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我們聊聊「家鄉味、家鄉情」

2021-02-16 首鋼股份


元宵節,是春節後第一個重要傳統節日。今天,我們邊賞月吃元宵,邊聊聊「家鄉味、家鄉情」。

一種美食,講述一段故事,訴說一記美好回憶,寄託一絲對親情、鄉情的依戀,記錄一方鄉土風情。

(順義冷軋 王自成)

小時候總是盼望過節,過節可以有太多好吃的,尤其是那嘎嘎脆的米餃,金黃的外表,脆脆的邊,各個口味的餡料。這也是家鄉安徽省合肥市廬江縣湯池鎮牛衝村元宵節必備早茶,吃上米餃,品一杯早春綠茶,意味著新的開始,孩子開學,父母也著手春耕,新的美滿生活從這裡開啟。而今物質生活豐富的今天,米餃依舊常常挑起我味蕾的記憶,念念不忘,因為她承載了思鄉之情,那地道的家鄉味,對於漂泊異鄉的遊子來說,總是會成為心底最柔軟的部分。在我的理解裡,家鄉的味道是母親的飯菜,父親的嘮叨,是兄弟姐妹的相互關心和支持,更是對團聚的期盼。每人心中都有自己的家鄉美食情懷,它是一種記憶,是獨一無二的家鄉味兒,讓記憶和思念攜同家鄉情懷,同回故鄉,正值元宵佳節,小夥伴們你們的家鄉美味是什麼,一起拿來分享吧。

製作方法:

1.拌餡料 半斤白豆乾,半斤醬豆乾,一斤五花肉,2兩梅乾菜泡發切碎入餡料攪拌,鹽、醬油、薑末適量。

2.燙麵  燒2升的開水,取3斤的生米粉放入開水鍋裡,不斷攪拌,直到米粉完全攪拌均勻沒有白點,盛入面盤中,繼續攪拌,涼15分鐘左右,待面不燙手。

3.擀皮  取適量燙熟的面擀皮,米麵粘性小,不能直接用擀麵杖,需要將面墊在保鮮膜上,用菜刀面一個方向碾成圓形餃子皮,菜刀碾壓面抹上極少量油。

4.包餃子 餃子皮的非油麵裝餡料,輕輕捏合成月牙形,不能用油麵裝餡料,油麵不好捏合,容易露餡。

5.炸餃子  起油鍋,油鍋燒開,用薑片試炸,主要去除油的豆味,之後炸餃子,待至金黃色撈出裝盤即可。

(煉鋼作業部  張超)

在太行山裡有一個小縣城叫阜平,這是一個風景秀美、與世無爭的大美之地。離老家越來越遠,老家留在我童年記憶深處的不僅是青山綠水的美,還有那念念不忘的太行山醃豬肉。

阜平臘肉製作主要有以下步驟。一是殺豬。農家養豬,純糧食餵養,豬背寬,肉厚。宰殺,剔除瘦肉後,把其餘的肉切成方塊。

二是煮肉。肉切成塊之後,要先放到大鍋裡泡,除去腥味。泡好之後就是煮,放上大料、花椒、辣椒之後煮熟。三是上糖色。煮好的肉要先上糖色。炒糖色就是在鐵鍋裡放點豬板油,出油之後撈出油渣,然後倒入白糖,糖色炒的差不多時,加入開水煮沸。四是燒肉。過好糖色的肉要放到油鍋裡面燒了,這是除膩的關鍵。好的肉在燒的時候會把油脂都吐出來,不好的肉就會拼命吸油,經過此步驟之後,肉就徹底沒有腥味了。

五是醃製。把燒好的肉放到瓷甕裡,滾鹽灌油,長期存放。

五道工序下來,大人孩子都把日子裡最珍貴的念想,存在了肉缸裡。

改革開放四十年來,山裡人包山治山,果樹和經濟林全面發展,山民們的腰包鼓了,昔日貧窮落後、缺吃少穿的窮山溝變成殷實富足、譽滿全國的「綠色自然博物館」。家家戶戶餵笨豬,醃豬肉天天上餐桌的富日子取代了一年一缸醃豬肉、扳著指頭算著吃的窮日子。

