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隼鳥號時隔7年返回地球 被喻「不死鳥」

2021-01-10 環球網

「隼鳥」號登陸「絲川」小行星模擬圖

「絲川」小行星

遊太空7年 「不死鳥」歸巢

日本小行星探測器「隼鳥」返回地球,有望首次帶回小行星巖石樣本

在外太空「流浪」7年的日本「隼鳥」號探測器有望於北京時間13日22時許進入大氣層,焚毀前釋放出可能收納有小行星巖石樣本的密封艙。如果密封艙內確有樣本,這將是人類首次直接獲得月球以外天體的巖石樣本。

7年前飛往「馬鈴薯」

造價高達1.38億美元的「隼鳥」號小行星探測器體積如一輛普通汽車,重約500公斤,太陽能電池板展後長約5米。2003年5月9日,「隼鳥」號搭乘M-V型運載火箭從日本種子島航天中心發射升空,朝目的地「絲川」小行星駛去。

「絲川」小行星原本是國際天文聯合會小行星專業委員會認定的第25143號小行星,日本為了紀念該國已故「火箭之父」絲川英夫,後來向委員會提出命名申請並獲得批准。「絲川」小行星與地球直線距離約為3億公裡,長約540米,寬約300米,表面崎嶇不平,外形就像個大馬鈴薯。這顆小行星是從太陽系形成初期就存在的天體中分裂出去的,已經有「數千萬到數億年的歷史」,上面的原始沙石將為天文學家研究太陽系形成和宇宙進化提供前所未有的重要信息。

2005年9月,「隼鳥」號探測器抵達「絲川」小行星軌道範圍,並成功向地球發回一批在近距離拍攝的照片。「隼鳥」號隨後在小行星成功著陸。科學家們期待著「隼鳥」號能從「絲川」小行星表面收集大塊的巖石。但是,目前還無法確定其是否完成了這項關鍵任務。

發生故障晚回來3年

「隼鳥」號原本定於2005年12月返航,但由於故障錯過了返回地球的最佳時間窗口,不得不在茫茫太空等待3年,直到2008年再踏上歸途,預計在今年6月13日深夜「到家」。「隼鳥」號項目負責人、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教授川口純一郎說,在確保成功釋放密封艙的前提下,希望「隼鳥」能在進入大氣層燒毀之前最後「看」一眼地球。進入大氣層後,劇烈摩擦產生的高溫將使探測器主體燃燒殆盡。經耐熱處理的密封艙將繼續下墜,預定著陸在澳大利亞南部伍默拉附近的沙漠地帶。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派出約40人的回收隊伍。正式回收工作將在14日拂曉展開。密封艙狀如炒鍋,直徑40釐米,高20釐米。

有望帶回小行星巖石

《讀賣新聞》說,「隼鳥」是繼2006年美國「星塵」號彗星探測器後,第二個離開地球重力圈後重返地球的探測器。美方希望通過觀察密封艙與大氣摩擦產生的光熱,測定外表溫度,為未來載人火星太空船的耐熱設計提供參考。

「隼鳥」號若能成功採集「絲川」小行星的巖石,這將是人類航天史上的一大裡程碑事件,也將大大鼓舞日本的航天事業。

日本在發射衛星和航天探測器方面的成就素來令世界矚目,但是近年來也曾多次遭遇重挫,不僅好幾次火箭發射以失敗告終,2003年「希望」號火星探測器還因失去動力沒有進入預定軌道淪為太空垃圾。如果這次「隼鳥」號能平安飛回,無疑是給日本航天事業注射了一針強心劑。

■鏈 接

「不死鳥」七年之旅屢遇險

日本科學家甚至曾到神社祈禱

「隼鳥」七年之旅多次出現險情,項目組一度對「隼鳥」回歸毫無信心。

2003年5月,「隼鳥」隨日本國產的M5運載火箭從鹿兒島縣升空,飛往位於地球和火星之間的小行星「絲川」。

2005年7月,「隼鳥」首現重大故障,控制空中姿態的3臺裝置中,1臺發生故障。10月,第二臺出現故障。「隼鳥」只能依賴最後一臺裝置和離子引擎的噴射控制姿態。

2005年11月,「隼鳥」兩度在「絲川」小行星上著陸。但在同年12月,化學引擎出現燃料洩漏,導致探測器無法保持正確的空中姿態,與地面控制中心失去聯絡達近2個月。項目負責人川口純一郎決定「隼鳥」延期3年返回地球。

