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文明創建|永勝建設「美麗縣城」,讓群眾生活有溫度、幸福有質量

2020-12-25 澎湃新聞

麗江官方新聞綜合門戶網站

點擊標題下方藍字關注【麗江網】

偉人先祖故裡,邊屯名郡永勝——這是永勝的名片;碧水藍天、花團錦簇、綠草如茵、依山繞水——這是人們對於永勝這個滇西北小城最為直觀的印象。

永勝素有「滇西北米糧倉」的美譽,縣城以古「瀾滄衛城」為中心,歷史文化悠久,是一代偉人毛澤東先祖客籍地。自從2019年啟動「美麗縣城」建設以來,永勝縣委政府把人民群眾是否獲得滿足感、幸福感、安全感作為原則準繩,以「偉人先祖故裡、邊屯名郡永勝」為主題,以東西南北高速公路為匯聚,以建設麗江旅遊「後發區」為目標,不斷拓寬城市格局的廣度、加冕城市形象的高度、延展城市管理的深度、提升城市生活的溫度,幹群攜手,全力建設集山、水、田、園、城於一體,獨具邊屯文化特色的的「美麗縣城」。

470天時間裡,永勝圍繞「美麗縣城」謀劃總投資26.8億元的81項重點城市建設項目,現已完成投資18.6億元,完成總投資的69.4%。其24項二級指標達標20項,達標率83.3%,69項具體指標達標65項,達標率94.2%……這一串串數字凝聚著騰飛的力量,彰顯著縣城新時代的「顏值」和「溫度」,在「美麗縣城」建設中跑出了「永勝速度」。

「七縱十橫」的路網構建拓寬城市廣度

道路是一個城市的骨架,骨架有多寬決定著城市發展的廣度。

從空中俯瞰永勝縣城城市路網,密集分布、縱橫交錯,所到之處花紅草綠連綿,車流人流不斷,廣場、公園、高樓、居住區、商業區也隨著道路的延伸如雨後春筍般崛起……2019年以來,永勝縣以城市總體規劃為引領,把「美麗縣城」建設與城市規劃、城市風貌規劃、國土空間規劃、環境綜合治理規劃有效地銜接起來,重點實施了老客運站至教育園區道路、環城北路改擴建、吉慶路西延長線、虹霽橋路、文明南路等11條「斷頭路」,路網密度達8.05公裡/平方公裡,縱橫交錯的寬敞大路連接南北、貫穿東西,將縣城格局由原來的「四縱五橫」拓展到「七縱十橫」,「環網相連、節點暢通、高效便捷」的城市路網,令永勝的城市空間豁然開朗。

「在路網建設上,更加突出『完善』,不僅注重路網建設裡程,更注重路網建設品質,改造舊街道,打通斷頭路,實現市內路網『無縫連接』,方便市民出行。」永勝縣發改局副局長羅世清說,在路網的構建中,儘可能為中心城區留出城市發展道路,採取以多條分支道路與其形成串聯,從而構成中心城市對外輻射的快速路網體系,真正理順以速度換空間、以距離換時間的辯證關係。同時,依託麗攀、賓永、寧永三條公路,重點建設寧蒗至永勝高速公路北立交連接線市政道路、寧蒗至永勝高速公路西立交連接線市政道路、鳳鳴路麗攀高速南延連接線、縣城至哨丫口麗攀高速公路連接線等4條進出縣城的大通道建設,大力提升道路的通達性,更好地拓展城市框架、提升城市功能、釋放城市活力,為縣城發展奠定堅實的道路通達基礎。

「還綠於民」的生態鋪排加冕城市高度

擁有天藍、地綠、水淨的美好家園,是我們每個人的夢想。民之所望,便是政之所向。

為守護好永勝的藍天白雲、青山綠水,回應人們對生態城市的品質追求,永勝縣下決心搬遷10個機關單位,即使縣財政資金極度困難,也沒有出讓一寸土地,不作商業開發,而是利用搬遷機關單位騰挪出來的寸土寸金的土地,在城區黃金地段新修建了瀾滄公園、白馬公園、虹霽公園、文昌苑、杏林公園、白果公園、永北公園、板田公園、北勝公園、紫樟園等10個供居民休閒娛樂健身的城市公園,為縣城增添了一道又一道全新的亮麗景觀,實現了「三百米見綠、五百米見園」。不僅如此,還下決心搬遷墳墓7555冢,建成「鳳凰山生態公園」,還綠於民,還園於民。現在,永勝縣城公園面積48.5429萬平方米,人均公園面積10.11平方米,公園綠地服務半徑覆蓋率為84%,創造了城市綠地空間增長的歷史記錄。鳳凰山「墓地變公園」的創造性舉措前所未有的體現了永勝縣領導幹部的執行力和人民群眾的支持力。