正月裡,走進太行山的鄉間村鎮,醃豬肉是最奪目的招牌菜,山裡人始終對這一傳統飲食文化情有獨鍾,他們沿用先輩流傳下來的養豬、宰豬、醃製方法和工序,把醃豬肉當成最聖潔最誠摯的厚禮,獻給南來北往的客人。

不信,你去太行山裡走一走。

(煉鐵作業部 付意婷)

梅乾菜燒肉是浙江一道特色傳統風味名菜,屬浙菜系。製作原料主要有梅乾菜和五花肉,乾菜吸收肉脂而去澀達潤,豬肉經乾菜吸脂肥而不膩,乾菜肉香交互輝映,是此乾菜與肉之絕配靚點。

媽媽知道我愛吃梅乾菜燒肉,本地超市沒有賣又碎又乾淨的梅乾菜。媽媽經常跑去家鄉的菜市場,挑選農民自家晾曬的梅乾菜,然後精細打包後從老家用快遞給我送來。用稍肥一點五花肉做原材料,切塊,熱鍋,少許油,爆炒,一直炒到焦黃,豬油溢出,用紅燒的方式處理,在最後收汁的時候撒上一大把梅乾菜,乾燥的梅乾菜吸收了多餘的油和湯汁,這時,迫不及待夾起一塊肉,肉香混合著梅乾菜特有的香氣,家的味道頓時充滿了整個口腔。

現在,每次回到遠在浙江的老家,媽媽總不會忘記給我做上一盤梅乾菜燒肉,而每次吃進嘴裡,享受的不僅是一道美味,更是媽媽無限的愛。

(煉鐵作業部 鄭署光)

白菜炒粉坨是河北北方一道非常普通的家常菜。菜雖普通,但卻承載著我記憶深處濃濃的家鄉味道。從我記事起,白菜炒粉坨就經常出現在餐桌上。白菜和粉坨,簡單的食材,經過翻炒,卻美味無比,很受歡迎。

粉坨是一種以糧食為主要原料製作而成的食材,口感爽滑,很有彈性,搭配白菜的尖梢部分一起翻炒,味道鮮香美味,讓人回味無窮。如果能吃辣,再放上幾個辣椒,和著米飯一起吃,更是美味絕倫。現在每次回家,母親都會炒一盤白菜粉坨吃。那種熟悉的味道,總能勾起我很多過往的記憶。讓我想起小時候快樂的童年,想起母親辛勤勞動的背影,回想連篇。現在每次從家裡回來,母親都會給我帶上一塊粉坨,幾棵白菜,讓我在異地也能品嘗到濃濃的家鄉味道,回味那幸福的綿長記憶。

(熱軋作業部 任衛波)

攪團是我們陝西興平特有的小吃,它由玉米面搭配麵粉製作,又稱之為「哄上坡」,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它根本不頂飢!你吃上滿滿一老碗,瞬間感覺撐得慌,但是敢見你稍微動彈一下,哪怕是個不算太陡的坡,可能等你爬上去立馬就會感到又餓了。

我們陝西的攪團一定離不開土釀的米醋和油潑辣子,再放點提味的韭菜,這樣的搭配才能讓你的味蕾綻放,剩下的只有擠眉弄眼埋頭苦吃了。轉眼間,來首鋼股份已經快五年了,熟悉的味道一直回味。想吃的時候做,想家的時候也做,這就是攪團的魅力!

(熱軋作業部 陳國燕)

從上初中的我就開始在校留宿,直到畢業後分配工作也是如此。年齡越大,反而越想家,更想念媽媽做的飯菜。逢年過節的時候,都會儘可能回家看望父母,陪他們聊聊天,讓爸媽嘗嘗我做的新奇佳餚。每次爸媽品嘗後,都會誇不錯,其實我知道,他們誇的不是飯菜多好吃,而是那份孝心。媽媽做的很多飯菜我都很喜歡,最最合胃口的就是這道家鄉菜,豆角粘卷子。即使你嘗遍山珍海味,那也只是一時之興,但當你回到家鄉,看到端到飯桌上的這道菜,永遠都覺得心裡那個踏實,不僅僅是眷顧著家鄉的情,更蘊含著父母對我們的愛。

(煉鋼作業部 魏曉)

山東煎餅名聞天下!而菜煎餅是煎餅文化的延續與升華,味道更佳!菜煎餅,是流行於魯南、蘇北、淮北、豫北一帶的有名小吃。菜煎餅深受百姓的喜愛,一日三餐皆有人食用。菜煎餅各地做法不盡相同,其中以魯南地區滕州菜煎餅最為出名。:

