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小吃札記》:人情之於食物,正如靈魂之於文化

2021-02-07 Feekr旅行

點擊上方Feekr旅行,關注最具小眾特色的旅行

一周一書,每周同一時間Feekr淡淡與你分享!

「有一個年輕人,不想再忍受辦公室同僚之難以共事,決心每天烘三百個蔥花麵包,每個底部皆酥脆,面上牛油與蔥花皆如絕配,又油香且鹹鮮,同時所有之材質皆是原物,不胡擱添加物,麵包表面也絕不刷那一層亮光光的陋習糖油,這樣的小生意,中規中矩,每天下午三點出爐,六點便全數賣完。」

——題記

用以上這段文字作為本次的開篇題記,是因為小飛君當時正是被這所吸引,買回家後,從此欲罷不能……他是臺北城裡的奇人,不做朝九晚五的工作,所以大部分的時間都在過生活。有人稱他為「城市的晃遊者」,有人說他是在「優雅的浪遊」,但熟悉他的人都知道這位自稱為「門外漢」的作家是很有一些本事的。他從七十年代開始寫作,卻只完成了四本書,其他刊登在報上的文章,被許多人剪報留存,因為大家無書可尋,不剪太可惜。他就是本書的作者——舒國治。今天小飛君想倚靠《臺北小吃札記》,以小吃之名,帶大家走進一個真實的臺北。


▶ 或許你會問,臺北夜市聞名遐邇,為何作者之談路邊小吃,隻字不談臺北夜市?

源於作者不依附世俗,依著自己的節奏,始終自在閒適地喝茶、吃飯、睡覺、走路。在尋常人眼裡,作者應該是個奇怪的人,活的卻是過去的自然。家裡基本都沒有電器電子產品,手機電話都不太用,出門每天都是固定的那些地方,有規律卻不膩味。淡泊的人,也唯其簡單生活的態度,才能深入挖掘尋常巷陌小吃的簡單之美。觸摸這城市的細微脈搏,是需要耐煩心緒和散淡審美關照的,喜歡遊蕩隨遇而安的舒國治不啻是極佳的人選。路邊的清粥小菜、燒餅油條、擔擔麵、胡椒餅、炸醬麵、大腸面線、旗魚米粉、牛雜麵、冬瓜茶、水煎包、滷肉飯……雖然模樣平實,但卻開了幾十、甚至上百年,沒有夜市花哨的佐料,卻保留了食材的原味。


▶ 或許你會困惑,臺北小吃零零總總,但歸根結底特點為何?

舒國治在講胡椒餅的肉餡時,曾用過「阿諛」一詞,是說許多店家調味過甜多混雜。這無意中道出好的小吃的特點為何,正是阿諛的反面,以尋常心製作,即出真義。如臺北東門市場張媽媽自助餐,張媽媽一大早先去買菜,挑菜仔細,洗滌也勤,再一道一道烹製成桌上令人垂涎的各樣菜色。如此具有「家中媽媽風格」的菜餚,大約是每一個食客所樂於見到、亟欲品嘗的。


▶ 或許你會不解,為何泱泱大國的食物卻沒臺北小吃受人追捧?

「臺北小吃好,乃臺北人情好」,臺北的人情源於四十年代末各省人士遷臺,「乃他們必然最思珍惜這份好不容易才或許暫時得有的安樂,一年一年過去,大夥原本的互相倚靠終而更累聚成一種叫人情味的東西。」既有這份情感,也有各地的風味飲食傳入臺灣,辣子雞丁、酸菜白肉火鍋、東坡肉,以及餃子、餡餅、油條、水煎包等,與本地的食物發生碰撞與融合,終交匯出一種溫馨體貼之意。正如作者筆下那個體恤人的臺北:半夜還開著熱乎乎的大鍋米粉湯,這是一種對別人的樂意照拂,別的地方別的城市,不容易。


▶ 或許你會不惑,食物和人情有何關聯?

