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維度】「心橋」治理模式創新 解決老舊社區「頑疾」

2020-12-17 新華網重慶頻道

    新華網重慶1月2日電(歐陽虹雲)存在安全隱患、沒有停車位、缺乏物業管理、環境髒亂差……這些往往是老舊小區的通病。如何讓老舊小區居民安居樂業,是一項重要的民生問題。重慶巴南區創新性地實施「心橋」治理模式,將機關力量進一步向社區下沉,夯實最基層治理單元,解決了部分老舊社區環境的「頑疾」。

    村居掛號、部門銷號

    「天上」環境特殊「診療」

李家沱街道為轄區200餘個老舊居民點製作了共享晾衣架。新華網發(巴南區李家沱街道供圖)

    在李家沱街道,部分居民因家裡沒有陽臺便在室外公共區域自行拉線晾曬衣服,甚至晾曬在電線上,不僅影響美觀,還存在嚴重安全隱患。居民之間因晾衣服問題發生口角也成了「家常便飯」。

    這個問題也一直困擾著西流沱社區書記劉瑛,晾衣問題他看在眼裡,急在心裡。

    今年,李家沱街道推行「心橋」治理模式,探索將機關力量進一步向社區下沉,零距離搭建聯繫服務群眾的「心橋」。

    街道成立了「心橋」綜合指揮平臺,各村(社區)組建「心橋」工作站。按照不同人群及問題類別分別實施「幫扶心橋」、「正義心橋」、「公信心橋」、「診療心橋」等等。

    「診療心橋」針對收集反饋的歷史遺留問題,採用「村居掛號、部門銷號」工作機制。基礎是村居提出問題並帶著問題「掛號」,核心是由街道部門負責對接診療「銷號」。

    劉瑛得知後趕緊「掛號」。在「銷號」環節,李家沱街道採用集中力量現場辦公模式,由一名領導、一個部門牽頭,其他領導、其他科室齊心協力解決問題。巴南區人大代表,巴南區人大街道工委主任韋濟倫調研後,現場便和代表們討論可「以疏代堵」,投放一批共享衣架解決難題。

    在隨後的安裝過程中,街道辦事處徵求居民意見後,將晾衣杆從最初設計的鍍鋅管改成不鏽鋼管,從1根杆變成3種樣式,還加入了防滑設計。

    截至目前,李家沱街道已投入資金30萬元,為轄區200餘個老舊居民點製作了共享晾衣架185處263個。

    劃分網格、基層照面

    「地下」環境共同治理

    李家沱街道設置大件垃圾堆放點(收納箱)。新華網發(巴南區李家沱街道供圖)

    每個問題都是一種典型的社會治理矛盾,代表著普遍的民意民心。李家沱街道在推行「心橋」治理模式時,按照「屬地原則」,將轄區劃分網格,推行「每周1天基層面對面」工作法。以「幹部多下去」讓「信訪少上來」為原則,網格員共同承擔網格中社會治理任務。

    在問題徵集收集過程中,街道摸排「病症」找準「癥結」祛除「病根」,發現老舊社區餐廚垃圾桶擺放分散、滯留時間長、外觀較髒,廢棄電器等大件垃圾隨意丟棄等問題,嚴重影響社區環境。

    為此,街道設計並投放新式餐廚垃圾收納箱186套,創新設置大件垃圾收納箱25個,有效解決老舊社區垃圾亂堆放問題。

    此外,配合城市創衛工作,李家沱街道共清理暴露垃圾1100餘噸,整治衛生死角近1700處,清理「三亂」近57000處,規範佔道經營1200餘處,粉刷「牛皮癬」和油汙13700餘平方米。

    環境治理只是基層社會治理的一方面。截至目前,李家沱街道組織召開樓棟會等300餘場次,聯繫服務群眾40000餘人,排查、化解矛盾糾紛1178件,調解成功率達94%,信訪量同比去年下降35%,切實為民做實事、解難事、辦好事600餘件,有效解決了基層反饋的停車難、土坡菜地、城市黑臭水體、創衛死角、佔道農貿市場等一系列群眾長期關注的城市頑疾,提升了居民幸福指數,成為新時代巴南版的「楓橋經驗」。

