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到了和第三世界說「再見」的時候了麼?

2020-12-25 中國新聞網

  4月25日,世界銀行發展委員會春季會議通過決議,向發展中國家和轉型國家轉讓3.13%的投票權,使後者的投票權比例達到47.19%,接近半數;而被稱為「世行改革最大贏家」的中國,投票權比例增加至4.42%,已超越德國、法國、英國,成為僅次於美國、日本,在世行投票權位居第三的舉足輕重的國家。

  按照許多國際媒體的說法,通過這次改革,中國在世行架構中真正獲得了與其經濟實力相稱的發言權,成為被國際承認的、貨真價實的經濟大國。世行行長佐利克在會前曾表示,第三世界的概念「已經過時」,到了將這一概念取消的時刻了。

  世行在此次投票中就並未使用「第三世界」,而使用了「發展中國家和轉型國家」的概念,顯示出「取消第三世界概念」的決心。而中國此次投票權比例一下提高了1.65%,佔了「發展中國家和轉型國家」所增加投票權比例的一半還要多,給人的感覺,仿佛業已「轉型成功」。不論「第三世界」的概念是否真的過時、是否真的要取消,照一些人的看法,中國從此無需「與絳灌為伍」、跟第三世界相提並論,而可以堂而皇之地和他們說再見,加入到富人俱樂部行列去了。

  《荷馬史詩》裡有個故事,說大力士海格力斯力大無窮,但力量的源泉來自大地之母,當英雄赫拉克裡斯將他的雙腳舉離地面時,他便失去了這無窮的力量,結果喪失了生命。中國是世行改革最大贏家不假,但這一勝利成果,並不單純來源於中國自身經濟實力的增強,同樣來源於其身為第三世界的一員,是公認的第三世界國家代表和代言人之一的特殊身份,沒有這樣的身份,單打獨鬥的中國,很難於如此短的時間裡在素以保守著稱的世界銀行獲得如此快的地位提升。

  毋庸諱言,不論是佐利克還是美國等發達國家,都希望中國儘快和第三世界說「再見」。從正面角度看,這是對中國實力的一種承認,一種尊重;但從另一個角度看,也隱含了希望將中國和第三世界切割,使之成為雙腳離地、力量枯竭的海格力斯的想法。

  不論哥本哈根峰會還是人民幣匯率改革,發達國家最頭疼的,就是中國背靠發展中國家的鼎力支持,來抵抗前者的要求和壓力。第三世界的認同和信任,在某種程度上就是中國這個「海格力斯」的大地,是巨人的力量之源。從哥本哈根峰會上部分發展中國家的倒戈,到近期巴西、印度突然站到指責中國「操縱人民幣匯率」的第一線,都可以看到,隨著中國地位的被拔高,隨著發達國家遊說活動的強化,這片「大地」原本就有變松、變軟的跡象;而中國獨攬新增投票權的一大半,也會讓不少發展中國家產生更多異樣想法,讓大地變得更鬆軟。此刻中國應該做的,是積極協調與第三世界夥伴的立場,繼續取得他們的認同和支持,而不是好高騖遠。

  此次世行提高發展中國家投票權,一個重要目的是增資(總共增資35億美元,是20年來首次),以填補資金缺口;而發達國家在此次金融危機中元氣大傷,無力承擔這筆開支。經過這次改變,發展中國家取得近半投票權,但仍處於下風,且投票權合則不少、分則不多,仍難與美歐等發達國家抗衡。中國和第三世界國家的共同利益所在,是通過協商、組合,構建一個投票權總比例超過15%這個否決權底線的「安全統一戰線」,以確保彼此共同利益不受侵犯。在雙方仍然有共同需要的情況下談「再見」,對各自都並無好處。

  還應看到,投票權的改革主要犧牲了歐洲國家的利益,法、德、英等國投票權都有明顯下降。而美國僅從16%降到15.85%,不但下降比例微乎其微,而且仍然獨佔超過15%否決比例的投票權。對此,歐洲國家已嘖有煩言。在歐洲看來,給中國增加發言權並不過分,但理應由原本發言權最大的美國而非歐洲國家「讓利」。中國獲得更多票權固然是大好事,但如果協調不好與歐洲國家的關係,很可能導致歐洲遷怒於中國,使中國的名義投票權增加、實際話語權反倒下降的境地,陷入更大的孤立。

  由此可見,於情於理,中國都應更審慎、更謙遜,堅守「第三世界一員」的本分,而不是迫不及待地和第三世界揮手再見。(陶短房)

