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日晚間北京時間23點,是家樂福新任CEO Alexandre Bompard正式公開亮相講述其改革戰略的時間。不過或許是中國市場關注度太高,屢次陷入賣身傳聞的家樂福中國在今天下午宣布:家樂福與騰訊在華達成戰略合作協議,家樂福已與騰訊和永輝就對家樂福中國進行潛在投資籤署投資意向書。
必須強調的是,家樂福中國沒有賣,沒有賣,沒有賣!家樂福方面強調,「本項投資完成後,家樂福仍將是家樂福中國最大股東。」
那麼,家樂福沒有賣,騰訊和永輝到底想來幹啥?
一、合作緣由
家樂福詳細闡述了選擇騰訊的理由,從中《零售老闆內參》APP可以歸納出幾個原因。
第一,提高線上業務的曝光度。
第二,藉助騰訊的數位化技術與創新能力。
第三,與微信合作,推廣微信的使用與微信支付、雲計算等服務。
但是騰訊與阿里巴巴不同,本質上不是一個真正介入零售交易環節的零售商。在入股國內商超龍頭永輝後,騰訊永輝的組合「雙打」這次再現江湖。籤署戰略合作的是騰訊,但是投資意向中還包括永輝。
這樣的安排考量,不乏考慮資本市場和國內審查的因素。騰訊是港股公司,永輝是A股上市公司。
1月23日下午,家樂福在提供給《零售老闆內參》APP的官方新聞稿中提到,「本項投資結合了家樂福的全球零售專知、騰訊的卓越技術和永輝的豐富運營經驗,尤其是在生鮮行業的深厚知識積累。」最後這半句話顯然是說給永輝聽的。
雖然沒有「賣身」,但是這一事件的意義不容忽視。繼沃爾瑪與京東合作之後,家樂福也與國內零售業龍頭展開了合作。這說明中國本土零售業已經由過去的「學生」身份變身為引領者。
業內更關注的是,在家樂福亞太區總裁唐嘉年的帶領下,家樂福中國進行了諸多改革,開便利店,做移動APP,開展自有支付平臺業務,未來這些業務將何去何從?
在不久前接受《聯商網》採訪中,家樂福中國區副總裁陳維敏透露,家樂福中國區希望今後改造的門店和所有新開門店大多以購物中心模式運作,計劃3年內,購物中心式的家樂福項目中,65%租賃面積是體驗型行業,比如餐飲、娛樂業態等,以此拉動客流量和消費。
《零售老闆內參》認為,這段話可能是家樂福未來模樣的最佳注釋。
簡單說,我們認為,家樂福中國沒有賣身,但是家樂福中國有可能從傳統的零售業務中抽身,變身為類似萬達一樣的商業地產商角色,這也是家樂福和騰訊和永輝合作的基礎。
要不然,曾經是直接競爭對手的永輝,如何與家樂福把酒言歡?
二、永輝的算盤:全球供應鏈的盟友
雙方合作的第一個考慮,顯然是永輝可以幫助家樂福提高生鮮運營和供應鏈本地化水平。而家樂福可以為永輝的業態提供更多的植入場景。
如果家樂福希望未來有65%都是體驗型業態,那麼直接聚焦商品售賣的板塊佔比將減少到35%。這也意味著,家樂福過去的萬平米大賣場模式將按照購物中心的專業店形態進行重構,其中生鮮板塊需要的也是小業態,走精品化路線。但是這又不是聚焦輕食的便利店能夠解決的。
這樣分析起來,好像是為永輝生活和超級物種量身定做的。
永輝超級物種目前採用成熟一個輸出一個的模式,除了全新門店,各地門店的永輝工坊就像拼圖一樣被插入原有的門店物業中,缺少在物業層面的整體規劃,也缺少與其他非永輝系業態的良性互動。
客觀的說,永輝超級物種這種以輕餐飲形式拉動客流的業態,未必最適合與傳統的超市業態進行捆綁,最大的理由是海鮮產品可購買回家,可現吃現做,增加體驗。但是若沒有其他娛樂休閒業態輔佐,無論盒馬鮮生還是永輝超級物種,都無法解決超市客流容易形成自我閉環、無法充分挖掘潛力的問題。
也就是說,在目前的情況下,雖然「餐飲+超市」一再強化餐飲體驗,餐飲業態在超市語境中,能否像購物中心的餐飲業態一樣,本身就構成目的性消費?這一點還是有疑問。會有人不買東西就為了吃一隻帝王蟹進一次超市排隊再出來嗎,這也要看消費體驗。既然要看體驗,為什麼不去體驗更好、業態組合更豐富的的購物中心,吃完飯還可以抓娃娃機,看電影,甚至玩溜冰,何樂而不為?
