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史記丨蔣介石原名「鄭三發子」這個謠言 是誰捏造的?

2020-12-14 騰訊網

  問:一直有傳言說,蔣介石是河南許昌人,本名「鄭三發子」,請問這種說法從何而來?

  文 | 楊津濤

  這個傳言最早見於上世紀40年代。

  當時曾有一個長得很像蔣介石的河南人,自稱「鄭二發子」,到重慶「認弟」。1962年,沈醉在《我所知道的戴笠》裡說:

  「當時在重慶曾經鬧得滿城風雨,很多人都聽到過的一件新聞:蔣介石的親哥哥鄭某從河南家鄉到重慶找蔣介石,而蔣介石不認親兄的醜事,便是由戴笠一手來替他處理的。蔣介石隨母下堂到蔣家當『拖油瓶』之前,他母親所生的大兒子仍然留在河南鄭家。幾十年後,他的大哥弄清了這一底細,想到重慶見見這位當了委員長的同胞弟弟,敘一下骨肉之情。蔣介石哪肯承認有一個異姓的鄉下老兒是自己的親哥哥,不但不接見,並立刻叫戴笠替他處理這一件大不韙的『冒充領袖親兄案』。」

  照沈醉的說法,戴笠怕鄭紹發把秘密洩露出去,就把他給軟禁起來,過了很久才放回。

  圖:沈醉《我所知道的戴笠》一書中,對時人頗多污衊

  眾所周知,沈醉的回憶文章慣於誇大事實,可信度不高。他在寫「鄭紹發」的時候,很多情節參考了唐人的小說《金陵春夢》。

  不過,上世紀40年代,有一個河南人到南京找蔣介石「認親」,倒是確有其事。臺灣「國史館」收錄有「鄭發呈中華民國總統蔣中正為請求謁見」(1948年6月22日,數位典藏號:001-015010-00001-101)等檔案資料。

  圖:1948年鄭發請求謁見蔣介石的信函

  不過,現存檔案史料中,見不到沈醉所謂的「戴笠奉命軟禁鄭發」的記載。

  至於蔣介石變成「鄭三發子」,實與當時有媒體借題發揮有直接關係。

  馮英子:「鄭三發子」是我生造出來的

  著名報人馮英子1986年在《鄭三發子的名字由來及其他》一文中披露,他主持香港《周末報》期間,曾在1949年12月發表一篇《蔣介石身世之謎》,其中說:

  「民國三十年在重慶……說他是河南許昌繁城鎮的人,本來姓陳(疑為「鄭」字之誤——引者注),弟兄三個,他是最小的一個。幼年死去父親,他只有兩三歲,母親在開封一位開銀樓的奉化蔣家做奶媽……後來蔣老闆年紀大了,把店盤給別人,帶著妻兒一同回到奉化,因為顧全妻子的臉面,蔣介石被認為他的親生兒子。」

  圖:馮英子,曾任香港《文匯報》總編輯、上海《新民晚報》副總編輯等職

  1950年1月,《周末報》還發表了一篇來稿,作者自稱見過蔣介石的這位「胞兄」,並聽他說起蔣介石身世:

  「那是光緒初年,咱河南大災,家母領著我弟兄倆逃荒到信陽,就在蔣家傭工,因此家母就改嫁蔣家,他才八歲只有跟著母親,我已十二歲就和一個同鄉在第二年回去,北伐的時候他到過繁城。卅二年我去重慶找他,沒有得見,那個姓戴的派了四個人陪著我,不準我這,不準我那,我受不了,卅五年就回家了……」

  馮英子1995年隨上海作協到奉化溪口觀光,又想起這段往事。時過境遷多年,馮終於承認「這事倒是我生造出來的」:

