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吃味精麼?(上篇)風險、畏懼與食品安全

2021-01-11 馮曉暉

「我不吃味精,我們家從來不買味精!」

「阿拉上海人不吃味精,阿拉吃白醬油!」

聚餐、宴請時,常會遇到排斥味精的人。他們多是在等菜上桌前發表上述言論,有人還會擺出某種傲嬌的神態,就像是養松獅犬的人評價土狗,令不介意味精的我等甚感羞愧。

為什麼有人厭惡味精?

經了解,人們拒絕味精主要有如下幾點緣由:味精不是自然食品而是化學製品,味精傷大腦,味精緻癌,外國人都不吃味精可見其不好等等。

以上緣由是否成立?先說結論:大多都不成立。

本文就來聊聊味精,這個被一些人妖魔化的,卻又是國家允許生產銷售的食品調味料。為了保證文章通俗易讀,文中只使用三個化學名稱:胺基酸、穀氨酸鈉、呈味核苷酸二鈉。

本文分為上下兩篇,上篇是關於味精(包括雞精等調味料)的科學問答,下篇則討論我們為什麼需要味精。

上篇 關於味精的科學知識

什麼是味精?

味精的學名叫「穀氨酸鈉」,簡單的理解是穀氨酸+鹽。穀氨酸是組成人體20種天然胺基酸之一,我們每天吃的食物中的蛋白質,都要分解為胺基酸才能被人體吸收,穀氨酸是其中的一類。

XX牌味精配料表

人可以感受的基本味道有五種——甜、鹹、苦、酸、鮮。其中鮮味在天然食物和調味品中最為稀少,因此也成為美味的標誌。

食物中的穀氨酸鹽與核苷酸(見後文)能使人產生鮮味的感覺。天然食材中的肉、蛋、西紅柿中含有較多的穀氨酸鹽,故而更能夠令人感受食物的美味,尤其是這些食材經過燉煮成為湯後,產生的穀氨酸鹽更多,雞湯就是典型代表。

一百多年前,日本科學家受海帶鮮味的啟發,從中提取出食物鮮味的精華——穀氨酸鈉。之後又研究出以大豆水解生產穀氨酸鈉的技術,從而將味精產業化,並將這一商品命名為「味之素」。二戰前後,味之素是日本出口量最大的調味品。後來,中國科學家發明了成本更低的生產穀氨酸鈉的新技術,並將產品取名為「味精」。

解放前哈爾濱道外大街上的味之素廣告

綜上,味精是採用現代食品工業生產的調味品,用以增加食品中的鮮味,從而提升了人們對飲食的享受度。換而言之,味精就是用來騙舌頭的。

有毒有害的化學品?

對味精的排斥,人們提出的最常見的理由是,作為化學品的味精可能有毒有害。

味精當然是化學品,食鹽也是化學品。對「化學品」三個字感到恐懼是低智行徑,以化學生產工藝製作的產品遍布於我們生活中所有方方面面,沒有任何人能不使用、不食用化學製品,即便你光屁股蹲到森林裡去採果子,也要與天然化學品打交道。

嚴格地說,味精並不算化工合成品,它與酒、醋、醬油等生產工藝相近,即使經過提純,也是食品發酵的產物,使用蔗糖、小麥等發酵而成。或許是因為白色結晶顆粒狀的味精與顯得比較「自然」的醬油、醋差距太大,才讓某些人感到莫名的恐懼。下圖也是發酵法生產的所謂的「化學品」,是不是和味精有相似之處?

味精對人體毫無危害。早在30年前,世界衛生組織就將味精列入「最安全」食品級別。

當然,如果你只相信隔壁二大媽,而對世界衛生組織、歐盟食品安全局、美國FDA的結論不屑一顧,那誰都沒法說服你。至於吃味精會變傻、白頭髮等等,一般都是白頭髮的傻子們之間傳遞的小道消息,你若信了也會變成同類。實際上穀氨酸可以治療腦部疾病。

用於治療神經系統疾病的穀氨酸片

正是有了化學生產,才使得人類的壽命與生活質量得到跨越式提高,對化學品的恐懼只是出於無知愚昧。

是否有使用風險?

