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樹丫
一秒鐘烙出一個時代的印記
文 | 白馬井
白馬井,漣源市藍田中學教師。點最上方專輯#白馬井的文字,查看更多歷史文章。
1
1
十八日,去萬高影城看了電影《一秒鐘》。這一場電影院7號廳只有九位觀眾,我想這九位觀眾,一定有人有人是張譯粉絲,有人是範偉粉絲,有人是張藝謀粉絲。
我是張藝謀的粉絲。他的電影我是每片必看的,從《老井》《紅高粱》《大紅燈籠高高掛》《秋菊打官司》《一個也不能少》,《金陵十三釵》《活著》《陸犯焉識》……我每片必看。
對他的影片我都有點小喜歡,他是最懂講電影故事,《大紅燈籠高高掛》就把蘇童《妻妾成群》改編得極具匠心。
但我對他的電影也有很多小不滿。
看《活著》,張藝謀把富貴兒子之死,改為春生司機倒車撞倒圍牆砸死。我對這種改編是有看法的。原著中,春生妻子難產,學校安排學生到醫院去獻血,醫院失誤,富貴兒子的血差點被抽光了,因此而死。電影這一改編,把刑事案件改成一個交通事故,削弱了原著批判的力量。餘華怎麼看,我不知道。我知道,一個人沒有一絲的奴顏媚骨,是很難的。
但我害怕張藝謀讓我更失望,害怕他變成我不喜歡的模樣。這樣的例子古今中外的藝術史並不少見。看郭沬若《女神》,與他後期正能量作品。你可能會懷疑,這是不是同一個郭沫若的作品。
看《一秒鐘》預告片,我這種擔心特別強烈,我害怕他會被拍成《爸爸再愛一次》一樣的煽情片,害怕他也用糖精泡一杯能量粉來糊弄我。
看電影時,我越看心裡越踏實。故事講的是70年代的一個梗,《英雄兒女》正片放映前播放22號新聞片,介紹各行各業的先進人物,其中一個14歲小女孩扛糧袋時給這個年代留下一秒鐘燦爛的笑容。當然新聞片膠片卷背後的故事是被忽略的:這個14歲的小女生後來因爭當先進被糧袋壓死了。
西北某地,勞改犯張九聲悄悄從農場溜出來,就是為了看22號新聞片,他相信在那盤膠片中有他已經去世的女兒的"一秒鐘"影像。為了找到這膠片,他開始瘋狂起來,與劉閨女,範電影演繹了一個溫暖的故事。
難得的是,張藝謀把這種溫暖的溫度處理得剛剛好,大約在35.5℃到37.3℃之間。範電影為保住電影放映員職位選擇立功舉報了張九聲,但又用報紙包了這一秒鐘膠片帶給張九聲,張九聲被送回勞改場時這一秒鐘膠片卷被粗暴丟棄在黃沙之中,劉閨女只找到那小張報紙珍藏。二年後,高考恢復了,張九聲也走出勞改場,在當年電影院門口找到劉閨女,劉閨女把報紙交給張九聲,張九聲和劉閨女來到當年黃沙道上,再也找不到當年一秒鐘的膠片,但他們似乎沒有很失望,而是像父女一般相視著,會心一笑……
這一秒鐘寫出不只是一個年代,而是一個時代。它寫盡一代人的新憧與舊夢。
我對70年代是沒有太多記憶的。那個時代沒留給我太多的印象,在電影院我看了《一秒鐘》後,我突然想起北島的詩歌《烙印》:
我曾和一個無形的人
握手,一聲慘叫
我的手被燙傷
留下了烙印
當我和那些有形的人
握手,一聲慘叫
它們的手被燙傷
留下了烙印
我不敢再和別人握手
總把手藏在背後
可當我祈禱
上蒼,雙手合十
一聲慘叫
在我的內心深處
留下了烙印
看這部電影,我感受到了一個時代在我的內心深處留下的烙印。
那個時代已漸行漸遠,特別那些80後,90後,00後,對那個時代已經有點陌生了,建議他們去電影院感受《一秒鐘》,他們收穫的可能不僅僅是一段溫暖的時代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