  「1949年時,坊間曾說蔣介石是鄭三發子,其實這事倒是我生造出來的。1949年間,我在香港辦《周末報》,當時有人投稿,說河南有一個人,到重慶尋蔣介石,說蔣介石是他的弟弟,此人名叫鄭二發子。蔣介石沒有為難他,叫軍統局的戴笠把他遣送回鄉了。我想既然蔣介石的哥哥是鄭二發子,那麼當然他就是鄭三發子了,於是就在《周末報》上,寫鄭三發子如何如何了。當時作為敵對的陣營,互相醜化對方的統帥,是不成問題的。不料後來莊嚴澍先生(即唐人)寫《金陵春夢》,即據此大寫鄭三發子了。」

  如馮英子所說,莊嚴澍(曾任全國政協委員)1956年寫的《金陵春夢》第一集,讓蔣介石原名鄭三發子的故事廣為流傳。這本書說:

  蔣介石「姓鄭,乳名三發子,河南省許州(今許昌市)西北十二華裡的河街人氏」「大哥名叫鄭紹發,比他大七歲,二哥乳名二發子,比他大四歲」,後來許州發生大災,母親帶著鄭三發子逃難到浙江,改嫁給鹽商蔣肇聰,「三發子當然也改姓了蔣」「取名周泰,字瑞元,學名志清」。

  此書還胡謅說,蔣介石後來為自己改名「中正」,其實是「宗鄭」的諧音,表示不忘本姓。

  圖:不同版本的《金陵春夢》

  需要說明的是,時人對《金陵春夢》所編造的這種低級橋段,相信者並不多。著名記者徐鑄成曾有評論:

  「小說畢竟是小說,不能等同於歷史……比如,『鄭三發子』之說,解放前後,曾盛傳過……我在一九三六年遊歷蔣的故鄉奉化溪口時,曾訪問過當地的一些老人;六十年代初,又看到過一些蔣的親故,包括他的一位表兄所寫的史料,談蔣的世系、出身甚詳,都沒有涉及這一戲劇性的插曲。」

  馮英子、徐鑄成在民國時期,皆是「反蔣」的左翼人士。馮承認「這事倒是我生造出來的」,徐的訪問認為「蔣的世系、出身甚詳」,可見其事確屬子虛烏有。

  河南方面,曾力圖證實蔣出生於許昌

  上世紀80年代,河南人為把蔣介石拉為「鄉賢」,又把與「鄭三發子」有關的文章結集出版。

  如1981年,《河南文史資料選輯(第5輯)》上刊登了3篇文章:張仲魯《關於蔣介石家世的一些傳聞》、李延朗《關於蔣介石家世的點滴見聞》和未署名的《關於蔣介石家世的補充》,均力圖證明蔣介石是生於河南許昌的「鄭三發子」。

  張仲魯的文章說,蔣介石的「胞兄鄭發」1942年曾到重慶尋親,和「郜子舉(軍長、補訓處長)、李肖庭(軍委會參議)、蔡芷生(國民參政會參政員)等人」說起蔣的身世:

  「大概是在清光緒十年(一八八五年)左右,當蔣介石才四到五歲的時候,許昌縣衙門有位蔣姓師爺,在當地僱了一個女僕,帶著一個小孩。這個女僕就是蔣介石的母親,這個小孩也就是蔣介石本人。不久,縣官卸任,這位師爺亦隨同回到開封。據說,這位師爺的妻子那時已經去世,生活乏人照料,便把所僱女僕帶到開封,以後就成為他的眷屬,跟回浙江。」

  文章說,鄭發後來被戴笠軟禁起來,直到抗戰結束。其人多次求見蔣介石,都未獲準。

  圖:紅框中的這位老人,就是傳說中的鄭發,李耕五攝於1987年

  李延朗的文章說法又不相同,他當年聽人轉述的蔣介石身世是:

  「原來蔣介石是河南許昌人,本姓鄭,弟兄三人,他最小,名叫鄭三發。年幼時家鄉遭受災荒,他隨母親出外逃荒,走到開封,適遇浙江蔣家有在北京做官的經過開封返回故裡,看到鄭三發的母親尚有姿色,於是蔣某便將她收留。鄭三發也跟著被帶走,改姓蔣。」

  他後來查閱資料,又有一番自以為是的揣度:

