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乸菜

2021-02-16 一物一趣

      朋友送來兩包用包裝紙包好上面標著日期的東西,告訴我說是自家種的菜。打開一看,不禁脫口而出「豬乸菜」!

      久違了!算起來差不多有六十年沒吃過它了,當晚一盤蒜蓉魚露炒,一盤煎菜餅子。當第一口咬下,熟悉的味道攪動著味蕾,打開了塵封已久的記憶,「是它,就是它!」腦子裡即時呈現這樣的畫面:粵北小山村,清晨的霧靄繚繞中,雞鳴狗叫,三三兩兩的農婦已從自留地裡摘下它的葉子,挎著竹籃來到小溪邊洗菜。再過些時辰炊煙升起後,端上飯桌的就是這種摻入番薯粉做的菜餅子,客家人叫「勺菜粄」。這是填飽肚子的飯食,沒有油水,很快就餓,在那個瓜菜代的年代吃過不少。這菜易於種植,產量高。到後來情勢好些了,外婆還是會做「勺菜粄」給我們「綁飯」。外婆把菜燙軟,擠幹水分切碎,放上醬油,番薯粉一攪成團,放到鍋裡油煎,然後一人一塊半個巴掌大。這種「勺菜粄」比起以前的好吃多了,因為油煎的,所以「綁飯」,這個味道刻入腦子裡。

     後來這個菜從餐桌上消失了,也很難在菜市場找到。廣州話的「豬乸菜」,「鵝仔菜」改了個名字叫「觀達菜」,「官達菜」。我不清楚「豬乸菜」,「鵝仔菜」叫法的由來,想來是用它來餵豬餵鵝的吧,不好聽改名了。客家話還是叫「勺菜」大概是觀其整片葉子像一把長柄的勺子。

      未曾想到的是,我居然在異域他鄉見到它,剎那間恍若回到童年的感覺。才知道它的英文名字叫「Swiss Chard」, 一個文雅的名字「瑞士甜菜」,但與瑞士無關,它實際上起源於地中海。這種誤稱可能歸因於它在18世紀由瑞士植物學家首次描述。

      近些年這個菜和羽衣甘藍火起來了,是醫生和營養師推薦的健康蔬菜,它富含多種維生素,礦物質,纖維的含量也很高。據醫學研究報導,常常食用瑞士甜菜可以降低患癌症的風險,幫助控制糖尿病,降低血壓,預防骨質疏鬆。

       朋友在疫情下送我自種的營養健康菜,那麼的貼心溫暖,一下子就讓我的心輕盈暖和起來。細細品著「勺菜粄」回憶童年,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真心希望人們吃這菜的時候不是因為飢餓,而是為了健康。

勺菜粄

材料:勺菜約450克,玉米粉約100克(或番薯粉 100 克)蝦皮一把,絞肉一大湯匙,薑末,胡椒粉,鹽

製作:洗淨的菜入開水汆燙至軟,撈起放入冷水中漂洗,撈起擠幹水分切碎,加入全部的配料拌勻,湯匙舀入平底鍋煎至熟即好。

紅蘿蔔絲餅

材料:紅蘿蔔500克,洋蔥1個,青蔥2 根,雞蛋2個,蝦皮一把,玉米澱粉50克,中筋麵粉50克,鹽,胡椒粉少許

製作:紅蘿蔔去皮擦成絲,洋蔥,蔥白切碎。熱鍋冷油爆香蔥末,下紅蘿蔔絲翻炒至軟盛起,打入雞蛋,加入全部配料攪拌均勻。

取一半食材分成小塊入平底鍋煎熟,另一半食材入烤盤烤,華氏375度烤15分鐘,取出噴上油,續烤2-3分鐘即好。

 

西葫蘆瓜餅

材料:西葫蘆瓜2根約500克,蔥2 根,蝦皮一把,雞蛋一個,玉米面100克,中筋麵粉50克,鹽,胡椒粉少許,薑末少許

製作:葫蘆瓜擦絲,蔥切碎。葫蘆瓜絲加入少許鹽殺水,擠出部分汁備用。所有材料倒入盆中調味,(蝦皮是鹹的,基本可以不放鹽)如果太幹可以適量加入擠出的汁,直至可以成比較稠的糊狀,入平底鍋煎熟即好。

