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中一句比喻句被批庸俗,不宜出現在課本上,有無道理

2020-12-11 鴻鵠迎罡

文·段宏剛

作為我國現代文學史上的文學大家,朱自清(1898年——1948年)先生的文學創作,以散文上的成就最高,同時他還是一位實力派詩人,1919年「新文學運動」伊始,他最早是以詩人的身份走進文壇,用清新明快、婉轉綿長的詩歌,肩負起了新文學運動時期新詩探索的使命,把他看作是現代文學史上的主要拓荒者,毫不為過,他在文學史上的貢獻,理應受到尊重。

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在散文創作中,朱自清一方面能堅守詩人的本色,用一顆童心審視身邊的萬事萬物,同時,他還能把江南水鄉那種山明水秀、溫和細膩的地域文化融入到字裡行間,又能把自己的即時感悟捕捉進來,然後通過多樣化的修辭手法,以及細膩傳神的筆觸呈現出來,最終形成了娓娓道來、情景交融,極具有畫面感的散文特色。

朱自清雕像

品讀他的散文,完全是一大享受。如,《槳聲燈影裡的秦淮河》、《荷塘月色》、《背影》、《匆匆》等美文,是最能體現他的散文風格的名篇。他的散文被譽為「白話美術文的模範,具有工筆畫特質」,是再恰當不過的褒獎。

《荷塘月色》是一篇即興抒情感懷的散文,創作於1927年7月,大約1300餘字。

作者開門見山,第一句話就寫到:這幾天心裡頗不寧靜。交代了他去荷塘欣賞月色的緣由。緊接著,以白描的方式,描述了去荷塘的路上很安靜,而他的內心依然很躁動,突出了動與靜的對比。

從文章中段開始,作者以濃墨重彩來渲染眼睛看到的「荷塘月色」,通過一系列擬人化的比喻,以及大量疊字的運用,勾勒出了荷葉、荷花風姿卓越的秀美姿態,把讀者帶進了一個美不勝收的畫境。

《背影》插圖

讀者似乎能從這些傳神的文字描述中,聞到荷花的縷縷清香,看到荷葉的搖曳舒展,聽到池水的微波呢喃,觸到晚風的柔和清爽,瞬間滋生一種超脫煩惱,身臨其境在良辰美景的好心情,這就是這篇散文的成功之處。

然而,這樣一篇堪稱經典範本的散文,卻被不少作家、學者批評過,最有代表性的要數著名詩人余光中(1928年——2017年)先生的批評聲。

余光中曾在上世紀60年代寫過《論朱自清的散文》一文,給《荷塘月色》挑出了兩個毛病。

一是指出《荷塘月色》第四段堆砌的比喻句過多,比喻的不夠恰當,語言不夠精闢。

第四段如下:

荷花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嫋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裡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這時候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像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葉子本是肩並肩密密地挨著,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葉子底下是脈脈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見一些顏色;而葉子卻更見風致了。

二是指出這些比喻句淺顯直白,缺乏應有的含蓄美和凝練美。

很顯然,余光中先生犯了一個常識性錯誤,他用幾十年後的標準去衡量幾十年前的成果,分明是有失公平的。

《荷塘月色》寫於1927年,是在「新文化運動」發起之後不久寫的,余光中的評論文章整整比《荷塘月色》晚了30多年。

槳聲燈影裡的秦淮河

上世紀20年代的文學語言剛剛告別文言文不久,所有作家在文學創作中,都嘗試著運用白話文來寫作,對白話文的理解程度和寫作技巧肯定不夠高明,就像一個5歲的小孩,他正在成長的路上,力氣肯定比不過已經長大成人的25歲的小夥子。

朱自清依靠自己的文學天賦和寫作才華,寫出這樣的美文,已經超額完成了任務,怎麼能吹毛求疵地指責語言不夠精闢呢?