  「(相關書籍)寫蔣介石的家世較為含混,有『原名周泰,後改名介石』等語,好像他原來並不姓蔣。也有的說蔣介石每年都回到奉化溪口為他母親掃墓,總不見他對父親如何表示孝心,也許他亦自知這個蔣姓並非親父,而對親父親祖卻又無法相認。」

  在《關於蔣介石家世的補充》一文中,還記錄了一個有意思的細節:

  「解放後他(鄭發)怕受株連,矢口否認與蔣介石的關係,也不承認他曾到重慶、南京找過蔣介石。」

  1998年,《許昌縣文史資料選輯》第11輯,發表《我爺爺在開封蔣家親見鄭三發母子》《蔣介石曾寫信救鄭發全家》等,使相關傳言變得更加離奇。

  到了2000年,有名李耕五者,甚至編著了一本《蔣氏身世新探:蔣介石原籍許昌說述證》,把相關傳言、回憶、考證匯聚在一起,意在把蔣介石原籍許昌的傳言定為「鐵案」。

  圖:李耕五編著《蔣氏身世新探:蔣介石原籍許昌說述證》

  蔣介石的身世,不存在疑問

  因「鄭三發子」之說流傳甚廣,為查明蔣介石的籍貫,早在1956年,文史工作者何國濤等,就曾向蔣介石留在大陸的親屬、同鄉、秘書,如毛懋卿(毛福梅的二哥)、孫表卿(奉化實業家)、汪日章(蔣介石親屬)、唐瑞福(蔣家的帳房)、蔣小品(蔣家的廚師)等人查問。結論是:

  「他們一致認為:此說全無根據,純屬子虛烏有的海外奇談」。

  因河南方面「證實蔣介石就是鄭三發子」的種種動作,上世紀80年代末,奉化政協也專門組織了調查組,查閱資料,走訪當時還在世的一些老人,再次確證了蔣介石母親王採玉是奉化葛竹村人,後來改嫁到溪口鎮。比如,1916年後曾在蔣家當教師的陳志堅回憶:「常見葛竹兩位娘舅到豐鎬房小住……蔣門上下對他們都很客氣。」

  母親去世後,蔣介石和王家依舊保持往來,並接濟兩個舅舅。曾在蔣介石其中一位舅舅王賢巨家中當長工的王漲才回憶,「(我)一個月到去溪口幾次,『拿工資』,挑米,有時抬著轎子送王賢巨到溪口走親,年終還要帶回一支人參,另加一百元大洋。」

  至於蔣介石幼時情況,「溪口蔣氏族人中的年長者,至今仍能說出誰是蔣介石的接生婆,誰給蔣介石餵過奶,小時的蔣介石如何好勝頑皮等等。」比如91歲的老人蔣生德回憶:

  「我一直聽說蔣介石生時由昭仁婆婆接生,以後蔣家有了紅白喜事,必請昭仁婆婆赴席。蔣介石在勝坤娘那裡吃過奶,所以溪口人都說勝坤家根腳很深……」

  還有一位98歲的老人盛正生回憶:「我曉得蔣介石生在溪口,他小時喜歡當小人頭,不給他當頭,就要放無賴,我們和他玩,往往不歡而散。」

  顯然,蔣介石生於河南許昌是不可能的。奉化老人們的回憶,印證了現存《葛竹王氏宗譜》《武嶺蔣氏宗譜》的記述。

  與奉化方面所採集的資料可以互相印證不同,河南方面收集的與「鄭三發子」有關的文章,往往錯漏百出。

  比如,關於蔣介石的父親蔣肇聰,這些文章,有的說他當過衙門的師爺,有的說他曾在北京當官,還有說他在開封、信陽做過生意。事實上,蔣肇聰成年後,一直在溪口經營玉泰鹽鋪,是鎮上的富戶之一,沒有當過師爺、官員,也沒到河南開過店。他娶繼室王採玉,是由鹽鋪老夥計、王採玉的表哥王賢東介紹,並不是「收留」的逃荒者。這些都是很容易查證的事實。

