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這個養羊大村退牧護林盤活山水,端起了旅遊飯碗

2020-08-02 北晚新視覺網

7月31日是房山區十渡鎮西太平村的大日子。村裡建設三年的「太平天池」和「獼猴谷」景區終於開業了!預計半年內就能為村集體帶來35萬元的直接收入。村民不僅能到景區上班掙工資,年底還能享受分紅。

北京這個養羊大村退牧護林盤活山水,端起了旅遊飯碗

「太平天池」和「獼猴谷」景區坐擁1處天然溶洞、22座險峻奇峰、17萬立方米水庫、100多個泉眼瀑布、300餘只野生獼猴,早在籌備階段,就已被不少旅遊達人稱為京西地區值得一去的網紅景區。

憑著對景區客流的自信,人稱老李的養羊大戶李樹然拿出全部積蓄,提前開了家民宿。他說,好生態就是「金飯碗」。如今,他每天拿著手機接聽遊客來電。

往昔

養羊大村

村民養羊6000多隻

從上世紀80年代到本世紀初,西太平村以養羊出名,210戶村民,養羊6000多隻。高品質的羊絨曾吸引美國商人專程來村採購。

可山羊有一件不好:啃樹葉吃青草,連樹皮草根也不放過,久而久之,山就被啃禿了。老李說,景區裡100多個天然瀑布非常漂亮,很有「飛流直下三千尺」的感覺,吸引不少遊人駐足拍照,但在養羊的年月,雨季泥沙俱下的場面最讓人害怕——生怕發生泥石流。

變遷

退牧護林

4年收回林場和水庫

隨著退牧護林、生態涵養等政策出臺,西太平村民告別了讓人又愛又恨的羊群。封山育林,大山一年年綠了起來,如今的森林覆蓋率已達85%。還有數十名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員24小時守護村莊和景區安全。

然而,鮮為人知的是,真正把這片青山綠水打造成「聚寶盆」,西太平村走過了一段十分艱難的路。2016年,全村92戶164名村民被認定為低收入戶,西太平村戴上了市級低收入村的帽子。

守著綠水青山,為什麼還要過窮日子?要想搞旅遊,資源是前提,可由於歷史原因,西太平村的5000畝林場和庫容17萬立方米的水庫都被低價租給了一家公司,留給村裡的,只有一條山路和一條排水溝。

在十渡鎮黨委政府的領導下,西太平村歷時四年,終於依法收回了林場和水庫。期間,在村幹部的帶領下,大家去了不少鄉村旅遊搞得好的山村學習。西太平村黨支部書記李玉豐說,他曾發誓,一定要把西太平村絕佳的生態環境優勢轉化為旅遊資源和綠色發展優勢。

那條細得像麻繩的山路,現在已經重新鋪柏油,並改名「致富路」。藉助政府的各種「脫低」政策,村裡引來了一個又一個低收入幫扶項目。僅用三年時間,村裡就修建完成1萬餘米登山步道、2000餘米環池步道、休憩觀景亭12處,以及戲水平臺、天池瀑布、五彩池等20餘處景觀,還在山間種植了黃櫨、金葉榆等3萬多株景觀植物……到2019年,全村低收入戶已全部摘帽。

今朝

綠色發展

建設7處高端民宿

十渡鎮黨委請來專家辦起免費培訓班,又安排在十渡景區工作多年的幾位村民回村幫忙,負責景區管理,還號召十渡的其他景區多多支招。

目前,西太平村正利用村民閒置房屋建設7處高端民宿,老李家的農家院也將升級為民宿。老李說,他同意村集體來統一管理這些民宿,統一定價分配客流,實現良性循環,避免世代生活在一起的村民們惡性競爭。

對於景區未來的發展,村民們已經達成了共識: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李玉豐說,有些景區,山水資源很好,遊客多了,自然財源滾滾,但汙染也隨之加重,西太平村絕對不能走這樣的路,那是自毀前程的事。

