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 musée du Louvre
羅浮宮博物館
在這座1204年便修建而成的華美宮殿中,曾居住過多達50位法國國王與王后,乃法國文藝復興時期最珍貴的建築物之一。而在1793年8月10日,羅浮宮博物館正式對外開放,逐漸成為現在這座世界著名的藝術殿堂,與英國大英博物館、俄羅斯艾爾米塔什博物館、美國大都會博物館並稱為「世界四大博物館」。
提到羅浮宮博物館,首先進入你腦海的是什麼呢?
是享譽全球的三大鎮館之寶嗎?
La Joconde
三大鎮館之寶之一:《蒙娜麗莎》
還是Beyoncé與Jay-Z夫婦二人在羅浮宮內拍攝的刷爆網絡的MV?
不過,羅浮宮博物館不只有鎮館之寶以及大量的藝術作品,其建築同樣值得細細考究,而作為羅浮宮博物館正門的玻璃金字塔,也是當之無愧的大明星,相信很多朋友想到羅浮宮時,首先映入眼帘的也是這座在由華人建築大師貝聿銘設計建築的金字塔吧!
La Pyramide du Louvre
羅浮宮玻璃金字塔
而實際上,這座於1989年建成的美輪美奐的金字塔,在計劃建設之初便受到了巴黎大眾的指責,它被認為會破壞整個羅浮宮的美。就像一百多年前的艾菲爾鐵塔一樣,遭到了眾人的冷眼相對,認為這座「金屬竹筍」不應該出現在塞納河畔;而在今天,艾菲爾鐵塔成為了法國最著名的標誌之一,而羅浮宮的玻璃金字塔也堪稱點睛一筆。
在1981年的一場新聞發布會上,當時的總統弗朗索瓦·密特朗(François Mitterrand)宣布了對羅浮宮博物館的改造與擴建計劃。而為了應對爆發式增長的參觀人數,一個新入口的建造已經是迫在眉睫。
François Mitterrand
弗朗索瓦·密特朗
這確實是一件難事。而在1981年的冬天,密特朗總統在愛麗舍宮接見了美籍華人建築師——貝聿銘。
弗朗索瓦·密特朗與貝聿銘的見面
貝聿銘(Ieoh Ming Pei)先生是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1917年出生於廣東廣州,1930年便赴美留學,在麻省理工大學和哈佛大學學習建築學。他曾被譽為「現代建築的最後大師」,獲獎無數,甚至,美國建築界還曾宣布1979年為「貝聿銘年」 ,可見其在建築界的影響力之大。
在與密特朗總統交談後,貝聿銘並未立刻給出方案,而是在做出細緻的研究後,提供了在羅浮宮中央的拿破崙庭院內建造一座玻璃金字塔作為入口的方案。
金字塔計劃一出,立刻引發了一場軒然大波。
事實上呢,這座「怪塔」並非第一次被提出了。實際上在上一個世紀,拿破崙就曾提出過在這座院子裡建造一座金字塔來紀念法國大革命。雖然拿破崙最終並未建成金字塔,但拿破崙一定沒有收到貝聿銘這樣多的批評聲。畢竟在當時,多達90%的巴黎人反對建造玻璃金字塔。
法國雜誌France-Soir直接寫下這樣的標題: « Le nouveau Louvre fait déjà scandale »(新羅浮宮引醜聞)。金字塔的設計被放在了頭版,從而引發了更大的爭議:《費加羅報》稱其是« Degré Zéro de l'architecture »(建築界的冰點),而法國作家Jean Dutourd也認為這是« Appel à l'insurrection »(對暴動的呼喚);而由於玻璃金字塔與古埃及的石頭金字塔十分相似,也有人認為這座巨塔是« Maison des morts »(死者的住所)。貝聿銘認為這座金字塔是一顆鑽石,卻被歷史古蹟最高委員會批道:這只是一顆假鑽石。
「暴動的呼喚/死者的住所/虛假的鑽石/…」
當然,也有人十分冷靜地分析這座充滿未來主義感的建築,認為這座金字塔不僅與羅浮宮的古典氣質不符,同時還會讓人無法從拿破崙庭院看到完整的原始建築;甚至,法國的前國務卿米歇爾·蓋伊(Michel Guy)還建立了Association pour le renouveau du Louvre(羅浮宮更新協會),特地與這座金字塔作鬥爭。而密特朗總統還被指控想借這座金字塔來宣揚共濟會(la franc-maçonnerie),相信看過丹·布朗的《達文西密碼》的朋友一定對最後的謎底,羅浮宮金字塔與共濟會的聯繫印象深刻~
《達·文西密碼》 丹·布朗著
貝聿銘和密特朗都抵抗著外界的壓力堅持這一計劃,而洶湧如潮的反對聲一直持續到1986年,直到一個足尺模型在庭院中搭建了出來,供市民參觀。還記得艾菲爾鐵塔建成時的「真香」盛況嗎?真正的金字塔還沒有建成,眾人的心思卻已經開始悄然發生改變,新一輪「真香」現場開始蔓延,大家逐漸接受了這一新的建築設計,「假鑽石」的印象逐漸消失,人們開始覺得,「羅浮宮院內飛來了一顆巨大的寶石」。終於,巴黎的市長也被說服,真正的金字塔可以開始建造了,這座出乎意料的玻璃金字塔終於能夠展現自己獨特的魅力了。
羅浮宮的玻璃金字塔塔高21米,底寬34米,四個側面由673塊玻璃拼組而成,總平面面積約一千平方米,塔身總重量為200噸,其中玻璃淨重105噸,金屬支架僅有95噸。支架的負荷超過了它自身的重量,因此建築家認為,這座玻璃金字塔不僅是體現現代藝術風格的佳作,也是運用現代科學技術的獨特嘗試。
le Louvre à la tombée de la nuit
黃昏時分的羅浮宮
在玻璃金字塔的設計中,貝聿銘並沒有借用古埃及的金字塔造型,而是普通的幾何形態,用了玻璃材料,金字塔不僅表面積小,可以反映巴黎不斷變化的天空,還能為地下的入口等設施提供良好的採光,創造性地解決了把古老宮殿改造成現代化美術館的一系列難題。
不同金字塔或類金字塔的輪廓數據比較
當然,關於金字塔的爭議並未完全消失。由於它使用了673塊玻璃,十分接近「魔鬼的數字」(le chiffre du démon)「666」,因此雖然官方極力闢謠,但媒體還是樂此不疲地宣稱「羅浮宮金字塔666——魔鬼的傑作」的陰謀論。
不過,作為傑作的金字塔已經鑄成,它也成功地成為了羅浮宮新的標誌與象徵,坐落在庭院中,反射著瑰麗變幻的天空與歷史悠長的宮殿,向古老的文明與藝術致敬。
在羅浮宮的玻璃金字塔上發生的事件,似乎也曾在一百餘年前的艾菲爾鐵塔上出現過。而在塵埃落地後,人們似乎也願意承認,只有進入其中才會消失的艾菲爾鐵塔和只有進入其中方可顯現的玻璃金字塔,使「過去和現在的時代精神縮到了最小距離」,「前者以強制姿態改寫歷史進程,而後者則隱匿地把歷史拽到現代中來」。
ref:
https://fr.wikipedia.org/wiki/Pyramide_du_Louvre#Controverses
https://www.pariscityvision.com/fr/paris/musees/musee-du-louvre/pyramide-du-louvre-histoire-architecture-legendes
https://www.sohu.com/a/315671539_100103990
百度百科:羅浮宮,玻璃金字塔,貝聿銘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刪
外研社法語
助力你的法語學習
喜歡請點讚,轉發,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