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Feekr旅行,關注最具小眾特色的旅行
一周一書,每周同一時間Feekr淡淡與你分享!
「有一個年輕人,不想再忍受辦公室同僚之難以共事,決心每天烘三百個蔥花麵包,每個底部皆酥脆,面上牛油與蔥花皆如絕配,又油香且鹹鮮,同時所有之材質皆是原物,不胡擱添加物,麵包表面也絕不刷那一層亮光光的陋習糖油,這樣的小生意,中規中矩,每天下午三點出爐,六點便全數賣完。」
——題記
用以上這段文字作為本次的開篇題記,是因為小飛君當時正是被這所吸引,買回家後,從此欲罷不能……他是臺北城裡的奇人,不做朝九晚五的工作,所以大部分的時間都在過生活。有人稱他為「城市的晃遊者」,有人說他是在「優雅的浪遊」,但熟悉他的人都知道這位自稱為「門外漢」的作家是很有一些本事的。他從七十年代開始寫作,卻只完成了四本書,其他刊登在報上的文章,被許多人剪報留存,因為大家無書可尋,不剪太可惜。他就是本書的作者——舒國治。今天小飛君想倚靠《臺北小吃札記》,以小吃之名,帶大家走進一個真實的臺北。
▶ 或許你會問,臺北夜市聞名遐邇,為何作者之談路邊小吃,隻字不談臺北夜市?
源於作者不依附世俗,依著自己的節奏,始終自在閒適地喝茶、吃飯、睡覺、走路。在尋常人眼裡,作者應該是個奇怪的人,活的卻是過去的自然。家裡基本都沒有電器電子產品,手機電話都不太用,出門每天都是固定的那些地方,有規律卻不膩味。淡泊的人,也唯其簡單生活的態度,才能深入挖掘尋常巷陌小吃的簡單之美。觸摸這城市的細微脈搏,是需要耐煩心緒和散淡審美關照的,喜歡遊蕩隨遇而安的舒國治不啻是極佳的人選。路邊的清粥小菜、燒餅油條、擔擔麵、胡椒餅、炸醬麵、大腸面線、旗魚米粉、牛雜麵、冬瓜茶、水煎包、滷肉飯……雖然模樣平實,但卻開了幾十、甚至上百年,沒有夜市花哨的佐料,卻保留了食材的原味。
▶ 或許你會困惑,臺北小吃零零總總,但歸根結底特點為何?
舒國治在講胡椒餅的肉餡時,曾用過「阿諛」一詞,是說許多店家調味過甜多混雜。這無意中道出好的小吃的特點為何,正是阿諛的反面,以尋常心製作,即出真義。如臺北東門市場張媽媽自助餐,張媽媽一大早先去買菜,挑菜仔細,洗滌也勤,再一道一道烹製成桌上令人垂涎的各樣菜色。如此具有「家中媽媽風格」的菜餚,大約是每一個食客所樂於見到、亟欲品嘗的。
▶ 或許你會不解,為何泱泱大國的食物卻沒臺北小吃受人追捧?
「臺北小吃好,乃臺北人情好」,臺北的人情源於四十年代末各省人士遷臺,「乃他們必然最思珍惜這份好不容易才或許暫時得有的安樂,一年一年過去,大夥原本的互相倚靠終而更累聚成一種叫人情味的東西。」既有這份情感,也有各地的風味飲食傳入臺灣,辣子雞丁、酸菜白肉火鍋、東坡肉,以及餃子、餡餅、油條、水煎包等,與本地的食物發生碰撞與融合,終交匯出一種溫馨體貼之意。正如作者筆下那個體恤人的臺北:半夜還開著熱乎乎的大鍋米粉湯,這是一種對別人的樂意照拂,別的地方別的城市,不容易。
▶ 或許你會不惑,食物和人情有何關聯?
「小吃的佳美,透露出城市裡人的佳良;事實上臺北之好,主要是人與人的關係最密切,人對於別人的需要,亦最了解;甚至可以說,臺北是人情最溫熱,最喜被照拂也最喜照拂別人的體貼之城。」小吃之遍布處,已顯明城市人情味的體貼所在。舒國治筆下的臺北好就好在這裡,如他喜歡吃的食物,總要囑「不放味精,油少,勾芡少」,仿若他城市的氣質。反之,鋼筋混凝土的擴張,使清淡與煙火氣交糅的小吃店被擠壓得毫無容身處,正如上海、北京及許多城市;幸好,舒國治筆下的臺北,其體貼的人情味仍散發著溫暖,小吃店比比皆是。
▶ 或許你會沉思,作者寫小吃,僅是為了讓讀者在臺北街頭按圖索驥尋覓食物?
