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長安的冬天到底下不下雪?

2020-12-13 唐集客得

談起唐朝,在普通觀眾糾結沈珍珠的下落或者武則天到底有幾個面首的時候,學術界則在認真的研討一個大問題:唐朝長安的冬天到底下不下雪?

大名鼎鼎的氣象學家、地理學家竺可楨(1890年-1974年)曾經有一個著名的論斷:7世紀中,也就是唐朝初年,中國開始了一個溫暖溼潤的時代,持續了100多年的時間,當時中國的氣候遠比今天溫暖,隋唐時期的旱災記錄很少,而水災較多。長安的冬天經常不見冰雪。

他這麼說有什麼證據呢?最大的證據是很多記載裡唐朝宮廷中種植著柑橘,杜甫的詩《病桔》中提到李隆基在宮中的蓬萊殿種了橘樹,筆記體小說《酉陽雜俎》則說到了751年9月宮中的橘子樹成熟,總共結了150多顆大橘子,李隆基吩咐都分給了大臣。

而在近百年後這些橘子樹還在,唐武宗在位時橘子成熟,皇帝命賞賜給大臣每人三個,大家捧著回家吃去。

柑橘有什麼特殊的呢?因為柑橘只能抵抗零下8度以上的低溫,而從現代20世紀30年代到50年代的記錄看,西安每年的溫度都會降到零下8度以下。而七,八世紀時長安宮廷裡卻能長橘子,竺可楨認為這可以證明當時的氣溫遠比今天溫暖。

除此之外還有梅花的證據,雖然我們習慣認為梅花能耐寒,但其實從自然分布區域上看,梅花屬於亞熱帶樹種,是比較喜溫的。一般只能忍受-15度的低溫,再低就不行了。

所以在我國宋代以後,華北,西北一帶的溫度冬天經常降到-15度以下,當時北方人多不認識梅花。江西人王安石就曾經笑話,說北方人在南方看見梅花不認識,以為是杏花。

「北人初不識,渾作杏花看」。

蘇軾更加清楚的用詩告訴大家,在他那個年代的關中地區是沒有梅花的,只有杏花來代替:「關中幸無梅,賴汝充鼎和」,可見宋代關中和華北是沒有梅花的。

而對唐代長安人來說,梅花卻不是什麼新鮮事,唐玄宗的一個妃子所居住的院落種滿了梅花,所以被稱為梅妃。長安南部的曲江池也種有梅花,詩人元稹的詩《和樂天秋題曲江》就是證據。

竺可楨的觀點發表後一度得到了學術界的普遍認可,所有的歷史專著和教材一度都採用了他的論斷,對我們普通人來說知道了這個也讓人豁然開朗,哦!難怪唐朝前期的人穿那麼暴露!原來是因為天氣熱啊!

不過,竺可楨的「唐朝溫暖論」,在上世紀90年代時遭到了挑戰,專注於對歷史時期氣候變遷的研究的滿志敏教授就對唐朝溫暖期的觀點提出了質疑!

他提出,柑橘和梅花的例子並不能說明唐代長安氣溫高,因為我國宮廷裡從漢代開始,就有用人工溫室環境種植果蔬的傳統!漢元帝就在冬季在太官園種植了蔥,韭菜等素材,方法是在一座密封的屋裡通過晝夜燃火來提高室溫。而唐朝宮廷甚至有專門設立部門「溫湯監」來培育反季節果蔬花卉!

學術界就是這麼無情,不管你是不是宗師,人家有證據照樣可以打臉。這個怎麼說呢?竺可楨老爺子?