相關焦點

  • 民生實事「百姓點單」 昆明盤龍推行社區創新治理模式
    在全省率先推行民生小實事方案,盤龍區此舉以民生小實事為抓手,以挖掘居民需求作為核心,充分調動社區居民參與社區治理的主動性、積極性,推動社區自組織、自治理、自發展,打造共商共治共建共享的社區治理格局。把握外力促內生、內生與外力互補互動的模式,挖掘社區內部資源,催生社區自組織持續服務本地居民,加大政策、資金、資源扶持力度,內外結合,提升社區自治動力可持續性。成立推進民生小實事領導小組為了推進民生小實事這項機制,盤龍區專門成立推進民生小實事領導小組,負責統籌推進民生小實事。組長由區委書記和區委副書記、區長擔任。
  • 積極創新社區治理模式 切實做好民生服務工作
    市北區政府副區長曹鎮說,總書記視察山東的重要講話,為新時代青島改革發展指引方向,特別是對社會治理、服務民生的重要指示,對我們是有力鞭策、巨大鼓舞。「市北區作為第三批全國社區治理和服務創新實驗區,建設結項驗收相關準備工作已基本按要求完成,正在進一步完善提升。
  • 民生導向 模式創新 政策引領 老舊小區改造的江門實踐
    向街頭巷尾的「毛細血管」延伸,先行先試完成蓬江西園、江海蓬苑、新會北園等10老舊小區改造;今年,我市爭取到中央財政城鎮保障性安居工程補助資金7532萬元,地方政府專項債獲批規模3.1億元,老舊小區改造工作在進一步提標擴面的同時,相應的配套政策和指引文件也將陸續出臺,著力解決老舊小區改造過程中的重點難點問題,讓老舊小區改造和後續管養可持續、規範化。
  • 大興創新老舊小區更新模式
    蒲長廷原標題:大興創新老舊小區更新模式大興區立足「新國門·新大興」區域定位,依託「區級統籌、部門協同、企業參與、社區協調、居民議事」的「五方聯動」,以清源街道棗園小區、興豐街道三合南裡社區為試點,引入社會資本打破小區之間物理界限,通過跨社區資源共享,開創「片區統籌、街區更新」的老舊小區有機更新「大興模式」。
  • 人民日報:解決社區治理突出問題 昆明一老舊社區這麼做
    昆明西山馬街一個老舊社區這麼做》的文章,報導了昆明西山馬街一個老舊社區針對基層治理的突出問題,通過黨建引領,統籌凝聚各方力量,圍著基層想、圍著基層轉、圍著基層幹,及時解決群眾生活中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
  • 「振大模式」探索社區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2號創建了振大郎茂山社區便民消費服務中心(振大社區),構建社區便民消費服務「振大模式」,探索新時代社區治理新樣板,譜寫時代新篇章。  自開業以來,振大社區堅持服務和改善民生宗旨,通過「小精美」的業態創新、「鄰裡親」的服務升級和多主體共建共享的模式創新,破解了社區商業「怎麼建」「怎麼管」「怎麼可持續發展」等難題,探索出社區商業服務可複製、可推廣的成功經驗。
  • 打造「心橋工程」 強化基層治理
    本報訊 今年以來,張灣鄉以打造「心橋工程」為載體,紮實做好政法綜治、掃黑除惡、矛盾化解、維護穩定、基層基礎等各項工作,探索創新了「心橋工程」市域化治理新模式,實現「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鄉,矛盾不上交,就地解決好」的目標。
  • 龍崗治理實踐|怡錦「一會六共」模式,讓民生大盆菜融入社區
    5年前,深圳市龍崗區推出了「社區民生大盆菜」項目。這一項目的出爐,一改以往「自上而下」的方式,創新開闢了「居民點菜做菜、政府買單」的民生工作機制,真正讓居民實現了「我的實事我做主」。項目實施5年,「民生大盆菜」已經融入了社區的肌理,成為居民生活的一部分。
  • 2020年第四期《陽光問廉·蓮裡同行》節目圍繞群眾滿意,治理民生頑疾
    聚焦民生頑疾 切實解決群眾揪心事煩心事2020年第四期《陽光問廉·蓮裡同行》節目現場。近年來,遂寧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斷保障和改善民生、增進人民福祉,加強治理民生頑疾,切實解決好群眾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把為民初心鐫刻在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之中。在治理民生頑疾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問題。本期節目以「圍繞群眾滿意治理民生頑疾」為主題,問責相關單位,並進行曝光。
  • 松元社區以黨建為統領不斷創新社區治理
    【摘要】 弋江區松元社區黨委堅持以黨建為統領,以改善服務民生為目標,以「好鄰居在網格」認領黨建責任田的工作模式為突破口,不斷創新社區治理。