「小吃的佳美,透露出城市裡人的佳良;事實上臺北之好,主要是人與人的關係最密切,人對於別人的需要,亦最了解;甚至可以說,臺北是人情最溫熱,最喜被照拂也最喜照拂別人的體貼之城。」小吃之遍布處,已顯明城市人情味的體貼所在。舒國治筆下的臺北好就好在這裡,如他喜歡吃的食物,總要囑「不放味精,油少,勾芡少」,仿若他城市的氣質。反之,鋼筋混凝土的擴張,使清淡與煙火氣交糅的小吃店被擠壓得毫無容身處,正如上海、北京及許多城市;幸好,舒國治筆下的臺北,其體貼的人情味仍散發著溫暖,小吃店比比皆是。


▶ 或許你會沉思,作者寫小吃,僅是為了讓讀者在臺北街頭按圖索驥尋覓食物?

街頭巷尾的小吃,與洋式的漢堡、雞塊、披薩、通心粉等相比,其少的是時尚,多的是與己血脈相連的鄉愁。所以遠如周作人在《北京的茶食》裡說,「住在古老的京城裡吃不到包含歷史的精煉的或頹廢的點心,是一個很大的缺陷。」而舒國治更是以《臺北小吃札記》記錄這吃食的佳美,一是現實與過往的記載,更是對文化鄉愁的提早懷舊。因為他知道,「文明陋習之加速」,終會使自己心之念之的溫馨體貼之人情味漸次消逝,連帶這頗有舊意的小吃景象亦會潮水退去,唯餘灘涂,那時再行尋覓,恐已零星不成片斷了。而我們悲哀地發現,他所擔心的,在我們這裡似乎早已是現實,城與人之間的關係淡漠如斯,留給尚有心了解往事的人,只有靠不住的記憶與想像了。

▶ 或許你還有一些疑問,那就來看一看以下讀者的評論: 

小吃之於都市,可能只是一極微觀的日常物什而已,但味蕾牽動的那端卻是微妙的情懷。如吊爐燒餅、爆肚、豆汁、焦圈、炒肝、麵茶……對北京人而言,大約不僅僅是食物那麼單純,其中還包涵著如許文化與審美的意味。而舒國治寫《臺北小吃札記》,「發掘小吃,實也為了發覺臺北之美」,在於城市的貼心與人情味兒,以慢活的態度抵擋時代過快的步伐,雖無法挽回漸次凋零的運道,但以己之心照拂所生活城市之佳美,亦是極好的文字獻禮了。

——@遆存磊


看著舒國治的《臺北小吃札記》,仿佛噴香美味的小吃撲面而來。

——@ldpme


本來買這本書只是圖它便宜看著消遣,沒想到看得十分安心,很久沒有了。談吃而不饕餮,悠然自得的對純粹的生活信手拈來。這是作者關於臺北小吃的簡單實錄,也是某人對一個熟悉城市的眷戀和滿足。

——@零點月靨


非常溫馨一的本小書,語言平實家常,睡前讀一讀,仿佛身臨其境。遙想在臺北的街頭,這種普通又精華的小吃會給人們帶來多少實惠和滿足,就覺得很高興。

——@匿名


隨手翻了幾頁看,越看越有味,隨著作者的有趣描述似乎也吃到了臺灣的小吃,因為是臺灣人緣故,寫法和大陸不同,更能深刻剖白臺灣小吃之韻味,因為這本書,了解了臺灣小吃另一個模樣,再多的遊記美食,也不如這一本札記有趣……小吃要做好,靠的還是紮實手藝和誠信,這是臺灣小吃教會我們的,也希望大陸的小吃店看看,也許能學到些什麼。光靠光鮮的店面,一時的追風,昂貴的價格,精美的樣子,是開不久的。書的圖片全黑白,很有老式做派,與時下看的彩色美食攻略不同。

——@漫貓與兜寶


大概只有這樣會生活的人,才能如此細膩的帶給我們這些小吃別樣的滋味吧!讀的是一種生活,謝謝作者!