  圖:溪口復原的玉泰鹽鋪

  再如,蔣肇聰去世時,蔣介石只有9歲,父子感情的確不深。即使如此,蔣介石每次還鄉,也是對父母之墓同時祭掃。據蔣介石堂弟蔣周峰迴憶:

  「先生回家上墳,桌子上供品都由我和朱癩頭輪流背挑,魚鱗岙(蔣母墓地所在)、桃坑山(蔣父墓地所在),還有石鱗岙祖墳都要祭掃。」

  蔣介石回溪口,常住在慈庵墳莊,可能是外界誤以為他只祭掃母墓的一個因素。這種誤解進一步被借題發揮,於是就成了「蔣介石是鄭三發子」的所謂「佐證」。

  綜上,大致可以得出如下結論:

  蔣介石生於奉化溪口,是沒有疑問的。「鄭二發子」(或者說鄭發、鄭紹發)確有其人,與蔣介石的長相也確實較為相似,1946、1948年,他確曾兩次到南京要求謁見蔣介石。此事被國民政府的敵對者發揮,經《周末報》《金陵春夢》等傳播,一度流傳極廣。及至80年代,河南地方上的一些作者,為把蔣介石拉為「同鄉」,舊事重提,使原本已無疑義的問題,又一度成為「懸案」。

  圖:1962年,78歲的鄭發

  參考資料

  馮英子《鄭三發子名字的由來及其他》,《檔案與歷史》1986年第4期

  馮英子《長短集》,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

  張仲魯《關於蔣介石家世的一些傳聞》、李延朗《關於蔣介石家世的點滴見聞》和《關於蔣介石家世的補充》,《河南文史資料選輯》第5輯,1981年

  何國濤《解開蔣母王採玉身世之謎》,《浙江文史資料選輯》第23輯,1982年

  政協奉化縣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調查組《關於蔣介石身世的調查》,《奉化文史資料》第4輯,1988年