來源:北京晚報 記者:陳強 安旭東攝

流程編輯:TF010

相關焦點

  • 激活沉睡山水,端穩「旅遊飯碗」
    深夜的雪峰山楓香瑤寨,「雲端瑤池」燈火閃爍,三五遊客搏浪其間,興致高漲,旅遊「熱浪」撲面而來。大山深處的鳳凰縣竹山村,夜夜上演篝火狂歡文化盛宴——情景舞臺劇《竹山花開》,村民自導自演,遊人久久不願散去。
  • 北京市房山區:收起紅纓羊鞭 端起旅遊飯碗
    預計半年內就能為村集體帶來35萬元的直接收入。村民不僅能到景區上班掙工資,年底還能享受分紅。「太平天池」和「獼猴谷」景區坐擁1處天然溶洞、22座險峻奇峰、17萬立方米水庫、100多個泉眼瀑布、300餘只野生獼猴,早在籌備階段,就已被不少旅遊達人稱為京西地區值得一去的網紅景區。憑著對景區客流的自信,人稱老李的養羊大戶李樹然拿出全部積蓄,提前開了家民宿。
  • 「退苗還糧」 柯橋人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2019年,全區「退苗還糧」工作試點在福全街道徐山村拉開了帷幕,前不久,柯橋區政府召開全區糧食生產保供現場會,「退苗還糧」工作在全區鋪開,柯橋人要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鐵的決心,鐵腕整治才能見成效  「我們村2018年對『非糧化』進行整治,首先是村集體田,再次是農戶田。」徐山村黨總支書記王秋良介紹說,所有苗木於今年3月底前全部清遷完畢,全村共流轉土地917.2畝,其中承包田578畝,這些「騰空」出來的苗木田,通過流轉統一發包給了種糧大戶,已經全部種上早稻和單季晚稻。
  • 告別「煤」經濟 端上「綠」飯碗
    告別「煤」經濟 端上「綠」飯碗 2020-10-27 16:3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延慶下虎叫村:精品民宿幫「脫低」 山楂小院讓村民端上「綠色飯碗」
    延慶下虎叫村辦起了「山楂小院」精品民宿,村民端上了「綠色飯碗」,近三年來,村裡32戶低收入戶全部「脫低摘帽」。現在,村集體每年能實現40萬元左右的旅遊收入,老鄉們的生活,就如同掛滿枝頭的山楂一樣,紅紅火火。
  • 遠不如泰國聰明,剛端起飯碗的越南,又被自己親手給砸了
    現如今,旅遊經濟成為各國間的熱潮經濟,這也是十幾年前不起眼的一項行業,而現在,成為一種主流經濟,帶動各項的行業不斷發展,旅遊最重要的關鍵因素,就是當地是否足夠開放,當地對於旅遊產業是否有足夠的重視。原本就不如泰國聰明,旅遊經濟的發展就遠不如泰國,還要剛端起自個的飯碗
  • 「東北糧倉」端牢「中國飯碗」
    新華社北京10月10日電題:「東北糧倉」端牢「中國飯碗」新華社記者王建、薛欽峰、鄒明仲「稻浪滾滾千層浪, 萬畝良田綠意濃。」正值秋收,廣闊的東北大地一派繁忙景象,全國糧食總產的五分之一來自這裡。70年來,東北三省穩步提升糧食產量,不斷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推進綠色農業發展,在我國糧食安全中的戰略地位持續鞏固,讓「中國飯碗」端得更牢。
  • 河南臺村:守護永定河 端起「綠飯碗」
    在區裡的統一部署下,2018年,所有永定河河道沿線的違建全部被拆除,光河南臺村就拆違近萬平方米。2019年初,來自市殘聯的駐村第一書記劉斌進村,趁晚上時間,他進村挨家挨戶走訪。「不少村民沒啥精氣神兒。」劉斌發現,全村240戶400人,和王德滿一樣的低收入戶不在少數,全靠幹些散活兒,人均年收入只有四五千元,而且村裡70歲以上的老人、殘疾人居多。
  • 75秒丨牛骨雕成工藝品 濱州陽信農村大姐端起「骨飯碗」
    自從接觸上牛骨雕刻,王春燕就喜歡上了這個需要細心和耐心的工作。牛骨與很多雕刻材料相比硬度大、韌性小,要想把牛骨雕成合格的造型,需要不斷地學習才能掌握這門手藝。現在王春燕已經能夠獨立完成一些樹木、動物等組件的製作,這些組件再經過老師的修飾組裝就能成為一個完整的作品。
  • 四川阿壩「藏家樂」小村:端起「旅遊新飯碗」
    (新春走基層)四川阿壩「藏家樂」小村:端起「旅遊新飯碗」  【解說】隨著經濟的發展,鄉村旅遊已經成為中國旅遊業的一大特色。而在中國西部民族地區,由於鄉村大多處於邊遠山區,較少開發,民族文化和自然風貌保持良好,在發展鄉村旅遊上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
