樣的小魚,但如今很多魚都已經消失得無影無蹤,比如我們今天要說到的主角-溪石斑魚。「溪石斑,五寸長,悠哉悠哉水裡遊,小孩叫、大人笑,釣竿放下它來到,手腳忙,嘴巴喊,眨眼功夫魚滿筐,湯水鮮,肉細嫩,吃罷好久還回味」。
  • 家鄉的小溪裡有很多溪石斑魚,只要方法對頭,這魚搶著上鉤
    家鄉有山有小溪,我的童年就是在家鄉的溪水裡長大的,當那些城裡的同齡孩子在上興趣班的時候,我們赤身裸體的在小溪裡玩耍正歡。家鄉的小溪很寬,水很清澈河床裡的石頭清晰可見,最可愛的是那些小魚。其實我更喜歡那些我叫不出學名的小魚們,它們伴隨我走過了整個童年,直到現在。
  • 農村小河溝裡的6大「魚獲」,你若是全吃過,請收下我的「膝蓋」
    農村小河溝裡的6大「魚獲」,你若是全吃過,請收下我的「膝蓋」第一種:馬口魚也是上層浮魚,成群結對,魚雖小但嘴比較大,類似馬口而得名。馬口魚,號稱溪流裡的精靈,喜歡生活在激流清水中,遊泳迅速,靈活又兇猛,捕食落水小蟲、小魚為生。
  • 釣魚人為什麼喜歡溪釣?馳騁在山間小路,就為釣幾條小魚
    在歐美溪流釣屬於路亞釣法的一種,主要採用的飛繩釣法;其中,源自臺灣日本的手竿溪流釣法最受國內漁友追捧;再就是傳統溪流釣法。溪釣為什麼這麼受歡迎,我認為有以下幾點1、溪釣不受時間地點天氣的束,騎上摩託馳騁在鄉間的小路上,心情放鬆,思想解放,來去自由,養心又養腦。2、不用準備很多的魚餌和誘餌甚至不用餌料,餌料少對溪水的汙染就小,對環境和水質起到保護作用。
  • 冬季山溪走釣石斑魚的技巧
    我退休後,多次乘車到贛南九連山溪釣這種石斑魚,感到非常有趣。下面就將自己走釣石斑魚的一些經驗分享給各位釣友參考一下吧!一、釣組要輕便山溪走釣石斑魚,最好用2.7米短碳素手竿一根。安裝3號優質強力尼龍線,短浮漂,輕鉛墜,2號長柄無倒刺單鉤為釣鉤。這種釣組,既輕便又靈敏,適合在山溪走釣石斑魚。
  • 釣半斤重野生溪石斑,喝清澈透亮溪水
    釣半斤重野生溪石斑,喝清澈透亮溪水 原標題:釣半斤重野生溪石斑,喝清澈透亮溪水下午休息想想沒什麼事
  • 生活在溪流中的特殊魚種,對水質要求極高,離水就死,200元1斤
    導讀:此魚對水質要求極高,生活在溪流中,200元1斤,運氣好才能釣到說到溪流中的淡水魚,其中就有不少的珍品。因為這些魚一般生長的比較緩慢,個頭也不大,再加上生長環境比較的乾淨,所以肉質是非常鮮美的,這也讓不少釣友們非常嚮往。
  • 溪坑石斑魚有望重回餐桌
    昨天,記者來到位於奉化溪口石門村金竹地自然村扁擔嶺頭的養殖基地,看到沿著山坳梯田建有8個大小不一的水池,池水清澈見底,成群結隊的溪坑石斑魚在覓食。這種對水質要求很高、自然生長在山澗小溪中的美麗溪魚,如今在這山裡的梯田安家落戶。前幾年,袁嶽寧發現,即使是深山老林的山溝裡也難覓溪坑石斑魚的蹤跡。溪坑石斑魚主要靠天然捕撈,不僅破壞了環境,而且過度捕撈導致溪坑石斑魚變得非常稀有。
  • 「黃金石斑」馱來桶桶「黃金」 這種魚在廣東中山市試養成功日前上市
    &nbsp&nbsp&nbsp&nbsp客商試吃滿意當即訂下全部成魚&nbsp&nbsp&nbsp&nbsp人們接觸的石斑魚大多有著暗灰色的外表,這正是其名為「石斑」的原因。2011年8月,臺灣屏東縣一位何姓漁戶,將老虎斑(棕點石斑)和龍膽斑(鞍帶石斑)雜交,培育出一種全身偏白的「白子石斑」。
  • 深山裡的「溪石斑魚」,棲息在清澈水潭裡,很多人沒見過
    其中,一種個頭不算太大的「條紋魚」尤其多,它們鱗片豔麗,體型優美,這是什麼怪魚?這是罕見的「溪石斑魚」山裡還有「石斑魚」?其實,這是一種俗稱,溪石斑學名光唇魚,是一種很古老的魚種,屬於冷水魚。因此,溪石斑魚最早分布在我國大陸的北方地區,小冰河時期開始以後,逐漸向秦嶺以南地區遷徙,如今在我國的東南以及西南地區的崇山峻岭中,都有它們的身影……因為是一種冷水魚,隨意溪石斑基本只棲息在山林水潭裡,一般的江河裡比較少見,因此許多人都不認識它。
  • 它是山澗小溪裡的美食,純野生對水質要求高,比青島大蝦還鮮嫩!
    它是山澗小溪裡的美食,純野生對水質要求高,比青島大蝦還鮮嫩!現在的人們吃得越多嘴巴越刁,吃慣了雞鴨魚肉市場上常見的一些食材也都不感興趣,但是這次要說它相信很多人都沒見過。由於對生活的水質具有較高的要求,因此直到現在還無法進行人工養殖。吃過的人都說這味道比起青島的大蝦還要鮮,肉質比起鱸魚還要嫩。要是在市場上碰上可別輕易錯過,下次再想看到就難了。說的就是這次的溪蝦了,對於喜歡吃海鮮的小夥伴們而言,市場上各類的蝦應該都是熟門熟路,就算是青島大蝦也並不為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