  楊樹標等《蔣介石家世史料研討會論文集》,浙江省政協文史委員會、浙江圖書館、奉化市政協合編,1994年

  李耕五編著《蔣氏身世新探:蔣介石原籍許昌說述證》,大象出版社2000年

  徐鑄成《閒話並憶唐人》,《舊聞雜憶補篇》,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

相關焦點

  • 70年來,臺灣如何守衛南海 短史記
    圖註:昨日,馬英九登上太平島本文系《短史記》欄目第453期昨日,臺灣地區領導人馬英九前往太平島視察
  • 短史記丨希特勒被怪博士控制——送給蔣介石的一份奇特內參
    1943年3月4日,蔣介石看了一篇題為《希特勒幕後之千餘科學家》的文章。然後,他在日記中寫下了這樣一句讀後感:「此一文,有足為餘建國參考之材料者。」①筆者從臺灣「國史館」所藏蔣檔中找到了《希特勒幕後之千餘科學家》這篇文章。
  • 謠言「套路」盤點:短視頻謠言猛如虎 造謠者最愛用這些詞
    而在謠言的炮製過程中,造謠者竭盡全力捏造細節,並大量使用能煽動情緒的字詞,再加入近期時間和具體地點等真實信息,把虛構情節包裝成非虛構;發布謠言時,又把自己包裝成揭開黑幕的義士。短視頻謠言猛如虎今年8月,中國網際網路信息中心發布的第42次《中國網際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稱,截止到今年6月30日,我國網民的數量達到了8.02億人,其中有74.1%的網民看過短視頻。
  • 「舜帝」 原名,竟然叫 「重華」?《史記》第一章,竟是個廣告?
    五帝究竟都有誰?上古的禪讓制,是我們認為的有才能,就可以做首領嗎? 在《史記·五帝本紀》中,司馬遷講述了五帝的故事。顓頊是誰呢?《史記》記載:「帝顓頊高陽者,黃帝之孫而昌意之子也。」原來,五帝的第二位顓頊是黃帝的親孫子,因為沉靜穩練、鎮定深沉有聖人之德,天下人都願意歸順他。
  • 司馬遷:誰動了我的《史記》?
    讚美完《史記》以後,我們來談談他的作者。這裡,我想說漢代原版的《史記》作者是司馬遷,肯定沒問題。但是我們今天能看到的《史記》版本,其作者卻不只是司馬遷一人。一、有目錄卻無內容,續寫水平差距明顯東漢初年,班彪在其續《史記》的《後記略論》中提出:「太史令司馬遷作本紀、世家、列傳、書、表凡百三十篇,而十篇缺焉。」。其子班固在《漢書·司馬遷傳》中也說:「《史記》凡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字……而十篇缺,有錄無書。」
  • 蔣介石二兒子蔣緯國生世之謎:到底誰是他的親生母親和父親?
    蔣介石一生娶過四個妻妾,卻只有兩個兒子,大兒子蔣經國是第一任妻子毛福梅所生,但二兒子蔣緯國的母親,卻不知是誰。姚冶誠是蔣介石的待妾,因為丈夫好逸惡勞,經濟入不敷出,在上海五馬路群玉坊的一家堂子裡做「細作姨娘」,給堂子裡的頭牌梳頭管理衣物首飾。
  • 謠言粉碎機,從來沒有崖山之後無中華這個說法
    有時候吧,這謠言不知道從哪兒就冒出來了,傳的有鼻子有眼兒,比如「崖山之後無中華,明亡之後無華夏」。相信很多人都聽過,而且不光捏造了這句話,還煞有介事弄了兩個出處。據我不怎麼靠譜的記憶力的不完全回憶,我至少在三個相當有影響力的大V那裡,看到他們義正言辭,氣憤填膺的批駁這是日本人編造的謠言,美化侵華的罪惡手段。名為闢謠,可這也是不折不扣的謠言。據稱提出「崖山之後無中華」這個觀點的,是日本京都學派創始人,內藤湖南。註:京都學派,以京都帝國大學人文研究所為中心的學派。
  • 肯德基為「6隻翅膀8條腿謠言」發怒 誰該警醒
    記者1日獲悉,由於不堪長期網絡謠言造成的困擾,肯德基所屬的百勝新近將10個涉嫌造謠的微信帳號告上法庭,目前上海徐匯區法院已經受理此案。(6月2日《揚子晚報》)  一隻雞長了6隻翅膀8條腿,還配上了形態逼真的圖片,相信發布或者是轉發過這種針對肯德基謠言的微博、微信,遠遠不止10個,成百上千個也有,所以這次肯德基把涉嫌造謠的10個微信號告上法庭,無疑是精挑細選的結果。
  • 12月朋友圈十大謠言新鮮出爐!你信了幾條?
    啊~最近謠言也來刷存在感 造謠的人太可惡了! 2020年12月謠言榜單又出爐了 有沒有見過的?
  • 宋美齡同蔣介石終身未有一子!原因眾說紛紜,蔣介石日記道出真相
    宋美齡一生未為給蔣介石生育一兒一女,想必對於他們來說,這也是一個極大的遺憾。談起蔣介石的孩子,很多人想到的是蔣經國、蔣緯國。蔣經國,是蔣介石同髮妻毛福梅所生。毛福梅嫁給蔣介石時才19歲,是受父母之命所婚,兩人自然沒有感情基礎。後來為了同宋美齡結婚,蔣介石同毛福梅協議離婚。
