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 注 「石牌豆腐聯盟」 ▲ 每天都不見不散
更多行業資訊 更多業內動態
尋找優質村鎮,一起攜手再造鄉村活力,再生鄉村溫度,再現綠水青山,讓廣大農民在家門口就能過上有尊嚴、有價值、更幸福的生活!石牌鎮位於湖北省鍾祥市西南,東臨漢江,西與荊門市東寶區接壤,南與沙洋縣毗鄰,北與鍾祥市文集鎮、冷水鎮相連。
漢江黃金水道依鎮而過;滬蓉高速公路出口距鎮區5分鐘車程,距二廣高速公路荊門互通15分鐘車程,距離省城武漢2個多小時車程。
石牌鎮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文明的古鎮,有文字記載的歷史長達2000多年,悠久的歷史孕育出豐富的歷史文化和人文景觀,是「中國歷史文化名鎮」。
古有蘭水城(漢)、荊城(三國)、荊臺(隋唐)之稱。清時此地建有石牌坊,為過往船隻路標,改今名。
據《鍾祥地方志》記載,石牌因邑而興,明嘉靖十年(1531年),石牌依託漢江,上通湖北襄陽下抵漢口,逐漸發展成為一個商貿集鎮。
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鍾祥縣丞移駐石牌,一時間「水陸舟車,輻輳雲集,一帶煙火迷離,不下數千戶」,素有「小漢口」之稱。
作為漢水的重要節點城鎮,鍾祥石牌因濱臨水陸交通要道之便利,成為商賈雲集之地,而商人又因商務需要在此建公館、修戲樓,導致石牌商貿業發達,這從古鎮的山街和關帝廟戲樓反證了古鎮的繁華。
石牌戲劇種類繁多,尤以漢劇為盛,被譽為「漢劇發展的搖籃」。漢劇是石牌的傳統劇種,興於清朝初年,系根據漢調而發展的。
據鍾祥地方志《石牌志》記載:清鹹豐、同治年間,因戰事關係,漢劇日趨衰落。
太平天國失敗後,有陳玉成部將化名劉菊輝,隱居下來,在石牌出資組設科班,培養漢劇演員。
由於他們的努力,逐漸衰落的漢劇又呈現復興景象,石牌成為主要活動中心,被稱之為漢劇的搖籃。
也正因為漢劇的復興,使得來往戲班演出頻繁,石牌鎮上原建有關帝廟、泰山廟、藥王廟、雷祖廟、上真觀、陝西會館、西方丈7座古戲樓,現僅存關帝廟戲樓,屋宇完好。
有意思的是,過去曾在關帝廟戲樓演出的戲班絕大部分是有「據」可考。
最早在關帝廟登臺表演的戲班叫泰元班,開演的時間是乾隆四十二年;最晚的是洪太班,其時間為光緒三十四年,演出時間跨度大約近一個半世紀。
這從堪稱古戲樓一絕樓板題記可知:泰元班:乾隆四十二年破臺開演;金翠班:嘉慶八年(1803年);湖南常德府武陵縣泰瑞班:嘉慶九年;德安府桂林班:在嘉慶十一年以前(該題記大部分被長生班覆蓋);荊門長生班:嘉慶十一年等。
據統計,留有清代各地戲班來此演出的文字記載的戲班30個。此外,民國時期有白疤子班、陳賤貨班(其名為陳國富)、朱朝福班、黃瞎子班(盲人黃士銀)、孔憲祿班、史遠吉班、範正容班、金傳清班(藝名財寶)在此演出。
可見當時石牌梨園文化之盛。據此,石牌為漢劇活動中心無疑。關帝廟戲樓在某種程度上說,見證了石牌漢劇的發展、興旺、衰敗的歷程。
石牌是鍾祥市的文物大鎮,境內有各級文物保護34處,其中古文化遺址6處,鎮區內古街衢橫縱交錯,基本保持明清原有風貌。
其中尤以布局規整、縱橫交錯的古街衢和規模宏大、結構嚴謹、保存完好的明清民居建築群最為出名,是憑弔古蹟、追憶歷史、旅遊觀光的名勝佳地。
這些古蹟突顯了石牌古鎮悠久燦爛的歷史文化,表現了石牌特有的漢代文化、明清傳統文化和豐富多彩的戲劇藝術特點。
