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深古鎮石牌,圓你穿越千年之夢,中國豆腐之鄉石牌鎮

2021-02-28 豆腐市場及行業

關 注 「石牌豆腐聯盟」 ▲  每天都不見不散

更多行業資訊   更多業內動態

尋找優質村鎮,一起攜手再造鄉村活力,再生鄉村溫度,再現綠水青山,讓廣大農民在家門口就能過上有尊嚴、有價值、更幸福的生活!
本期我們走進中國豆腐之鄉:石牌鎮。

石牌鎮位於湖北省鍾祥市西南,東臨漢江,西與荊門市東寶區接壤,南與沙洋縣毗鄰,北與鍾祥市文集鎮、冷水鎮相連。

漢江黃金水道依鎮而過;滬蓉高速公路出口距鎮區5分鐘車程,距二廣高速公路荊門互通15分鐘車程,距離省城武漢2個多小時車程。

石牌鎮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文明的古鎮,有文字記載的歷史長達2000多年,悠久的歷史孕育出豐富的歷史文化和人文景觀,是「中國歷史文化名鎮」。


古有蘭水城(漢)、荊城(三國)、荊臺(隋唐)之稱。清時此地建有石牌坊,為過往船隻路標,改今名。

據《鍾祥地方志》記載,石牌因邑而興,明嘉靖十年(1531年),石牌依託漢江,上通湖北襄陽下抵漢口,逐漸發展成為一個商貿集鎮。


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鍾祥縣丞移駐石牌,一時間「水陸舟車,輻輳雲集,一帶煙火迷離,不下數千戶」,素有「小漢口」之稱。

作為漢水的重要節點城鎮,鍾祥石牌因濱臨水陸交通要道之便利,成為商賈雲集之地,而商人又因商務需要在此建公館、修戲樓,導致石牌商貿業發達,這從古鎮的山街和關帝廟戲樓反證了古鎮的繁華。


石牌戲劇種類繁多,尤以漢劇為盛,被譽為「漢劇發展的搖籃」。漢劇是石牌的傳統劇種,興於清朝初年,系根據漢調而發展的。

據鍾祥地方志《石牌志》記載:清鹹豐、同治年間,因戰事關係,漢劇日趨衰落。

太平天國失敗後,有陳玉成部將化名劉菊輝,隱居下來,在石牌出資組設科班,培養漢劇演員。

由於他們的努力,逐漸衰落的漢劇又呈現復興景象,石牌成為主要活動中心,被稱之為漢劇的搖籃。


也正因為漢劇的復興,使得來往戲班演出頻繁,石牌鎮上原建有關帝廟、泰山廟、藥王廟、雷祖廟、上真觀、陝西會館、西方丈7座古戲樓,現僅存關帝廟戲樓,屋宇完好。

有意思的是,過去曾在關帝廟戲樓演出的戲班絕大部分是有「據」可考。

最早在關帝廟登臺表演的戲班叫泰元班,開演的時間是乾隆四十二年;最晚的是洪太班,其時間為光緒三十四年,演出時間跨度大約近一個半世紀。

這從堪稱古戲樓一絕樓板題記可知:泰元班:乾隆四十二年破臺開演;金翠班:嘉慶八年(1803年);湖南常德府武陵縣泰瑞班:嘉慶九年;德安府桂林班:在嘉慶十一年以前(該題記大部分被長生班覆蓋);荊門長生班:嘉慶十一年等。


據統計,留有清代各地戲班來此演出的文字記載的戲班30個。此外,民國時期有白疤子班、陳賤貨班(其名為陳國富)、朱朝福班、黃瞎子班(盲人黃士銀)、孔憲祿班、史遠吉班、範正容班、金傳清班(藝名財寶)在此演出。

