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配料表,才是食品「身份證」,一招教你看出是否有「前科」
隨著科技的發展,加工食品種類越來越多,加工的方式也越來越豐富,加上口感更符合我們的味覺體驗,因此也是備受大眾的歡迎。原味食物卻越來越少,加上很大多不便於長時間的保存,容易讓生產者蒙受損失,所以喜好開始偏向於加工食品。
人們去商場選購食物的時候,很多時候只是單憑生活經驗,最多也就是看看生產日期或保質期等信息,卻忽略了一個非常重要的信息,那便是食品的配料表。
食品的配料表被譽為是食品的「身份證」,詳細記錄了食物的「前世今生」。所以學會識別配料表,就可以更清楚地知道食物的營養、口味來自與哪裡,更好地了解食物的主料、輔料以及各種添加劑。
配料表上都會標註什麼呢?
按照《食品標識管理規定》和《預包裝食品標籤通則》(GB7718-2011)等法規規定,預包裝食品的配料表應以「配料」或「配料表」為引導詞,標示各種原料、輔料和食品添加劑等信息,各種配料應按製造或加工食品時加入量的遞減順序依次排列,加入量不超過2%的配料可以不按遞減順序排列。
事實上,我們如果想到要購買某種加工食物,對於主料、輔料都會有所認知,最讓消費者頭疼的就是各種食品添加劑。
國家批准使用的食品添加劑有23大類,共兩千多種,比較常見的食品添加劑
有抗氧化劑(抗壞血酸、茶多酚);
酸度調節劑(檸檬酸、蘋果酸、酒石酸);
著色劑(胭脂紅、日落黃、靛藍)
防腐劑(苯甲酸、山梨酸、對羥基苯甲酸乙酯)
增稠劑(羧甲基纖維素鈉)等。
這些食品添加劑對保持或提高食品本身的營養價值,提高食品的質量和穩定性,改進食品的色、香、味等感官品質,以及對食品的生產、加工、包裝、運輸都發揮著重要作用。
當然,國家食品添加劑的使用量都有嚴格的要求,這裡不做一一例舉,具體可以參考《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添加劑使用標準》(GB2760-2014)。凡是正規的廠家,都必須嚴格按照食品添加劑允許使用範圍和劑量來添加,不能超範圍使用,也不能超劑量使用。
所以購買食物的時候,要儘量選擇正規廠家,以及規模比較大的商場去購買,「名牌」食物比名牌的服飾更重要。一來是因為信譽比較好,再就是有國家質檢部門給我們把關。基本上只要是不過保質期,都可以放心食用。
需要注意的是,按要求加入的食品添加劑不會對人體造成傷害,但是不代表就是對人體有益。因此,能不吃就儘量不要吃為好。事實上有些食物是需要添加劑的,在保質期方面時間會短一些。比如說牛奶,如果採用巴氏滅菌法,在冷鏈運輸(儲藏)的條件下,也只能保持2—8天;如果採用的是高溫滅菌,可以保質期可長達180天,所以是不用添加防腐劑的。所以在購買加工食品的時候學會看配料表,就可以避免沒必要的添加劑。
哪些食品添加劑有「前科」
有些食品添加劑是讓我們比較討厭的,比如植脂末,一般在一些糊狀的食物中可能會出現,在衝泡的時候可以讓食物顯得更加濃稠,而且口感更加潤滑,卻讓人討厭。還有就是甜蜜素;事實上這種添加劑在一些歐美國家已經被禁止用作食品添加劑。在我國也禁止用於酒類食品添加劑。但是對於一些甜品,一些非酒類的飲料,以及堅果的洪培等,還是允許添加的,對於用量都有明確的要求。正規的食品生產商,這些在配料表中都會有體現。
需要注意的是,近年來先後曝光的食品中添加蘇丹紅、三聚氰胺、孔雀石綠的「食品安全事件」,讓消費者視食品添加劑為魔鬼。事實上這些物質都不屬於法定的食品添加劑,不能添加到食品中。所以在配料表裡你發現不了,作為非法添加物,肯定是不能「見光」的。
總結一下看配料表的要點。
(1)優先關注排在配料表前兩三位的原輔料,它們客觀反映了我們花錢買到的食品的主要成分到底是什麼。
(2)對比不同品牌,應選擇含食品添加劑種類少的。
(3)儘量不選擇添加了各種食品添加劑,營養價值低的食物。
(4)儘量選擇購買正規商場、超市裡的知名品牌產品
所以對於加工食品,尤其是看不見原材料的食品,一方面要呼籲大家少吃,少購買。實在是忍不住,也要多看看配料表,充分了解食品的成分搭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