1、準備好一個小盆,把已經切絲的菜弄進來,然後加上油、辣椒、胡椒、孜然、攪拌均勻後倒在煎餅上(當然如果你喜歡其他的特殊口味,可以自己試一下)。

2、把雞蛋磕在電餅鐺上(或者自製的爐子上邊放塊鐵板)。

3、把煎餅扣在雞蛋上,讓他黏住雞蛋,之後把攪和好的菜倒上去。

4、片刻,然後再拿一張煎餅扣上,讓他們合起來。

5、到油印上來,感覺差不多就翻一下。

6、至此完成,接著就是對摺一下,然後切開,這樣拿著方便。

烙煎餅的麵糊裡要加些黃豆和花生:黃豆起酥,花生含油,這樣烙出的煎餅既美觀口感也好。

(計財部 張翠芳)

希望每個離開故鄉的人都有尋找的東西。

希望每個人的故鄉都給你往前走的勇氣。

(能源部 魏星瑤)

用胡蘿蔔、菠菜、紫甘藍做成的五彩餃子,讓年味更加「色、香、味」俱全。

(矽鋼事業部 馬松新)

蓮藕排骨湯、蒸魚糕、風乾雞、魚皮凍、香腸、肉碗、菜薹、清炒小白菜、餈粑、豆餅……湖北荊門人的團年飯,十足的鄉味,年年的期待。由於工作原因,且離家較遠,幾年來「回家過年」已經慢慢成了一個願望,但是這些熟悉的味道將是永久的期待。

(矽鋼事業部 程智慧)

我家在延安市延川縣乾坤灣,黃土層被雨水割的支離溝壑縱橫,千山萬壑猶如凝固的波濤,遠溝近壑積留著斑斑駁駁的殘血,黃河在溝壑縱橫的晉陝大峽谷間奔騰,在乾坤灣弧度達到321度以上,形似一幅太極圖。

在這溝溝壑壑間行走,看到了腦畔畔樸素溫暖的窯洞,白生生的窗紙紅窗花,才發現故鄉才是最親切的。一口口米酒千萬句話,過年吃媽媽炸的油糕,再吃上一碗羊肉餄餎,各種味道在心裡交織。

(物資供應公司 蘇育龍)

燒豬肝是山西陽城的地方名吃。長期在外地工作的我吃過各式各樣的炒豬肝,卻一直沒有媽媽的味道。年幼時的我習慣吃著媽媽的菜,沒有發現它的特別之處,甚至從未想過多年之後,這居然成了我的「奢侈」。今年春節,因為孩子的出生我沒能回到媽媽身邊,更沒有嘗到媽媽那道拿手的「燒豬肝」,只能通過視頻欣賞那焦黃酥軟的豬肝,垂涎欲滴,隔空意嘗,以慰我心。