據日本媒體報導,當時項目組束手無策,甚至集體參拜神社祈禱通信恢復。不久,負責離子引擎的國中均教授和日本電氣公司(NEC)高級項目經理堀內康男想出一招,利用離子引擎燃料氙的噴射反衝力調整探測器姿態,奇蹟般恢復通信。

2006年3月以來,「隼鳥」太陽能電池電量急劇下降,鋰離子電池組也放盡了電能,其中部分電池失效。

2007年4月,「隼鳥」脫離絲川小行星軌道,開始回歸地球之旅。同年10月,它關閉了用於長途航行的離子引擎,改為依靠慣性飛行。

2009年2月,「隼鳥」離子引擎重新點火成功,邁出返航地球的關鍵一步。但到去年11月,4臺離子引擎中只剩一臺尚能運轉。而返回地球需至少兩臺引擎提供動力。堀內當初設計時「埋伏」的一套電路發揮「奇兵」作用,利用離子生成裝置和電荷中和器成功激活另一臺引擎。

今年6月3日,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開始讓「隼鳥」離子引擎持續噴射,以修正軌道。5日,噴射按計劃停止,意味著「隼鳥」完成回歸地球前的最後軌道修正。多災多難,百折不撓,「隼鳥」由此也博得「不死鳥」的尊稱。新華社 中國日報

