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蕾上的家鄉

2020-12-25 澎湃新聞

原創 復旦人周報 復旦人周報

在異鄉生活的我們,或許會不由自主地想念兒時的生活、故鄉的風景,以及家鄉的美食。那些熟悉的食物、氤氳的熱氣,是唇齒舌尖永遠化不開的濃濃的鄉愁。

前不久,我們發起徵集,希望和大家聊聊「家鄉味」,聽聽你和家鄉美食間的溫暖故事。在每一個溼冷的異鄉秋日,那些或熱辣、或香甜的回憶是我們繼續生活、繼續愛下去的動力。

我所有念食,隔在遠遠鄉。這個深秋,讓我們滿載溫暖,一起回家。

記者丨莫靜瑩 閆雨澤 吳曉晶

文丨莫靜瑩

編輯丨金雨豐 俞靖昊

味在舌尖

「城市過分相似,鄉味獨一無二」

家鄉是留在舌尖上的。

極富地域特徵的飲食、留在唇邊的酸甜辛辣,通過味覺直達心臟。胃總是首先想念家鄉,「當我和別人講起那些美食時」,@粥粥說:「我其實是想炫耀,你看,這就是我的家鄉。」

| 陽澄湖螃蟹

不同地域有不同的味覺偏愛。來自四川的@沈周茂在想念辣得酣暢淋漓的辣子雞,江蘇的同學則在惦記著陽澄湖大閘蟹——這是吃蟹的季節了,家鄉的鮮味久久不忘,她甚至將暱稱改成了「螃蟹名媛」。

而對於在山西長大的@小狄而言,麵食則是舌尖的寄託:「刀削麵,撥爛子,莜麵栲栳栳,燜面,麵皮,碗託……反正就是各種麵食。」

| 刀削麵

東北三省不缺硬菜。來自黑龍江的@阿K偏愛「小吃」:炸好的鍋包肉,偏喜歡加熱過後外表變成半透明的軟糯口感;或者烤冷麵,酸甜入口,基礎款就足夠快樂;最後還有朝鮮大冷麵,「用很大的不鏽鋼碗裝著,幾乎能把臉整個埋進去。」而@阿魚卻喜歡大鍋熱菜:酸菜燉粉條,地三鮮,土豆燉豆角等等,茄盒也是心頭摯愛。

| 茄盒

但對來自福建的@儀喵而言,家鄉味並不算遙遠。在學校旁邊開的「嶼見面」裡有她的家鄉,裡面的沙茶麵很美味。「據說是因為這家店的師傅專門去廈門學過。上海閩菜店開得少,能在異鄉吃到熟悉的味道不容易。」除此之外,她還惦記著家裡獨特的土筍凍:「原料是沙蟲。不需要因為是『蟲』而害怕,它口感像果凍一樣很好吃,而且每家店都有特製的配菜醬料。」

早茶是廣東學生的家鄉味道。@內鬼為周報記者羅列了他印象中的早茶品類:「包括但不限於蝦餃雙皮奶牛肉丸醬汁鳳爪白雲鳳爪奶黃包粗糧包核桃包油條生滾粥幹炒牛河翡翠炒飯茄牛通燕窩糖水燒鵝叉燒腸粉紅米腸粉炸春卷燙粉炒麵蘿蔔糕馬蹄糕紅棗糕白糖糕小米糕白灼生菜菜心老火靚湯燉湯生滾湯碗仔翅蛋包飯多寶魚當歸雞湯靈芝水蟲草花燉雞小火鍋豬肝豬雜米粉楊枝甘露維記檸檬茶維他奶燕塘牛奶……以及各種西式飲食,應有盡有。」

| 廣東早茶

而@白菜心裡的家鄉味卻是一種餅乾,放在熱牛奶裡大約20秒就軟成一團,口感柔滑,又奶又甜,像是固液之間的牛奶。在家的時候,每次去超市媽媽都要買兩包。「它可以是早飯,夜宵;可以在夏天吃,冬天吃;餓了的時候它撫慰人,有暴食的欲望的時候它也包容人。它是家的味道。」

