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是太陽直射南回歸線的時間點,「三九天」指的是冬至之後的第三個九天,一般在三九、四九天的時候是最冷的。
地球繞著太陽公轉,因為地球自轉平面(赤道平面)和公轉平面(黃道平面)存在夾角,既黃赤夾角23°26',導致太陽在地球上的直射點隨著時間而轉移,形成了四季。
冬至基本在每年公曆的12月22日左右,此時太陽直射南回歸線,北半球的太陽高度達到一年中最小值,所以接受到的太陽輻射量也最低,此時也是一年中白天最短的一天。
地面在白天吸收太陽熱量,到了夜晚向宇宙空間釋放熱量,進入夏天時吸收大於損失,平均溫度升高;進入冬天時損失大於吸收,平均溫度降低。
北半球在冬至時,吸收的熱量無疑是最少的,但是冬至時的溫度一般不是最低,因為在冬至之後的一段時間裡,北半球還會處於損失大於吸收的階段,溫度還會降低。
而且在冬至之後,來自西伯利亞的冷空氣,也將逐漸達到最大值,所以在我國一年中的最冷時候,一般要延遲於冬至一段時間。
雖然太陽直射位置在逐漸往北移動,但是冬至之後的一段時間,移動速度是非常慢的,北半球整體而言處於降溫期,大概在冬至之後第三個九天,既冬至後的第19~27天時,溫度降到了最低,這就是「三九寒天」的原因。
在中國古代,有「數九寒天」的說法,也稱「冬九九」,就是指冬至之後以九天為單位,其中三九和四九是最冷的時候,數到九九八十一天後,基本上春天已經來臨,冬天就過去了。
好啦!我的內容就到這裡,喜歡我們文章的讀者朋友,記得點擊關注我們——艾伯史密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