——@糊塗bab


好的食物,不在華麗,而在裡面濃厚的人情味、市井氣、故鄉情,是這些讓它們雋永,值得回味。作者是我很喜歡的那類寫美食的人,不炫耀自己的學識,不挑剔什么正宗的做法和吃法,只是默默地在市坊間尋找地道的小吃,默默地寫出來和大家分享,沒有一絲誇耀,卻仍人讓人喜歡和尊敬。

——@lalol


書裡書外皆喜歡,小吃食而已,偏有這樣散淡的文字,讓人覺得生活也美好起來。

——@綠竹安安


最後,再容小飛君囉嗦一句,用一句話總結《臺北小吃札記》之於我的轉變:食物,反饋出的,不僅是果腹,更是一種生活的延續。

願你、我都能沉下心來,安安靜靜地閱讀一本好書。

一周一書,每周五同一時刻Feekr與你相約於書。


(1)微信查找公眾號「feekr」,或點擊本文標題下的藍字「Feekr旅行」,即可關注。

(2)點擊右上角 ●●● 選擇【分享至朋友圈】告訴你的小夥伴們,一起來吧!


往期精選文章

回復【皖南】| 安徽最美最小眾的春色

回復【酒店】| 一定要知道的11個酒店潮牌

回復【臺灣】| 2015臺灣鐵路環島旅行

回復【梯田】| 中國最美的攝影梯田

回復【日本】| 現在去日本,邂逅櫻花雨

回復【海島】| 2015最新免籤地大全

回復【3月】| 最適合3月旅行的地方

回復【楠溪江】| 你最好不要知道的地方


點擊 閱讀原文,獲取更多精彩推薦...