可見當時石牌梨園文化之盛。據此,石牌為漢劇活動中心無疑。關帝廟戲樓在某種程度上說,見證了石牌漢劇的發展、興旺、衰敗的歷程。


石牌是鍾祥市的文物大鎮,境內有各級文物保護34處,其中古文化遺址6處,鎮區內古街衢橫縱交錯,基本保持明清原有風貌。


其中尤以布局規整、縱橫交錯的古街衢和規模宏大、結構嚴謹、保存完好的明清民居建築群最為出名,是憑弔古蹟、追憶歷史、旅遊觀光的名勝佳地。

這些古蹟突顯了石牌古鎮悠久燦爛的歷史文化,表現了石牌特有的漢代文化、明清傳統文化和豐富多彩的戲劇藝術特點。


其中古建築有34座,現存的主要建築有:古戲樓、崇果寺、文景閣、李氏民宅、明清民居建築群;古文化遺址有六處:龍子膀化石產地、萬子田遺址、彭家臺遺址、上陳坪遺址、樂堤城址、瓦瓷窯址;古墓葬有長崗嶺墓群、石崗墓群、 肖家冢墓葬群、馮家雙冢墓等22處;古石刻有重修風臺寺前後殿碑、重修崇果寺碑記、正氣凌霄匾等3處;革命遺址及墓葬四處,即:辛亥革命老人鄒榮煊墓、賀龍元帥祖籍地、石牌火神街56號、石牌老街;古樹名木眾多,崇果寺內的一棵古銀杏樹高20米,直徑1.5米,是鍾祥文物保護單位重點保護的樹。


 

據了解,石牌人均耕地不足1畝,地理、交通、資源等均處於劣勢,但當地人會做豆腐,如今在全國近500個大中小城市裡「賣豆腐」,石牌也一躍成為湖北省「城鎮建設明星鄉鎮」。


石牌是中國豆腐之鄉。石牌豆製品製作傳統上可追溯到漢,歷經2000年。

據史載,三國時,石牌鎮(古漢城)城鎮建設就已有相當規模。關羽在此屯兵時,有一次去襄樊視察,沿漢江而下回荊州時,途經石牌,見沿岸百姓都患有紅眼病,而當地大夫都說無藥可治。


回荊州後,關羽向郎中請教如何治療紅眼病。有個郎中建議,說將黃豆浸泡後磨漿,製成豆腐食用,可清熱下火。關羽就下令做豆腐送至古漢城,讓患者分而食之。兩天後,患者們的紅眼病症狀減輕,繼續又吃一陣,好了。

古漢城人由此發現,豆腐不僅能治紅眼病,口感也好。於是就出現了豆腐作坊。


古往今來,不論朝代如何更換,豆腐作坊一直是當地的一種商業支點,代代相傳。

漢江水源的潤澤、漢江平原的沃土孕育出營養豐富的黃豆,使得石牌豆腐細、嫩、白,一直暢銷不衰;日臻精湛的傳統工藝,使得石牌五香豆乾、豆皮、水豆腐成為人們的喜食佳餚、饋贈上品。


豆腐與魚、麵粉、雞蛋等結合,豐富了豆製品的口感、色澤、造型,使得豆製品不僅好吃,而且更具有觀賞性,增加了人們品嘗的欲望。


2013年,《石牌豆製品製作技藝》成功入選湖北省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全鎮現有2.8萬人分布於全國各地及新加坡、泰國、俄羅斯等國家從事豆製品加工業,佔全鎮總人口的30%。鎮內從事豆製品工具加工、批發產業的商戶達50多家300多人,從事豆製品原材料運銷人員達200多人,每年從豆製品加工產業中獲得純收入10億元以上,「石牌佬」豆製品品牌商標已馳名全國。


隋朝時,石牌被設為荊臺縣。唐、明、清時,因這裡水上交通便利,各省物資均在此集散。為便於管理,設立了不少商會,如陝西會館、江西會館等。

另據當地出土的一些碑文載,明朝時這裡曾「兩岸燈火,不下五千戶」,足見昔日之繁華。


如果你想探訪幽深古鎮,來石牌,圓你穿越千年之夢吧。這裡不僅有古蹟,這裡還有漢劇,還有那豐盛的豆腐宴哦~

大家都在看

鍾祥全景(全景視頻)

火了!!一首《豆腐之鄉》唱遍全國!石牌豆腐飄揚海外!

新版石牌方言神曲《搬豆腐》,誰的作品,太有才了!為石牌人點讚!

石牌人憑著磨豆腐的祖傳手藝創造出了「豆腐奇蹟」(附視頻)

飛機上的豔遇、空姐陪了夫人又折兵~現實版搞笑視頻

豆製品攤位轉讓、求職與招聘、豆製品技術與設備等綜合信息合作!

