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是春節後第一個重要傳統節日。今天,我們邊賞月吃元宵,邊聊聊「家鄉味、家鄉情」。
一種美食,講述一段故事,訴說一記美好回憶,寄託一絲對親情、鄉情的依戀,記錄一方鄉土風情。
(順義冷軋 王自成)
小時候總是盼望過節,過節可以有太多好吃的,尤其是那嘎嘎脆的米餃,金黃的外表,脆脆的邊,各個口味的餡料。這也是家鄉安徽省合肥市廬江縣湯池鎮牛衝村元宵節必備早茶,吃上米餃,品一杯早春綠茶,意味著新的開始,孩子開學,父母也著手春耕,新的美滿生活從這裡開啟。而今物質生活豐富的今天,米餃依舊常常挑起我味蕾的記憶,念念不忘,因為她承載了思鄉之情,那地道的家鄉味,對於漂泊異鄉的遊子來說,總是會成為心底最柔軟的部分。在我的理解裡,家鄉的味道是母親的飯菜,父親的嘮叨,是兄弟姐妹的相互關心和支持,更是對團聚的期盼。每人心中都有自己的家鄉美食情懷,它是一種記憶,是獨一無二的家鄉味兒,讓記憶和思念攜同家鄉情懷,同回故鄉,正值元宵佳節,小夥伴們你們的家鄉美味是什麼,一起拿來分享吧。
製作方法:
1.拌餡料 半斤白豆乾,半斤醬豆乾,一斤五花肉,2兩梅乾菜泡發切碎入餡料攪拌,鹽、醬油、薑末適量。
2.燙麵 燒2升的開水,取3斤的生米粉放入開水鍋裡,不斷攪拌,直到米粉完全攪拌均勻沒有白點,盛入面盤中,繼續攪拌,涼15分鐘左右,待面不燙手。
3.擀皮 取適量燙熟的面擀皮,米麵粘性小,不能直接用擀麵杖,需要將面墊在保鮮膜上,用菜刀面一個方向碾成圓形餃子皮,菜刀碾壓面抹上極少量油。
4.包餃子 餃子皮的非油麵裝餡料,輕輕捏合成月牙形,不能用油麵裝餡料,油麵不好捏合,容易露餡。
5.炸餃子 起油鍋,油鍋燒開,用薑片試炸,主要去除油的豆味,之後炸餃子,待至金黃色撈出裝盤即可。
(煉鋼作業部 張超)
在太行山裡有一個小縣城叫阜平,這是一個風景秀美、與世無爭的大美之地。離老家越來越遠,老家留在我童年記憶深處的不僅是青山綠水的美,還有那念念不忘的太行山醃豬肉。
阜平臘肉製作主要有以下步驟。一是殺豬。農家養豬,純糧食餵養,豬背寬,肉厚。宰殺,剔除瘦肉後,把其餘的肉切成方塊。
二是煮肉。肉切成塊之後,要先放到大鍋裡泡,除去腥味。泡好之後就是煮,放上大料、花椒、辣椒之後煮熟。三是上糖色。煮好的肉要先上糖色。炒糖色就是在鐵鍋裡放點豬板油,出油之後撈出油渣,然後倒入白糖,糖色炒的差不多時,加入開水煮沸。四是燒肉。過好糖色的肉要放到油鍋裡面燒了,這是除膩的關鍵。好的肉在燒的時候會把油脂都吐出來,不好的肉就會拼命吸油,經過此步驟之後,肉就徹底沒有腥味了。
五是醃製。把燒好的肉放到瓷甕裡,滾鹽灌油,長期存放。
五道工序下來,大人孩子都把日子裡最珍貴的念想,存在了肉缸裡。
改革開放四十年來,山裡人包山治山,果樹和經濟林全面發展,山民們的腰包鼓了,昔日貧窮落後、缺吃少穿的窮山溝變成殷實富足、譽滿全國的「綠色自然博物館」。家家戶戶餵笨豬,醃豬肉天天上餐桌的富日子取代了一年一缸醃豬肉、扳著指頭算著吃的窮日子。
正月裡,走進太行山的鄉間村鎮,醃豬肉是最奪目的招牌菜,山裡人始終對這一傳統飲食文化情有獨鍾,他們沿用先輩流傳下來的養豬、宰豬、醃製方法和工序,把醃豬肉當成最聖潔最誠摯的厚禮,獻給南來北往的客人。
不信,你去太行山裡走一走。
(煉鐵作業部 付意婷)
梅乾菜燒肉是浙江一道特色傳統風味名菜,屬浙菜系。製作原料主要有梅乾菜和五花肉,乾菜吸收肉脂而去澀達潤,豬肉經乾菜吸脂肥而不膩,乾菜肉香交互輝映,是此乾菜與肉之絕配靚點。
媽媽知道我愛吃梅乾菜燒肉,本地超市沒有賣又碎又乾淨的梅乾菜。媽媽經常跑去家鄉的菜市場,挑選農民自家晾曬的梅乾菜,然後精細打包後從老家用快遞給我送來。用稍肥一點五花肉做原材料,切塊,熱鍋,少許油,爆炒,一直炒到焦黃,豬油溢出,用紅燒的方式處理,在最後收汁的時候撒上一大把梅乾菜,乾燥的梅乾菜吸收了多餘的油和湯汁,這時,迫不及待夾起一塊肉,肉香混合著梅乾菜特有的香氣,家的味道頓時充滿了整個口腔。
現在,每次回到遠在浙江的老家,媽媽總不會忘記給我做上一盤梅乾菜燒肉,而每次吃進嘴裡,享受的不僅是一道美味,更是媽媽無限的愛。
(煉鐵作業部 鄭署光)
白菜炒粉坨是河北北方一道非常普通的家常菜。菜雖普通,但卻承載著我記憶深處濃濃的家鄉味道。從我記事起,白菜炒粉坨就經常出現在餐桌上。白菜和粉坨,簡單的食材,經過翻炒,卻美味無比,很受歡迎。
粉坨是一種以糧食為主要原料製作而成的食材,口感爽滑,很有彈性,搭配白菜的尖梢部分一起翻炒,味道鮮香美味,讓人回味無窮。如果能吃辣,再放上幾個辣椒,和著米飯一起吃,更是美味絕倫。現在每次回家,母親都會炒一盤白菜粉坨吃。那種熟悉的味道,總能勾起我很多過往的記憶。讓我想起小時候快樂的童年,想起母親辛勤勞動的背影,回想連篇。現在每次從家裡回來,母親都會給我帶上一塊粉坨,幾棵白菜,讓我在異地也能品嘗到濃濃的家鄉味道,回味那幸福的綿長記憶。
(熱軋作業部 任衛波)
攪團是我們陝西興平特有的小吃,它由玉米面搭配麵粉製作,又稱之為「哄上坡」,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它根本不頂飢!你吃上滿滿一老碗,瞬間感覺撐得慌,但是敢見你稍微動彈一下,哪怕是個不算太陡的坡,可能等你爬上去立馬就會感到又餓了。
我們陝西的攪團一定離不開土釀的米醋和油潑辣子,再放點提味的韭菜,這樣的搭配才能讓你的味蕾綻放,剩下的只有擠眉弄眼埋頭苦吃了。轉眼間,來首鋼股份已經快五年了,熟悉的味道一直回味。想吃的時候做,想家的時候也做,這就是攪團的魅力!