味上心頭

「最暖的溫度,最甜的原味」

味覺觸動舊事,舊事聯結鄉情。

食物的熱度足以溫暖塵封的冰冷記憶,使它們再次鮮活。牽連出老舊機器的軋軋聲響和彌散在空間的濃鬱香氣,也就勾勒出了一整個故鄉。

| 桂林米粉

@舊時代的殘黨(廣西桂林):桂林人的早點除了米粉別無他物。以前上中學時,食堂米粉難吃,住宿生就會託走讀生幫忙,在清早帶上一碗熱騰騰的米粉。早課之前,大家一起窩在教室吃,整個教室都是米粉的味道。規模最大的一次,一個同學帶了36碗米粉,一群人一起吃,雖然被老師說了一頓,但回頭看過去還是很溫暖。

| 雲南米線

@蘿蔔(雲南昆明):雲南人喜歡吃米線。每周總有一個下午,我會跟著婆婆走在村裡的土路上,到村中心的亭子裡,那裡有提供做米粉機器的老闆。給他五角或是一元,便可把帶來的米漿和原料放進手搖式的機器中。隨著老闆流利的動作,一根根潔白的米線被擠壓成形。剛製成的米線還帶著米漿的熱度,我忍不住拿起幾根就放入嘴裡:沒有任何調料,品嘗到的是米線原本的甜。

| 清晨的早餐鋪

@不比不比(廣東):小學時在學校旁邊吃早餐,一開始是4塊錢,爸爸就給我5塊錢,我每天都省下一塊錢買小零食。後來漲價成5塊錢,我就讓爸爸給我6塊,依然省下一塊買零食。一來二去,我成了零食店的熟客,後來離開家鄉、在外讀書,偶爾回家去那裡時,零食鋪的老闆娘都會和我打招呼,問我最近怎樣。

| 廣東早茶

@Christine(廣東深圳):我是一個對食物毫不講究的人,但是當看到「美食」和「家鄉」時,我一下就想起來的是高中時代喜歡的男孩子。

我和他所有的故事都發生在家鄉深圳。他是一名美食愛好者。我和他唯一一次約會是沿街散步,他向我細細講解餐廳位置的選擇是否會影響味道的正宗。我當時沒有聽懂,現在也早就忘記他講了什麼,只記得他的笑。故事既不怎麼溫暖也不怎麼有趣,但他卻是我對家鄉美食最真摯的思念。

如今他向東去了美國,我向北來了上海,我只能走他曾經走過的路,吃他愛吃的食物……深夜想家,也想他了。

@路燈花(浙江寧波):糯米加油條,撒上幾粒粗鹽,簡單的食材能變幻出超越山珍海味的驚豔。我由外婆撫養長大,冬天貪睡,外婆便總拿這一道拿手早餐來誘惑我。炸得酥脆的油條,外面緊緊地裹上香糯的米,一口下去能嘗到鹽粒子的鹹味,恰到好處,不齁不膩。就這樣,我斷斷續續吃了十幾年。然而人,總是越長大離清淨越遠。毫無雜念享受一口粢飯糰的溫柔,這樣的時光只配在夢裡擁有了。

| 糯米油條

我們來自不同地方,也有著不同的懷念。有人在食堂焦急地等待一碗香氣濃濃鬱的麻辣香鍋;有人在漆黑的夜裡夢見家鄉的大閘蟹;有人一下飛機就直奔向烤全羊。

一位受訪者說:「離開家鄉時,身邊每一個人都很擔心未來,可是吃麵的時候仿佛未來很遠,永遠也不會到達一樣。」也許家鄉美食就有這種撫平焦慮的力量。而這份平凡的力量,可以給予每一個想念家鄉美食的異鄉人前行的動力。