街頭巷尾的小吃,與洋式的漢堡、雞塊、披薩、通心粉等相比,其少的是時尚,多的是與己血脈相連的鄉愁。所以遠如周作人在《北京的茶食》裡說,「住在古老的京城裡吃不到包含歷史的精煉的或頹廢的點心,是一個很大的缺陷。」而舒國治更是以《臺北小吃札記》記錄這吃食的佳美,一是現實與過往的記載,更是對文化鄉愁的提早懷舊。因為他知道,「文明陋習之加速」,終會使自己心之念之的溫馨體貼之人情味漸次消逝,連帶這頗有舊意的小吃景象亦會潮水退去,唯餘灘涂,那時再行尋覓,恐已零星不成片斷了。而我們悲哀地發現,他所擔心的,在我們這裡似乎早已是現實,城與人之間的關係淡漠如斯,留給尚有心了解往事的人,只有靠不住的記憶與想像了。
▶ 或許你還有一些疑問,那就來看一看以下讀者的評論:
小吃之於都市,可能只是一極微觀的日常物什而已,但味蕾牽動的那端卻是微妙的情懷。如吊爐燒餅、爆肚、豆汁、焦圈、炒肝、麵茶……對北京人而言,大約不僅僅是食物那麼單純,其中還包涵著如許文化與審美的意味。而舒國治寫《臺北小吃札記》,「發掘小吃,實也為了發覺臺北之美」,在於城市的貼心與人情味兒,以慢活的態度抵擋時代過快的步伐,雖無法挽回漸次凋零的運道,但以己之心照拂所生活城市之佳美,亦是極好的文字獻禮了。
——@遆存磊
看著舒國治的《臺北小吃札記》,仿佛噴香美味的小吃撲面而來。
——@ldpme
本來買這本書只是圖它便宜看著消遣,沒想到看得十分安心,很久沒有了。談吃而不饕餮,悠然自得的對純粹的生活信手拈來。這是作者關於臺北小吃的簡單實錄,也是某人對一個熟悉城市的眷戀和滿足。
——@零點月靨
非常溫馨一的本小書,語言平實家常,睡前讀一讀,仿佛身臨其境。遙想在臺北的街頭,這種普通又精華的小吃會給人們帶來多少實惠和滿足,就覺得很高興。
——@匿名
隨手翻了幾頁看,越看越有味,隨著作者的有趣描述似乎也吃到了臺灣的小吃,因為是臺灣人緣故,寫法和大陸不同,更能深刻剖白臺灣小吃之韻味,因為這本書,了解了臺灣小吃另一個模樣,再多的遊記美食,也不如這一本札記有趣……小吃要做好,靠的還是紮實手藝和誠信,這是臺灣小吃教會我們的,也希望大陸的小吃店看看,也許能學到些什麼。光靠光鮮的店面,一時的追風,昂貴的價格,精美的樣子,是開不久的。書的圖片全黑白,很有老式做派,與時下看的彩色美食攻略不同。
——@漫貓與兜寶
大概只有這樣會生活的人,才能如此細膩的帶給我們這些小吃別樣的滋味吧!讀的是一種生活,謝謝作者!
——@糊塗bab
好的食物,不在華麗,而在裡面濃厚的人情味、市井氣、故鄉情,是這些讓它們雋永,值得回味。作者是我很喜歡的那類寫美食的人,不炫耀自己的學識,不挑剔什么正宗的做法和吃法,只是默默地在市坊間尋找地道的小吃,默默地寫出來和大家分享,沒有一絲誇耀,卻仍人讓人喜歡和尊敬。
——@lalol
書裡書外皆喜歡,小吃食而已,偏有這樣散淡的文字,讓人覺得生活也美好起來。
——@綠竹安安
最後,再容小飛君囉嗦一句,用一句話總結《臺北小吃札記》之於我的轉變:食物,反饋出的,不僅是果腹,更是一種生活的延續。
願你、我都能沉下心來,安安靜靜地閱讀一本好書。
一周一書,每周五同一時刻Feekr與你相約於書。
(1)微信查找公眾號「feekr」,或點擊本文標題下的藍字「Feekr旅行」,即可關注。
(2)點擊右上角 ●●● 選擇【分享至朋友圈】告訴你的小夥伴們,一起來吧!
回復【皖南】| 安徽最美最小眾的春色
回復【酒店】| 一定要知道的11個酒店潮牌
回復【臺灣】| 2015臺灣鐵路環島旅行
回復【梯田】| 中國最美的攝影梯田
回復【日本】| 現在去日本,邂逅櫻花雨
回復【海島】| 2015最新免籤地大全
回復【3月】| 最適合3月旅行的地方
回復【楠溪江】| 你最好不要知道的地方
點擊 閱讀原文,獲取更多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