  • 南京機場勸返成都旅客是P圖 這些謠言需注意
    疫情期間謠言頻發需警惕近期一些地區新冠肺炎肺炎確診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零星出現,做好疫情防控依然是各項工作的重中之重,但總有個別人故意捏造並傳播謠言,造成了一定的社會恐慌。下面這些謠言已闢謠,請留意↓↓↓謠言:成都建方艙醫院?因成都近期發生本土新冠肺炎疫情,「成都東郊記憶建方艙醫院」的消息在網上流傳。
  • 蔣介石收復南海史記
    請支持原創,轉載註明史料來源:抗戰史記 一.史料來源 蘇小東:《中國海軍抗日戰史》,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2017年版 註:蘇小東大校為中國海軍航空工程學院人文社科系教授、海軍史研究所所長 國民政府海軍總司令部新聞部
  • 同樣都是記錄史實,《竹書紀年》和《史記》誰的可信度更高?
    史記說,穆王在位55年,是將壽年當政年,戰國時的春申君黃歇說穆王在位20年,此也得到,陳夢家先生的確證。竹書說夏471年,是附加了羿及寒浞年。真實是夏為431年。此有帝王世紀,易緯,稽覽圖為證。至於舜囚堯,舜逼堯,則是失意者,反對派的謠言。自從夏啟之後,都是家天下,子襲父位,孫踵祖業,任人唯親,所以聽不得堯舜禪讓,誰願自己的家天下,為別姓所染指?尤其漢室劉姓天下,更難容外族外姓!
  • 一個被許多人誤解的成語卻揭示了謠言的可怕
    原創首發圖文|褚延鋒生活中,人們喜歡真善美的事物,痛恨假惡醜的東西,人們願意看到真相,不想被假相所蒙蔽,但總有那麼一小部分人,出於找樂看熱鬧或各種險惡不可告人的目的,無中生有,捏造事實,製造謠言,給他人帶來傷害或困擾
  • 《周易》密碼:蔣介石的一生,都應驗在這個卦象中
    蔣介石這個人的一生,其實都可以用一個卦來貫穿始終,那就是《易經》中的豫卦。我們先來看他名字,蔣介石,名中正,回顧他的一生,始終都是不偏不倚,搖擺不定,少年時期,尚有報國之志,投身日本學習先進軍事技術;到了成年,長袖善舞,在幾個帝國主義之間徘徊,誰支持他就投向誰。
  • 蔣介石知道這個地方的名字後,為何第二天就捲鋪蓋搬走了?
    臺北陽明山上,有一座「草山行館」,這是蔣介石的故居。陽明山原名叫草山,據說1950年蔣介石在這裡修一座的時候,並不知道這座山叫什麼名字,只是覺得這裡風景優美,氣候宜人,因此就派人在這裡建造了一所房子。住了一陣後,他突然想起來問一下這座山叫什麼名字,於是有人告訴他,這座山叫草山,蔣介石當時一句話也沒說,沉默良久,第二天就捲鋪蓋搬走了,從此就再也沒有去他的「草山行館」住過。這是為什麼?據說是因為蔣介石讀史太多,迷信「讖言」這玩意。—— 他認為,「草山」這個名字不吉利。草山不就是因為山上茅草長得多而得名麼,又怎麼個不吉利了呢?
  • 順豐回應:系寄件人微商捏造
    已向昆明當地警方報警,目前警方正在調查張某某拍攝,並捏造謊稱口罩來源視頻的動機。順豐集團1月29日23:00回應,接到網友信息,我司高度重視,根據視頻拍攝畫面迅速核實鎖定視頻拍攝地為雲南順豐新迎分部虹橋社區營業點。經調取營業網點監控,以及與當班寄件快遞員核實,已確認視頻所稱「截獲他人口罩」其實是系視頻拍攝者,口罩微商張某某自己所有和寄出的口罩。
  • 史記是怎麼寫出來的?司馬遷蒙冤受宮刑,為名將李廣之子李陵鳴屈
    史記是怎麼寫出來的?司馬遷蒙冤受宮刑,為名將李廣之子李陵鳴屈 說到司馬遷和史記,華夏民族的人們幾乎是無人不知,沒人不曉。司馬遷(公元前145年-公元前86年),字子長,夏陽(今陝西韓城南)人,有的史料上還說龍門(今山西河津)人。是中國西漢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
  • 七十年代蔣介石在臺灣:病入膏肓,專門投一物一億八千萬討蔣歡心
    臺灣每個年代都有每個年代所特有的色彩,到了七十年代,即使蔣介石本人在不斷地抗拒反抗掙扎,可是他鬥不過大世,鬥不過歲月。這個年代,臺灣是一座孤島,恰恰迎合了孤島這個名字。蔣介石到了這時候身體上已經遠遠無法承擔其「遠大」的抱負,從1971年開始,臺灣就被大世逐漸拋棄,氣氛越發悽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