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鮮有機會能夠出行遠方,或許是因為要為生活奔波,又或許是因為安於現狀,可不論如何選擇自己的生活狀態,我們或主動、或被動的都在接受文化與藝術的洗禮,所以我們依然在前行的路上。今天我們走進法國巴黎的羅浮宮,只為感受藝術,只為放鬆自己。羅浮宮對於我們來講並不陌生,這個位於巴黎市中心塞納河湖畔的世紀之作,已然成了法國藝術的巔峰殿堂,這裡的藝術氛圍讓我暫時的脫離了生活,又回到了生活,如此體驗,實屬難忘。
東方與西方的文化不同,我們每個人的視角也會不同,所以,我僅僅是從一名遊客的角度,去感悟羅浮宮的藝術與文化。我見到前去羅浮宮最有文藝氣質的交通方式是騎行,生活中我們總要加快節奏,旅行中的減速就顯得尤為重要。現在的羅浮宮是擴建後的樣子,擴建後的羅浮宮廣場多了一個金字塔型的廣場建築,這個偉大建築的設計者就是著名的華人設計大師貝聿銘,一個華人改建了法國著名的羅浮宮,並被世人所稱讚,這是世界建築藝術集大成的表現。
看到這個類似金字塔的透明建築,讓我明白了什麼叫做「藝術包涵著技術,技術匯聚成藝術」。其實羅浮宮的廣場並沒有很寬闊,改建的目的也是為了擴建場館的空間,而這個稜錐狀尖體建築的面積和高度對於廣場來講都很大,可我站在廣場之中並沒有擁擠的感覺。仔細想想,這跟它的形狀和材質有著很大的關係,我看到的是三角形的形狀,建築的尖頂兩側可以看到清晰的羅浮宮主體,甚至透過玻璃也能夠穿過廣場建築看到後面的景色。貝聿銘說這不是效仿金字塔來做的,此刻我終於明白了。廣場中的水池倒映著羅浮宮的景色,現代與古代的建築都在此融合在了一起。
羅浮宮裡藏品是吸引無數藝術愛好者前來的主要原因,蒙拉麗莎的微笑和斷臂維納斯在展出時都是遊客的關注焦點。親眼目睹了這些藝術珍品,除了興奮之餘,更多的是對我們生活現狀的感想。石頭和紙張擔當了傳承歷史文化的重任,網絡的傳播真的就能取代它們的作用嗎?我不願看到這樣的現象成為現實,我更願意在一幅畫作前靜靜的待上幾個鐘頭。
看到很多老人和孩子帶著自己的小板凳在此臨摹牆上的畫作,光線透過屋頂的玻璃照射在畫廊內的每一個角落,只有它的變化在提醒我們時間的流動,我在如此安逸的氛圍內,很難再分心去想生活的周遭。這裡的一幅幅畫作代表著一個個故事,我丟下了浮躁,慢慢的去感受它們的語言。臨走之時,突然感到自己的肚子在叫,這才想起來一整天沒怎麼吃飯,羅浮宮的氛圍讓我暫時忘記了自我,不禁感嘆:生活不是只有眼前的困難,總會有更重要的東西在等著我們。
羅浮宮的藝術氛圍令我印象深刻,久久難忘,或許這就是旅行的意義,讓我相信,在遠方,總會有一個地方會再次感染我。如果您有何看法,歡迎在下方留言,下期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