編輯:李旭龍

出品:新媒體工作室

相關焦點

  • 品家鄉味憶家鄉情
    錦繡朝陽食府太原店家鄉情、家鄉話、家鄉味,整個大廳洋溢著濃濃的甜蜜,有的細細品味尋找老家味道、有的暢談分別多年後的經歷分享、有點老鄉呼叫好友加入、還有的拍視頻發抖音、上快手,有的老鄉一道菜吃好幾份家鄉豆腐丸子當到每桌問詢菜品味道的時候,老鄉的反饋讓你心頭好暖,感覺這一月來的付出終於有了答案!
  • 中國情 家鄉味 老闆精
    本屆美食節,我們的主題是中國情,家鄉味。孩子們在籌備活動的過程中,學習、體驗、參與、成長。來看看各班的設攤小老闆是如何煉成銷售王,變身老闆精的吧!一、我是老闆我做主,先給自己封官職。說起中國,我們總有數不玩的名勝,東黃山,西天池,北長城,南三亞,景美物豐,美不勝收。說起家鄉,我們總有說不完的話題。從語言到地標,從習俗到美味,每一個細節都不願錯過.的確,這世上,唯有美食與鄉愁不可辜負。新疆孜然羊肉,四川宮保雞丁,北京板鴨潮鴨,廣東燒鵝叉燒,一口氣兒都念不完的四方名菜,讓您垂涎天下美味、回味家鄉風味!
  • 一菜一餚皆是故鄉情懷,獨一無二的家鄉味,最懷念的家鄉味!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身在在異地的我們,無論遊走了多遠,看了多少風景,吃了多少的他鄉的佳餚美味,卻始終忘不了隔壁大爺慈祥的笑臉,一望無際的田野,媽媽燉的雞蛋糕。中國人的思鄉之情,要說濃縮在家中那一整桌的美味中,一點兒也不為過。
  • 鄭品家鄉味——過年不回家,也不能少的家鄉味!
    對於異鄉遊子來說,過年的味道,很大程度上就是與家人圍在一起品嘗家鄉美食的味道。
  • 番外成黑馬,《華帝家鄉味》刷爆全網
    《華帝家鄉味》系列微電影深切關注人與家鄉的細膩情感,邀請了品牌推薦官田雨、賈冰、黃才倫、張一鳴等出演《華帝家鄉味》,把鏡頭聚焦在家鄉味上,講述了覆蓋北京、廣東、四川多地的三個不同家鄉味的故事!三個故事,三個家鄉味,詮釋了親情、愛情、友情的酸甜苦辣,笑中有淚,有情有味。
  • 家鄉味•中秋情|吃手工蔥油酥月 憶心中縷縷鄉愁
    在這個思歸的節日裡,有多少人還在遠離家鄉的外地艱苦奮鬥?遠離家鄉,大家又是如何抒發這份思鄉之情的?今天起,我臺將推出《家鄉味·中秋情》系列報導,用家鄉美食,引你找尋歸家的路。如今機器生產變得越來越普及,純手工製作的美食成了人們心中那抹不去的回憶。今天我們就首先帶您去尋找記憶中的手工月餅——蔥油酥月。
  • 地道的上黨味 濃濃的家鄉情——糰子
    臘八剛過,年味也越來越近,記者走進長治城區「老郭家糰子店」,探尋遵循傳統手法蒸出的糰子。「老郭家糰子店」因糰子味道地道正宗而香飄萬裡,走上了千家萬戶的餐桌。  「手工製作糰子每一個步驟都非常關鍵,決定著它的味道和口感。我們追求的是原汁原味的口感,製作地道的上黨糰子。」老郭家糰子店製作人孫愛花認真地說,「求質量包好每一個糰子,將糰子的製作手法傳承下去,留住老味道。」
  • 春節已經過去了一段時間,但我想聊聊我家鄉的春節
    春節、是我們中華民族傳統的節日,小的時候我就可期待春節的到來,因為我家鄉的春節可熱鬧了,無論是大人還是小孩,上班的還有上學的都放假了,可謂家鄉的春節熱鬧無比。 家鄉的風俗有很多很多……一到臘月,就有了過年的氣息,人們就紛紛從外地趕回家,為過年做準備。
  • 味——人間至味 家鄉年味
    ,這個字是美食更是鄉愁《說文解字》釋味,滋味也從口未聲從口表示口中的味道未字從木本意是枝葉茂盛成熟而有滋味舌頭嘗到的鼻子聞到的是「味」的本意酸、甜、苦、辣、鹹>五味俱全代表五種最基礎的味道津津有味這個很有「味道」的成語常用來形容人們沉迷於美好事物的樣子無論離家多遠無論身處何方最是一道「家鄉味」讓人念念不忘牽絆一生
  • 舌尖上的家鄉 李錦記希望廚師「誇誇我的家鄉味」
    「是一鍋酸辣的酸湯魚」、「是一份最樸實的蕎麥麵」、「是家鄉的臘肉」……12月22日,李錦記希望廚師在成都用一道道菜餚作出了回答。當天的成都財貿職高實訓室內,來自成都希爾頓酒店、希爾頓嘉悅裡酒店、銀杏餐飲的餐飲業代表也紛紛為希望廚師的家鄉味道點讚。同時,希望廚師還在快手平臺發起了「#希望廚師的家鄉味」話題,錄製家鄉味,傳播鄉味,發揚中華優秀飲食文化。