這200多字的段落裡,朱自清接連用了五個比喻。

將擺動的荷葉比作舞女的裙。

將荷葉之間點綴的白花相繼比作明珠、星星、出浴美人。

將荷塘上空的清香比作高樓上渺茫的歌聲。

將荷葉與荷花之間的顫動比作閃電。

將清風吹動荷葉的樣子比作一道碧綠的波痕。

荷花

朱自清採用了通感的方式,將視覺、聽覺、嗅覺、觸覺完美地融合到一起,寫得委婉含蓄,朦朧絕美,沒有比這些描述更恰當的語言了。

況且,朱自清深諳韻律的作用,通過大量疊字的運用,將韻律美和節奏美渲染得有聲有色,怎麼能說這些語言不夠凝練和含蓄呢?即使比起當代的散文語言,這段敘述同樣很有優勢,不可替代。

因此說,余光中先生的批評,是站不住腳的。

然而,目前對《荷塘月色》爭議最大的,就是第四段有這樣一句話:又如剛出浴的美人。

這句話本是比喻荷葉之間點綴著的白花,在晚風的吹拂下,若隱若現,婀娜多姿,羞答答的,宛如出浴的美人。

單純從文學修辭手法來看,這句比喻十分恰當,並沒有什麼不妥。

出浴美人

但不少家長看到這個比喻句後,心裡不自在了,認為這個比喻句庸俗不堪,會讓學生想入非非,影響到學生的心理健康,畢竟,現在的孩子相當早熟,想像力豐富,讀到這句話,難免產生歪心思。

以家長之心度小孩之腹,這是何等的齷齪。上梁不正下梁歪,孩子的天性是單純的,明明沒有想得那麼遠,一些家長就一驚一乍,想當然地替孩子去做主,這樣的家長能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嗎?

讓孩子們學習《荷塘月色》的目的,不僅僅是欣賞文章中優美的句子,更是通過舉一反三的方式,打破孩子們的固化思維,開啟孩子們的想像力和創造力,教導他們學習如何在散文中營造意境,熟練地駕馭文字凝注自己的人格理想,實現「文如其人」的大境界。