相關焦點

  • 《臺北小吃札記》:巷口的那些人間煙火
    很多知名的美食家老饕並不總是前往高端餐廳點那些昂貴的食材享受精緻的擺盤及五星級的服務待遇,相反他們常常躑躅街頭,依靠自己的嗅覺來尋覓到真正有趣的小吃及美食真正的靈魂。好的食物是有著雋永的人情味的。草木蟲魚,都是和普通人的生活息息相關。
  • 趣也‖臺北小吃札記(下)
    縱然有慵懶閒散之氣,但也不失慢活情趣和市井人情味。舒國治所眷戀的臺北,正在於它是這樣一座「人情最溫熱、最喜被照拂也最喜照拂別人的體貼之城」。而小吃,正是臺北之體貼的生動註腳和鮮活證明。「半夜還開著熱乎乎的大鍋米粉湯」,安撫了食客半夜空虛的胃和心靈,這正是臺北小吃的佳美良善之體現,屬於市井中人情熨帖的味道。
  • 臺北小吃札記「探覓之樂」⎢真正的美味,即使低調,也一樣能打動人心.
    也許你會說,小吃遍布的地方,太過慵懶閒散之氣,但更多的是慢活情趣和市井人情的深厚。許多人所眷戀的臺北,正在於它是這樣一座"人情最溫熱的體貼之城"。而小吃,正是臺北之體貼的生動寫照。許多大城市,24小時營業的便利店和快餐店比比皆是,的確大大方便了我們,卻似乎少了一份這種市井中人情熨帖的味道。舒先生書中有一段話這樣寫道:剝落餐館所烘託出客人的身份地位,回歸到食物本身。對小吃的尊重,似乎還可以窺見"居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的仁者風範,也在一飯一蔬間滲透著對城市歷史的品味咂摸和對飲食文化傳統的探尋追蹤。
  • 邊吃邊逛臺北小吃札記
    而作為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臺北,在美食界的一哥地位同樣無可挑剔。牛肉麵臺灣美食當然首推臺灣牛肉麵。打小一直有個疑問,方便麵永遠的頭牌紅燒牛肉麵吃起來明明是香辣味的啊。來到北京(郊區)上大學後,又同場加贈一題:美國加州牛肉麵是什麼鬼?這兩個問題都在來臺以後迎刃而解。
  • 臺北小吃札記
    《臺北小吃札記》是舒國治在《商業周刊》上的專欄集。他寫了一年半的專欄,走遍了臺北各地,找尋滷肉飯、牛肉麵、包子、餛飩、燒餅、油條,乃至蘿蔔湯、高麗菜,不管葷的素的、鹹的淡的,看著就讓人垂涎欲滴。   天母劉媽媽擔擔麵  臺北天氣溼悶,有時你非常想吃一小碗辣乎乎酸兮兮又麻麻香香的面,那麼「劉媽媽」的擔擔麵或是首選。
  • 臺北小吃印象(總覽篇)六
    10.日本料理臺北的日本料理店極多,刺身、壽司、拉麵、燒肉、生魚丼(日漢字,日語讀トン;漢語中則應讀
  • 一座有許多美味小吃的城市,才是溫情的城市|附臺北小吃索引
    只不過舒國治關注的是小吃、是平民的吃,甚至是「窮」中的吃。被舒國治寫進文章的,不是山珍海味,反而是蛋炒飯、餃子、油餅、燒餅油條、陽春麵、蔥油餅……這些家常的吃食。但就是憑藉寫這些平常吃食的文章,他被譽為臺北「小吃教主」,而先後出版的兩本談吃的隨筆——《臺北小吃札記》《窮中談吃》也被稱為最讓人流口水的書。而且,據說被他提到的那些店鋪,門外會張貼他的推介。
  • 臺北小吃札記-—上海頻道-東方網
    《臺北小吃札記》是舒國治在《商業周刊》上的專欄集。他寫了一年半的專欄,走遍了臺北各地,找尋滷肉飯、牛肉麵、包子、餛飩、燒餅、油條,乃至蘿蔔湯、高麗菜,不管葷的素的、鹹的淡的,看著就讓人垂涎欲滴。   天母劉媽媽擔擔麵  臺北天氣溼悶,有時你非常想吃一小碗辣乎乎酸兮兮又麻麻香香的面,那麼「劉媽媽」的擔擔麵或是首選。
  • 夜色臺北 夜生活溢出濃濃人情味
    從最早時清朝末期的市集廟會,到跑碼頭年代的攤販飽食之所,再到70年代的平價商品傾銷地,直至當下成為臺灣平民社會生活的載體,夜市文化之於臺北就像茶館文化之於北京、或者像咖啡館文化之於巴黎一樣,臺北夜市是既飽含了人生的吃喝玩樂,又承載著現實酸甜苦辣的獨特存在。
  • 夜色臺北 夜生活溢出濃濃人情味(圖)
    從最早時清朝末期的市集廟會,到跑碼頭年代的攤販飽食之所,再到70年代的平價商品傾銷地,直至當下成為臺灣平民社會生活的載體,夜市文化之於臺北就像茶館文化之於北京、或者像咖啡館文化之於巴黎一樣,臺北夜市是既飽含了人生的吃喝玩樂,又承載著現實酸甜苦辣的獨特存在。
  • 有一種人情叫臺北
    文/專欄作者:窮遊曉明臺灣,對你一直有一種特殊情懷,於是這次踏上了這次臺灣之旅。臺灣綜藝教父王偉忠曾經說過這樣一句景點的評語「北京好看不好玩,臺北好玩不好看」,確實是,臺北的房子很破舊,因為臺灣土地和房子是永久的,政府想要重新規劃和建設需要徵得百姓的同意,難度很高,比如,桃園的機場快捷線路說了二十年,也沒建成。雖然臺北城市建設很慢,不太好看,但是臺北卻非常的好玩, 那是因為臺北多的是人情和文化,人情和文化沒有辦法寫在樓面上,卻寫在人的臉上。