其中古建築有34座,現存的主要建築有:古戲樓、崇果寺、文景閣、李氏民宅、明清民居建築群;古文化遺址有六處:龍子膀化石產地、萬子田遺址、彭家臺遺址、上陳坪遺址、樂堤城址、瓦瓷窯址;古墓葬有長崗嶺墓群、石崗墓群、 肖家冢墓葬群、馮家雙冢墓等22處;古石刻有重修風臺寺前後殿碑、重修崇果寺碑記、正氣凌霄匾等3處;革命遺址及墓葬四處,即:辛亥革命老人鄒榮煊墓、賀龍元帥祖籍地、石牌火神街56號、石牌老街;古樹名木眾多,崇果寺內的一棵古銀杏樹高20米,直徑1.5米,是鍾祥文物保護單位重點保護的樹。
據了解,石牌人均耕地不足1畝,地理、交通、資源等均處於劣勢,但當地人會做豆腐,如今在全國近500個大中小城市裡「賣豆腐」,石牌也一躍成為湖北省「城鎮建設明星鄉鎮」。
石牌是中國豆腐之鄉。石牌豆製品製作傳統上可追溯到漢,歷經2000年。
據史載,三國時,石牌鎮(古漢城)城鎮建設就已有相當規模。關羽在此屯兵時,有一次去襄樊視察,沿漢江而下回荊州時,途經石牌,見沿岸百姓都患有紅眼病,而當地大夫都說無藥可治。
回荊州後,關羽向郎中請教如何治療紅眼病。有個郎中建議,說將黃豆浸泡後磨漿,製成豆腐食用,可清熱下火。關羽就下令做豆腐送至古漢城,讓患者分而食之。兩天後,患者們的紅眼病症狀減輕,繼續又吃一陣,好了。
古漢城人由此發現,豆腐不僅能治紅眼病,口感也好。於是就出現了豆腐作坊。
古往今來,不論朝代如何更換,豆腐作坊一直是當地的一種商業支點,代代相傳。
漢江水源的潤澤、漢江平原的沃土孕育出營養豐富的黃豆,使得石牌豆腐細、嫩、白,一直暢銷不衰;日臻精湛的傳統工藝,使得石牌五香豆乾、豆皮、水豆腐成為人們的喜食佳餚、饋贈上品。
豆腐與魚、麵粉、雞蛋等結合,豐富了豆製品的口感、色澤、造型,使得豆製品不僅好吃,而且更具有觀賞性,增加了人們品嘗的欲望。
2013年,《石牌豆製品製作技藝》成功入選湖北省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全鎮現有2.8萬人分布於全國各地及新加坡、泰國、俄羅斯等國家從事豆製品加工業,佔全鎮總人口的30%。鎮內從事豆製品工具加工、批發產業的商戶達50多家300多人,從事豆製品原材料運銷人員達200多人,每年從豆製品加工產業中獲得純收入10億元以上,「石牌佬」豆製品品牌商標已馳名全國。
隋朝時,石牌被設為荊臺縣。唐、明、清時,因這裡水上交通便利,各省物資均在此集散。為便於管理,設立了不少商會,如陝西會館、江西會館等。
另據當地出土的一些碑文載,明朝時這裡曾「兩岸燈火,不下五千戶」,足見昔日之繁華。
如果你想探訪幽深古鎮,來石牌,圓你穿越千年之夢吧。這裡不僅有古蹟,這裡還有漢劇,還有那豐盛的豆腐宴哦~
大家都在看鍾祥全景(全景視頻)
火了!!一首《豆腐之鄉》唱遍全國!石牌豆腐飄揚海外!
新版石牌方言神曲《搬豆腐》,誰的作品,太有才了!為石牌人點讚!
石牌人憑著磨豆腐的祖傳手藝創造出了「豆腐奇蹟」(附視頻)
飛機上的豔遇、空姐陪了夫人又折兵~現實版搞笑視頻
豆製品攤位轉讓、求職與招聘、豆製品技術與設備等綜合信息合作!
文章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爆料/合作/廣告請聯繫微信:15327535592
快戳我加入豆製品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