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黃河幹流在「山東省」境內,為什麼經常會發生改道現象?

2021-01-12 地理沙龍號

黃河是我國的母親河,發源於青藏高原巴顏克拉山南麓,總體流向自西向東,在我國北方畫過了一個巨大的「幾」字形,最後在我國山東半島北側注入渤海。黃河之所以稱為「黃河」,主要是源於黃河黃色的河水,黃河河水中由於含沙量極大,在某些河段甚至一碗水中能有半碗沙子,高含沙量使得黃河河水泛黃渾濁。黃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黃河河水中的沙子主要來源於流經的黃土高原,黃河每年的輸沙量在16億噸左右。

黃河巨量的泥沙,在下遊地區由於流速減慢,泥沙沉積,從而塑造了華北平原和黃河三角洲,同樣是由於黃河的高含沙量,使得黃河下遊的河床由於泥沙沉積而不斷抬升,成為「地上河」。地上河作為「懸河」,不僅急難馴服容易發生洪澇災害,而且還使得黃河極易改道,一旦決堤,黃河水就會往地處流,很難再回到原先的河道中去了。在歷史上黃河改道時有發生,而且次數還不少,在北至海河流域,南抵淮河流域的廣闊範圍內,黃河閃展騰挪,進行著大範圍的改道。

我們從「黃河下遊河道變遷圖」來看,在西漢、東漢和北宋時期,黃河下遊河道自西南往東北流動,在山東以北注入渤海,河道位置在現今黃河河道以北,距離較近。在南宋、明代和清代時期,黃河下遊河道自西北往東南流動,在山東以南注入黃海,河道位置在現今黃河河道以南,距離較遠。看了這個圖,很多人可能會有疑問,為什麼黃河自西向東流動,一來到山東就會發生改道呢?

其實這個問題是很簡單的,黃河從潼關往下遊,河流流向從自北向南轉向自西向東流動,但是由於地形原因,黃河不可能一直向東注入海洋,其中最大的障礙就是位於山東的「山東丘陵」。山東丘陵是我國三大丘陵之一,是由古老的結晶巖組成的斷塊低山丘陵,從地質構造來看,屬於斷層中的地壘。山東丘陵包括泰山、魯山、沂山、蒙山和徂徠山等山脈,其中泰山主峰玉皇頂是最高山峰,海拔為1532米。由於山東丘陵的存在,黃河幹流到達山東時,只能選擇往北或者是往南流動,從而也就更容易發生改道現象了。