鳳凰山,是永勝縣城附近植被豐盛、適宜登高望遠的休閒勝地。過去,在這片鬱鬱蔥蔥的山林之間,曾經是密密麻麻的墳墓。建設鳳凰山生態公園是「美麗縣城」建設的重要內容,而建設鳳凰山生態休閒公園的當務之急,就是鳳凰山區域內的墳墓搬遷。為了給群眾提供一個集自然美麗於一體的生態公園,永勝縣成立了鳳凰山生態休閒公園建設及墳墓搬遷工作的領導小組,下設指揮部開展墳墓搬遷工作。在群眾的大力支持下,經過8個多月的艱苦努力,數千座墳墓從鳳凰山搬遷到仙山安置點入葬。如今,鳳凰山生態公園林木茂密,鬱鬱蔥蔥,微風吹來,松濤陣陣,儼然已成為永勝縣城的「天然森林氧吧」。

「網格化」的精細管理延展城市發展深度

人行道上有違停車輛、公共廁所衛生差、背街小巷垃圾多、有商家佔道經營……拍張照片,指尖一觸,把日常城市管理中遇到的問題上傳微信工作群,立刻就有負責人安排城管工作人員來處理。自永勝縣實施精細化管理以來,以市容市貌綜合整治為載體,圍繞「精」「細」二字做文章,把推進精細化管理工作與日常管理相結合,用一天一天的點滴變化,填起一抹厚重的民生底色,實現城市的整潔有序,為市民撐起了一片美麗的幸福家園。

「以『硬隔離+嚴管控』模式,強化管理、嚴格執法、側重服務,在全城區深入推進『精細化』管理工作。」據縣住建局局長陳曉明介紹,自開展愛國衛生專項行動以來,縣住建局根據城市管理職能,進行了佔道經營嚴管、戶外廣告整治、建築工地治理、拆除佔道構築物、城市牛皮癬治理等專項行動,立體式的全方位整治規範了城市秩序,淨化了城市空間。同時,制定了沿街市容、戶外廣告、停車泊位、建築工地、工程車輛、市政綠化、流動攤販、兩噪一汙、環衛保潔等精細化管理細則,大幅提升城市管理標準。在主城區對城市管理執法、市政道路清掃保潔、城市公廁管理,以及公園廣場、洗手設施管理推行「網格化」管理模式,按照片區負責制、路段負責制、重點位置點位責任制等責任到人的方式加強日常管控,全面落實「門前三(五)包」責任狀,高標準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同時,縣政府還相繼出臺了《永勝城區單位創建「園林花園式」單位工作方案》《永勝縣城市民文明行為規範管理方案》《永勝縣城市精細化管理工作實施方案》《永勝縣城管理辦法》《永勝縣城市道路交通管理工作方案》《永勝縣城建設市場經營監管工作方案》等一系列精細化管理方案,並結合「街長制」「路長制」「河長制」和愛國衛生專項行動,深入推進縣城髒亂差、佔道經營、車輛亂停各個專項整治,實現建管結合,乾淨衛生、文明和諧、管理有序的社會環境已然形成。

「普惠民生」的公共設施提升城市溫度

在「高度」「廣度」不斷拓展的今天,如何讓城市不但呈現鋼筋混凝土構築載體的剛性力量,還有可以彰顯城市品質的亮麗風景線,有體現溫度的城市角落,為城市打開更加立體的發展格局,豐富城市的內涵?這是永勝縣委政府在建設「美麗縣城」時重點關注的問題。

「最大的變化是路寬了、公園多了,不管在哪條街,上廁所、洗手、扔垃圾都非常方便,到處都是乾乾淨淨的。」提起縣城的最大變化,帶著孩子在鳳凰公園玩耍的吳阿姨高興地說。從建設「美麗縣城」以來,永勝縣委政府從百姓關注的衣食住行、醫教文衛入手,結合愛國衛生「7個專項行動」,不斷完善城市功能,補齊民生短板,努力建設一座更加溫暖的城市,努力在一磚一瓦、一院一景的變化中,彰顯城市建設的日新之美、日進之美。