  • 賞味臺北地道小吃 買個蔥油餅要預約
    遊客最愛的各國小吃如果說景點是一個城市的衣裳,那麼小吃就是一個城市的靈魂碎片,其間凝結著這個城市居民的集體回憶、人情、風俗和用心。一個城市好吃的地道小吃多不多,往往反映了城市對自身歷史和市民意識的認可與傳承,因為這些都是經歷過時間衝洗,並被人們熱愛的東西,它們絕對在地,正如紐約之於伍迪艾倫,上海之於張愛玲。而對應臺北的,則是無盡的小吃。認真地去賞味這些小吃,將讓你重新理解臺北。01 蔥油餅 送禮不失禮見過有人把蔥油餅當成是禮物送人的嗎?
  • 一生必去的終極美食之城,每一處都透著人間煙火
    北京胡同裡的烤羊腿、臺北街邊的牛肉麵館、泰國街頭的蟹肉煎、京都開到凌晨的深夜食堂——這些小館子或路邊攤裡做出的小吃雖然外表看來平常無奇,但在小吃的背後,是廚師們對美食的熱愛和對夢想的堅持。他們將「做飯」這件事當成一生的追求,猶如習武之人不斷磨練烹飪的功夫,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直到將這些街頭美食做成人們途經此地的「必點之菜」,甚至堪比米其林星級餐廳的水準。
  • 尋味臺北絕不可錯過的十處臺北小吃(絕對收藏)
    向月葵SAYING:「小吃的佳美,透露出城市裡人的佳良;事實上臺北之好,主要是人與人的關係最密切,人對於別人的需要,亦最了解;甚至可以說,臺北是人情最溫熱,最喜被照拂也最喜照拂別人的體貼之城。」這是舒國治為《臺北小吃札記》所作自序中的一段話。念在嘴裡,仿佛已經嘗到了臺北的「味道」。  南村小吃店
  • 臺北美食之旅,感受它的市井人情,享受它的悠然
    這些都是臺北,又不能完全代表臺北。這裡的小吃豐富、多樣。讓味蕾有了不同的享受。今天,我們就和這位潮州小姐姐一同來到臺北,隨著它的步調,感受它的市井人情,享受它的悠然。關於臺北夜市:士林夜市(最大遊客最多)、寧夏夜市(較小)、師大夜市(大學附近多為創意小吃)、逢甲夜市、饒河夜市..最終在臺北共走訪了三大夜市,食物似乎沒有驚豔到我。反而是臺灣人的細心和耐心,和在極為容易製造垃圾的夜市中,垃圾不落地,夜市出奇的乾淨,以及攤主時刻熱情掛在嘴邊的「謝謝」,另我感動。
  • 機電商會臺北辦事處「了解臺灣 系列講座」繼續開講 從飲食文化...
    機電商會臺北辦事處「了解臺灣 系列講座」繼續開講 從飲食文化認識臺灣 2018年03月10日 08:11:00來源:中國臺灣網   中國臺灣網3月10訊 由機電商會臺北辦事處與臺灣「中國文化大學」兩岸經濟與產學合作中心共同舉辦的「了解臺灣 系列講座」《從飲食文化認識臺灣》,於3月7日在臺北舉辦。這是2018年的第一場,也是自2015年8月雙方合作舉辦以來舉行的第十四場。
  • 臺北.巷弄之美.
    除去東區一些新建的高樓,大部分的街道旁都是老舊破敗的房屋,深入巷弄更是會看到不夠乾淨的地面,斑斕卻粗糙的廟宇建築,盛夏黏膩的空氣中飄著油炸臭豆腐,鐵板魷魚和老巷舊街揉雜的氣息,整個臺北,按照我們的標準來說,就像一個未邁入現代化都市的「四五線城市」。
  • 《走遍中國》之《八方小吃》臺北小吃 別樣滋味
    臺北的小吃,有著深深的時代的印記。融合各種文化並內化為自己的文化是臺北小吃的一大特點。鼎邊趖,油粿是百年前閩南人和客家人紮根臺灣帶來的飲食;花枝球,鐵板燒又受到日本文化的影響;小籠包,牛肉麵則是上世紀五十年代跟隨大陸老兵來到臺北的美食。不過在這些美食當中,最能夠代表臺北文化的是哪些美食呢?
  • 臺灣夜市小吃攻略之臺北篇(上)
  • 一座有許多美味小吃的城市,才是一座溫情的城市
    讀著舒國治的《臺北小吃札記》,仿佛跟著他穿梭在臺北的大街小巷中,一路看著他吃,一路羨慕得直流口水。在他的筆下,臺北似乎處處皆美味的小吃,人和城市仿佛也由此變得溫暖了起來。舒國治在文中說「小吃的佳美,透露出城市裡人的佳良;事實上臺北之好,主要是人與人的關係最密切,人對於別人的需要,亦最了解;甚至可以說,臺北是人情最溫熱,最喜被照拂也最喜照拂別人的體貼之城。」你我的城市,是不是也是這樣呢?今日微信,選取了《臺北小吃札記》的部分篇章,並在文後附錄了書中的部分臺北小吃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