由於現代影視劇把大唐的姑娘們包裝的露骨銷魂,天天都是低胸裝,仿佛大唐天氣溫暖,但其實事實並不是這樣的,露胸薄紗裝一般只有有身份有地位的人或者取悅統治階級的人才有資格穿,一般平民老百姓是沒有資格穿的,而且這種衣服相當於晚禮服,並不是常服。

據我們所知,達官貴人住宿條件一般都比較好,供暖設備充足,就算穿的輕薄也不怕。

還好的是,現代支持唐代溫暖論的人還是不少,比如臺灣學者劉昭民搜集了史書中唐朝歷年的氣候記錄,最後發現在唐朝289年的歷史裡,出現嚴寒的天氣確實比較少,而不下雪的冬天居然有19次之多,高居各朝代之首。

還有人研究2000年來海平面的變化和氣溫波動,也說明公元8-10世紀確實溫度較高。年均氣溫高於今天1攝氏度,被稱為「小溫暖期」。

不要以為平均溫度只差1度沒什麼了不起,就連1萬多年前才結束的冰河時代,實際平均氣溫也不過和今天相差5度,而當時地球幾乎就是個大冰坨子。因為這個平均溫度是綜合各地的一起統計的,平均溫度降低1度,在北方一些地區可能就意味著氣溫比常年要冷5-10度以上。

總之,目前來說,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唐朝確實是個溫暖的朝代,下雪確實比較少。至少主流學術界這麼認為。

那麼,溫度的變化,對人類歷史有什麼影響?

傳統歷史觀認為,歷史是由王侯將相決定的,某個朝代強盛就是因為有英明的皇帝和得力的臣子,反過來肯定是昏君和姦臣多,這是真的嗎?

其實現代越來越多的歷史研究,都在反對這種「人類決定了歷史」的觀點。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強盛的朝代很可能只是運氣好,遇到了好的環境。

比如最近植物學家們就提出了,從樹木年輪記載的氣候現象來看,秦始皇其實挺冤的,年輪上發現那個時代出現了大量乾旱,引起蝗蟲爆發,農業減產,一個朝代就這麼完蛋了。

我們從氣候學上來看也是這樣,首先,高緯度草原地帶的遊牧民族,比農耕民族更加靠天吃飯,如果草原上溫度降低,出現大量牲畜死亡的現象,那麼每個能走路的牧民都會被迫南下,去溫暖的南方尋找食物,這種整個種族的遷徙南下,是一種社會現象,不以任何政治人物的意志為轉移,我們歷史上把這現象稱為「遊牧民族入侵」

由於古代農耕國家政權動員能力小,所以很難抵抗住遊牧民族的全民入侵,中國歷史上的晉朝,南宋末年,明朝末年,都遭遇到了這種事就是證明。

而反過來,唐朝的溫暖和溼潤,讓北方遊牧民族缺乏全民族南下的動機,除了唐朝初年的突厥以外,整個唐朝主要的外患是在西部,而非北部。哪怕是安史之亂後,唐朝仍然和北方的回鶻等族關係相對緩和。

另一方面,唐朝溫暖溼潤的氣候,對國內農業很有利,今天的西北乾旱地區在當時都是沃土千裡,適合進行農耕活動,人們更容易活下去,也自然會更少造反,所以唐朝前期的繁榮,和氣候有很大關係。