文中出現的名字均為化名

配圖部分來源於網絡,部分來源於受訪者

微信編輯|莫靜瑩

原標題:《特別策劃丨味蕾上的家鄉》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展示味蕾上的故鄉 興化鄉土菜出菜譜
    12月5日下午,《味蕾上的故鄉—興化鄉土菜》正式發行,這部興化美食指南生動展示了水鄉興化的鄉土美食,讓人大飽眼福。《味蕾上的故鄉——興化鄉土菜》分「板橋家宴」「垛上三味」、「六大碗」民宴、「家常菜鄉味情深」「興化早茶」「村野小吃滋味長」六個章節,圖文並茂地介紹了興化鄉土美食文化。
  • 你需要一雙家鄉人的手,喚起舌尖深處的味蕾記憶
    鄉物撬動了鄉情 / 鄉味湧出了鄉愁在越來越沒有地域限制的今天人們很難說自己所處之處吃不到家鄉的某種食物但是,那根植在舌尖深處的味蕾記憶卻不是這麼好對付它需要一雙家鄉人的手一泓家鄉的清泉以及遊子們閉上眼睛認真感受的心……「三頭一掌」一直就是衢州的名片,首先食材要新鮮,在杭州,許多兔頭由於反覆滷製而發硬,不少衢州人提到只會「笑而不語」,江南友記的老闆幾乎是在搜刮家鄉人民養著的兔子,確保第一手的材料新鮮;而秘制豆腐花和許多杭州人早飯時的一碗豆花頗相似,不過少了油條段;
  • 東協美食徵服中國人味蕾 架起「舌尖上的文化之橋」
    原標題:東協美食徵服中國人味蕾 架起「舌尖上的文化之橋」東協美食徵服中國人味蕾 架起「舌尖上的文化之橋」作者 儲瑋瑋剛從國外回到廣西南寧市的潘俊宇,意外地發現,他喜歡的越南牛河粉,在南寧竟然也能吃到,而且味道還很純正。
  • 家鄉味 | 舌尖上的鄉情,帶你看看我的家鄉美食
    由於自然環境差異很多地方都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地方菜系其中一些菜更是成了一個地方的代名詞在外的遊子即使走的再遠也會時常想起屬於家鄉的味道
  • 想念家鄉的美食,更想念家鄉的你
    《舌尖上的中國》裡有這麼一句話:中國人對食物的感情多半是思鄉,是懷舊,是留戀童年的味道。我們對於家鄉的思念,似乎總會體現在食物上。倔強的我偏偏不信邪,拉著她在市區走了一天,硬是要找到她心目中的家鄉味道!一天下來,倒是見到了不少阿清家鄉的美食,但阿清說無論食物的味道如何相似,也不是家鄉的感覺。
  • 活水豆花,家鄉舌尖上的美味,我一生的摯愛
    農家老臘肉、鹹味香腸、鹹菜燒白、粉蒸排骨、回鍋肉、小酥肉是老百姓餐桌上的家常菜,口味醇厚。合川桃片、江津米花糖、山城小湯元則是甜蜜的小食品,滿足人們不同的味蕾。不過最令我回味和想念的家鄉美食還是那碗活水豆花,只有在重慶才能吃到正宗的活水豆花,那是世間最美味、最營養、最珍貴的食物,承載著我對故鄉最美好的回憶。
  • 舌尖上的詩詞,妙享詩意味蕾!
    最近大熱的《舌尖上的中國3》,大家都看了嗎?自從看了《舌尖3》,大家那原本就很活躍的味蕾在它的挑唆下變得愈加狂躁不止。說起飲食文化,就不得不提到古詩詞中的珍饈美味,像蘇東坡、曹雪芹等人可為此做出了突出貢獻。
  • 還記得家鄉的老味道嗎?那份舌尖上的饋贈!
    在我們還在忙著年尾收割成果的時候,時光已經在2018的年曆上悄悄畫上好幾個大圓。對啊!我們已經迎來了新的一年!並且我們傳統意義的年也將在不久的將來與我們相遇。這時,你會不會開始懷念家鄉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還有那誘人的美食?
  • 【幸福味】遠行,請帶上家鄉的味道!
    NEW YEARchu初六六歸途今天是農曆大年初六,隨著春節小長假的結束,許多常州遊子又要揮別家鄉的親友奔向夢想的遠方在他們攜帶的大包小包裡,少不了帶點家鄉的「禮物」,這些「禮物」雖然不貴重,但都寄託著對家鄉的一份濃濃情誼。
  • 深夜食堂|舌尖上的家鄉
    在學校時 總聽你們說有些想家 有些懷念家鄉的味道對於每一位在外的孩子來說牽動味蕾的總是那道家鄉菜現在你們都放假了從五湖四海寄來了「美食」 讓我們以濃濃的鄉情為底料以圖片為湯匙 共同「品嘗」大東軟學子們家鄉的味道蔬菜與肉的完美搭配,銅黃的外表下