  • 立冬一碗滋補湯,一份濃烈的家鄉情
    一份濃烈的家鄉情 o 回味無窮家鄉味 昆明特色的滋補營養湯,集雲南山珍本草之精髓,融會中國文化,貫通飲食傳統,成就了昆明的人間至味,一湯足以解鄉愁,快來品嘗吧!
  • @所有人,這麼久沒回家,你忘不了的家鄉味是什麼?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你好杭州,ID:hihihangzhou】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家鄉是詩與遠方後的歸途即使我們滿身疲憊只要回家就能感受到最好的慰藉一直都在的大排檔就是小編最熟悉的家鄉味大排檔雖然簡陋可是沒有什麼能代替它讓我懷念這裡曾點燃我和朋友的夢想這裡也藏匿著我最熟悉的檔主
  • 閩菜太平肉燕:濃濃家鄉味飄香東南亞(圖)
    閩菜太平肉燕:濃濃家鄉味飄香東南亞(圖)
  • 進來聊聊家鄉的春節習俗吧
    這是我們那裡的糰子,綠色的大部分為豆沙餡,白的可以包萬物,寓意著闔家歡樂,團團圓圓。這是餛飩,它和北方的餃子特別像,逢年過節總是少不了它的身影。但是相比於餃子我更愛它,除了家鄉情懷外,我更愛它是因為它的皮是真的薄啊!真的是可以透出來的那種。這個是重頭戲,它叫「扎肝」,從小便是我最愛之一,擁有獨特的家鄉味道和媽媽的味道。
  • 家鄉年味/項冰
    家鄉年味/項冰 家鄉年味 文/項冰
  • 想念家鄉的美食,更想念家鄉的你
    長大後的我們,似乎成了家鄉的過客,匆匆回去,又匆匆離開。但即使離家再遠,離開的時間再長,家鄉的味道始終是我們心中最深刻的記憶。我們對於家鄉的思念,似乎總會體現在食物上。今天他特意去市場買了你最愛的大閘蟹,你等下一定要多吃幾個,跟你爸喝幾杯,好好聊聊。」那一刻我才意識到,即使我長大了,在爸媽心中,也永遠是那個不懂好好吃飯的孩子。
  • 平凡的「魚米之鄉」,白城大安市我無法割捨的家鄉!
    中國人過日子總是追求「有滋有味」這「滋味」二字也是「家」給我們最溫暖最實在的記憶我的家鄉在白城大安市位於吉林省西北部,地處松嫩平原腹地大學時期,和室友介紹我自己的家鄉時,我會說:「我的家鄉是北方一個富饒的魚米之鄉」。儘管這樣說,但那時候的我,其實對家鄉的魚和米並沒有很深刻的感受,以為全天下的魚米都是一個樣,而如今,當我離開了家,才真真正正體會到家鄉 「魚米之鄉」這四個字的特別。或許,對於每一個離開家的大安人來說,魚和米的味道,便是家鄉的味道。
  • 家鄉,充盈著母親煮的一股海鮮粥味
    自此家鄉成為我背上透明的殼,和我一同走南奔北。它沉重又輕盈,說它沉重,在於它背負著許多歷史與成見——傳統、重男輕女、過度精明;說它輕盈,又在於它業已支配我的語言、習慣和味蕾,時間久了就不容易察覺它的沉重。當有人問起「你的家鄉是哪裡」時,殼的紋路與外形就會變得明晰、具體起來。家鄉,於我而言,有三個同義詞,頭一個是它的地理命名——潮汕。
  • 遊子心事:記憶中最美的家鄉味
    #你心中的家鄉味在我心中,家鄉的滋味就是深夜的串串香,一邊吃著郡肝蘸幹碟,一邊聽著老闆數籤籤的聲音,思緒很快就回到了高中時代。我們幾個學生,每周都會到學校天橋旁邊的那家火鍋店,那家的火鍋是學校附近生意最好的一家店,老闆家的女兒是我們班裡最漂亮的女同學,我們幾個早就在他家店裡混了個臉熟,那時候我的課本裡夾了很多張蓋了戳的優惠券,很懷念那時候的我們。
  • 味蕾上的家鄉
    原創 復旦人周報 復旦人周報在異鄉生活的我們,或許會不由自主地想念兒時的生活、故鄉的風景,以及家鄉的美食。那些熟悉的食物、氤氳的熱氣,是唇齒舌尖永遠化不開的濃濃的鄉愁。前不久,我們發起徵集,希望和大家聊聊「家鄉味」,聽聽你和家鄉美食間的溫暖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