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先來研究一下,安徽的徽州以及江浙的古鎮旅遊市場,其核心品牌名片是徽派建築,戴老闆以前從事旅遊經濟行業,曾問過很多遊客,為什麼來江浙玩而不是去安徽的徽州或者安慶的石牌老街玩。
後者對我的提問感到一陣無語,因為對她們而言,都是徽派文化自然偏向售後服務好的江浙旅遊了。
至於安慶是什麼地方石牌又是什麼地方,有什麼旅遊景點她們一概不知,直到我提了一個名詞:黃梅戲發源地,她們才恍然大悟,說道聽父母老是唱起過天仙配啥的。
接下來,就是戴老闆一陣無語了。
綜上所述,我們不難看出,其實我們安徽有一個文旅大名片,只要利用好它,就可以盤活整個安徽的旅遊資源。
這個大名片就是戲曲,只要是地球人都知道,在安徽安慶的石牌鎮皖河流域上,誕生三個劇種:徽劇、京劇、黃梅戲。
戲曲是人類在勞動生活中,從一些鄉間小調慢慢形成而來的娛樂方式,它的形成變相的見證中華五千年的文明。
石牌的戲曲猶如嘉興的粽子,本身並沒有,只是因為石牌獨特的地理優勢,以及石牌皖河流域特有的聲腔(懷腔、石牌腔、皖河腔),結合各地湧入的戲曲文化,綜合而成徽劇、京劇、黃梅戲這三大劇種。
特別是黃梅戲的誕生,讓安徽名譽中外,因為歷史的一些原因,黃梅戲一度遭到中斷和破壞,以至於現在面臨後繼無人的局面,這也是前文中所說的那樣,老一輩都知道黃梅戲,新一輩知道的很少很少。
目前黃梅戲流派很多,但安慶石牌的(懷腔、石牌腔)依然是主流,所以鑑於尊重歷史事實,安徽各級政府將徽班博物館、京黃大劇院等以黃梅戲為主的文旅特色小鎮項目,落戶石牌古鎮,就是想借石牌戲曲發源地的優勢節點,來盤活安徽整體的旅遊資源。
那麼這個石牌一個古鎮,如何能將安徽南部旅遊資源,整體帶動呢?
從前文裡我們看到安徽缺乏一個主流名片,一旦整個安徽的戲曲資源集中在石牌這個地區,重新打造以黃梅戲為主的戲曲產業帶,那麼其銜生的各種商品經濟,就可以帶動整個安徽的文旅經濟。
並且戲曲和影視是一脈相承,相輔相成的,例如服裝道具劇本的創作等等,都可以互相利用,那麼這些產業帶都可以在石牌周邊地區形成。
一旦這個產業帶形成,那麼江浙以及周邊外省的影視戲,各種公司團體,都會因為自身的需求,前來安慶洽談訂做,猶如浙江的橫店影視城一樣的原理。
除此之外,其附帶的旅遊觀光消費經濟,也是如期而來,既然安慶中部有這麼一個全國唯一的戲曲景區,那麼安慶周邊的旅遊資源自然也會被帶動起來。
到那個時候,以安慶為首的南部地區,做活安徽旅遊增加稅收國庫,和安徽的北部工業遙呼相應,共同將外省客流量,源源不斷的留下來,帶動民生。
總之,要將某一個產業形成一個拳頭,這樣才可以有競爭力,將有限的資金用到鋼刃上去,由點到面的組團發展,切不可抱著各自發展的念頭,揀了芝麻丟了西瓜。
而這個拳頭則是黃梅戲的發源地石牌,也只有黃梅戲才能再度拉動安徽的旅遊市場經濟。
圖片來自網絡大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