責任編輯:李禾

相關焦點

  • 外太空「流浪」7年 日本「隼鳥」返地球(組圖)
    日本「隼鳥」號進入地球大氣層這張6月13日從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獲得的模擬照片顯示的是「隼鳥」號小行星探測器。當日,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說,已經確認進入地球大氣層的「隼鳥」號小行星探測器發出的光。
  • 返回地球前,日本小行星探測器「隼鳥2號」都做了哪些事?
    隼鳥2號2014年12月從日本鹿兒島縣種子島宇宙中心發射升空,2018年6月飛抵當時距離地球約3億千米的「龍宮」附近。採集樣本後,隼鳥2號又繼續對「龍宮」進行了測量工作,收集了更多數據。2019年11月12日,JAXA稱隼鳥2號已完成對小行星「龍宮」的深入探測,將於13日開啟它的回家之旅,預計2020年年底返回地球。隼鳥2號回收艙返回地球的過程整體非常順利。
  • 日本小行星探測器隼鳥2號回收艙返回地球
    新華社東京12月6日電(記者 華義)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6日宣布,日本小行星探測器隼鳥2號回收艙當天在澳大利亞南部著陸。該機構將對回收艙可能攜帶的微量小行星樣本進行研究,隼鳥2號探測器在釋放出回收艙後繼續其小行星探測之旅。經過約6年的太空飛行,隼鳥2號探測器於5日在地球附近和回收艙分離。
  • 日本「隼鳥2號」成功將小行星樣品帶回地球
    「隼鳥2號」情況簡介 「隼鳥2號」小行星探測器是日本發射的「隼鳥」的後繼探測器,於2014年12月由H-2A運載火箭搭載從種子島宇宙中心發射升空,其任務是探測小行星「龍宮」。 2018年6月,「隼鳥2號」抵達「龍宮」預定軌道。
  • ...龍宮|月球|地球|隼鳥2號|探測器|日本|奧西裡斯-rex|jaxa|小行星
    隼鳥2號2014年12月從日本鹿兒島縣種子島宇宙中心發射升空,2018年6月飛抵當時距離地球約3億千米的「龍宮」附近。隼鳥2號2019年2月在小行星「龍宮」投下的陰影,JAXA/EPA「龍宮」給隼鳥2號著陸帶來的挑戰在於它的低重力和比預想更加崎嶇的地表,後者分別於2019年2月和7月兩次登陸「龍宮」,並首次在小行星上製造了人造撞擊坑,執行了小行星地表和地下巖石樣本的採集任務。採集樣本後,隼鳥2號又繼續對「龍宮」進行了測量工作,收集了更多數據。
  • 日本「隼鳥2號」回收艙返回地球:所攜樣本有助探究生命起源
    參考消息網12月7日報導 據共同社澳大利亞庫伯佩迪12月6日報導,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稱,已於6日在澳大利亞沙漠回收了脫離「隼鳥2號」小行星探測器返回地球的一個微型太空艙,希望它已安全地從「龍宮」小行星運回有助於解釋生命起源的樣本。
  • 日本隼鳥2號比嫦娥五號技術更先進?錯也
    12月17日凌晨1點59分,嫦娥五號返回艙攜帶2千克月巖/月壤樣本順利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降落場著陸並完成回收,為嫦娥五號本次探月計劃畫上了圓滿的句號。而就在不久前的12月6日,日本的隼鳥2號返回艙也攜帶大約1克的小行星龍宮樣本返回地球,在澳大利亞由澳大利亞協助回收。
  • 隼鳥2號展示了日本不可小覷的航天實力
    比起「前輩」隼鳥號一波三折的探測經歷,隼鳥2號的探測到目前為止進行的相當順利,包括釋放著陸器在內的一系列計劃工作都得以正常實施。如果一切正常,隼鳥2號將有望為我們帶來「龍宮」小行星上的樣品,為小行星和太陽系起源研究提供無可替代的珍貴研究樣本。同時,隼鳥2號、隼鳥號等科學計劃,也從一個方面展示了日本不容小覷的航天實力。
  • 日本「隼鳥2號」踏上歸途
    「隼鳥2號」項目經理津田裕一說,「我們希望它能為我們提供新的科學知識」。該探測器將把「碳和有機物質」帶回地球,這些物質將提供有關它們在太陽系周圍如何分布、為什麼會在小行星上出現、與地球有何關係的數據。鑽石形狀的「龍宮」直徑約900米,距地球約3億公裡。
  • 「隼鳥2號」樣本艙回收展現日本宇航技術實力
    中青報·中青網駐日本記者 張建墅與中國「嫦娥五號」順利完成月球表面自動採樣、並將擇機返回地球幾乎同時,日本小行星探測器「隼鳥2號」樣本艙順利返回地球。日本科學家將對樣本艙帶回的小行星砂塵物質進行分析,探究太陽系成因與生命起源。
  • 日本隼鳥2號成功降落小行星 2020年帶回太陽系歷史
