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周浦醫院眼科主任馬曉昀 採訪對象供圖
「真是太感謝馬醫生了,沒有他,我兩隻眼睛都要保不住。」周浦醫院眼科主任馬曉昀的老病人,58歲的傅蘭珍激動地說。她患有類風溼關節炎已經30多年了,全身關節處嚴重變形,出行要靠輪椅。 這次做完白內障手術,她說自己「眼睛鼻子嘴巴都能看得清清爽爽」。
馬曉昀告訴記者,類風溼關節炎是以關節病變為主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病,眼睛就是可能發生病變的一個器官,嚴重時可能致盲。類風溼病人的日常用藥也對眼睛產生毒性。比如氯喹可以對視網膜造成嚴重的影響,可能引起黃斑病變等眼部疾病。
明亮的眼睛,對於行動受限的重度類風溼關節炎患者來說是「不幸中的大幸」。同樣的,在眼科病房裡,另外兩位病人也因為及時的治療減輕了自身的痛苦。16歲的甘肅男生小楊來上海的工廠實習,電焊時不幸被碎片打傷右眼,一時鮮血直流。當時情況十萬火急!同事趕緊把他送到附近的周浦醫院,經過急診搶救,小楊的眼球保住了。恢復一段時間後,馬曉昀又為小楊的傷眼置入了晶體。現在小楊即將出院,右眼視力已經恢復到了0.7。而對於家住周浦鎮繁榮小區的陸阿姨來說,去周浦醫院做白內障手術也是她的第一選擇——她每周要來醫院做兩次血透。「她這個情況,去市區醫院太不方便,專科醫院又不能透析。」陸阿姨的丈夫說,「在家門口開刀,醫院熟悉,我們家屬也放心。」
周浦醫院是上海市首批區域性醫療中心,馬曉昀告訴記者,六年前,醫院眼科較為薄弱,沒有設備、沒有人才,周康地區的居民傾向「捨近求遠」去浦西看病。如今,周浦醫院引進培養了一批優秀眼科醫生,購置了先進的眼科設備,學科建設也不斷推進。對於類風關眼病、腎臟病眼病等等複雜的眼病治療,醫院早已駕輕就熟。「眼科目前已經覆蓋了乾眼病綜合診治、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各類白內障、青少年視力矯正等,未來,我們還將和甲狀腺、高血壓等專病的專家合作,解決更多複雜的病情。」馬曉昀說。
就醫流程上的優化,是群眾看病過程中最能直接感受到的「小事」。以前,初診病人需要在診室內查一次視力,後續患者的等待時間只能延長。為此,眼科診區專門開闢區域,初診病人可以安心檢查視力,也減少了其他患者的等待時間。在檢查報告方面,眼科也已實現了「最多跑一次」——患者就診後可以直接在診區完成各類檢查,並且及時取到報告,不再需要多次往返醫院。
還有不少「患者本位」的細節值得點讚:如今孩子有近視的可不少,但是工作日孩子要上學,父母要上班,看個病太折騰。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醫院把青少年近視防控的專家門診設在了周六日。另外,周浦醫院的眼科醫生還定期深入基層,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為孩子做屈光不正的檢查。
近年來,市級醫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總體發展情況較好,處於中間層的區級醫院需進一步提升綜合服務能力。周浦醫院院長李明表示,作為全市首批區域性醫療中心之一,醫院全面落實本市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各項任務,結合區位優勢,履行社會責任,打造有情懷的人文醫院,做優做精特色專科、做優做強區域性醫療中心。
新民晚報記者 左妍 通訊員 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