相關焦點

  • 一下雪,中國就穿越了千年!這個冬天,你準備去哪裡看雪呢?
    冬天的秦淮河畔是最優雅的。古老的秦淮河如玉帶般蜿蜒舒展,站立橋頭,眼前宛然是歷史在悠悠流過,繁華如昔。十裡秦淮點綴著河畔夫子廟歷經千年,被雪漂染後更見風韻。冬天的南京是被注入靈魂的,銀裝素裹的金陵一夜之間似披上了潔白的婚紗美得不像話。
  • 冬天只下雨,不下雪,看範成大怎麼感慨
    古代的文人墨客寫詩詞,下雨下雪都能入詩。春天寫喜雨,冬天寫飛雪,都有不計其數的作品,也有被人讚不絕口的名篇佳作。當然雪花瀟瀟灑灑,寫起來更有韻味。所以古代的文人們盼望下雪,他們好去冰天雪地裡踏雪尋梅吟詩。
  • 跟著唐朝詩人去旅行·長安篇
    出行沒有飛機、高鐵,卻完全不影響唐朝詩人對旅行的熱愛。他們邊遊玩,邊作詩,無數膾炙人口的詩句都是在行走的路上吟誦出來的。唐朝的許多大城市,譬如長安、揚州等,也都留下了詩人們的足跡和詩篇。從本期起,讓我們沿著幾位唐朝詩人的足跡,去感受他們筆下的秀麗山河吧!
  • 在冬天沒有下雪的南方,算不算是沒有味道的冬天
    南方的天氣變化不大,在冬天的時候幾乎很少下雪。而在北方每年一到冬天大部分地方都會下雪,天氣比南方的冬天冷很多。每年冬天想要在南方能看到下雪,可以說是一種奢求。冬天下雪在南方人的記憶中已經變得模糊了,頂多只能在電視上看到下雪,不過那也是北方冬天下的雪。北方的冬天比南方冷是不用多說了,可是因為下雪給北方的冬天帶來了另一番景象。每年的冬天到處是白茫茫的一片,在山上、屋頂上、在山上都裹著厚厚的雪,從遠處望去,它們好像都穿上了白色羽絨服一樣,讓人感覺好像身處童話般的夢幻世界。下雪的時候雖然冷,但是也給人們帶來很多樂趣。
  • 探索:為什麼唐朝之後,就沒有皇帝定都長安了?
    而今天我們要講的這個城市非常厲害,它作為一座古城,曾經當了13朝的古都,每代皇帝都很喜歡它,他就是歷史上非常出名的長安,也就是我們今天的西安。不過不知道有沒有小夥伴發現,其實從唐朝之後,就再也沒有皇帝定都長安了,這背後到底是因為什麼呢?今天我們就和大家一起來討論一下這個問題。首先,我們從自然環境的角度來考慮。
  • 《長安》還原的唐朝,比《妖貓傳》真實,主要勝在視角和細節
    《長安》按照曹盾與馬伯庸的話來說,就是盡力還原唐朝一天的生活,因此很多人將這部劇當作是還原唐朝生活的範本。你可知道陳凱歌的《妖貓傳》也曾還原了唐朝的生活,但是卻沒有收到像《長安》這樣的轟動效果,這是這是為什麼呢?視覺不同,《妖貓傳》是通過日本人的視覺展現大唐文化的包容性。
  • 冬天打雷會下大雪嗎? 什麼情況下會下雪?
    冬天打雷會下大雪嗎? 什麼情況下會下雪?時間:2018-02-09 16:04   來源:360問答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冬天打雷會下大雪嗎? 什麼情況下會下雪? 毋庸置疑,大家都不討厭雪。但小學生不只是喜歡雪,他們更需要一種能確保雪天出現的訊號。
  • 旅行|一下雪,中國就穿越了千年
    冬天的秦淮河畔是最優雅的。古老的秦淮河如玉帶般蜿蜒舒展,站立橋頭,眼前宛然是歷史在悠悠流過,繁華如昔。十裡秦淮點綴著河畔夫子廟歷經千年,被雪漂染後更見風韻。冬天的南京是被注入靈魂的,銀裝素裹的金陵一夜之間似披上了潔白的婚紗美得不像話。
  • 怨不得主城區不下雪,四川最美的雪景在這裡!
    之前還在激烈討論  到底南方和北方誰冷的人們  一降溫就自動劃分成了  下雪的地方的人  和羨慕下雪的地方的人    北方部分城市已經開始下雪  一下雪西安就成了長安  洛陽就成了神都  而成都  一降溫我就開始打擺子  (莫說了,我的心已經結冰了)
  • 唐朝的長安到底有多繁華?是明朝南京城的1.9倍,清朝北京城1.4倍
    最近的《妖貓傳》讓我們領略了輝煌絕美的盛世唐朝,而在唐朝,最為繁華的城市就是長安,今天就由小編給大家介紹一下歷史上唐朝的長安。人口與面積:長安在歷史上是非常主要的政治文化中心,很多朝代都是長安建都,所以發展的非常繁榮。
