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由叮砰相原創,未經授權,謝絕轉載。All Rights Reserved.
故事主人公:許冠傑
1948年9月6日出生於廣東省廣州市,中國香港男歌手、演員、音樂人。
作者 | 趙大卓 & 陳億謙
「既是同舟,在獅子山下且共濟。」尖沙咀海港城的天台上,熟悉的《獅子山下》歌聲響起。沒有觀眾,沒有樂隊,71歲的許冠傑身穿花紋皮衣、頭戴棒球帽,架著一副墨鏡,抱著吉他自彈自唱,精神十足。
《獅子山下》並非許冠傑首唱,但包括許冠傑在內的很多著名歌手曾經翻唱。在在全港齊心扛疫的日子裡,這首歷經40年的老歌再次喚起香港人相守相望的精神,也正應和這場《同舟共濟 Online Concert》的主題。
4月12日下午,伴隨著落日餘暉,71歲的許冠傑背靠大海,唱了近一個小時,跨平臺超過255萬人見證了這場線上直播的音樂會。在疫情嚴峻、全港限聚的當下,網友們用特殊的方式見證了一切。
這是被譽為「平民歌神」的許冠傑再一次為香港市民打氣。2004年,許冠傑曾因為非典疫情復出,舉辦《繼續微笑會歌神》演唱會。
01「獻給我最愛的香港」
本來許冠傑已經拿到7月份紅館演唱會的批文,製作班底已做好準備,但因為疫情演出只能擱淺。
眼看疫情日趨嚴重,大眾情緒低落。在網上開辦了一個健康節目的香港著名主持人鄭丹瑞提議邀請以樂觀著稱的許冠傑出山,為香港市民打氣。接到邀請電話的許冠傑當即同意,「要辦,馬上辦!要為香港市民打氣!」
4月12日下午5時,《同舟共濟 Online Concert》準時開始,主持人鄭丹瑞刻意跟許冠傑保持距離,他說:「從來沒想過,一個擁抱,原來可以這麼奢侈;從來沒想過,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竟然被限制是1.5米。還好我們有許冠傑,他用一支吉他,緊扣香港人的心,為香港人帶來希望和歡笑。讓大家再一次緊緊擁抱在他的歌聲之中。」
演出以羅文的《獅子山下》開場,這首顧嘉輝作曲、黃霑填詞的粵語歌被譽為非官方的香港之歌,許冠傑也在之前演唱會上翻唱過。
在粵語流行音樂歷史上,顧嘉輝和許冠傑是兩位繞不開的人物。
早在1950年代,在呂文成等早期開拓者的嘗試下,粵語流行歌創作便已開始。而且,據香港知名樂評人黃志華考證,那個時候的粵語流行歌並沒有傳說的那麼低俗。只不過,那個年代,粵語流行歌只能在中國臺灣的國語流行歌和歐美搖滾樂的夾縫中生存,沒能形成氣候。甚至,電視臺請顧嘉輝寫歌,卻不讓填粵語詞,顧嘉輝曾為此深表困惑。
改變發生在1970年初,顧嘉輝獲得機會,開始為香港本土電視劇創作粵語主題歌。與此同時,許冠傑也開始了自己的粵語流行歌曲的創作。於是就有了,《啼笑因緣》(顧嘉輝)和《鐵塔凌雲》(許冠傑),這兩首歌被公認為是當代粵語流行歌曲的開山鼻祖。
但真正讓許冠傑敢於放手一搏的,是他為哥哥許冠文的電影《鬼馬雙星》創作的同名主題歌。許冠傑回憶說,他當時想把粵語和自己喜歡的西洋音樂結合起來搞創作,卻擔心市場無法接受。好在哥哥的電影給了他機會,而市場反應也不錯,從此一發不可收拾。
「如果將來有人要為粵語流行曲寫歷史,請記得把許冠傑寫上英雄榜首。」整整40年前,香港資深詞人盧國沾在《歌星與歌》雜誌創刊號(1980)上如是說。
開場曲後,許冠傑唱起了一系列經典金曲,《這一曲送給你》、《快樂》、《學生哥》、《莫等待》……唱歌的間隙,許冠傑說:「其實人生是好奇妙,很多事情是突如其來,我們未必控制得到,但只要有正能量,好多事都會柳暗花明又一村,世事如棋局局新,始終都會雨過天晴。」
他接連唱出《世事如棋》、《杯酒當歌》等名曲,其中《雙星情歌》是許冠傑的第一首冠軍單曲,還是1974年他主演的港片《鬼馬雙星》的主題歌。
當唱到《洋紫荊》,20首歌剛好到了一半。彈響吉他前,許冠傑停下來說:「獻給我最愛的香港。」
02「平民歌神」與大眾情懷
