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
財產保全是訴訟、仲裁的當事人為保障其尋求裁判保護的財產權利能夠得到執行而申請法院限制債務人相關財產處分的強制性司法措施。財產保全制度對保護當事人、利害關係人的合法權益,維護裁判秩序、執行秩序和財產秩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自2012年全國人大常委會修訂《民事訴訟法》以來,最高人民法院發布的有關民事案件財產保全、強制執行的司法解釋及規範性文件有近50件之多。其中,2016年發布的《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辦理財產保全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以下簡稱《規定》),在實踐中的應用頻度、涉及的範圍和適用中問題的難度都比較突出。為此,《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辦理財產保全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理解與適用》一書以法條的準確理解與正確適用為切入點,對《規定》進行全面、深入和細緻的解讀,也是對保全理論與操作實務的系統研究。
本書特色
深入介紹保全司法解釋立法背景和基本精神,貼近立法本意解讀爭議焦點,從條文理解、制定背景、實務操作、典型案例、相關法律法規等方面闡明條文含義,指引一線保全實務工作。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辦理財產保全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理解與適用》一書以法條的準確理解與正確適用為切入點,對《規定》進行全面、深入和細緻的解讀,也是對保全理論與操作實務的系統研究。
該書作者曹鳳國博士是《規定》起草工作的主要參與者,大學本科就讀於中國政法大學經濟法專業,在碩士、博士研究生階段主攻民商法,具有紮實的法學理論功底,也是我在擔任民商經濟法學院院長期間指導的眾多優秀碩士、博士研究生之一。他長期就職於基層法院和最高人民法院的審判、執行部門,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難能可貴的是,他在審判崗位上關注學術前沿,在學術創作中注重成果質量,養成了銳意進取和嚴謹求實的良好學風。他曾多次參與司法解釋的起草以及強制執行立法工作,把所學理論知識運用於具體規則的制定和適用,不斷拓展研究的廣度和深度,發表了許多有關剖析民商事、訴訟及執行法律問題的論文,獲多項全國性學術獎項。
我認為,包括財產保全在內的民事執行程序,在實踐中是一個多部門法相結合的法律適用過程,在理論上是一個多學科融合的法學研究領域。我國的民事執行制度還處於逐漸完善成熟的發展階段,配套制度的欠缺更是暴露出從民事實體法和民事程序法到社會信用體系和市場監管等多方面的制度「短板」,而發達國家的經驗並不能成為在我國國情下可以簡單仿造的「現成產品」。我們仍然需要進行創造性的理論研究和經驗總結。由於保全和執行程序涉及的基本都是民商法上的實體權利,從權利的界定與變動到權利的限制與保護都離不開物權法、公司法、婚姻法、繼承法等實體法的適用,單純從程序法或實體法角度研究都是不夠的。因此,我們需要採用跨學科的分析方法和表述方法。
該書作者致力於將實體法的知識應用於程序法的實踐,以此為解析訴訟執行實踐中難點、熱點問題的鑰匙,展現出一種全新面貌。
作者簡介
曹鳳國 ,法學博士,師從著名法學家王衛國教授。中國法學會銀行法學研究會副秘書長、中國行為法學會執行行為專業委員會理事。2005年6月碩士研究生畢業後進入法院工作,2014年12月起在最高人民法院執行局綜合室、申訴審查室,從事執行改革、司法解釋起草和申訴案件的審查工作。長於民商事、訴訟與執行理論與實務,現主要從事金融、執行和破產等前沿領域的研究。曾榮獲全國法院系統學術討論會一等獎、中國執行論壇一等獎等學術獎項30餘項,參與「審判權和執行權相分離研究」「執行內分改革路徑研究」等部級課題5項,發表學術論文30餘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