一年多的時間,永勝縣「不等、不靠、不要」,主動作為,跑項目、大招商,融入社會資本22.6億元,籤約合作項目48項,創造了永勝招商引資的最高記錄,並成為全省第一個被納入國家發改委、財政部PPP項目庫的縣份。期間,高標準建設佔地950畝的教育文化園區,建成了全省一流民族中學,體育場、體育館、文化館、融媒體中心等項目即將完工,全面補齊了民生設施短板,被中國足球發展基金會列為「西部中小學足球發展示範縣」。改造商鋪386幢打造4條主題街區,新建改造34個公廁。新增汙水管網34公裡,縣城汙水集中收集及處理率、汙泥處理無害化處理率、垃圾收集及無害化處理率均已均達100%。實施綠化美化工程和杆子河綜合治理等項目,使縣城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38.12%、縣城道路綠化普及率≥95%、縣城林蔭路推廣率≥60%、河道綠化普及率≥85%。加大老舊小區改造力度,重點實施了民主廣場片區棚戶區改造、宏繼橋片區棚戶區改造及道路建設、吉慶路中段西段片區棚戶區改造、華興商貿區棚戶區改造及道路等建設項目。

「無際飛松遍密林,千村翠微聽鳥音。牧童歸去路深深。

古韻為詩添雅興,曉風拂面蕩胸襟。青山不負公僕心。」——徐發蒼

如今,穿行於永勝縣城的大街小巷,四季常青的植物、熙熙攘攘的人群、瑰麗多姿的文化長廊、熱鬧的商鋪、閃爍的霓虹……一個集山、水、田、園、城於一體,獨具邊屯文化特色的「美麗縣城」呼之欲出,讓你看得見青山,觸得到流水,留得住鄉愁。

來源:今日永勝

麗江網運營中心 出品-(麗江網 http://www.lijiang.cn/)

