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埔區深井村
新春走基層·一區一景一氣象
■關鍵詞:深井古村 燒鵝 古建築
提起「深井」,可能愛吃的廣州人第一時間想到美味燒鵝,其實,廣州市黃埔區深井村除了有「好吃的」還有「好玩的」——它是一條有著700多年歷史的古村,保留了典型梳式布局的嶺南古村落形態,是目前廣州保存完好的古村落之一。
目前,深井古村內保留了不少高齡的建築物,還有大量的古民居、宗祠、文塔、戲樓等,延續了嶺南建築的一貫風格,灰塑、陶塑、磚雕、木雕、洞門景窗、空花博古、彩色玻璃等嶺南建築符號齊全,同時吸收了客家碉樓和西洋石柱、門樓、花紋圖案等建築特色,建築風格相互交融,別具特色。
■策劃:新快報記者 張英姿
■統籌:新快報記者 張小奮
■採寫:新快報記者 李應華
■圖片:新快報記者 李應華
【到此一遊】
欲知燒鵝是否好吃 且看店內有沒缸
說起「深井燒鵝」,廣州一些市民以為是源於香港的深井。黃埔深井村家傳幾代的燒鵝師傅凌文星告訴新快報記者,其實在黃埔深井村做燒鵝的歷史有四五百年,遠比香港深井地區長。
飲食專家勞毅波則認為,「深井燒鵝」的命名可能源於地名,也可能源於挖井藏缸的做法,這個暫時沒有確證。
對於所謂的「深井燒鵝」起源之爭,凌文星看得很開,他說:「正不正宗就無謂爭了,好不好吃才是關鍵。」據介紹,古法製作深井燒鵝要挖一個大井,往裡邊藏一個缸,缸內放置荔枝柴燒烤——藏在地下的瓦缸受熱均勻,燒出來的鵝每一寸皮都是脆的;燒鵝的柴要用荔枝柴,燒出來的鵝才有荔枝的清香。現在深井的食肆依然保留用柴炭加缸製作燒鵝的習慣。「想吃到好吃的燒鵝,看看飯店有沒有缸就知道了。」有當地居民告訴新快報記者這個秘訣。
做出美味燒鵝要靠時間沉澱,絲毫不能「快進」——師傅會選取5斤至9斤的清遠黑棕鵝,處理乾淨之後,用五香粉、八角粉等香料醃製一整天,再風乾一整天。醃製是為了燒鵝的肉入味,風乾則是讓口感更好,皮烤出來也更脆。最後的燒制也是最考驗師傅的地方,一般看火候的情況,用時45分鐘以上就可以出爐斬件上桌。
時間沉澱出的古村落 微改造後蝶變
【全域旅遊】
除了美味的燒鵝,深井古村中讓人著迷的還有隨處可見的古建築。村裡大街小巷縱橫相通,街道以「街、坊、裡、巷」命名,如叢桂街、岐西坊、登善裡、書房巷,無一不充滿濃鬱的人文氣息。
岐西坊以前是深井4個大家族居所的所在地,坊內散布著保存完好的老宅和宗祠,多被列為市、區一級文物保護單位。坊內有「說言裡」,村民介紹,「說言」寓意重視教育。凌鴻年宅(凌鴻年為民國初年廣東警察廳廳長)由黃紅兩種色彩的古磚建成,木質大門高約2米,門頂有石刻匾額,上書「愚園」兩字;手寫的對聯「國思家慶」和「人壽年豐」,寄託著家國情懷;兩扇門心上的「文丞」「武尉」4個大字,又寓意這個家族能文能武。村裡還有兩座建於清代的文昌塔,一左一右分立村前,小河清澈流淌,搖曳著塔影波光,引得許多遊人紛紛在此駐足。
新快報記者在村中看到,這裡綠樹環繞,青磚鋪地,有老人坐在巷子裡的長條石凳上,悠閒地蹺著腿,喝著茶,腳邊的貓弓起身子在老人的鞋底蹭來蹭去。許多巷子很窄,僅容一人通過,但古色古香的磚牆與牆後的綠色植物相映成趣,引來不少遊人探幽尋勝。
深井村現時的環境有賴於微改造項目的啟動,2017年初,廣州市城市更新局公布了《廣州市2017年城市更新項目和資金計劃》。根據這個計劃,廣州市財政將投入6億元進行城市更新,包含97個微改造項目。其中,廣州市財政投入超過900萬元用於黃埔區深井村的微改造。
「社區益生菌」助古村落重獲新生
【景中人語】
「你可能想像不到以前這裡是什麼樣子的。」村民波叔告訴新快報記者,在深井村,由於很多老宅不能私自改建,多數村民已經搬到其他地方居住,在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又有部分老宅被拆建成幾層的民房,導致古村內景致並不統一。老村一度不倫不類,同時也失去了生機。
由於微改造涉及多方利益主體、產權複雜,推動微改造需要有效的多方協商平臺,深井工作坊應運而生。2016年4月起,深井工作坊開始參與對深井村的調研工作。2017年5月,深井工作坊正式入駐深井村內的飛揚閣。深井工作坊是廣州城市更新以來成立的首個工作坊。工作坊的發起者之一、中山大學李郇教授告訴新快報記者,工作坊進駐深井村後,會和村民面對面聊村裡的發展和問題,定期組織各種活動。「村民們的參與性越來越強,大家慢慢知道了什麼是微改造,開始考慮如何把資源利用起來」。
李郇稱,工作坊是「社區的益生菌」,「它把很多願意參與微改造的人都帶進來,將這些人與有意義的空間、房屋聯繫起來,然後在現有基礎上帶來新的產業,古村落因此獲得重生的機會」。微改造取得的階段性成果被村民看在眼中,工作坊的成員也成了「自己人」。「每年端午節村民都要請我們一起吃龍舟飯,我們還可以上當地的龍舟劃一下。」李郇說,他對此十分自豪。
新春有乜玩
遊古村 別忘了品味標誌牌
現在,廣州市民和遊客來深井古村中遊玩,在村落的巷道、景點都能看到新裝上的標誌牌,這些標誌牌有講究。去年下半年,黃埔文化集團完成深井古村文旅標識系統示範區的建設,為各處景致裝上專屬的「身份證」,凸顯了古村的歷史文化特色。
黃埔文化集團全稱黃埔文化(廣州)發展集團有限公司,是黃埔區的國有獨資企業。所謂標識系統,就不能是孤零零的一兩塊簡介牌,而是要因地制宜在現場設置標識,如各入口使用立地標識,在巷道使用附牆標識,景點介紹用立地或附牆標識等。通過有層次地設置標識及其信息,有效地指引使遊客便捷地到達目的地。
為此,黃埔文化集團緊扣深井古村文化特點,提取古村中窗花、特色水果、農產品、建築外觀的圖案、顏色等多種視覺元素,強化整潔、有序的品位,綜合運用到標識設計中,塑造有歷史文化古建築村落的獨特印象。深井古村建築物年代及風格不盡相同,生動體現了「和而不同」。設計師需要把有代表性的視覺元素加以提煉,簡化成為「底紋」,再加以有機組合,體現不同的趨向和風格,整體上保持現代感,使標誌牌不至於沉悶和單調。在設計過程中,設計師頗費一番心思。據參與設計的工作人員介紹,他們拿著色卡在建築物外牆提取有代表性的建材顏色,例如朱漆、青磚,由此提煉出標誌牌的4個輔助色;而底紋的花樣則參照了當地特產的霸王花、楊桃等。
以上內容版權均屬廣東新快報社所有(註明其他來源的內容除外),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報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連結、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布/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