無毒並不代表對身體有益。味精也有使用量和使用條件的限制。

無論什麼食物,多吃了都有害,主食況且如此,更不用說調料了。上圖中的維生素C,多吃了會中毒的。據研究,味精也不宜過量食用,每天食用三斤以上可能中毒。

舌頭對鮮味的感受決定了烹飪時多加味精並沒有多大益處,過了限度不僅不能提鮮,反而味苦。而且,味精的確不能多吃,就如煙不能過量一樣。穀氨酸鈉中的鈉就是鹽,多吃鹽對身體有害無益。由於味精呈現的是鮮味而不是鹹味,在菜餚中加入味精,該加的鹽還不能少,其結果是使人攝入了過多的鈉鹽。在外面就餐後如果感到口渴,而又沒感覺到菜有多鹹,那一定是廚師放了太多味精。

多吃味精就是多吃鹽,對身體無益,這是味精唯一的缺點。

很多人都相信一個傳聞:味精遇到高溫後會產生有致癌物質。

首先,致癌的說法毫無依據。120℃時味精會有部分轉化,轉化物不具備鮮味。270℃以上味精才會全分解而失去效力。因此,大部分介紹味精的文章都說做菜時應當最後加味精,油炸前不能加味精。

其實,120℃時味精只有3%左右會轉化。而270℃是烹飪中幾乎達不到的溫度,油鍋冒煙也才240℃,270℃油脂會燃燒。油炸最高溫度也只有180℃。因此,哪怕在爆鍋時加味精,也就是有百分之幾的損失而已。

添加了味精的某炸雞粉

真的超過270℃高溫(比如燒烤),蛋白質脂肪都會產生致癌物質。與之相比,味精僅僅是分解成為無味的成分,反而還是最安全的。

關於味精有害的另一個傳聞是所謂的「中國餐館綜合症」。幾十年前,少數美國人在當地的中國餐館就餐後發生面紅、頭疼、犯困等反應,調查後將病因歸罪到味精。後來經研究發現,發病是由於細菌感染所致,和味精並沒有關係。然則,細菌感染更是餐館的責任,於是無辜的味精就成為雙方都能接受的理由,甚至某些中餐館還專門掛出不添加味精的招牌。

美國某中餐廳懸掛的無味精(MSG)標誌

相關研究表明,確實有極少數極少數歐美人會對對味精產生過敏反應。這種情形在東亞人身上不會發生(原因見後)。綜上,中國人吃味精沒任何危險,無論是什麼烹飪條件,除非你把味精當飯吃。

什麼是雞精?  

在味精流行數十年後,市場上出現了雞精,它仿佛是味精的升級替代品,很多人家棄用味精而改用雞精。

雞精和雞沒有關係。至於廠家會不會將雞骨頭、雞毛之類磨成粉賣給你,我也不清楚。如上所述,雞湯中含有較高的穀氨酸鈉,理論上將雞湯濃縮,也能製成鮮美的雞精,我估計,二三十塊錢一袋的雞精,怎麼也要用100隻雞來燉煮濃縮。

實際上,雞精與雞無關。在味精誕生沒多久,科學家就發現,在某些魚肉、香菇中可以提取出另一種鮮味劑,即多種核苷酸鈉,鮮度遠高於味精,與味精共同使用效果更佳。

於是,在人們排斥味精的中國,主要是為了營銷和利潤,誕生了與雞無關的食品添加劑——雞精。以雞為名當然是為了營銷噱頭。

請看下圖的配料表,雞精就是味精+鹽+澱粉+糖+呈味核苷酸二鈉等,加入雞肉是為了讓你相信和雞有關,畢竟很多中國人迷信雞湯。

某品牌雞精的配料表

雞精裡中的味精比例高於40%。使用雞精唯一的好處是可以減少鹽分攝入,代價是花更多的錢。由於成本原因,雞精混入了很多澱粉,其代價是在潮溼天氣下會因為吸潮而粘答答,也不易溶於水,在高溫條件下表現更糟糕,與之相比味精的穩定性要好很多。

雞精不能說是完全的智商稅,它呈現了複合鮮味,比單獨使用味精還是強一些,雞精的含鹽量低於味精,這也就是為何有人覺得加味精的菜吃了口渴,換了雞精的就好一些的緣故。別多吃鹽。

其它增鮮調料是什麼?