麗江市委宣傳部主管 麗江廣播電視臺主辦

麗江市新視界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承辦

原標題:《精神文明創建|永勝建設「美麗縣城」,讓群眾生活有溫度、幸福有質量》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美麗縣城讓永勝市民生活更美麗
    自從2019年啟動「美麗縣城」建設以來,麗江市永勝縣幹群攜手,全力建設集山、水、田、園、城於一體,獨具邊屯文化特色的「美麗縣城」。 美麗縣城讓永勝市民生活更美麗 「七縱十橫」的路網構建拓寬城市廣度 道路是一個城市的骨架,骨架的寬度決定著城市發展的廣度。
  • 陝西長武縣精神文明建設工作側記:文明花開永向「陽」
    「長治久安城、武偃文修地」,走進陝西長武,寬闊平坦的大街,拔地而起的高樓,環境優美的住宅小區、書香氤氳的機關校園、文明熱情的窗口行業、美麗宜居的鄉村社區,人們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近年來,長武縣全面深化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推動省級文明縣城、文明村鎮、文明單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園「五大」創建工作深入開展,不斷提升社會文明程度和公民文明素質
  • 包頭多措並舉推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 打造美麗鄉村
    導語:深化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是2017年精神文明建設重要工作內容之一。伴隨物質條件的豐富,如何提升農村精神生活質量,成為熱點課題。包頭市多措並舉,以實際行動推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通過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提升整個城市的精神文明建設進程。
  • 麗江永勝:創建全域旅遊示範區
    新華網 發(供圖)  據27日召開的中國共產黨永勝縣第十三屆委員會第八次全體會議消息,麗江市永勝縣正式啟動創建全域旅遊示範區工作,將文旅產業培育成為永勝縣國民經濟的戰略性支柱產業,成為「十四五」規劃期間拉動內需和創造美好生活的新抓手。永勝縣將積極融入大滇西旅遊環線和麗江「三廊一圈、一體兩翼、一環多區、四化一流」的旅遊發展戰略,打造麗江旅遊「後花園」。
  • 【全國文明城市系列網絡訪談】打造有溫度的幸福龍巖
    精雕細琢 衝刺新高度創建全國文明城市是不斷滿足龍巖老區蘇區人民對美好生活新期待的一項重點工作,自2017年獲得全國文明城市榮譽稱號以來,龍巖市持續以「創建為民、創建惠民」為宗旨,以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為目標,不斷鞏固全國文明城市創建成果,推動城市品位加速提升,百姓生活質量節節提高,交出了一份亮麗的「文明答卷」。
  • 常山何家鄉越劇唱響衢州有禮「八個一」 增進美麗城鎮精神文明建設
    原來這是何家鄉綜合文化站,為增加廣大群眾對衢州有禮的理解,促進美麗城鎮建設相關的菸頭不落地、拆牆綠、不隨地吐痰等精神文明建設內容植入人心,以此長效推進衛生鄉鎮創建和美麗城鎮建設而創作的文藝作品。針對老年群眾喜歡聽越劇的愛好,邀請何家鄉已退休文化員吳杏珍來助陣,依越劇《金玉良緣》原腔,將衢州有禮「八個一」內容,以喜聞樂見的方式表現出來,並把所唱的內容錄製好在各村的大屏上播放宣傳,讓廣大群眾中在戲曲欣賞中掌握衢州有禮「八個一」內涵。
  • 哈爾濱市阿城區組織召開文明委會議暨精神文明建設先進集體創建...
    為進一步加強文明單位創建,做好2020年度文明單位評審工作,根據黑龍江省、哈爾濱市文明委有關部署,11月17日上午,阿城區組織召開了阿城區文明委會議暨精神文明建設先進集體創建工作部署會。會議印發了《關於組織開展2020年度全區精神文明建設先進集體申報工作的通知》,對2020年精神文明先進集體創建工作進行了總體部署。明確要求各單位要側重創建的過程,貼近群眾,注重取得實效,逐步推進領導班子堅強有力、業務工作實績顯著、創建活動紮實有效、管理規章制度健全、環境面貌整潔優美,實現整體軟硬體環境大幅度提升,文明程度大幅度提高。
  • 我省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取得了顯著成效 積累了豐富經驗
    ,引領廣大群眾知禮向善,令文明風尚蔚然成風,充分展現了海南人民文明有禮、向上向善的良好形象和精神風貌……  城市的文明,帶動了村鎮、單位、學校。  B  文明生態村佔自然村總數85.1%  實現「布局美生活美身心美」  老人們奏起八音,孩童們誦起古文,婦女們跳著廣場舞,漢子們打起羽毛球……2017年12月5日,這一幅幸福滿滿的生活畫卷,在全省文明生態村創建工作現場經驗交流會與會代表面前徐徐展開。  海南文明生態村是全國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一個響亮品牌。
  • 工作總結範文:2020年精神文明建設工作總結5篇
    (三)深化文明縣城創建緊緊圍繞「建機制、抓載體、創品牌」九字工作方針,啟動新一輪文明縣城創建工作,努力實現全城覆蓋、全面推進、全員參與,制定深化省級文明縣城創建、努力創建2020-2020年度全國文明城市提名城市工作實施方案,圍繞著文明縣城測評體系,堅持問題導向,梳理存在的突出問題,並落實責任清單移交,建立常態化督查隊伍
  • 咱們文明有力量 福建三明市精神文明建設工作上新臺階
    文明,是一座城市的內在氣質,也是一座城市的幸福底色。新中國成立70周年來,經過幾代建設者的辛勤付出,三明從原來落後的山區城市建設成為福建省重要的工業基地、全國商品糧基地、國家級公路運輸樞紐城市……昔日閉塞的閩中小城已蛻變為今天的全國文明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衛生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和全國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的發源地之一。