  • 深圳龍崗「民生大盆菜」入選中國社區治理十大創新成果
    人民網深圳6月28日電(呂紹剛 王星)近日,民政部在北京召開發布會,深圳市龍崗區「社區民生大盆菜」等一批社區治理創新項目,入選「2015年度中國社區治理十大創新成果」。   龍崗區此次入選的「社區民生大盆菜」項目,其名稱創意來自當地客家百姓逢年過節一起做「大盆菜」、分享美味佳餚的習俗。
  • 青島市市北區四方街道:激發社區治理「活力之源」 深耕社區治理...
    四方街道黨工委主要領導多次強調,「要讓群眾從每一件小事,每一處細節上感受黨和政府的關心,感受社區生活的幸福。」舊改為民,舊改靠民。舊改推進「清零行動」是事關群眾切身利益的事,再難也要想辦法加速解決。四方街道在破解舊改難題上,不僅想方設法解決居民關心的民生問題,也為未來發展騰出了想像的空間。
  • 文化社群引領:社區治理模式創新研究
    社區營造是各相關主體社會關係建立和調整最集中的過程,以景德鎮雕塑瓷廠創意社區為研究對象,在此視域內進行研究文化社群對社區治理的引領如同解剖麻雀,既符合社會治理基本原則,又有利於開拓公民參與社會治理的思路,提高科學性、創新性及實踐性。
  • 福州港頭社區打造「心泊港頭」黨建品牌 推動小區治理創新發展
    近年來,福州市倉山區下渡街道港頭社區黨委秉持「遠親不如近鄰」「鄰裡守望」的服務理念,打造「心泊港頭」黨建品牌,不斷推動小區治理創新發展。在這裡,居民朋友們親切地稱呼社區為「心的港灣」。港頭社區結合社區實際,突出工作特色,把志願服務建設作為調動轄區力量、社區鄰裡黨建文化建設的重要舉措,首推「5 」幫彩志願服務模式,即打造「紅色先鋒」,黨員引領宣傳教育;渲染「橙色活力」,倡導民眾健康生活;力推「黃色暖心」,弘揚敬老優良傳統;點亮「綠色青春」,關愛未成年人成長;突出「藍色互助」,幫扶弱勢特殊群體。
  • 張敬華專題調研社區民生服務工作
    本報訊(記者 劉曉) 3月30日,省委常委、市委書記張敬華專題調研社區民生服務工作。他強調,要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堅持以基層黨組織建設為關鍵、政府治理為主導、居民需求為導向、改革創新為動力,完善社區治理和服務體系,努力把社區建設成為共建共治共享的幸福家園。
  • 【大國小鮮@基層之治】 「人民至上」 彰顯基層社區治理民生溫度
    創新治理 讓家門口的幸福感升級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以人民期盼為念,以人民滿意為標杆。」蘇州工業園區創新社區治理模式,通過優化社區治理結構,打造的『鄰裡中心+民眾聯絡所』模式,為轄區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居民群眾提供便捷化、人性化、精細化的服務,是以民為本的治理價值在基層的生動實踐,為構建基層社區治理體系提供了典範。」精細改造 讓老社區煥發新活力超大城市治理是個世界級難題,超大城市中心城區老舊社區治理更是「難中之難」。
  • 民生智庫 | 從老舊小區改造,談社區公共服務水平提升
    民生智庫 | 從老舊小區改造,談社區公共服務水平提升 2020-12-11 17:4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楓林綠洲社區創新治理模式
    社區始終高度重視文明創建,將這項工作作為社區一項常態工作進行下去。」楓林綠洲社區黨支部書記、主任趙雪告訴記者,社區黨支部採取「黨建引領+志願服務」工作模式,創新社區治理,把開展志願者日常管理、服務、指導、培訓工作作為社區建設的一項重要工作來抓。
  • 社區民生微實事項目補齊民生短板 提升居民獲得感
    深圳新聞網訊(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記者 李慧 通訊員 陳琦)「接下來,我們將繼續堅持以基層民生需求為導向,創新社區治理模式和民生工作方式,打通服務轄區群眾「最後一公裡」,快速解決社區居民身邊的小事、急事、難事,全面提升了居民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 殷行街道創新社會治理模式巧打「BOT牌」,市場槓桿撬動社區微基建
    殷行街道供圖小小一臺監控器,改變的是居民們幾十年的陋習,而採取疏堵結合措施、改建車庫改變亂停車現象的背後,則是殷行街道加強黨建引領,創新社會治理模式,巧打「BOT牌」,用市場槓桿撬動社區微基建,推動智能車庫改造、加裝電梯、菜場改建等社區微更新項目的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