除了味精、雞精,市場上還有很多增鮮料,比如濃縮高湯、濃縮雞汁、濃縮蔬菜汁等等。

比如有些上海人聲稱不用味精而使用的白醬油。筆者一直奇怪醬油怎麼能做成白的,終於在上海的農工商超市找到,看瓶子背後的配料表,也真是簡單:水、焦糖色、穀氨酸鈉。原來就是上了色了味精水,這東西真是典型的智商稅,大約只是哄騙那些聲稱不吃味精,卻又不具備科學常識(看不懂配料表)的所謂的講究人。有人說白醬油是為了做西餐,西餐不用味精,你為什麼要添加白醬油?

只要記住這兩個化學品名字:穀氨酸鈉、呈味核苷酸二鈉。再去看那些所謂的濃縮雞汁、濃縮蔬菜汁、濃純高湯等等的配料表,你會發現它們本質上都是味精、雞精做成的糊糊罷了。

某高湯的配料表

看看這令人眼花繚亂的配料表,核心的滋味就是穀氨酸鈉與呈味核苷酸二鈉,弄成黃色讓你相信是雞湯熬的,弄成白色就是蔬菜提煉的。

不否認這些增鮮調料中還有別的。但如果你在做菜時候只加了一點就有明顯作用,那麼肯定是穀氨酸鈉與呈味核苷酸二鈉在起作用,因為科學家還沒發現有哪種動植物直接提取物能有如此高效的增鮮作用。

可以不用味精麼?

或許有人說,我們家裡不用味精、雞精,也不買那些調味料,當然能避開使用味精。

這是幻想。我們天天吃的食物中,無論是各種滷製品、方便麵、薯片、各種袋裝食品、炒貨,甚至包括餅乾、糕點,味精無處不在。可以說,只要是鹹味的,且可直接食用的製成品,一定會添加味精。有些廠家在配料表中使用「酵母抽提物」這種古怪的詞彙,不過是換了馬甲而已。

某醬油的配料表

即使不吃所有那些「不健康」食品,也請去超市調料貨架看看各種瓶瓶罐罐後面的配料表,你會發現那兒是味精開會的地方。我們天天用的醬油、黃酒、辣椒醬、蠔油等等,都被加入有大量的味精。很多人恐懼的味精經油炸而致癌,其實所有炸雞粉、醃料粉裡面都有增鮮劑。