相關焦點

  • 與中國比,美國屬於第三世界?
    其中,《紐約時報》刊發了著名專欄作家託馬斯·弗裡德曼的一篇文章,被國內媒體廣泛轉載,轉載的標題是《與中國比美國是第三世界》。     對待外國人的意見,我們有自己的標準,原則上是甄別其用意,擇善而收。但這個原則操作起來並不容易,通常到後面,就成了批評的意見大都不善意,聽得進去的都是順耳之言了。
  • 中國與第三世界國家是天然盟友
    應胡錦濤主席邀請,埃及首位民選總統穆罕默德·穆爾西將於8月28日至30日對中國進行國事訪問,這也是埃及新總統「首次訪問世界大國」。埃及是第一個同新中國建交的阿拉伯和非洲國家,中埃關係歷久彌新,完全經得住風雨考驗。穆爾西總統在埃及政局餘震不斷情況下就來華訪問,顯示出雙方對鞏固和發展中埃戰略合作關係的高度重視。  在某種程度上,中埃關係實際是中國與第三世界國家關係的縮影。
  • 十一月再見,十二月你好 又到了該向這個月說再見的時候了
    十一月再見,十二月你好 又到了該向這個月說再見的時候了時間:2020-11-30 13:46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十一月再見,十二月你好 又到了該向這個月說再見的時候了 當人們還沉浸在十一月份的購物熱潮當中時,不知不覺中,已經是來到了月底的最後一天。
  • 國內思想周報 | 萬隆會議六十周年:中國的第三世界傳統
    這次會議的會議組織者為長期致力於建立亞洲範圍內知識分子網絡的臺灣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教授陳光興、以及曾策划過第三屆廣州三年展「與後殖民說再見」的兩位著名藝術界策展人:香港漢雅軒藝術總監張頌仁和中國美術學院跨媒體藝術學院院長高士明。來自亞非拉世界的30餘名知識分子圍繞著反殖、發展、團結以及中國在世界中的作用等議題展開了四場專題討論與一場圓桌會議。
  • 徹底和紙質車票說再見!2020中國高鐵邁向新徵程!
    從蒸汽機車到如今的高鐵動車,每列火車的運行,軌道的修建,都見證著時代發展前進的腳步。近日,中國國家鐵路集團有限公司表示,2020年中國高鐵將全面使用電子客票,這意味著坐高鐵將徹底告別紙質車票。去年以來,全國各地逐漸開始推廣電子客票,到2020年春運期間,全國大部分高鐵線路將實施電子客票。那麼電子客票該如何購買和使用呢?目前,在瀋陽局集團公司管內共有68個車站實行電子客票服務。以此同時,大西高鐵旅客出行也實行電子客票啦!旅客憑身份證即可通過自助進站閘機,無需出示紙質票,讓旅客出行更便捷,體驗更美好!
  • 毛澤東國際戰略中的第三世界因素
    根據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國際局勢的演變,1970年毛澤東在接見非洲客人的時候,指出亞非拉是第三世界,第一次明確中國屬於第三世界。1974年2月,毛澤東在會見尚比亞總統卡翁達的時候再次說,我看美國、蘇聯是第一世界,中間派日本、歐洲、澳大利亞、加拿大是第二世界,我們是第三世界。亞洲除了日本都是第三世界,整個非洲都是第三世界,拉丁美洲也是第三世界,從而明確地提出了劃分三個世界的戰略思想。
  • 會議|「中國經驗」與第三世界的全球問題
    然而,最近數年來國際國內局勢的複雜變化卻在提醒所有的思考者,我們還不能過早的從」經驗」躍遷到「模式」,還需要更充分地認識「中國經驗」本身的複雜性,而且,由於中國更深刻地介入到全球事務之中,「中國經驗」需要在全球性的眼觀中重新定義和理解。
  • 關於第三世界發展學的讀書筆記
    6月初,在加拿大惠勒斯舉辦的七國集團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上,美國成了其餘六國批判的靶子。東道國加拿大主席在會議的總結中說,除美國外的六國指責美國的鋼鐵進口限制決議,讓G7的團結和協調「面臨危險」。 法新社加拿大拉馬爾拜6月9日電注意到,關於G7峰會6月9日上午10點45分的同一場景竟有不同角度的照片,顯然也代表了不同的立場。
  • 風吹稻田是時候和夏天說再見
    離開大地藝術祭的早上,早早啟程,陰雲密布的天空,時不時飄下小雨,是時候說再見了。大地藝術祭也有不少中文的志願者,我們在最後一天遇到了一位在東京讀書的南京姑娘。這次,真的要說再見了,大地藝術祭,也許下一個三年,我們會再相見。送別的午飯,選擇了當地非常有名的蕎麥屋由屋新瀉除了米好吃,蕎麥麵也很有名。這裡的蕎麥麵和其他地方的略有不同,是片木盒蕎麥麵。
  • 衛庶:關於第三世界發展學的讀書筆記
    當6月6日美國趣味科學網站的報導說,2018年的中美科學家們在中國三峽地區埃迪卡拉紀燈影組地層發現「地球最古老足跡」的時候,也許這恰恰蘊含了人類下一步該邁向哪裡的一個隱喻。6月9日至10日,上海合作組織青島峰會在輪值主席國中國召開。
