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俄衛星通訊社報導:中印雙方會談沒有取得實質性進展,由於害怕1962的歷史重演,印度開始向前線調遣重兵,其中東線部署的第33軍麾下3個作戰師,已經開始部署至一線區域。
印度T-90坦克
昨天筆者說過,印度頻頻在邊境地區製造事端,不僅僅是受國內疫情影響,轉移民眾視線,這其中還有莫迪政府的投機主義。希望藉助疫情的大範圍印象,通過軍事與輿論壓力將原本屬於中國的實際控住區域變為「爭議區域」,這樣一來印軍便有理由將哨所前移,從而達到步步侵蝕我國領土的目的。
錯誤的判斷,讓莫迪政府的神經緊繃
自五月以來,印度軍方的幾次惡意挑釁不但沒有佔到便宜,反而丟掉了20名士兵的性命。並且還同時與巴基斯坦、尼泊爾結下了梁子,兵力不得不再度被分散開來。而此次向班公湖地區移動的三個師,全部隸屬於第33軍,防區範圍包括錫金段和不丹西部地區。
這一次雖然外界傳言印度坦克黑壓壓的一眼望不到頭,但也可以看出印軍高層心中的不安,因為他們並未做好發動戰爭的準備,希望寄託於自己「龐大」的軍隊威懾敵人。
印度高層將裝甲部隊派遣高原,實際上沒有任何實際上的效應,同時還在加速消耗裝備的壽命
就單單拿印度的俄制T-90主戰坦克來說,這款坦克本身就是俄國為平原的鋼鐵洪流而打造的,並不具備高原作戰能力(俄國內最高山峰厄爾布魯士山海拔才5642米,同時也是歐洲最高山峰)
所以沒有經過專門高原改造過的坦克,上了高原會怎麼樣麼?
如果自駕去過西藏的朋友就會知道,隨著海拔的不斷上升,氧氣越來越稀薄,發動機燃燒不充分,會使得汽車動力嚴重不足。同樣的道理用在軍用坦克身上也是一樣,坦克的柴油機在得不到充分燃燒的情況下,尾部會排除大量白煙,機動性可能只剩下平原上的3分之一。
沒有了機動性的坦克,裝甲再厚、口徑再大、在坦克對戰中也就是個火力猛一點的靶子。
截止到2020年,印度陸軍在中印邊境地區編制了6個軍共13個師,一線部隊約為11個師有2個裝甲旅,一線部隊中10個為山地步兵師。
從印度的兵力部署上來看,也難怪美國「哈佛」某學院專家敢在自己的報告中總結道:「印度軍隊人多、裝備多、士兵還抗揍」
前幾天筆者還對這篇報導不屑一顧,認為不過是美國專家的「章口就來」,不過看完這幾天的報導後筆者對於這篇報告有有了「肯定」的想法。
首先印軍能同時三線作戰,一邊在克什米爾地區和巴基斯坦打的熱火朝天,一邊又和尼泊爾在卡拉帕尼搶佔土地,而後還能派遣大軍在拉達克地區與中國解放軍對峙。這要是沒點人數誰敢這麼幹?
印度軍隊裝備多
印度雖然軍工業不發達,但是架不住人家「有錢」啊!比市場價高個幾倍,總有國家願意賣給他的。什麼毛子的T-90主戰坦克、美國的「阿帕奇」武裝直升機、英國的M777超輕型155毫米重炮、俄式的蘇-30MKI重型戰機、法國的「陣風」戰鬥機、以色列的「費爾康"預警機等。
對於印度來說,能有錢解決的從來都不是問題
雖然說這樣的裝備用一點少一點,戰機也是摔一架少一架,但是短期威懾力還是存在的,只要不開戰這樣的武器供應鏈就不會出現問題。從某些層面來說印度軍隊確實是裝備多,畢竟只要有錢,全球「軍火庫」的大門都為你敞開,這可比自己造可快多了。
印度前線士兵裝備的斯特林衝鋒鎗
還有一點就是印度前線士兵目前不僅拿著英薩斯步槍,他們還有人拿著斯特林衝鋒鎗,而這種衝鋒鎗是二戰時期的產物。作為二戰槍械的經典,畢竟經歷過二戰的考驗,性能肯定「沒話說」,最重要的是製造方便,能自給自足數量方面肯定也多。
班公湖中印士兵對峙
印度士兵抗揍
從錫金邦到班公湖,印度士兵頻頻越境入侵我國領土,也被邊防解放軍一次比一次揍的慘。但是印軍卻從未從中吸取教訓,15日晚仍然派遣部隊在加勒萬河谷邊境入侵我國領土,而後又被解放軍戰士好好的收拾了一頓。
這一點也確實體現了印度「打不疼」「打不怕」還「抗揍」的特點
雖然印度稱在此次衝突中有20名士兵犧牲,試圖將鍋甩給中方。但是從死亡士兵的屍檢報告來看,其中有三名士兵頭部有明顯的創口,這顯然是因為加勒萬河谷地勢陡峭,印度士兵在衝突中失足跌落山崖所致。而另外17名士兵則死於腦梗。
醫療高壓氧倉
因為高原氣壓差異,可能在平地上的一次腦震蕩,在高原上卻會使得顱內壓力增高,血液無法流入大腦,從而導致死亡。而印軍由於後勤醫療的落後,並沒有為前線部隊配備高壓氧倉這也是受傷士兵的主要死因。
在這一點上中國為前線部隊準備的就相當充分,幾乎每一個高原哨所都有配備吸氧和增壓裝置,要知道普通的民用氧倉的價格就在幾萬到十幾萬人民幣之間,醫用的更是高達數十萬之多。單是醫療後勤方面,印度和中方的差距就不是一星半點。畢竟和錢相比,士兵的生命才是最重要的。
這次大量因沒有得到有效治療而失去性命的印軍士兵就是最好的證明,戰爭最後拼的經濟,勝負最後靠的後
喜歡筆者內容的就點個關注,繼續看吧。謝謝!
圖片來源網絡,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