土豆吐那魚餅

材料:去皮土豆450克,罐頭吐那魚150克,麵包糠1杯,香菜2棵,雞蛋一個,紅咖喱醬1湯匙,原味酸奶130克,中筋麵粉1 湯匙

製作:土豆切片蒸熟搗成泥備用,香菜切末。盆中倒入半杯麵包糠和其他的食材攪拌均勻,餘下的半杯麵包糠留作裹餅面用。烤盤鋪上烘焙紙,取雞蛋大小的食材搓圓,滾上麵包糠,放入烤盤按扁。華氏375 度烤15分鐘,取出噴油再烤3分鐘即好。

餘下的用平底鍋煎熟。因為吐那魚和紅咖喱醬已有鹹味,基本上不用添加味道。

 

這種煎餅北方人稱為「糊塌子「,廣東人稱為」薄撐「,並無固定的做法,只需加入自己喜愛的食材煎成餅狀即可。煎餅可甜可鹹,可主食可點心,很適合老人和小孩,特別是對不喜歡吃青菜的孩子,可以加入各種蔬菜,做成美味可口的餅。

進入公眾號頁面下方「流光知味」,

尋覓更多滋味時光!

相關焦點

  • 釀豬乸菜,吃兩個,飽飽飽!
    釀豆腐,釀茄子,釀辣椒,釀苦瓜,釀豬乸菜……一說起家鄉的美食,我眼前常常第一時間晃蕩出的,都是與「釀」有關的各種美味。「釀」,是一個客家話動詞,表示「植入餡料」的意思,釀豆腐即「有肉餡的豆腐」之意,釀豬乸菜即「有肉餡的豬乸菜」之意。梅村,是連南客家人居住的一個小村莊。在飲食習慣上,承繼著很傳統的客家美食風味,家家戶戶的餐桌上,總喜歡「釀」個不停。
  • 餵豬的「豬乸菜」越土越好吃
    原標題:「豬乸菜」越土越好吃 「豬乸菜」應該是當中最平實的一個,粗壯肥厚的菜梗,上部撐開青翠欲滴的大片菜葉,就像它的名字一樣接地氣——在臺灣,它被稱為豬菜,在福建念作母豬菜,廣東則叫豬乸菜,皆因它曾經真是用作餵豬的。不過它還有另一個學名「君達菜」,也叫「官達菜」,「豬乸」和「官達」,一個鄉裡鄉氣,一個陽春白雪,倒也頗具玩味。   不要小瞧豬乸菜,它在我國有近兩千年的歷史!
  • 梧州人以前用來餵豬的豬乸菜,居然這麼好吃!
    菜釀用臘肉、香菇、糯米等原料做餡,菜包釀經20多分鐘蒸製而成,滋味濃鬱引人食慾大增……梧州人叫這種菜為豬乸菜又叫牛皮菜、厚皮菜容易種植、生長較快以前岑溪農村人都是種來餵豬的不過家裡條件不好的也有吃過家裡的豬就有了廉價的「飼料」因為這種菜生長速度快,生命力旺盛把外面的葉子摘掉以後,還會繼續生長,夠吃數月
  • 平南以前用來餵豬的豬乸菜,現在大家竟然搶著吃!
    菜釀用臘肉、香菇、糯米等原料做餡,豆腐菜釀經20多分鐘蒸製而成,滋味濃鬱引人食慾大增……平南人叫豆腐菜的這種菜又叫牛皮菜、厚皮菜容易種植、生長較快以前平南農村人都是種來餵豬的所以很多地方還稱之為「豬乸菜」
  • 雷州鴨乸粽:沒有鴨子的鴨乸粽,你吃過嗎?
    端午節還沒到,已經吃了好幾波兒粽子了,甜的、鹹的、有餡的、沒餡的、菜的、肉的…哪款才是你的菜。距離端午節不到一個月,各種口味、包裝的粽子已被擺放在商場超市顯眼位置。記者了解發現,今年,本地商家少推新品粽子,基本以傳統肉粽為主,深耕本地社區、家庭市場。
  • 湛江有一種粽子叫做「鴨乸粽」