演唱會的下半場從許冠傑和大兒子許懷欣的《半斤八兩》開始,這是他主演的同名電影主題歌,許冠傑曾以一句「我地呢班打工仔」,道出了香港無數打工仔的無奈與心酸,被譽為「平民歌神 」。
許冠傑出身於廣州的一個文藝家庭,父親擅長民樂演奏,母親從事粵劇表演。1950年,許冠傑一家移居香港,先居於鑽石山上元嶺,後搬到蘇屋邨。「屋邨」(過去叫「屋村」)指的是香港公共廉租房,居住的都是收入較低的中下階層。
儘管出生於民樂家庭,但屋邨生活讓許冠傑的歌曲帶有更多的草根情懷。許冠傑的歌曲,大量使用市井俚語,成為他作品的一大特色。但也曾被人質疑不夠嚴肅正經。
對此,許冠傑曾說:「我從小到大過的都是草根階層的生活,覺得唱這樣子的歌曲沒有什麼不合適,學院派不是我的作風。」
這種草根情懷,讓許冠傑在1976年憑藉專輯《半斤八兩》奠定了樂壇的地位。《半斤八兩》不但成為港樂史上最暢銷的專輯之一,還極大提高了粵語流行歌的熱度,改變了粵語流行歌長期處於市場邊緣的狀況。
《半斤八兩》中的經典歌曲,如《半斤八兩》和《浪子心聲》,除了編曲上大量使用吉他之外,歌詞上也都圍繞生活化的主題,要麼使用了大量坊間俚語,要麼講述了大眾通俗易懂的生活哲理。與此同時,許冠傑的歌曲旋律和演唱,又承襲了一定的粵曲傳統。這讓許冠傑歌曲雅俗共賞,很快就受到了廣大香港民眾的歡迎。
不只是許冠傑,許氏三兄弟(許冠文、許冠傑、許冠英)的「草根情懷」同根同源、相互影響。
許冠傑的個人演藝事業,是從1971年跟身為香港著名喜劇演員的哥哥許冠文一起主持喜劇綜藝節目《雙星報喜》開始的。隨後他跟哥哥一起拍喜劇片,並為電影創作歌曲。
在1970年代,許氏兄弟演出的喜劇,深受香港民眾歡迎。出身於草根的「許氏兄弟」,通過電影和音樂,表現出一種跟大眾「同舟共濟」、「同甘共苦」的意願,被大眾視為「代言人」。
許冠文的喜劇,大都是帶著人文關懷的角度去講述小人物的故事,許冠傑早年走紅的歌曲,不少是 「許氏喜劇」的主題歌或插曲,而在這些電影中,許冠傑通常扮演都是受苦的一方,所以,他為電影創作的歌曲大都帶有小老百姓自嘲的喜劇色彩。
電影《鬼馬雙星》的同名主題歌裡唱道,「為兩餐乜都肯制,前世,撞正輸曬心翳滯,無謂」(普通話翻譯:為了兩餐什麼都肯做,上輩子造孽;不巧賭博輸光心裡難受,沒必要)
電影中的許冠傑,雖然受苦受難,但最終也總能開開心心的翻盤,給普羅大眾帶來希望。
由於許氏喜劇的票房連創紀錄,加上這些歌曲也確實唱出了當時香港城市快速發展下打工一族和底層民眾的煩惱,於是許冠傑的作品就愈發深入人心了,而喜劇性和口語化由此成為許冠傑早年歌曲創作的標誌性特點。
許冠傑自己也很善於在生活中挖掘素材。據許冠傑自己回憶,《浪子心聲》裡的一句「命裡有時終須有,命裡無時莫強求」是他從逛廟街時花兩毛錢買的一本命理書上看到的句子,他稱其為「兩毛錢的歌」。
黃霑對於許冠傑的生活化創作評價非常高,他在論文中稱讚許冠傑是「『俗而不俗』第一人,功力無人可以企及。」
當然,這裡不得不提的是許冠傑早年歌詞上的合作夥伴,黎彼得。作為許冠傑早年最主要的歌詞作者,普遍認為,黎彼得在許冠傑早年的口語化歌詞創作上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03吉他上的「貓王」和25萬捐款
感懷之後,許冠傑一連唱了四首金曲,《鐵塔凌雲》、《天才白痴夢》、《浪子心聲》、《同舟共濟》。
1970年代初,個人發展的許冠傑憑藉《鐵塔凌雲》等歌曲開始嶄露頭角。從這些歌曲中,我們可以聽出吉他和搖滾樂對於許冠傑的影響——2014年,許冠傑接受《申》報記者採訪時曾表示,創作《鬼馬雙星》就是想要嘗試把西方搖滾樂和粵語歌詞結合起來。
這次「同舟共濟 Online Concert」音樂會,許冠傑準備了兩把吉他,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一把,便是貼滿了「貓王」埃爾維斯·普萊斯利(Elvis Presley)頭像的黑色Taylor DDSM吉他。