某品牌料酒的配料表

無論你是否買味精,你每天都在向菜裡加味精。在中國,沒有無味精的飲食環境。

別怕味精了,反正你也躲不開。味精不是洪水猛獸,它能夠極大地改善飲食口味,只是別多吃。

為什麼味精無處不在?下一篇,筆者將論述,中國人偏好味精的核心原因是什麼,我們如何合理地使用味精。

《你吃味精麼?(下篇)我們離不開味精》,明日發布,您可關注作者繼續閱讀。

說明:文中部分圖片拍攝於沃爾瑪超市,其餘來自網絡。

原創圖文,轉發請聲明來源。

相關焦點

  • 無處不在的味精,是商家的陰謀,還是源自我們的飲食基因?
    本文為《你吃味精麼?》的下篇。上篇討論的是飲食科學部分,介紹了味精的由來,相關増味品的種類,以及使用安全的相關問題。上篇的結論是:味精是絕對安全的調味品,但過多使用將增加鈉鹽攝入,對身體不宜。現實中,我們接觸的絕大部分調味品和食物製成品中,都含有大量味精,味精在我們身邊無處不在。本篇就來談談,僅有百年歷史的味精,為何無處不在,甚至已經到了濫用的程度?
  • 被嫌棄的味精:致癌?化學合成品?專家告訴你,味精到底能不能吃
    「別經常外出吃飯,外面的餐廳只會放味精,吃多了多身體不好,還有可能致癌!」對於類似的話,家人是否經常會這麼叮囑你。雖然味精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最常見的調味品之一,但卻經常被人們嫌棄,人人畏懼。那它真的會致癌?會讓人脫髮?是化學合成品嗎?我們一起往下看看。
  • 去年18條食品安全謠言:辣條排第一,星巴克味精草莓都上榜
    星巴克咖啡致癌吃小龍蝦得「哈夫病」味精加熱後有毒……過去的2018年各種食品安全謠言層出不窮趕緊來看看,別再被忽悠了↓除了吃小龍蝦,吃海魚、淡水魚都出現過類似案例。謠言四:味精加熱後有毒謠言:文章《這五樣菜千萬不能放味精,除非你想毒死誰!》曾在微信朋友圈裡熱傳,其中稱:溫度只要超過100攝氏度,味精就會發生變性,不但會失去鮮味,還會形成有毒的焦穀氨酸鈉,危害人體健康。
  • 味精和雞精哪個對身體危害大?真的致癌麼?
    味精,大約因為有個「精」,很多人以為它是人工化學合成產品,從心底對味精有排斥感。多年來,味精緻癌,味精會讓人掉頭髮、記憶力衰退的說法一直存在。後來雞精、蘑菇精橫空出世,佔據大半壁江山。從字面看,這些「精」看上去比味精健康和有營養,而且更像天然,故而大受歡迎。真實情況是怎樣的呢?
  • 味精是化學物會致癌?怕吃味精、雞精的人都看看吧
    味精,一個由兩個字組成的詞語,一種基礎調味品,同時也是一種「讓人聽到就搖頭的物質」。細數那些關於「味精」的熱點言論,這些年「味精」的日子還真不好過。吃味精會中毒、味精經過加熱會致癌等謠言就像「秋天的落葉」一般,隔三差五就會出現在我們的「朋友圈」中。味精不可怕,只需健康吃;掌握這些關於味精的知識,您會收穫「更健康的生活」。
  • 闢謠丨「味精」好還是「雞精」靠譜?如何使用味精最安全?
    它通常是在味精的基礎上,再添加少量核苷酸、香精等具有鮮味的物質。雞精的成分與味精相差不超過10%。所以認為雞精比味精更安全、更健康的說法是沒有道理的。與味精相比,雞精的優勢是鮮味更複雜,口感更豐富,非常適合燉菜等。味精的鮮味非常單一,適合用於烹調魚類或涼拌菜餚等。其實,如果您自己的口味能夠接受,不放味精和雞精也是可以的。
  • 食品安全常識你知道多少?
    食品安全常識你知道多少?科普食品安全常識你知道多少?5.影響食品安全性的重金屬汙染主要有哪些?主要有鉛、汞、鎘。6.不安全食品中的「四大殺手」是哪些?吊白塊、雙氧水、甲醛和硫磺。7.因食用劣質奶粉而形成的「大頭娃娃」的原因主要是什麼?
  • 味精、雞精,多吃對身體無益,還有致癌風險?專家解釋來了
    不知道大家都有沒有吃過外面賣的食物,味道特別的鮮美,自己學著回家做,總是做不出一樣的味道。原因就在於在外面吃的飯菜中,廚師都很「捨得」放味精和雞精。這也是很常見的兩種增加鮮味的調味料。但是一直存在一些關於味精雞精吃多了致癌的傳言,是真的嗎?味精和雞精是一些家庭必備的調料,增加鮮味,多吃對身體無益,還有致癌風險?專家的解釋來了。味精、雞精有致癌風險?謠言!
  • 吃味精真的會致癌嗎?我來告訴你真相
    最近還有人穿出味精竟然會有致癌的風險,被推上風口浪尖的味精,究竟是否就像大家所說的那樣呢,今天小編就來跟大家一探究竟。在如今這個時代,有許多人都會注重食物養生,看到新聞的報導,都是xx食物又發現致癌,心裡還是會隱隱擔心,先要有一個健康的身體,就要從生活上很多細節的地方注意,從生活方式到飲食習慣都不可以忽視。
  • 我不相信系列丨味精是化學物會致癌?怕吃味精、雞精的人都看看吧