    端午節,湛江有一種粽子叫做「鴨乸粽」,你吃過嗎?鴨乸粽,端午節湛江人的傳統味道!在湛江,每年端午節,擅長編織蒲蓆的雷州人,都會用熟稔的編織技巧,編織出各種造型活潑的粽子。因為主要像鴨子,並且鴨子的模樣活靈活現,所以這種粽子被雷州當地人稱作「鴨乸粽」。在雷州、徐聞、遂溪、麻章等地的農村,都有「五月五,提鴨母」的習俗。
  • 這些和「豬」有關的地名、食物,千奇百趣!
    新一年,淼城君代表「三水文體旅遊」祝各位豬年說「豬」這些關於豬的趣事一起來了解一下吧~在現代日常生活中,將一個人跟豬扯在一起的時候,總不是什麼好事情,比如「懶訓豬」,「笨豬」,「傻豬」,"豬一樣的隊友」.但是你知道嗎?豬在古代的身份可是大不相同哦!在上古的時候,豬的文化意義根本就不含任何貶義。
  • 「豬」粵語,俏皮幽默口相傳
    大洋網訊 在粵語裡,關於豬的俗語很多,例如「扮豬食老虎」「太公分豬肉」等,更有「豬籠入水」等寓意喜慶、吉祥的詞語。為何粵語會「青睞」豬?廣州文學藝術創作研究院一級作家、廣東省非遺保護專家委員會委員曾應楓表示,作為一種和人們生活密切相關的家畜,「豬」和廣府文化關係密切。
  • 嶺南寫真:獨具地方特色的湛江鴨乸粽
    在濱海城市廣東湛江,每年的端午節,除了海上「扒龍船」是必不可少的節目,吃「鴨乸粽」(乸,音nǎ)同樣是當地民眾保持了千百年的習俗。  端午節前,記者走訪靠近湛江市區的麻章區鄉鎮集市看到,賣粽子的檔口人頭湧動,吆喝聲此起彼伏,多數人買的是用簕古葉子編織成的「鴨乸(母鴨)」粽。
  • 陽江諺語、歇後語(五) ---二叔婆雞 乸麻麻子
    大蟲借豬——有借無還。紅木山佬的蟹——願死無願爬。塘坪燈——只有一盞。塘圍豬仔——貨不離人。大八佬削羊——不與你講「咩咩c本正經)豬大腸——無理由吃得成魚受得渴,著得破衣受得寒。杉木靈牌——無做得主。吃豬皿屙黑屎——即刻見功。『2』村佬出街——左顧右盼。啞吉佬賣糖一難講(斷)豬賣賣仔——定定訓。嫁阿「大」,棵床空。二叔婆雞 乸麻麻子。蛋家佬打仔,飛上舵。無得死,吃牛椿子.陽春佬下棋——有四支車。
  • 容縣梁二生15個子女,航拍「豬乸地」,聽說他將落街買地起屋
    以下是梁二家的航拍 有人傳言說是所謂的「豬乸地」 看了上面的視頻,你覺得梁二家現在這樣的房子,是否確實應該要建新樓房了呢
  • 廣東說的雞項、生雞、雞乸、扇雞,作為廣東人也不一定全知道
    廣東人吃雞,除了烹飪方法有講究,叫法也是很有意思,就比如雞項、生雞、雞乸、雞公、扇雞,你們都知道分別指什麼嗎?還記得有一位網友給小編留言來著,說他們那裡有一道菜那叫一個好,比扇雞好吃多了,叫爆炒叫雞公,你們有吃過嗎?雞乸,用白話說出來的話,你可能就懂了。這乸字在白話中使用很頻繁,通常是指雌性的生物,廣東話常說的乸型,就是指娘娘腔了。這裡說的雞乸,就是生過蛋,而且養了有一定年限的雞稱之為雞乸,就是老母雞了。
  • 端午節 | 鴨乸粽、海鮮粽、黃米粽、川蜀辣粽,今年哪款適合你?
    因為主要像鴨子,並且鴨子的模樣活靈活現,簕古粽也被雷州當地人稱作「鴨乸粽」。(乸,讀音nǎ,意思是母的、雌的;鴨乸,其實就是母鴨的意思。)據說,之所以別出心裁地把粽子編織成各種造型,是源自當地人傳統上希望在端午節這天利用「鴨乸」祭祀,以祈求小孩子無病無災、安康長大的民俗。