  • 下雪了?下雪了!今年冬天超級冷?官方回應來了
    雖然才10月初但已有多地開始降雪了河南下雪了!陝西下雪了!四川下雪了!全國多地降雪,一秒入冬最近朋友圈也開始頻繁冒出"拉尼娜確定形成持續升級至2021年,今年或遇60年極寒冬天,堪比2008年暴雪……"
  • 唐朝末期的長安經歷了什麼?為何在此之後長安就成為了一座廢都
    前言:每一個中國人,似乎都對長安有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情結。作為十三朝古都,長安見證了中國幾千年的發展脈絡,沉澱了從周朝到唐朝的深厚文化底蘊。長安憑藉著它絕佳的地理優勢,使得唐朝及之前朝代的帝王都將其作為建都的不二選擇,但是為何五代十國之後就再也沒有一個國家將首都建立於此了呢?難道是這裡的龍氣耗盡了嗎?
  • 唐朝歷史劇電視劇《天下長安》何時上映?
    唐朝歷史劇電視劇《天下長安》何時上映?《天下長安》是由張涵予、秦俊傑、李雪健、韓棟、舒暢等領銜主演,連奕名、於永剛執導的古裝歷史劇 。原定於2018年7月央視播出,上線時間多次變更,最終仍未如願播出。貝多芬 - 快樂頌 - 純音樂版03:51來自月山人水《天下長安
  • 年俗|唐朝長安人怎麼過春節?
    唐朝人怎麼過春節,他們到底放幾天假?他們吃些什麼?他們喝酒嗎?有什麼講究和方式? 今天,一起來看大唐長安人怎麼過春節。唐人春節也有「黃金周」唐朝,還沒有「春節」一說。
  • 相比雅典城邦、古羅馬城、開羅,唐朝長安才是人類歷史上最大都城
    唐朝的長安,隋朝時期稱為大興城,李淵建立唐朝後定都大興改名為長安。長安在隋朝時期經過楊堅、楊廣兩代帝王的建造,就已經具有很大的規模。隋朝時期,建築工程學家宇文愷受隋文帝楊堅的委託建造新的都城。唐朝建立以後從李淵起到李隆基四代皇帝又對長安進項了大規模的完善和擴建。經過唐初幾代皇帝的修建,唐朝的國都長安成為了當時世界歷史上最大的國際都市。那麼唐朝的國都到底有多大呢,小編在此列出幾項指標供大家參考:一、唐朝時期的長安城總面積是84平方公裡,這是一個什麼概念呢?
  • 唐朝西京長安,東京是洛陽,其他幾京在哪裡?
    唐朝都城在哪?答案是明擺著的,當然是長安(陝西西安)了。但是長安只是唐朝最主要的都城,而唐朝的都城實際上並不止長安一個,還有很多。先說長安。隋朝末年,煬帝無道,天下大亂。公元617年,晉陽(山西太原)留守李淵趁天下大亂,出兵沿汾水谷地西進,由潼關進佔長安,於次年建立了唐朝。
  • 今天,天津到底哪兒下雪了?
    ,因為北京的雪下起來是這樣的 這不,為了讓天津重新回到北方城市行列,上午的時候,天津各區都在很努力的下雪! (圖片拍攝於薊州區獨樂寺)
  • 長安是十三朝古都,為何唐朝以後,再也沒有一個王朝定都於此
    但是有人發現了一個問題,西安是很多朝代的古都,但似乎在唐朝以後,就沒有朝代定都於此了,仔細一想還真是這樣,那這到底是為什麼呢?長安這麼大的都城為什麼沒有人願意定都呢,早在唐朝,貞觀之治,唐朝就成了世界性大都市,各國都來我大唐一覽長安之雄壯。原來有以下這些原因:  第一,長安已經不安全。
  • 唐朝滅亡後,再也沒有朝代選長安作為都城了,究竟是為什麼?
    唐朝滅亡後,再也沒有朝代選長安作為都城了,究竟是為什麼? 西安作為中國四大古都之一,歷史上有十三個朝代都建都於此。西安經過幾千年的累積形成了深厚的文化底蘊,現在也是一個旅遊名城。正所謂千年歷史看西安。西安在古時候也稱為長安、鎬京、大興、西京。
  • 吐蕃何以攻破唐朝都城長安?
    安史之亂, 最終迫使唐朝在河西隴右的主力西撤東進入國難。同時對於吐蕃而言,這是千載難逢的機會,這次唐朝的國難,最終解除了唐明皇時代對吐蕃的全面壓制,讓吐蕃從壓制中解放出來,最終可以盡收河西隴右之地。「及潼關失守,河洛阻兵,於是盡徵河隴、朔方之將鎮兵入靖國難,謂之行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