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重慶1月2日電(歐陽虹雲)存在安全隱患、沒有停車位、缺乏物業管理、環境髒亂差……這些往往是老舊小區的通病。如何讓老舊小區居民安居樂業,是一項重要的民生問題。重慶巴南區創新性地實施「心橋」治理模式,將機關力量進一步向社區下沉,夯實最基層治理單元,解決了部分老舊社區環境的「頑疾」。
村居掛號、部門銷號
「天上」環境特殊「診療」
李家沱街道為轄區200餘個老舊居民點製作了共享晾衣架。新華網發(巴南區李家沱街道供圖)
在李家沱街道,部分居民因家裡沒有陽臺便在室外公共區域自行拉線晾曬衣服,甚至晾曬在電線上,不僅影響美觀,還存在嚴重安全隱患。居民之間因晾衣服問題發生口角也成了「家常便飯」。
這個問題也一直困擾著西流沱社區書記劉瑛,晾衣問題他看在眼裡,急在心裡。
今年,李家沱街道推行「心橋」治理模式,探索將機關力量進一步向社區下沉,零距離搭建聯繫服務群眾的「心橋」。
街道成立了「心橋」綜合指揮平臺,各村(社區)組建「心橋」工作站。按照不同人群及問題類別分別實施「幫扶心橋」、「正義心橋」、「公信心橋」、「診療心橋」等等。
「診療心橋」針對收集反饋的歷史遺留問題,採用「村居掛號、部門銷號」工作機制。基礎是村居提出問題並帶著問題「掛號」,核心是由街道部門負責對接診療「銷號」。
劉瑛得知後趕緊「掛號」。在「銷號」環節,李家沱街道採用集中力量現場辦公模式,由一名領導、一個部門牽頭,其他領導、其他科室齊心協力解決問題。巴南區人大代表,巴南區人大街道工委主任韋濟倫調研後,現場便和代表們討論可「以疏代堵」,投放一批共享衣架解決難題。
在隨後的安裝過程中,街道辦事處徵求居民意見後,將晾衣杆從最初設計的鍍鋅管改成不鏽鋼管,從1根杆變成3種樣式,還加入了防滑設計。
截至目前,李家沱街道已投入資金30萬元,為轄區200餘個老舊居民點製作了共享晾衣架185處263個。
劃分網格、基層照面
「地下」環境共同治理
李家沱街道設置大件垃圾堆放點(收納箱)。新華網發(巴南區李家沱街道供圖)
每個問題都是一種典型的社會治理矛盾,代表著普遍的民意民心。李家沱街道在推行「心橋」治理模式時,按照「屬地原則」,將轄區劃分網格,推行「每周1天基層面對面」工作法。以「幹部多下去」讓「信訪少上來」為原則,網格員共同承擔網格中社會治理任務。
在問題徵集收集過程中,街道摸排「病症」找準「癥結」祛除「病根」,發現老舊社區餐廚垃圾桶擺放分散、滯留時間長、外觀較髒,廢棄電器等大件垃圾隨意丟棄等問題,嚴重影響社區環境。
為此,街道設計並投放新式餐廚垃圾收納箱186套,創新設置大件垃圾收納箱25個,有效解決老舊社區垃圾亂堆放問題。
此外,配合城市創衛工作,李家沱街道共清理暴露垃圾1100餘噸,整治衛生死角近1700處,清理「三亂」近57000處,規範佔道經營1200餘處,粉刷「牛皮癬」和油汙13700餘平方米。
環境治理只是基層社會治理的一方面。截至目前,李家沱街道組織召開樓棟會等300餘場次,聯繫服務群眾40000餘人,排查、化解矛盾糾紛1178件,調解成功率達94%,信訪量同比去年下降35%,切實為民做實事、解難事、辦好事600餘件,有效解決了基層反饋的停車難、土坡菜地、城市黑臭水體、創衛死角、佔道農貿市場等一系列群眾長期關注的城市頑疾,提升了居民幸福指數,成為新時代巴南版的「楓橋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