  • 祁連山下「桃花源」:從吃不飽飯到端起「生態飯碗」
    中新社青海海晏9月28日電 題:祁連山下「桃花源」:從吃不飽飯到端起「生態飯碗」作者 李江寧「以前做夢也不敢想在家就能賺錢,還賺得這麼多。」楊公保當智站在自家的農家院裡一邊整理野菜一邊感慨道。2012年,由當地政府出資將東旭村打造成為旅遊示範基地,建起了停車場、華熱文化非遺中心和跑馬場,拉通了自來水和電。這一年,是東旭村173戶牧戶轉變命運的一年。楊公保當智家成為村裡第一家負責旅遊接待的農家院。
  • 讓農村青年端上城市「飯碗」!山西扶貧幹部扶心扶智故事
    兩年700多個日日夜夜裡,張鵬奔波于田間地頭、村道小巷,忙碌在鄉村學校、旅遊公路,撲下身子、紮根鄉村,「扶心扶力、扶志扶智」,與父老鄉親一起創造了小磨溝村的美好新生活。扶心:打造勞務品牌,讓農村青年端上城市「飯碗」就業,關聯千家萬戶「飯碗子」「錢袋子」,更是困難時期、困難群體安身立命的保障網。
  • 山水間遊出致富路
    上世紀80年代,西太平村靠養羊致富。近些年,為保護生態,村集體帶頭退了牧,為了讓百姓的「錢袋子」再鼓起來,自2016年起,西太平村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為指引,開始發展旅遊產業。今年7月底,太平天池景區正式運營,遊人如織、商機勃發,解決了低收入戶的就業,壯大了村集體經濟,為村民提供了更寬廣的致富前景。走進太平天池景區,山泉水沿七彩石稜緩緩流淌,與飛流而下的瀑布遙相映襯。
  • 常州新北區牢牢把飯碗端在自己手中
    並與區財政局、自然資源和規劃分局多次商量水稻種植補貼的政策,基本形成一致意見:根據實際種植的水稻面積,對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給予每年每畝400元的生態補償;對經認定符合獎補政策的水稻種植村,另給予每年每畝200元的獎勵。對復耕新增水稻種植面積,給予每畝不超過1500元的一次性補償。
  • 北京平谷年內全部消除低收入村
    北京平谷年內全部消除低收入村   平谷區有低收入村39個。2002年,區委、區政府通過幫助低收入村發展果品、養殖和民俗旅遊,同時加大政策和資金扶持力度以及狠抓區直單位對口支援等各項措施的落實,取得了明顯效果。到2002年年底,全區有33個低收入村躍過2500元低收入線,完成消除低收入村任務的85%。
  • 中國石化江蘇石油:穩崗、擴就業,讓飯碗端穩端好
    讓飯碗端穩端好,社會才能更加穩定和諧。  高校畢業生招聘71人  湖北及貧困地區同等條件優先  今年應屆高校畢業生有874萬人,同比增長40萬人。面對複雜嚴峻的就業形勢,各地有關部門紛紛出臺政策穩定高校畢業生就業。如何答好穩就業,保民生,是江蘇石油履行央企責任擔當的問卷必答題。
  • 本溪縣小市鎮同江峪村將山水資源打造成為發展優勢——生態賦能...
    近年來,同江峪村抓住國家出臺好政策的契機,將山水資源打造成為發展優勢,鼓勵支持村民搞鄉村旅遊,不僅讓村民擺脫了困境,還引得外嫁女紛紛返鄉創業,一起走上致富路。窮山村端起「生態飯碗」56歲的於鳳香是同江峪村一家農家樂的老闆娘,儘管已進入冬季,但來就餐的客人依然很多,她一邊招呼著客人,一邊和記者嘮家常。於鳳香的娘家在本溪縣東營房鄉的一個山村。她說,剛嫁到同江峪時,進村路是一條小土道,又窄又髒還坑坑窪窪。
  • 農村俗語:「人在床上別磕頭,人端飯碗莫停留」,是啥意思?
    前兩天上網,看到這麼一句農村俗語:「人在床上別磕頭,人端飯碗莫停留」。當我看到這句農村俗語後,雖然認真思忖了好半天,但還是沒有思忖出這句俗語的意思來,於是,便向一位老農請教。老農告訴我說,這句俗語的意思是這樣的:一、人在床上別磕頭磕頭是一種傳統禮節,具體這個禮節是從什麼時候來的,史上並沒有資料記載,但自古至今都有磕頭的儀式。正常情況下,磕頭是人們拜見長輩的常禮。
  • 「精品民宿」變身「錢袋子」,門頭溝這個村變化挺大
    結對幫扶,發展精品民宿 2018年5月 北京國資公司與梁家莊村 籤訂「一企一村」結對幫扶協議 經過深入調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