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收藏品的不斷增多,羅浮宮本身也在發展變化。中世紀時,羅浮宮只是一座位於塞納河畔存放王室檔案和珍寶的碉堡。經過幾個世紀的不斷改造和擴建,至1857年拿破崙三世時才全部修成。
現在,以東面的方形舊羅浮宮為主體,南北兩翼各伸展出一長排相對稱的宮殿,西邊連接著名的杜伊勒花園。全長680米,佔地面積20公頃,建築物佔地面積4.8公頃,是歐洲面積最大的宮殿建築群。最近幾年又有了新的發展,最大的變化就是在羅浮宮院內,三面被巨大的宮殿建築群懷抱著的長方形廣場上,建起了一個巨大的鋼鐵玻璃「金字塔」。這是當代著名的建築大師,美籍華人貝聿銘先生,為羅浮宮設計的一個現代化的出入門道。原來參觀羅浮宮的出入門道較小,又臨靠塞納河畔一條大道,來往車輛行人很多,極不方便,已不能適應增多的參觀者的需要,加之羅浮宮內幾千間相連的展室,走不盡的長廊、無頭緒的走道,往往使參觀者迷失方向。更糟的是,偌大的美術博物館內,竟沒有供參觀者歇腳喝茶的地方,也缺乏一些必要的輔助設施。
於是,密特朗就任總統之後,便把革新羅浮宮作為他任期內的一項大工程。他在提出設計圖的一百多名建築師中,選中了貝聿銘的設計,1983年5月全權委託他承擔這項工程。擴建革新羅浮宮,不能損傷原有建築,只好利用館外空地和在地下作文章了。1988年10月我們來參觀時,正在施工,還看不出它的面貌,這次我們參觀時,已竣工投入使用了。我們就是從這個「金字塔」裡進出的。
貝聿銘祖籍廣州,少年時代是在中國度過的,因此中國的傳統哲學對他影響很深。這種思想,也常常體現在他的建築設計中。他認為人不可脫離自然而存在,應隨時隨地順應自然,同時強調,「建築必須反映特定的文化、歷史和生活方式。」在這種思想指導下,他因地制宜,成功地完成了許多建築物的設計,特別是對一些著名的古老建築的擴建和改造上,作出了重大貢獻。羅浮宮的「金字塔」,就是他根據法國文化傳統和建築環境的特色完成的傑作之一。
「金字塔」構思獨特嚴密,設計精心完美。塔基是四方形,離地面9米深的底層是寬敞的進口大廳,用白色大理石鋪砌而成,布置了喬木、休息凳及出售藝術品和紀念品的商亭,還有衛生間、電話室、醫務室、兒童室、電影室、臨時展室、禮堂、咖啡館、餐館等,整個設計,使羅浮宮的可用空間增加了5萬平方米,彌補了原來設施的不足。這裡有3條通道,有的是傳動電梯,可以通往羅浮宮的三個展覽廳,有一個呈S形的樓梯通到地面。進口大廳露出地面部分的金字塔,高21米,全部用金黃透明玻璃覆蓋,陽光通過玻璃傾瀉下來,使整個大廳明媚而充滿生機。金字塔的周圍有3個高5米的小金字塔和一些用三角形大理石組合而成的水池和噴泉,在白天,水池反映塔身;入夜,發亮的金字塔璀璨耀眼,照亮羅浮宮建築群,具有夜空中的星體之美;噴泉噴出的白色水柱幾乎與塔尖一般高,使金字塔和羅浮宮更加多姿多彩。
當年巴黎修建艾菲爾鐵塔時,曾遭人反對,說它是「醜陋的黑色大煙囪」,破壞了巴黎偉大建築;1977年在巴黎建成法國國立蓬皮杜文化藝術中心時,又有人出來反對,說它像個管道外露的石油化工廠,甚至有人咒罵它是「開了膛的野獸,肚腸都流露在外,與巴黎原有的古老而優雅的建築格格不入」,要求政府把它拆掉。後來,巴黎人對「鐵塔」、「文化藝術中心」習慣了,喜歡了,並引以為榮。據說,巴黎人對貝聿銘設計的「金字塔」,起初也有議論,說它破壞了羅浮宮的格局和風格,與羅浮宮不協調,是「畫蛇添足」、「拉郵配」,甚至也有以請願方式抗議的。但總的來說反應不像對「鐵塔」和「文化藝術中心」那麼強烈。我想這種議論不奇怪,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如果有人在北京紫禁城午門前或太和殿前修建這樣一座玻璃體「金字塔」,也一定會引起不同議論的。據說現在巴黎人的看法基本一致,認為這個透明的現代建築,不僅是有很大的實用價值,而且它與古樸典雅的羅浮宮建築群和諧共存,兩個時代不同、風格不同的建築物有機地結合起來,成為一個完美的藝術統一體。這個「金字塔」,已經成了羅浮宮的一景,成了羅浮宮的象徵之一。凡是來此參觀的人,都要以它為背景拍照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