如果我們這一大膽構想成立,那麼永輝+家樂福的組合,堪比中國零售業早年萬達+沃爾瑪的組合。
另一個公告中未提及的潛在合作因素,《零售老闆內參》APP認為,是家樂福的出現,符合了永輝打造國際化供應鏈的構想。
2017年新零售概念下,一方面呈現的是新業態的百花齊放,另一大特點是,生鮮食品供應鏈的國際化。先不說大家耳熟能詳的波士頓龍蝦,最近盒馬鮮生直接從紐西蘭空運牛奶拿到超市來賣,也是一個例證。
永輝一直很早就在布局國際供應鏈的打造。2014年,永輝等耗資2906.03萬元受讓了東展國貿55%股權。永輝超市稱,東展國貿具有代理、進出口業務和自貿區經營資格能力等競爭優勢,利於公司海外採購商品順利進關,增強與進口食品的國外供應商接洽與通關運作能力,進一步優化公司的採購供應鏈管理。
根據媒體公開報導,2015年2月,香港怡和集團旗下牛奶國際攜資57億元參與永輝超市定增,認購其8.13億股。這是牛奶公司有史以來最大一起收購。根據認購協議,永輝超市的產品將進入牛奶公司旗下相關銷售渠道,從而使其產品迅速走向國際市場。牛奶公司為永輝超市開放採購供應鏈,將使境外優質產品陸續進入永輝超市店面。
而最近的一次動作,則是永輝耗資11.31億元入股受讓達曼公司40%股權,希望通過這家公司實現全球定製。
可見,在張軒松的藍圖中,從來不止有中國市場,還有更為廣闊的地方。家樂福作為全球知名零售商,其全球供應鏈特別是海外商品的資源對永輝也是有吸引力的。
雪球上有網友指出,「家樂福中國可以加強永輝的供應鏈,也能增加對彩食鮮的採購,這部分是可以體現到永輝的淨利潤上的。」
未來永輝會不會去海外開店?這應該只是時間問題。前兩年,美國亞特蘭大就曾經冒出過「山寨版永輝」,這也說明,海外華人對永輝的國際化,翹首以盼,這一切,張軒松不會不知道。
也許,永輝未來可以去巴黎開店。
三、騰訊:「去中心化」讓家樂福未來可期?
入股永輝超市、讓張小龍站臺智慧零售、聯手永輝超市投資家樂福中國……短短兩個月的三次大手筆,騰訊對於線下零售的野心,已經昭然若揭。
早在去年10月份,馬化騰就在公開信中指出,「騰訊將推出『去中心化』的智慧零售解決方案,以幫助商家從『二選一』的困境中走出來。」
這也是繼馬雲提出「新零售」、蘇寧提出「智慧零售」、劉強東提出「無界零售」之後,馬化騰對於未來零售商業模型最通俗的闡述。
如果將這句話拆開,前半句非常符合騰訊的開放生態戰略。但後半句自馬化騰口中說出,實屬怪異。背景是,不少網際網路品牌在過去一年的618、雙11兩大促銷節日期間,兩次被天貓、京東「二選一政策」夾擊,以致於疲於應對,但又普遍敢怒不敢言。因此,後半句顯然更應該出自馬雲或劉強東之口。
或許是也因為此,馬化騰此番言論,普遍被業內解讀為幫助京東站臺。
如今再回頭看,從馬化騰口中說出的「二選一」,已經早已超越了電商的範疇。
僅在家樂福中國身上,便有不一樣的深意。如今,這種「二選一」也在家樂福中國身上應驗。「家樂福中國賣身」傳聞已久,遠在巴黎總部的家樂福高管們一定慎重思忖過,對於中國市場,走還是留?電商蓬勃發展,家樂福中國應該廣泛接入第三方資源,還是全力打造自有平臺?以及基於實體商超的體驗化改造大勢,家樂福究竟是跟還是不跟……
業內一直把「新零售」的提出者與推動者阿里巴巴,當做潛在第一買家。顯然,阿里巴巴入股高鑫零售在前,其零售新物種「盒馬鮮生」門店拓新正穩步推進,稱得上是已經在線下市場站穩腳跟。
那麼,為何家樂福偏偏選擇騰訊?
答案藏在永輝超市裡。
結合此次官方聲明,鑑於本項投資完成後,家樂福仍將是家樂福中國最大股東。因此,家樂福已經側面坐實,不會離開中國市場。而是聯手騰訊、永輝,共同進行家樂福門店智慧化改造。
這種協作成立的基礎是「生態共識」,張軒松去年底在清華大學的首次公開演講,論述了他對建立生態共贏圈的渴望,他認為,企業在一個地區有一定規模就可以,不要做成壟斷,這是對生態的保護,永輝超市做的是生態帶動者,而不是生態掠食者,某種意義上來說,這也是呼應了馬化騰提出的去中心化生態。
前述我們提到,家樂福方面透露,未來購物中心式的家樂福項目中,65%租賃面積是體驗型行業。
方向敲定以後,騰訊、永輝超市將協助家樂福團隊,在執行層面承擔不同的角色。我們先來看,騰訊在購物中心又有哪些工具和武器?
首先,微信必然是首要場景連接器。小程序會在自助收銀、微信支付、會員營銷、場景體驗、導流等維度,展現全面的優勢。此外,這也為微信嘗鮮推出的快閃店,鵝漫U品、企鵝優品等生態自有平臺,以及QQ公仔、微信玩偶等周邊IP衍生產品,提供廣闊的落地空間。
再者,這對於微信生態也是一種補充。眾所周知,微信「錢包」裡的「第三方服務」入口裡,幾乎囊括了「衣食(外賣)住行用」等方方面面的產品,唯獨缺少線下零售體驗產品。由於現有門店較少,單獨為永輝超級物種開闢通道,幾乎不太可能。而坐擁全國廣泛商業中心入口的家樂福,一旦線下體驗場景搭建完畢,為其在線上接入流量入口的可能性和戰略意義,將極大提升。
另外,永輝則將為門店改造輸送生鮮供應鏈及智慧體驗能力。這意味著,超級物種將有極大的可能性,入駐到家樂福門店中去。
因此,騰訊的加入,即源於去中心化生態能力,也是三者藉助去中心化零售生態,共同拼出的一塊元素豐富的商業版圖。
(來源:零售老闆內參 房煜 楊亞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