如果僅僅停留在表面做文章,對文字吹毛求疵,是學習的失敗,也是教育的失敗。

相關焦點

  •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有家長提議從課本中刪去,只因其中8個字!
    近期,有家長建議有關部門從課本中刪除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一文,引起了廣泛爭議。 於是,他通過對月下荷塘景色的描寫,抒發出自己尋求安寧卻不可得的複雜心境,從《荷塘月色》一文中可以看出朱自清心靈上的折射。
  • 余光中批判《荷塘月色》中的比喻「不健康」,專家:開篇就有貓膩
    余光中在《論朱自清的散文》一文中羅列了不少朱自清作品中的「敗筆」,其中,關於《荷塘月色》一文的批評尤其之多。例如朱自清在文章第三段中寫了一段獨處月下的個人感受,余光中就尖銳地指出這一段 「無論在文字上或思想上,都平庸無趣。裡面的道理,一般中學生都說得出來」。當然,余光中對這篇散文最大的批判主要集中在兩點:全文的比喻和女性意象的使用上。
  • 家長聯名建議刪除《荷塘月色》課文,只因朱自清用的這8字比喻?
    不過,近年來《荷塘月色》卻因為文中用到的比喻而備受爭議,今天說的有家長建議刪除《荷塘月色》課文一事也是因為「比喻不當」。比喻是一種常見修辭,歷史悠久,《詩經》中有「取譬不遠,昊天不忒」的描述,春秋時期的諸子百家已經擅長比喻,朱自清作為近代著名散文家,文壇上不可忽視的一個名字,他在文中用的比喻真有何不妥嗎?
  • 家長聯名建議課本刪除《荷塘月色》,只因朱自清用了這8個字
    提起《荷塘月色》,大家肯定會想到兩個版本,一個是中學課本中的課文,是朱自清的經典散文。另外就是鳳凰傳奇演唱的一首中國風歌曲,裡面的歌詞很有韻味。在廣場上聽到這樣的歌曲,會情不自禁的跳起廣場舞來。但我要講的不是這首歌曲。
  • 教學反思丨記《荷塘月色》教學中的一個隨機問題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春風微語,ID:chunfengweiyugzh】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記《荷塘月色》教學中的一個隨機問題講《荷塘月色》第5段時,我即興提出一個問題:「『峭楞楞如鬼一般』一句是否破壞了荷塘月色恬靜優美的境界?」
  • 《荷塘月色》字字珠璣,為何葉聖陶當初要修改部分內容才收入課本
    這種變化一方面體現有的經典文章被刪,換上了一些新的作品,比如嶽飛的《滿江紅》就被換成了鑑湖女俠的《滿江紅》;另一方面,則是同一篇文章收錄的內容也不太一樣,這一點體現在本期筆者要和大家說的《荷塘月色》上。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大家應該都是知道的,這篇散文一共1300多個字,是現代散文中絕對的精品。一提到這篇散文,筆者就會想到清華園裡那一汪清冷的荷塘和那個寧靜的夜晚。
  • 朱自清《荷塘月色》,對荷花的第3種比喻,為何讓很多家長不滿?
    《荷塘月色》在我們所學習的中學語文課本中,收錄了朱自清先生的諸多散文作品,比如說《春》、《背影》、《荷塘月色》等等,這些作品放在中學書本中,都是要求學生們進行全文背誦的,學生們在初次接觸朱自清先生的作品時,相信由於年紀較小很多情感還不能完全領會。
  • 專家建議《荷塘月色》從語文課本中刪除,只因這8個字「涉黃」!
    《背影》原本是初中八年級語文課本中的一篇文章,文中最讓人熟悉的一段話莫過於「我買幾個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朱自清看著父親為了購買橘子翻越鐵道時,肥胖而又努力的背影,頓時黯然泣下。整篇文章通過描寫一件極為平常的事,把父愛描述的非常細膩而真摯,而有些專家卻建議把此文從教材中刪除,只因為朱父的行為違反了交通規則。
  • 朱自清荷塘月色賞析及優秀教案
    高一課本裡,朱自清寫《荷塘月色》時,曾將點綴於荷葉之間的白花喻為「剛出浴的美人」,採蓮少女蕩舟出湖,原來不是「載歌載舞」,而是唱著豔歌去的,歌中唱道:妖童媛女,蕩舟心許……——這些輕度「涉黃」的細節曾一度被剪除。但現在課本中已恢復其原來內容。首先,說明作者的思緒變化:不靜到求靜到得靜到出靜,回歸現實,高於現實。
  • 《背影》違反交規,《荷塘月色》低俗,朱自清在課本中真到頭了?
    《背影》曾經是中學課本中的一篇文章,文中的父親去給孩子買橘子的場景很多人至今都記得。很多人依舊在玩這個梗:你站在這裡不要動,我去買幾個橘子。 在朱自清的筆下,父親那並不偉岸的身軀,突然都變得高大了起來。少時初學這篇課文的時候,其實並不是很能難理解朱自清文章中的感情。
  • 荷塘月色
    近日,用到一句「熱鬧是它們的,我什麼也沒有」的話,但寫完之後,一時卻想不起來它的出處了。於是,打開電腦搜索,才知道是朱自清先生《荷塘月色》裡面的話。乾脆找出文章重新仔細地看了一遍。《荷塘月色》是中學語文課本裡的文章,幾十年了,我看著看著,還依然能夠浮想起讀書時學這篇文章的一些情景來。我記得在學這篇課文之前,我沒有見過真正的荷花,當然知道「荷花」這個詞,或者說這種植物。但之前並不覺得它有什麼特別或者沒有什麼深的印象。學了這篇課文之後,當時真的很想一睹它的芳容。當我看到:「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