    在距離地球3.4億千米距離上,日本探測器隼鳥2號成功著落在一個名為「龍宮」的小行星上,收集了小行星的巖石樣本,預計在2020年隼鳥2號將攜帶樣本返回到地球,揭開太陽系早期歷史。隼鳥2號隼鳥2號是日本航天局(JAXA)開發的探測器,是隼鳥號的繼任者,隼鳥號在2010年成功帶回了小行星「絲川」的巖石樣本,而隼鳥2號目標是採集小行星「龍宮」(Ryugu)的巖石樣本。絲川和龍宮都屬於近地小行星,科學家想通過研究小行星的物質組成,探索太陽系的早期歷史。
  • 日本「隼鳥2號」太空飛行器返回地球,攜帶有小行星樣本
    #隼鳥「我們不知道,Hayabusa2和 NASA自己的小行星樣本返回到OSIRIS-REx任務的樣本分析小組,」羅文大學地質學家 HaroldConnolly說。但他希望Hayabusa2能幫助解開這個謎。參觀 Ryugu也是有實際原因的。它被美國宇航局的研究者們視為有潛在危險的小行星,這意味著它的軌道離地球很近,碰撞的可能性也不能忽略。
  • JAXA確認隼鳥2號小行星飛行任務返回了空間巖石樣本
    今天上午,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證實,他們將一顆小行星的樣本送回地球的任務確實帶回了一些空間巖石樣本。 該機構的工程師在任務的樣本容器內發現了他們認為來自小行星的黑沙。這對2014年發射到太空的名為 "隼鳥2號 "的任務來說是個好消息。
  • 日本隼鳥2號探測器捕捉到了近地小行星Ryugu的近照
    日本隼鳥 2 號探測器,剛剛拍攝到了迄今為止最詳細的近地小行星 Ryugu(龍宮)的圖像。 在登陸之後,它將部署一個著陸器和三個漫遊車。在返回地球之前,它們會在小行星表面形成一個人造隕坑(鑽孔取樣)。隼鳥 2 號是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繼隼鳥 1 號之後的拓展任務,後者仍是當前唯一帶著太陽系小行星表面樣本返回地球的太空飛行器。隼鳥 2 號抵近想像圖從設計和外觀上,隼鳥 2 號都很好地借鑑了它的前輩。不過為了提升飛行任務的可靠性,它的科學儀器也經過了大量的升級。
  • 日本隼鳥2號 成功將小行星「龍宮」樣品帶回地球
    12月6日,離開地球六年之久的日本的「隼鳥2號」小行星探測器的返回艙成功返回地球,降落在澳大利亞內陸地區,其中攜帶的小行星「龍宮」(Ryugu)的採樣樣本也已被取回。
  • 中國嫦娥五號,日本隼鳥二號,誰才是科技大牛?
    而日本的網友反應就有意思了:我們日本隼鳥二號攜帶者小行星土壤樣本早就返回地球了。國內也有一部分網友會問:是日本的隼鳥二號完成難度大?還是我們的嫦娥五號更充滿挑戰?今天咱們就簡單分析一下這兩個天外來客誰更科技難度大。聊之前咱們先說說日本的這個小行星探測器隼鳥二號。
  • 日本探測器「隼鳥2號」將於12月6日回歸地球
    中新網援引日本共同社報導,裝有在小行星「龍宮」採集的巖石樣本的密封艙,將在比月球更靠近地球的位置釋放,投落至澳大利亞南部的沙漠。回收的密封艙將在數天內帶回日本。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7月14日宣布,從小行星「龍宮」踏上返程的探測器「隼鳥2號」,將於12月6日凌晨回歸地球。(圖片來源:官網截圖)據報導,計劃負責人、JAXA教授津田雄一表示:「看到了漫長旅途的終點。期待迎來展示龍宮巖石碎片的那一天。」
  • 「隼鳥2號」即將著陸,並攜帶了貴重寶貝
    從日本宇航局官網獲悉,2014年發射並在龍宮小行星登陸的隼鳥2號太空艙已獲準在澳大利亞著陸。有數據顯示,該太空艙載有從近地小行星「龍宮」表面捕獲的珍貴塵埃,也將一道登陸地球。對於「隼鳥號」的壯舉,有不少國家宇航局對其發出了祝賀,面對「龍宮」表面的貴重寶貝,也有人對其「眼紅」,畢竟這些貴重寶貝對人類研究近地小行星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說起「隼鳥號」太空艙,可能很多人並不十分熟悉。今天筆者就對「隼鳥號」的基本資料做一個簡單介紹。
  • 「隼鳥2號」傳回了「龍宮」較清晰圖,此前還經歷了一場驚魂之旅
    1996年2月,美國NEAR探測器則飛抵433號小行星「愛神星」,進行了環繞和著陸探測,測量了愛神星的大小、形狀、質量分布、磁場、化學成分和礦物質分布等特徵。而日本的「隼鳥號」探測器,則把小行星探測帶入了取樣返回探測的新階段。
  • 日本成功回收「隼鳥2號」樣本艙 內裝小行星碎石
    中新網12月6日電 據日本放送協會(NHK)報導,當地時間12月6日2時30分前,日本「隼鳥2號」探測器樣本艙在澳大利亞上空被觀測到,並被確認回歸地球。據稱,樣本艙在澳南部沙漠地帶著陸,奔赴當地的日方小組對其進行了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