文章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爆料/合作/廣告請聯繫微信:15327535592

快戳我加入豆製品交流群

相關焦點

  • 石牌鎮——急公好義
    石牌鎮位於湖北省中部,是著名的豆腐之鄉,古鎮有8萬人,其中3萬豆腐郎遍布中國500多座城市,古鎮與豆腐有著深厚的淵源,漫長的歷史中
  • 中餐廳 長江之戀 第一天穿越長江三峽,停靠煙雨濛濛的石牌古鎮
    五人一分兩組,三人去購買食材,兩人發單,一邊是巴王寨,一邊是石牌古鎮。,被稱為中國豆腐之鄉,古時因濱臨漢江,水路交通便捷,商賈雲集。石牌鎮的豆腐製作可以追溯到漢朝,相傳三國時關羽在一次去襄樊視察途中,沿漢江回荊州途經石牌,見沿岸許多百姓患有紅眼病,遂向郎中請教如何治療。有郎中建議,將黃豆浸泡後磨漿,製成豆腐食用,可清熱下火。古鎮人就此發現了豆腐的優點,豆腐作坊自此在石牌代代相傳。
  • 懷寧石牌鎮榮膺省「千年古鎮」稱號
    據懷寧新聞網報導,安徽省第三批「千年古鎮」、「千年古村落」評選名單日前揭曉,我縣石牌鎮榜上有名,榮膺「千年古鎮」稱號。據介紹,「千年古鎮」、「千年古村落」的評選旨在保護地名文化遺產,傳承傳播地域特色文化,為經濟社會發展和文化旅遊建設打造知名品牌,增強文化軟實力。
  • 厲害了我的石牌豆腐! 讓央視記住了你的「鄉愁」
    被譽為中國豆腐之鄉的荊門鍾祥石牌鎮位於湖北中部,地處江漢平原北部,東臨漢江。凌晨兩點,晨曦未露之時,石牌的百姓就開始了他們一天的勞作:磨漿做豆腐。當黃豆漿溫度升至110攝氏度時,老匠人便開始搖漿,過濾、點漿、成型,一絲一毫都掌握得精妙。成品瑩然如玉,口感綿滑。這種傳統做法已在石牌悠悠延續了兩千多年,如古鎮石板上的豆香不曾褪去。
  • 安慶懷寧石牌鎮政府將加大力度整治石牌鎮道路髒亂問題
    原標題:髒亂的石牌鎮街道需整治石牌鎮政府:將加大整治力度 8月23日上午,家住安慶懷寧縣石牌鎮的潘先生反映:懷寧縣石牌鎮有著「千年古鎮」、「全國重點鎮」、「戲曲之鄉」之稱。
  • 安慶懷寧文明創建,古鎮石牌補上「短板」
    原標題:文明創建,古鎮石牌補「短板」  核心提示:「石牌鎮是千年古鎮、全國重點鎮、戲曲之鄉、老縣城……如今,安慶各地都在轟轟烈烈開展文明創建,石牌不但不能拖後腿,更應該爭當先鋒才對!」
  • 千年商埠 水墨石牌
    石牌古鎮枕山面水。漢代名曰蘭水城,三國稱荊城,隋代為荊臺縣(今石牌鎮中心仍叫荊臺村),宋代設荊臺鎮。
  • 京黃故裡慶豐收 石牌古鎮展新顏
    9月22日夜間,2019懷寧農民豐收節系列活動之「曬豐收-石牌老街夜遊會」在鍾靈毓秀,人文薈萃的石牌鎮舉辦。千年古鎮,裝飾一新,繽紛靚麗的燈光投影、美輪美奐的紙傘秋韻、獨具魅力的傳統戲曲……老街古道人頭攢動、摩肩擦踵,高舉手機拍攝的手聯袂成林,驚嘆之聲不絕於耳。
  • 懷寧縣石牌鎮政府將加大髒亂街道整治
    據安慶新聞網報導,8月23日上午,家住懷寧縣石牌鎮的潘先生致電《安慶晚報》熱線:懷寧縣石牌鎮有著「千年古鎮」、「全國重點鎮」、「戲曲之鄉」之稱。然而,該鎮街道髒亂現象十分嚴重。希望當地政府部門加大整治力度,還居民們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
  • 懷寧縣致力打造石牌戲曲文化特色小鎮
    建設徽班博物館,只是懷寧縣致力打造石牌戲曲文化特色小鎮「長徵」中的一步。   石牌與戲曲的淵源 懷寧縣石牌鎮,文獻記載最早見於北宋初期,至今這一古老商埠已歷經千年。 瀕臨長江,皖河穿越全境,造就石牌自古就成為皖西南通往安慶的水陸交通要道。這個水鄉古鎮,更是「戲曲之鄉」。
  • 石牌:戲曲文化特色小鎮呼之欲出
