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送來兩包用包裝紙包好上面標著日期的東西,告訴我說是自家種的菜。打開一看,不禁脫口而出「豬乸菜」!
久違了!算起來差不多有六十年沒吃過它了,當晚一盤蒜蓉魚露炒,一盤煎菜餅子。當第一口咬下,熟悉的味道攪動著味蕾,打開了塵封已久的記憶,「是它,就是它!」腦子裡即時呈現這樣的畫面:粵北小山村,清晨的霧靄繚繞中,雞鳴狗叫,三三兩兩的農婦已從自留地裡摘下它的葉子,挎著竹籃來到小溪邊洗菜。再過些時辰炊煙升起後,端上飯桌的就是這種摻入番薯粉做的菜餅子,客家人叫「勺菜粄」。這是填飽肚子的飯食,沒有油水,很快就餓,在那個瓜菜代的年代吃過不少。這菜易於種植,產量高。到後來情勢好些了,外婆還是會做「勺菜粄」給我們「綁飯」。外婆把菜燙軟,擠幹水分切碎,放上醬油,番薯粉一攪成團,放到鍋裡油煎,然後一人一塊半個巴掌大。這種「勺菜粄」比起以前的好吃多了,因為油煎的,所以「綁飯」,這個味道刻入腦子裡。
後來這個菜從餐桌上消失了,也很難在菜市場找到。廣州話的「豬乸菜」,「鵝仔菜」改了個名字叫「觀達菜」,「官達菜」。我不清楚「豬乸菜」,「鵝仔菜」叫法的由來,想來是用它來餵豬餵鵝的吧,不好聽改名了。客家話還是叫「勺菜」大概是觀其整片葉子像一把長柄的勺子。
未曾想到的是,我居然在異域他鄉見到它,剎那間恍若回到童年的感覺。才知道它的英文名字叫「Swiss Chard」, 一個文雅的名字「瑞士甜菜」,但與瑞士無關,它實際上起源於地中海。這種誤稱可能歸因於它在18世紀由瑞士植物學家首次描述。
近些年這個菜和羽衣甘藍火起來了,是醫生和營養師推薦的健康蔬菜,它富含多種維生素,礦物質,纖維的含量也很高。據醫學研究報導,常常食用瑞士甜菜可以降低患癌症的風險,幫助控制糖尿病,降低血壓,預防骨質疏鬆。
朋友在疫情下送我自種的營養健康菜,那麼的貼心溫暖,一下子就讓我的心輕盈暖和起來。細細品著「勺菜粄」回憶童年,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真心希望人們吃這菜的時候不是因為飢餓,而是為了健康。
勺菜粄
材料:勺菜約450克,玉米粉約100克(或番薯粉 100 克)蝦皮一把,絞肉一大湯匙,薑末,胡椒粉,鹽
製作:洗淨的菜入開水汆燙至軟,撈起放入冷水中漂洗,撈起擠幹水分切碎,加入全部的配料拌勻,湯匙舀入平底鍋煎至熟即好。
紅蘿蔔絲餅
材料:紅蘿蔔500克,洋蔥1個,青蔥2 根,雞蛋2個,蝦皮一把,玉米澱粉50克,中筋麵粉50克,鹽,胡椒粉少許
製作:紅蘿蔔去皮擦成絲,洋蔥,蔥白切碎。熱鍋冷油爆香蔥末,下紅蘿蔔絲翻炒至軟盛起,打入雞蛋,加入全部配料攪拌均勻。
取一半食材分成小塊入平底鍋煎熟,另一半食材入烤盤烤,華氏375度烤15分鐘,取出噴上油,續烤2-3分鐘即好。
西葫蘆瓜餅
材料:西葫蘆瓜2根約500克,蔥2 根,蝦皮一把,雞蛋一個,玉米面100克,中筋麵粉50克,鹽,胡椒粉少許,薑末少許
製作:葫蘆瓜擦絲,蔥切碎。葫蘆瓜絲加入少許鹽殺水,擠出部分汁備用。所有材料倒入盆中調味,(蝦皮是鹹的,基本可以不放鹽)如果太幹可以適量加入擠出的汁,直至可以成比較稠的糊狀,入平底鍋煎熟即好。
土豆吐那魚餅
材料:去皮土豆450克,罐頭吐那魚150克,麵包糠1杯,香菜2棵,雞蛋一個,紅咖喱醬1湯匙,原味酸奶130克,中筋麵粉1 湯匙
製作:土豆切片蒸熟搗成泥備用,香菜切末。盆中倒入半杯麵包糠和其他的食材攪拌均勻,餘下的半杯麵包糠留作裹餅面用。烤盤鋪上烘焙紙,取雞蛋大小的食材搓圓,滾上麵包糠,放入烤盤按扁。華氏375 度烤15分鐘,取出噴油再烤3分鐘即好。
餘下的用平底鍋煎熟。因為吐那魚和紅咖喱醬已有鹹味,基本上不用添加味道。
這種煎餅北方人稱為「糊塌子「,廣東人稱為」薄撐「,並無固定的做法,只需加入自己喜愛的食材煎成餅狀即可。煎餅可甜可鹹,可主食可點心,很適合老人和小孩,特別是對不喜歡吃青菜的孩子,可以加入各種蔬菜,做成美味可口的餅。
進入公眾號頁面下方「流光知味」,
尋覓更多滋味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