    味精,一個由兩個字組成的詞語,一種基礎調味品,同時也是一種「讓人聽到就搖頭的物質」。細數那些關於「味精」的熱點言論,這些年「味精」的日子還真不好過。吃味精會中毒、味精經過加熱會致癌等謠言就像「秋天的落葉」一般,隔三差五就會出現在我們的「朋友圈」中。味精不可怕,只需健康吃;掌握這些關於味精的知識,您會收穫「更健康的生活」。
  • 吃味精會致癌?味精和雞精,該選哪個?看了配料表後全明白了!
    人矛盾起來真的很可怕,可以每天點外賣,卻受不了食物中添加調料,總說不要吃味精,不要吃味精,吃多了致癌!味精和雞精真的那麼可怕嗎?今天小野就專門買了一袋雞精,一袋味精,認真研究了一下兩者的成分,還真不是大家想的那樣!
  • 長期吃味精,到底對身體有沒有害?
    味精是化學合成的,吃多了致癌!你常吃的味精有「毒」,別吃!味精加熱會致癌,做飯的人要小心!圖片來源:站酷海洛其實它很安全。味精的主要成分,是穀氨酸的鈉鹽,也就是組成蛋白質的基本成分之一。一個成年人每天要吃幾十克蛋白質,其中有大量的穀氨酸(10 克以上)。
  • 合作挪威船級社重磅官宣 食品安全成餓了麼口碑品質戰略核心舉措
    會上,餓了麼副總裁、首席食品安全官王三虎先生宣布,雙方將「共同推動網際網路+食品安全,共建網絡餐飲食安優質商戶準入與管理體系,為本地生活服務平臺商戶賦能,提升網絡餐飲整體食安水平。」 本次達成合作的「挪威船級社」則是全球管理服務的領導者,擁有150多年的風險防控管理服務歷史,被業內稱為世界領先的企業管理服務國際機構,在企業組織、產品、人員、設施以及供應鏈管理的認證、評估、培訓等風險管理方面有著卓越的表現。
  • 蘑菇味精,純天然的調味料,不用再怕吃味精了
    自製健康蘑菇味精食品安全問題越來越受到重視,作為一種最常見的食品添加劑,很多人都會談味精色變,味精竟然有百度百科收錄的病症:中國餐館症,儘管後來味精被「平反」,被證明只要不過量食用,是不會存在危害的,但是有3類人群仍然不宜食用:兒童,老人和哮喘病人
  • 經常吃味精,會對身體有害嗎?
    ▎味精本身很安全味精的主要成分,是穀氨酸的鈉鹽。穀氨酸也是組成蛋白質的基本成分之一。一個成年人每天要吃幾十克蛋白質,其中就有10 克以上的穀氨酸。作為調味品,每天從味精裡攝入的穀氨酸量,通常很難超過 1 克。與之相比,真的是小巫見大巫。
  • 李泰然:做好風險交流 共築食品安全
    ,規定各級政府、食品安全監管部門以及行業組織、新聞媒體都應當開展食品安全知識宣傳教育和知識普及,積極開展食品安全風險交流。、食品檢驗機構、認證機構、食品行業協會、消費者協會以及新聞媒體等,就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信息和食品安全監督管理信息進行交流溝通。
  • 西北食品安全風險預警交流聯盟成立
    12月12日,來自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6個省級市場監管局在西安共同成立西北食品安全風險預警交流聯盟,探索建立西北區域食品安全風險預警交流協作機制。該聯盟將成立風險預警交流技術專家委員會,建立區域食品安全風險預警交流平臺,共同研判區域食品安全形勢、風險點及監管措施;協調溝通聯盟成員在食品安全工作方面的重大事項;開展食品安全監管合作,互通風險信息,協辦重大案件,共享監管資源。
  • 味精真的會致癌嗎?味精和雞精有什麼區別?今天就告訴你
    我們經常聽到的如味精吃多了會致癌,味精吃多了會掉頭髮,味精吃多了對身體有害等等說法的根源是,味精這個東西它的主要成分名字一聽就很化學,長相也很化學。但是味精是否真的有害健康並不能單靠名稱和長相來判斷,我們今天來了解一下味精這個東西。
  • 漲知識|味精是化學合成物且致癌?雞精比味精更健康?
    本文專家:王思露,國家高級食品檢驗師,中華人民共和國HACCP食品體系內部審核員本文審稿:劉少偉,華東理工大學食品藥品監管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食品科學博士,美國堪薩斯州立大學博士日常生活中想要製作各樣各樣的美食,各種調味品是必不可少的。
  • 巴馬人吃粉小心了!自治區向河池發布食品安全風險提示!
    巴馬看點 巴馬人必關注的微信平臺巴馬人關心的就是巴馬家鄉事關注巴馬看點無論你在哪裡都能知道巴馬家鄉事10月16日,自治區市場監管局向河池、百色、崇左三個地區發布食品安全風險提示。此類中毒事件多發於夏秋季據自治區市場監管局食品餐飲安全監管處處長陳修榮介紹,酵米麵食物中毒是椰毒假單胞菌酵米麵亞種食物中毒的簡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