  • 《荷塘月色》都寫了什麼?為什麼受這麼多人喜愛?
    《荷塘月色》是現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代表作之一。自誕生以來,它向來膾炙人口,經常是中學課本中的必選篇目,被千人讀、萬人誦,廣為流傳。那麼,《荷塘月色》都寫了什麼?為什麼受這麼多人喜愛?一、遊覽荷塘的緣由(「心裡頗不寧靜」)「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生在俗世就難免被煩惱困擾。
  • 《荷塘月色》教學設計
    《荷塘月色》教學設計一、教學目標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學習作者所使用的比喻、擬人、通感等修辭及其表達效果。2.通過賞析重點語句,掌握作者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3.感受作者當時心境,體會其中的深層含義。
  • 《荷塘月色》中朱自清的不寧靜到底為哪般?
    朱自清的名篇《荷塘月色》選入語文課本很多年了,開篇的一句「這幾天心裡頗不寧靜」,引起讀者的猜測,先生到底因何不寧靜?①是時局動蕩在內心的投射?一定是的,1927年的中國風雲變幻,動蕩不安,很多文人在此時都無法獨善其身,時代的洪流裹挾著他們思考。
  • 《荷塘月色》圍繞疊詞的教學設計
    文中表達出來的情感是複雜的,由開篇的「不寧靜」,到走在荷塘小路上的「寂寞」,看到「荷塘月色」時的淡淡喜悅,情感是而矛盾中的淡淡哀愁,到文末的苦悶、孤獨以及無奈之情。《荷塘月色》在景物描寫上精雕細刻,細膩傳神:首先,朱自清先生把水乳交融、渾然一體的「荷塘月色」細分為「月色下的荷塘」與「荷塘上的月色」兩部分。文中的第四段,以月色為背景,重點描寫了荷葉與荷花。第五段,以荷塘為背景,重點描寫了月色的層次變化。
  • 有家長建議移除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只因裡面這8字,有理嗎?
    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嫋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裡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 ——朱自清《荷塘月色》 教科書式按照課程標準要求編寫的教學用書,它的目的是增進人們的知識和技能。
  • 《荷塘月色》中的熱鬧與冷靜
    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以細膩的筆觸向我們描繪了清華園清新美麗的月色荷香,技法之高超,情愫之細密,為讀者所嘆服。讀此文的人,多將「這幾天心裡頗不寧靜」作為本文的文眼,以此作為總抓手來品讀文本。《荷塘月色》裡展示給讀者的是「冷靜」,是「獨處」,怎麼個情形呢?「月亮漸漸地升高了,牆外馬路上孩子們的歡笑,已經聽不見了」,「這是一條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在這裡朱自清先生享受著無邊的荷香月色,在這個寧靜的世界,「一個人在這蒼茫的月下,什麼都可以想,什麼都可以不想,便覺是個自由的人。白天裡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說的話,現在都可不理」。
  •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爭議不斷,被指「涉黃」,只因其中8個字!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爭議不斷,被指「涉黃」,只因其中8個字!而除了「背影」之外,其實朱自清的另一篇「荷塘月色」也被編入教材之中,不過這篇「荷塘月色」卻產生了巨大的爭議,甚至有一部分家長要求將其移出教材,同樣是出自朱老先生之手,為什麼一篇引起人們的共鳴,而另一篇卻爭議不斷呢?
  • 《荷塘月色》教你如何積累英語詞彙?精讀+泛讀+堅持+輸出+總結~
    比如初一課本收錄的經典散文《荷塘月色》,開頭是這樣的:這幾天心裡頗不寧靜。今晚在院子裡坐著乘涼,忽然想起日日走過的荷塘,在這滿月的光裡,總該另有一番樣子吧。月亮漸漸地升高了,牆外馬路上孩子們的歡笑,已經聽不見了;妻在屋裡拍著閏兒,迷迷糊糊地哼著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帶上門出去。
  • 高中語文面試-《荷塘月色》試講稿
    我們一起來看看這篇《荷塘月色》(板書課題)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師:我們初中已經學過朱自清先生的作品《春》《背影》,大家應該很熟悉作者了,有沒有同學能夠再為大家介紹介紹朱自清先生。師:好的,我們一起來看看,老師這裡也總結了一份資料,(讀屏幕)朱自清原名朱自華,17歲就讀北大哲學系時自己改名「朱自清」,字佩弦,現代著名的散文家、詩人和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