  • 中國製造與第三世界
    「中國製造」對於世界的影響,尤其是對第三世界的窮人來講已經達到了依賴的程度,但是由於受到當地窮人的歡迎,出口第三世界的「中國製造」廉價而質量堪憂,「中國製造」如何塑造優質的形象,這恐怕不是中國單方面就能解決的問題,但路漫漫其修遠兮,中國在對世界貢獻「製造」的同時,還應該貢獻其他。在今天中國和非洲政治經濟合作日益廣泛的背景下來看,谷棣的這篇報導在細節上提供給我們以具體思考的借鑑與參考。
  • 德媒:中國為第三世界培養精英
    新華網消息:德國《法蘭克福評論報》9月14日文章,原題:中國鑄造精英中國在為發展中國家培養留學生,僅來自非洲的學生就有12萬,這個國家正鑄造整個非洲大陸的未來精英。巴卡利·庫利巴利悠閒地走在北京郵電大學校園裡。 「這裡最安靜」,26歲的他說, 「中國學生不喜歡到外面,他們怕陽光。」兩年前,他獲得中國政府的獎學金來華學習5年。
  • 為什麼要重思「第三世界」?我們曾和阿拉伯兄弟休戚與共
    在殷之光看來,第三世界式的國際主義話語不僅展現了一套特殊的外交話語,它同樣反映了中國在革命歷史中認識世界、認識國家的特定方式;與此同時,這種國際主義想像廣泛滲透到新中國的社會政治建設中,積極塑造了新中國人民的世界觀和政治生活。事實上,第三世界的被遺忘和陌生化,恰恰揭示了國際體系和國家想像的變遷對人們思想帶來的影響。
  • 紐約時報:與中國比,美國是第三世界國家
    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美國《紐約時報》27日發表文章稱,透過奧運呈現的中國非常強大,美國人需要在這個選舉季節反省。原文摘錄如下:觀看過北京奧運壯觀的奧運會,感受到數以百計的中國鼓手帶來的震蕩,我很容易得出兩個總結:「天啊,這個國家的活力是無可匹敵的。」還有:「開始教孩子們中文吧。」
  • 現在還存在「第三世界」嗎?
    六十年,一甲子,世界早已不是曾經的那個世界,中國也不再是過去的中國了。       當年參加會議的二十九個國家,有些早已不復存在(如越南國),有些早已不是曾經的那個國家(如巴基斯坦被肢解成孟加拉和巴基斯坦,南北葉門合併成一個國家),有些早已經發展成富國強國(如日本),有些還仍然處在國家秩序的重建之中(如伊拉克)。
  • 毛主席是如何諷刺西方國家掠奪和歧視「第三世界國家」的?
    對於西方掠奪和歧視「第三世界」和非西方國家的行徑,廣大「第三世界」和非西方國家的有識之士進行了有力的批判和譴責。作為「第三世界」共同經驗的偉大領袖,毛主席也犀利地諷刺了西方掠奪歧視「第三世界國家」的行徑。1955年,毛主席接見了上林山榮吉率領的日本議員訪華團。
  • 美媒:與中國比交通 我們簡直是第三世界
    「兩個問題的答案都是:中國。」美國《康乃狄克郵報》(Connecticut Post)17日發文稱,中國的公共運輸建設是寶貴的經驗,美國的交通系統仿佛處於第三世界國家水平。京滬高鐵(《大眾日報》圖)文章指出,中國的超級高速路的長度幾乎是美國州際高速路的兩倍。鐵路方面,中國的高速鐵路長達15000英裡(觀察者網註:約24000千米),佔全世界高鐵總和的2/3。中國最快的火車時速達217英裡(約350千米),在5個小時之內,能從北京抵達上海(長度約等於從紐約到芝加哥)。
  • 中國這座沿海城市被稱為第三世界首都,是你的家鄉嗎?
    上海作為中國的特大城市,其發展和繁榮的程度可以說是毋庸置疑的,無論是經濟還是其他所有方面,在世界上都是非常靠前的,由於上海的繁榮,被稱為「第三世界的首都」,最近這幾年隨著中國的改革開放,以及世界各國之間貿易往來的頻繁,許多沿海城市逐漸發展起來,其中我國最為明顯的就是上海、廣州、深圳這些沿海城市
  • 美媒:和中國比交通,我們像第三世界
    美國《康乃狄克郵報》網站9月17日文章,原題:抵達:中國的交通策略正提供寶貴經驗哪個國家擁有世界上最龐大的州際公路系統?提示:不是美國。哪個國家擁有全球最長的高鐵通車裡程?提示:並非法國或日本。兩個問題僅有一個答案:中國。
  • 牛軍評《贏得第三世界》:在「世界南方」的中美競爭
    作者認為,至關重要的是中美兩個大國尤其是中國,在如此長時間和大範圍展開競爭的核心動力,就是如何贏得或保住它們各自在第三世界的「地位」,而它們之間這類爭鬥之所以獨特,同作者的這個觀點有重大關係:「如果說偉大的權力伴隨偉大的責任,那麼偉大的地位就伴隨偉大的義務。」這的確是一種新的思考和視角,在中美對抗中,除了權力政治、意識形態,還有更豐富的和值得系統研究的重要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