    建設徽班博物館,只是我縣致力打造石牌戲曲文化特色小鎮「長徵」中的一步。石牌與戲曲的淵源  石牌鎮,文獻記載最早見於北宋初期,至今這一古老商埠已歷經千年。  瀕臨長江,皖河穿越全境,造就石牌自古就成為皖西南通往安慶的水陸交通要道。這個水鄉古鎮,更是「戲曲之鄉」。中國幾大劇種徽劇、崑曲、黃梅戲、青陽腔等,都曾在這裡駐足。
  • 懷寧縣石牌鎮政府將加大髒亂街道整治
    據安慶新聞網報導,8月23日上午,家住懷寧縣石牌鎮的潘先生致電《安慶晚報》熱線:懷寧縣石牌鎮有著「千年古鎮」、「全國重點鎮」、「戲曲之鄉」之稱。然而,該鎮街道髒亂現象十分嚴重。希望當地政府部門加大整治力度,還居民們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
  • 安慶懷寧石牌梨園之根 曹禺先生考察時曾稱「朝聖」(圖)
    懷寧縣石牌鎮素有「戲曲之鄉」之稱,這裡不僅是黃梅戲與徽劇的發源地,還是京劇的發祥地,歷史上有「梨園佳子弟,無石不成班」之說。原中國戲劇家協會主席、著名戲劇家曹禺先生1982年到這裡考察時,情不自禁地發出感嘆:「作為一個普通的戲劇工作者,我這次來是『朝聖』的。」
  • 「石牌古鎮豆製品文化公園」籌備意見調查表
    石牌老鄉單槍匹馬在外面的競爭更激烈,有技術、講職業道德的生產幫工也不好找,咱石牌老鄉的地盤也逐漸被外面的人蠶食,眼看市場份額越來越小了,今年很多老鄉都被迫改行或者轉讓豆腐攤位了。難道我們願意放棄從事了多年的豆腐生意?石牌,作為全國知名的豆腐之鄉,空有其名。因為除了咱們辛勤勞作的全國各地近4萬老鄉起早貪黑從事豆腐行業以外,咱石牌本地並沒有一家規模豆腐產業。
  • 石牌:一個小鎮的戲曲復興 今日懷寧 中安在線多媒體報刊平臺
    我縣充分挖掘和開發石牌鎮得天獨厚的戲曲文化資源,通過資源整合和空間聚合,高標準編制石牌戲曲文化特色小鎮規劃,目前打造全國戲曲文化特色小鎮正在全力。  打造中國「戲曲達沃斯」  石牌,一個「有戲」地方。  石牌,舊名宜塘,又名石牌口,距今的歷史已有1000多年。石牌鎮徽韻流芳,是京劇、黃梅戲兩大戲曲發源地,是聞名遐邇的「戲曲之鄉」。
  • 古鎮保衛戰:將防汛進行到底 ——懷寧縣石牌鎮抗洪搶險紀實
    古鎮保衛戰:將防汛進行到底 ——懷寧縣石牌鎮抗洪搶險紀實 2020-07-16 13:31:26   來源:安慶新聞網
  • 廣東擁有新高鐵線路,預計即將通車,沿途經過「中國豆腐之鄉」
    廣汕鐵路這個高速鐵路車站將於2017年動工,預計2021年開通,兩條高鐵線路全長203.36公裡,以廣州站為始發站,途經石牌站、奧體中心站、羅浮山站、惠東南站、汕尾站等10個高鐵站
  • 古鎮保衛戰:將防汛進行到底 ——懷寧縣石牌鎮抗洪搶險紀實
    古鎮保衛戰:將防汛進行到底 ——懷寧縣石牌鎮抗洪搶險紀實 2020-07-16 13:31:26   來源:安慶新聞網
  • 舊地重遊 —— 趣談石牌
    古鎮石牌煥發青春 魅力重現      今年(2020)暑假回老家懷寧。8月8日這天,狐結伴了在縣城高河的另外三位同學,驅車來到曾經的縣城石牌,與在那兒的幾位中學老同學聚會,順便舊地重遊,尋找下過去的記憶。       其實,「石牌」是一個很大眾的地名,有好多地方都有叫「石牌」的,比如湖北鍾祥的石牌鎮、江蘇崑山的石牌鎮、廣東東莞的石牌鎮、廣州天河的石牌村、臺灣臺北的石牌街 ......
  • 石牌文化圖書館
    石牌鎮作為千年戲曲古鎮,其讀書文化氛圍極為深厚,更因為世代樞紐要道,而備受周邊遠近聞名。在前文(石牌前世今生)中說過,在近代石牌、懷寧、安慶三地特有的連枝同脈文化,造成各種社會與經濟活動,都匯集與石牌一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