(熱軋作業部 陳國燕)
從上初中的我就開始在校留宿,直到畢業後分配工作也是如此。年齡越大,反而越想家,更想念媽媽做的飯菜。逢年過節的時候,都會儘可能回家看望父母,陪他們聊聊天,讓爸媽嘗嘗我做的新奇佳餚。每次爸媽品嘗後,都會誇不錯,其實我知道,他們誇的不是飯菜多好吃,而是那份孝心。媽媽做的很多飯菜我都很喜歡,最最合胃口的就是這道家鄉菜,豆角粘卷子。即使你嘗遍山珍海味,那也只是一時之興,但當你回到家鄉,看到端到飯桌上的這道菜,永遠都覺得心裡那個踏實,不僅僅是眷顧著家鄉的情,更蘊含著父母對我們的愛。
(煉鋼作業部 魏曉)
山東煎餅名聞天下!而菜煎餅是煎餅文化的延續與升華,味道更佳!菜煎餅,是流行於魯南、蘇北、淮北、豫北一帶的有名小吃。菜煎餅深受百姓的喜愛,一日三餐皆有人食用。菜煎餅各地做法不盡相同,其中以魯南地區滕州菜煎餅最為出名。:
1、準備好一個小盆,把已經切絲的菜弄進來,然後加上油、辣椒、胡椒、孜然、攪拌均勻後倒在煎餅上(當然如果你喜歡其他的特殊口味,可以自己試一下)。
2、把雞蛋磕在電餅鐺上(或者自製的爐子上邊放塊鐵板)。
3、把煎餅扣在雞蛋上,讓他黏住雞蛋,之後把攪和好的菜倒上去。
4、片刻,然後再拿一張煎餅扣上,讓他們合起來。
5、到油印上來,感覺差不多就翻一下。
6、至此完成,接著就是對摺一下,然後切開,這樣拿著方便。
烙煎餅的麵糊裡要加些黃豆和花生:黃豆起酥,花生含油,這樣烙出的煎餅既美觀口感也好。
(計財部 張翠芳)
希望每個離開故鄉的人都有尋找的東西。
希望每個人的故鄉都給你往前走的勇氣。
(能源部 魏星瑤)
用胡蘿蔔、菠菜、紫甘藍做成的五彩餃子,讓年味更加「色、香、味」俱全。
(矽鋼事業部 馬松新)
蓮藕排骨湯、蒸魚糕、風乾雞、魚皮凍、香腸、肉碗、菜薹、清炒小白菜、餈粑、豆餅……湖北荊門人的團年飯,十足的鄉味,年年的期待。由於工作原因,且離家較遠,幾年來「回家過年」已經慢慢成了一個願望,但是這些熟悉的味道將是永久的期待。
(矽鋼事業部 程智慧)
我家在延安市延川縣乾坤灣,黃土層被雨水割的支離溝壑縱橫,千山萬壑猶如凝固的波濤,遠溝近壑積留著斑斑駁駁的殘血,黃河在溝壑縱橫的晉陝大峽谷間奔騰,在乾坤灣弧度達到321度以上,形似一幅太極圖。
在這溝溝壑壑間行走,看到了腦畔畔樸素溫暖的窯洞,白生生的窗紙紅窗花,才發現故鄉才是最親切的。一口口米酒千萬句話,過年吃媽媽炸的油糕,再吃上一碗羊肉餄餎,各種味道在心裡交織。
(物資供應公司 蘇育龍)
燒豬肝是山西陽城的地方名吃。長期在外地工作的我吃過各式各樣的炒豬肝,卻一直沒有媽媽的味道。年幼時的我習慣吃著媽媽的菜,沒有發現它的特別之處,甚至從未想過多年之後,這居然成了我的「奢侈」。今年春節,因為孩子的出生我沒能回到媽媽身邊,更沒有嘗到媽媽那道拿手的「燒豬肝」,只能通過視頻欣賞那焦黃酥軟的豬肝,垂涎欲滴,隔空意嘗,以慰我心。
編輯:李旭龍
出品:新媒體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