  • 【舌尖上的桐城】家鄉的菜飯軟又香
    以前每次回去,母親總是大動幹戈,做上好幾道菜。雖然大快朵頤,但過於油膩,少了一點清淡的味道。今天臨時決定回家看望媽媽,到了老家已是做午飯的時間了。母親正為沒有準備葷菜而發愁時,我說:「媽,不是有青菜嗎,中午做菜飯吧,又省事,又好吃。」母親聽我說吃菜飯,馬上來了精神,忙不迭地淘米,洗菜去了。
  • 中山美食誘惑遊客味蕾
    記者了解到本次活動現場設有中山九大簋「十大名宴」,菊花宴、陳皮宴、春茗九大簋、南朗家鄉九大簋、王子家宴、花城蜆仔宴、家鄉風味宴、傳統隆都九大簋、香山家宴九大簋、石岐鴿宴的展示攤位。嘉年華還齊聚中山本土知名美食,金記大酒樓的各類小食、咀香園杏仁餅、姑媽豆腐花、南朗西江裡餅店正宗傳統鹹煎餅、蓮姐美食沙溪傳統美點、永威食品等,還有2019年度中山九大簋名宴現場展示,2天不間斷用美味誘惑遊客的味蕾。活動也組織中珠澳旅遊區域聯盟推廣活動數百遊客參與。
  • 家鄉滋味:海椒麵糊
    我的家鄉——利川,掛角於華夏西南地區,方言土語近似於川渝,海椒是辣椒的泛稱,而家鄉的海椒麵,卻並非字面上辣椒搗磨成的粉面狀物,更不是加了「嘿多」辣椒的麵食,而是由辣椒麵和玉米粉混合後,醃製而成的一種菜品原料,有榨廣椒、渣海椒等諸多別稱。
  • 一菜一餚皆是故鄉情懷,獨一無二的家鄉味,最懷念的家鄉味!
    有一種曾經的味道總是念念不忘,它是記憶中的家鄉的味道,食物承載思鄉之情,那地道的家鄉味,對於漂泊異鄉的遊子來說,總是會成為心底最柔軟的部分。在我的理解裡,家鄉的味道從小處說其實是家庭的味道,是母親的飯菜,父親的嘮叨,是兄弟姐妹的相互關心和支持。有食物有情懷,連接著記憶,它是心中獨一無二的家鄉味兒,讓記憶和思念攜同家鄉情懷,讓食物與味蕾,同回故鄉。
  • 鮮面傳——還原久違的家鄉味道
    它如一張個性鮮明、互相不同的「美食地圖」,具有地方的特色也包含著與生活息息相關的所有細節,既能充飢亦能實現情感上的溫飽。  近年來,越來越多速食品牌想在徵服消費者味蕾的同時引起消費者情緒上的共鳴。在情感化探索上,鮮面傳選擇和火熱上映的電影《我和我的家鄉》IP聯名,激起消費者思鄉情緒的共鳴,喚起對家鄉味的記憶。
  • 元宵節,我們聊聊「家鄉味、家鄉情」
    這也是家鄉安徽省合肥市廬江縣湯池鎮牛衝村元宵節必備早茶,吃上米餃,品一杯早春綠茶,意味著新的開始,孩子開學,父母也著手春耕,新的美滿生活從這裡開啟。而今物質生活豐富的今天,米餃依舊常常挑起我味蕾的記憶,念念不忘,因為她承載了思鄉之情,那地道的家鄉味,對於漂泊異鄉的遊子來說,總是會成為心底最柔軟的部分。
  • 家鄉的味道!
    鄉愁悠長,往往藏在舌尖的味蕾中。
  • 【舌尖上的樅陽】家鄉的辣椒癟
    記得前不久,我也燒了這道菜。它們雖然都有塌下去,癟癟的意思,但本質上還是有區別的。」我繼續給兒子解說。 「但我今天做的這個辣椒癟呀是在傳統手藝上進行了改良和創新啦!」我略感自豪地說,「我將它癟癟的身子又還原成它立體的模樣,是不是更好看點?是不是比傳統的辣椒癟口感更鮮美點?」 兒子肯定地點點頭,不忘贊道:「嗯,老媽厲害!
  • 清爽的海洋風廚房讓我們的味蕾綻放
    在這金秋送爽丹桂飄香,喜獲豐收的季節,家鄉的月亮總比外面的圓,中秋將至,帶上禮物踏上歸途回家團圓,給家鄉的親人朋友送上真摯的祝福!佳節回家探親,可以找個好地方和家人聚下,還在習慣下館子嗎?今天愛叨島給大家推薦一家很有特色的網紅小店——鮮裡航海鮮體驗廚房,你可以在裡面自己體驗一把殺魚、烹飪美食的快感,在舒暢的海洋風廚房和餐廳裡,放佛味蕾也打開了,一切都是那麼的清爽乾淨,好好施展你的廚藝,為你的愛人朋友獻上一道道珍饈佳餚。
  • 【舌尖上的家鄉】是倫教糕!不是倫敦糕
    梁桂歡作為第四代傳人,始終堅守著家族的制糕手藝,並將其推上了生產線,讓這塊潔白盈潤的倫教糕走得更遠。脆皮倫教糕但那份最傳統滋味早已留在世代傳承的味蕾記憶裡成為令人難以忘懷的家鄉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