許冠傑崇拜「貓王」,是港樂圈內眾所周知的事情,他學習「貓王」的裝扮、使用「貓王」同款吉他、還翻唱過「貓王」的歌曲。「貓王」對於許冠傑的影響,代表的也正是港樂發展的一段歷史。
在許冠傑的少年時代,是「貓王」和披頭四樂隊(Beatles)的鼎盛期,當時的年輕人,從許冠傑到譚詠麟,無不受此影響。
在「貓王」和披頭四的影響下,喜歡上搖滾樂的許冠傑從1964年開始玩樂隊,先後加入過兩支樂隊,第二支蓮花樂隊(LOTUS)一度籤約了唱片公司。樂隊解散後,許冠傑開始嘗試個人發展。這次音樂會,他也唱了蓮花樂隊時期的歌曲《Just A Little》。
1992年,許冠傑宣布退休的時候,黃霑評價說,「整體而論,許冠傑真是粵語流行曲的大功臣,對粵語流行曲的興起,有極大的功績。」許冠傑自己的評價是,「香港做到了粵曲+貓王,這是香港流行樂最顯著的特點,也是最成功的特點。」
這次音樂會上,許冠傑還特地把一首《珍惜》送給通利琴行的失業員工。
音樂會舉辦之前,許冠傑宣布捐款25萬港樂給通利琴行工程部的21名失業員工。這場音樂會儘管並非慈善義演,但也提供了捐款的渠道,所得款項毫無保留的捐給這些失業員工。
熟悉港樂的朋友,大概會對「通利琴行」如數家珍。這家香港最負盛名的樂器行,是香港樂隊的溫床,曾經見證過Beyond的成軍和成長。
許冠傑原本計劃舉辦的紅館演唱會,通利琴行工程服務部原本將承擔舞臺製作工作,不料演出因為疫情取消,「通利琴行」也停擺,不得不裁員過冬,關掉了負責演唱會現場製作的工程服務部,21名員工因此失業。於是便有了25萬元捐款一事。
04「同舟共濟,開開心心」
主持人鄭丹瑞說,雖然是線上演唱會,但開場、中場和返場一個都不能少。於是有了返場曲——黃霑的《滄海一聲笑》。唱了一小時的許冠傑說:「今天沒有唱喉,只要疫情過去,紅館重開,我要再來和大家一起進行現場萬人大合唱!」
1983年4月27日,香港體育館(俗稱「紅磡體育館」,簡稱「紅館」)正式啟用,同年5月,許冠傑成為歷史上第一位在「紅館」開唱的歌手,而為這場演唱會提供舞臺搭建和音響工程服務的,正是通利琴行的工程部。雙方的合作持續了30年。
許冠傑不僅僅是第一位在「紅館」開唱的歌手,還是港樂歷史上第一位舉辦個人演唱會的歌手。據黃霑的回憶,從1973 年開始,許冠傑每年都在香港「大會堂」舉辦個人演唱會,開創了香港歌手的先河。
1992年初,許冠傑宣布退休,同年3月,在紅館一連舉辦了41場演唱會,創下了當時的紀錄。2004年,許冠傑復出,隨後一年內連開了44場演唱會,再創新紀錄。
過去這些年來,儘管年紀已大,但許冠傑卻從未遠離舞臺。幾乎每年都在世界各地舉辦演唱會。2018年,許冠傑在新加坡演唱會前舉行的記者會上表示,自己很享受跟觀眾打成一片的樂趣,「我會繼續唱下去,唱到自己唱不了為止。」
2004年,許冠傑選擇復出就是因為梅豔芳和張國榮的接連離世加上非典帶來的負面影響,讓他覺得自己有責任站出來,給大家多一點正能量。那年復出之後,許冠傑發行了新專輯《繼續微笑04》,並舉辦了同名主題的巡演,讓香港民眾感受到了典型的「許氏歡樂」。
「同舟共濟 Online Concert」 音樂會開始之前,記者採訪許冠傑,問他有什麼話想對香港人說,許冠傑回答,「同舟共濟,開開心心」。
這大概正是為什麼本場音樂會在香港娛樂圈能獲得如此巨大反響的原因。對於香港大眾來說,草根出身、自強不息的許冠傑既是「獅子山精神」的代表,也永遠是那位站在他們一邊,給大家帶來歡樂,跟大家一起「同舟共濟,開開心心」的「平民歌神」。
40年後的今天,港樂潮起潮落,群星來來去去,霑叔、梅姑和哥哥斯人已逝,「香港」二字正蒙上塵埃。我們卻看到,封神已久的許冠傑,穿著皮衣、背著吉他坐在香港尖沙嘴海港城樓頂,從容地唱著「雷聲風雨打,何用多驚怕」。
本文參考資料:
香港音樂史論(劉靖之)黃沾博士論文《粵語流行曲的發展與興衰》《申》報專訪:對話許冠傑:做傳奇實在太寂寞了以及各大媒體的報導-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