  • 鄉風淳厚文明 鄉村美麗振興——西安市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工作亮點紛呈
    今年以來,陝西省西安市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聚焦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深入實施「美麗人家」建設工程、廣泛開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濃鬱鄉風文明、助力鄉村振興,在打通教育、服務、宣傳、引領群眾「最後一公裡」上邁出了堅實一步,全市農村文明程度、社會風氣等發生可喜變化,老百姓的日子過得更好了,心勁兒也更足了
  • 幸福頻陽城 滿眼新畫卷——寫在富平縣成功創建「國家衛生縣城」之際
    回首3年多的創建歷程,高點起步,全城整治,全民動員,一路艱辛,一路汗水,一路凱歌!在這場空前的洗禮中,富平不僅展現出迷人的風採和神韻,更向著城市精細化管理邁出了實質性步伐。「四城聯創」 吹響城市管理革命的號角「城,所以盛民也」。城市是人民的城市,城市的建設和管理,與每位市民的幸福生活息息相關。
  • 大美爨鄉入畫來——陸良縣「美麗縣城」建設掠影
    眼下,走近雲南高原第一大壩子陸良縣,人們會覺得昔日名不見經傳的陸良縣城在逐步長高長大的同時,也變得越來越嶄新大氣、時尚美麗了,猶如一個亭亭玉立的大姑娘,清晰地展現在人們面前。同時,陸良又是著名的「魚米之鄉」,有著「絲綢之府」「蔬菜之城」「洋芋之都」「蘑菇之地」等美譽,尤其是在現代農業和高原特色農業方面,很大程度上代表著雲南省的發展層次和質量水平。近年來,隨著創建國家衛生縣城、省級文明縣城和省級園林縣城「三城同創」工作的全面推進,基礎設施明顯改善,城市功能不斷提升。
  • 雲南祥雲縣:突出特色 走出「美麗縣城」建設新路
    從一條路的「大變臉」到一個湖的「新綻放」,從一家醫院的「大重生」到一座綜合樓的「高大尚」……憑藉各種新優勢,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祥雲縣加快主城區品質提升,推進城市高水平建設,以嶄新的高顏值塑造群眾的高品質生活,以濃濃的為民情懷勾勒城市發展之路,精心打造滇西「1+6」城市建設圈中人文典雅、城鄉風雅、生活優雅的幸福美麗城市。「錯過一個機遇,落後一個時代。」
  • 工作總結範文:關於2020年精神文明建設工作情況的總結5篇
    ,宣傳黨的好政策和改革開放以來取得的成績,既注重思想教育性、群眾參與性、藝術欣賞性,又有地方特色、鄉村特色和群眾特色的各種貼近生活、群眾喜聞樂見的節目,極大地豐富了農村文化生活,深受廣大群眾的歡迎。在農村農民群眾普遍存在自身文化素質低,常常認識不到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性,較多農民認為,賺錢才是硬道理,農民群眾之間比較的是誰家賺錢賺得多,誰家日子過得好,而不是你看了幾本書,我學了幾個字,大家覺得精神文明建設無足輕重,甚至一部分人認為精神文明建設是「有文化的人」做的,和自己沒有多大的關係。針對精神文明建設中存在的種種問題,我們應該結合實際,有的放矢。
  • 全國精神文明建設表彰大會發言摘編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始終沿著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方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矢志不渝創建文明城市,從群眾關注點找準工作切入點,系統謀劃,整體推進,在服務大局推動發展中持續深化文明創建,有力助推城市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發展,有力推進城市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不斷提升,切實把城市的文明指數轉化為人民的幸福指數。文明城市創建成為十堰的響亮名片,也為十堰發展注入了不竭動力。
  • 惠民縣發布倡議書:創建國家衛生縣城 人人參與人人有責
    齊魯網濱州3月16日訊3月16日,記者從惠民縣創建國家衛生縣城指揮部獲悉,惠民縣發布致全縣人民的倡議書:創建國家衛生縣城 人人參與人人有責。在創建國家衛生縣城的總決戰即將打響的時刻,作為惠民的一份子,我們既是創建國家衛生縣城的受益者,更是創建國家衛生縣城的參與者,我們要有義務、有責任,以實際行動,為創建國家衛生縣城做出應有的貢獻。在此,謹向全體市民發出如下倡議:一、爭當創衛的宣傳者。創建國家衛生縣城對提升城市價值和市民素質、優化發展環境、改善人居條件的重大意義和深遠影響。
  • 竹林關鎮精神文明創建喜事多
    近期,全省精神文明建設表彰大會在西安舉行,丹鳳縣竹林關鎮竹林關村被省委、省政府命名表彰為「文明村鎮」稱號。除此之外,竹林關鎮還申請了一個市級文明村創建、兩個縣級文明村創建;另有竹林關中學教師王安田獲評「商洛好人」,光明村李書芳、趙家庵村姚花榮獲評丹鳳縣第五屆道德模範,竹林關鎮2020年文明創建可謂喜事連連。
  • 雲南河口:「四堅持」建設美麗縣城
    」創建以來,聚焦「乾淨、宜居、特色、智慧」四大要素,堅持「以產興城」、「開放共融」、「智慧便民」、「全民參與」。依託縣城就是自貿區的優勢,推動「區縣」融合發展,建設紅河片區國際診療保健合作中心,通過建設旅遊集散中心、自由消費區等完善旅遊基礎設施,與越方共同打造中國河口-越南老街跨境旅遊合作區,推動發展「兩國六個目的地」旅遊產品。建設中國-東協(河口)跨境電商物流產業園,實現交易額6.25億元。
  • 大連甘井子「三維三度」建設文明幸福城區
    金二街的嬗變,是甘井子區將文明城市創建與城區改造升級相結合,開展精神文明建設的一個縮影。甘井子區緊緊圍繞現代化主城區建設目標,以滿足群眾需求與期盼為統領,以打造道德和文明高地為主線,以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題,沿著道德、文明、幸福三個維度,在高度、深度、溫度上下功夫,努力構築道德和文明高地,全區精神文明建設不斷躍上新高度。堅持示範引領,好人評選有高度,構建道德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