  • 端午節將至,湛江有一種粽子叫做「鴨乸粽」,你吃過嗎?
    端午節將至,廣東湛江有一種粽子叫做「鴨乸粽」,你吃過嗎?鴨乸粽,端午節湛江人的傳統味道!在廣東湛江,每年端午節,擅長編織蒲蓆的雷州人,都會用熟稔的編織技巧,編織出各種造型活潑的粽子。因為主要像鴨子,並且鴨子的模樣活靈活現,所以這種粽子被雷州當地人稱作「鴨乸粽」。記得小時候,每逢端午節,小夥伴人人提著形狀不同的粽子相互顯示。可是這種「鴨乸粽」已經很難見到了。
  • 京城第一:一煲兩吃的雞蟹煲,還有讓廣東人吃完不想家的鵝乸飯...
    2 鵝乸飯 怎麼樣,沒見過吧? 鵝乸飯是廣東陽江一帶的漢族傳統名點,屬於粵菜系。香味十足,鬆軟爽口,肥而不膩,風味地道。 鵝乸飯在陽江老百姓心目中可算得上是餐桌上的極品了。鵝乸飯是一種肉料飯。肉,當然是鵝乸(母鵝)的肉了。
  • 奇特美食之旅:雷州半島「鴨乸」粽子,世上獨一無二,見過都稱奇
    每到端午節,這裡的人們就開始做一種叫「鴨乸」的粽子,尤其是遂溪縣、海康縣、徐聞縣這一帶。「鴨乸」其實就是母鴨的意思,「鴨乸」粽子裡面並沒有鴨子,主要是因為這種粽子的外形像鴨子,鴨身、鴨尾、鴨脖、鴨頭一應俱全。「鴨乸」粽子不是用市面上的粽葉來包的,而是用簕古葉,沒有簕古葉的話,「鴨乸」就做不成。
  • 廣東燉湯精髓,西瓜裡藏著1隻鷓鴣乸,夏天最受歡迎
    為了不使餐桌上的湯湯菜菜重複出現的頻率增高,每天我都在研究不同的食材搭配以及烹飪方法。這兩天有點上火,有兩聲輕微咳嗽,再加上暑熱難耐,今天的湯就要做得既清淡又清潤下火的才行。環視了一下客廳,看到儲物框裡放著兩個夏天必備的蜆崗小寶西瓜。我想到了今天要做的湯要用什麼材料了。
  • 廣東清遠的鵝乸煲,細嚼鵝肉香濃很美味,一口咬下去無油膩感!
    做鵝乸煲一定要精選4~5年的黑鬃鵝鵝乸,這個時候的鵝肉質實又鮮嫩。而生長期少於4年的鵝乸,無論是肉質還是口感都不夠韌香,肉質過於軟爛。鵝肉富含蛋白質、脂肪、維生素等。其中蛋白質含量很高,脂肪含量低,不飽和脂肪酸含量高,對人體健康非常有好處,同時還能養胃止渴補氣。因此,在冬季鵝肉十分受歡迎。
  • @高州人:逛街必吃禾乸籺,離鄉常帶綠豆包,小小街市藏美食!
    逛街必吃禾乸籺 離鄉常帶綠豆包逛東岸圩看幾間老鋪,顯然不是記者的本意。記者可是奔著禾乸籺、綠豆包和豆餅而來的。這幾樣可是當地人耳熟能詳的美食,且物美價廉。在嘗禾乸籺之前,記者目睹了它的製作過程。在街邊一層開放式的樓房前有個不大的攤檔,旁邊掛著一個鐵牌,上面貼著紅紙寫著「快餐禾乸籺白粥粉皮」。檔主是一對中年夫妻,女的掌勺,男的燒火。老闆娘說,堅持用柴火是為了好掌握火候,在煎禾乸籺時能確保火候均勻讓籺熟透而不焦。
  • 「藤條燜豬肉」是啥菜?好吃嗎?中山人都吃過哈哈哈哈
    但其實在粵語當中關於「豬」字的用法也是「多籮籮」!不信?文字翻譯其實在粵語當中關於「豬」字的用法有很多,比如說:你個「豬兜」真的「豬頭炳」,真的要「藤條燜豬肉」,哪有人這麼「豬嘜」,給別人「當生豬肉咁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