相關焦點

  • 歷史上黃河幹流在「山東省」境內,為什麼經常會發生改道現象?
    黃河是我國的母親河,發源於青藏高原巴顏克拉山南麓,總體流向自西向東,在我國北方畫過了一個巨大的「幾」字形,最後在我國山東半島北側注入渤海。黃河之所以稱為「黃河」,主要是源於黃河黃色的河水,黃河河水中由於含沙量極大,在某些河段甚至一碗水中能有半碗沙子,高含沙量使得黃河河水泛黃渾濁。
  • 趣看|歷史上黃河改道的幾個階段詳解
    關於黃河的記載,最早出現在《尚書》中,這一條最早被稱為「禹河」的河道在今天的河南省孟津縣,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歷史上也常常會發生黃河決口的現象。所以,民間也有「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這樣的說法,一個村子以前位於河水的東面,隨後也可能變到西岸去,所以有「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的說法。
  • 清朝黃河改道山東入海,以後還會改道江蘇嗎?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哺育了千千萬萬的華夏子孫,為華夏文明的興盛做出了不朽的貢獻。黃河並不是一直都像母親那樣溫柔,它一旦狂暴起來,濁浪滔天,令人不寒而慄。歷史上黃河決口、改道是出了名的頻繁。圖-黃河源頭據有關數據統計,在過去的幾千年中,黃河決口泛濫達1593次,較大的改道有26次,其中有六次是重大改道,對當時及後來的社會格局影響很大。前面五次重大改道時間比較久遠,最早一次的記載可追溯至春秋戰國時期,即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最近的一次黃河大改道是發生在清朝鹹豐五年,即公元1855年。
  • 黃河大規模改道,河南省與山東省,為何1000多萬人受災?
    在黃河的中上遊,幾乎沒有發生水患,水患主要集中在中下遊。具體來說,從河南省鄭州向東開始,黃河經常出現決口和改道。從東漢時期開始,黃河便開始不斷決口和改道。幾乎每隔幾十年,就會給中原各地百姓造成巨大的災難。歷史上很多次天災,都與黃河有關。在宋朝統治時期,黃河發生了一輪大規模改道,開始了奪淮入海。這一模式延續了800多年,從宋朝一直延續到了清朝統治的後期。
  • 清朝黃河改道山東入海,以後還會改道江蘇嗎?
    歷史上黃河決口、改道是出了名的頻繁。 前面五次重大改道時間比較久遠,最早一次的記載可追溯至春秋戰國時期,即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最近的一次黃河大改道是發生在清朝鹹豐五年,即公元1855年。
  • 黃河大規模改道,河南省與山東省,為何1000多萬人受災?
    在黃河的中上遊,幾乎沒有發生水患,水患主要集中在中下遊。具體來說,從河南省鄭州向東開始,黃河經常出現決口和改道。從東漢時期開始,黃河便開始不斷決口和改道。幾乎每隔幾十年,就會給中原各地百姓造成巨大的災難。歷史上很多次天災,都與黃河有關。在宋朝統治時期,黃河發生了一輪大規模改道,開始了奪淮入海。這一模式延續了800多年,從宋朝一直延續到了清朝統治的後期。
  • 東營境內的黃河:黃河是如何幾經改道最終從東營匯入大海的
    原標題:東營境內的黃河|黃河是如何幾經改道最終從東營匯入大海的「黃河從這裡入海,石油之城,生態之城,中國東營。」經常看中央一套的朋友對這一句宣傳語都不會陌生。
  • 《禹貢》黃河下遊河道走向及改道原因
    這二條河道自宿胥口北流走《水經注》的『宿胥故瀆』,至內黃會洹水,又北流走《漢志》的鄴東『故大河』,至曲周會漳水,又北流走《水經》漳水至今深縣南,二河相同。」(譚其驤:《西漢以前的黃河下遊河道》,《歷史地理》1981年創刊號)譚其驤考證出來的這條《禹貢》河道被載入《中國歷史地圖集》中,並被之後的大多數歷史學家、地理學家、考古學家、黃河水利學家廣泛引用。
  • 【話說運河】黃河改道了
    王景親自勘測地形,規劃堤線,率領數十萬人修建了從滎陽(今鄭州北)到千乘海口(今山東利津境內)長千餘裡的黃河大堤,自此以後近千年,黃河沒有大的改道。據統計,北宋167年黃河下遊決口165處,平均下來幾乎年年都有;大的改道6次,是黃河改道最頻繁的時期,超過歷史總數的1/5。黃河泥沙淤積嚴重,有特殊的地理位置、特殊的氣候特徵、特殊的黃土質地和頻繁的自然災害等自然原因,更是毀林開荒等人類不合理活動的結果。而宋代「以河代兵」的軍事政策更進一步加劇了黃河決口、改道。
  • 全球變暖導致黃河凌汛發生變化
    近五十年來,黃河下遊最早封河地點基本沒有變化,而最上開河地點近五十年來有明顯向黃河下遊地區轉移的趨勢。但近十來年卻略有向黃河下遊的上遊方向轉移的趨勢。  據了解,目前黃河已進入封凍期,山西省臨汾縣境內的黃河壺口瀑布已全面封凍,黃河內蒙古河段、包頭河段也已安全封河。2007年12月下旬,黃河下遊首次出現流凌,首凌日期較常年偏晚了15天。
  • 1855年黃河改道
    黃河在中國歷史上以「善淤、善決、善徙」而著稱,一向有「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之說。在1946年以前的數千年中,黃河發生較大的改道就有26次之多。其中清鹹豐五年(1855年)的黃河大改道是比較重要的一次,也是對山東影響最大的一次河道變遷。
  • 現在黃河還有可能改道嗎?如果可以選擇,黃河在哪裡入海最好?
    (從天津到蘇北,大半個華北平原曾經都是黃泛區)其中黃河最近的兩次大改道發生於南宋初年和清朝末年。南宋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為抵禦金兵南下,東京守將杜充在滑州掘開黃河大堤,黃河南下改道進入淮河。在此後的700多年時間裡,黃河大體都是在河南和江蘇境內泛濫,雖然偶有北上的勢頭,但是都被堵回來了。
  • 《禹貢》黃河下遊河道走向及改道原因
    這二條河道自宿胥口北流走《水經注》的『宿胥故瀆』,至內黃會洹水,又北流走《漢志》的鄴東『故大河』,至曲周會漳水,又北流走《水經》漳水至今深縣南,二河相同。」(譚其驤:《西漢以前的黃河下遊河道》,《歷史地理》1981年創刊號)譚其驤考證出來的這條《禹貢》河道被載入《中國歷史地圖集》中,並被之後的大多數歷史學家、地理學家、考古學家、黃河水利學家廣泛引用。
  • 為什麼黃河在1952年,改道流向了公海?現在終於知道了
    提到黃河,你們會想到什麼?含沙量巨大?黃河壺口的壯觀?還是黃河河道的多次變化?無論是上面哪一個回答,都是能代表黃河的。因為上面三點都是黃河現有的特點。黃河的含沙量是高居世界榜首的。黃河壺口的景觀,一直是黃河景點的重要組成部分。
  • 廢黃河與黃河改道
    當時隱隱約約知道黃河是在北方,洋河的這條廢黃河與書上說的黃河沒有關係吧。後來書讀多了,才知道這就是北邊那條黃河改道過來的。黃河歷史上究竟改了幾次道?下面轉發一篇文章(怕將來找不到這篇文章了)。 另外關於黃河,KFC以前還有些錯誤。原來以為黃河流入黃海(都有黃),近兩年才知道現在黃河入海口在渤海。
  • 文化山東|再解「黃河改道」
    元朝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10月,黃河在原武、陽武、開封等15處決口,主要形成3股,其中一股由中牟境內折而南流,經尉氏、鄢陵、扶溝等地,由穎水入淮;一股由開封境內折而南流,經通許、太康等地,由渦入淮,最後均入黃海,此次黃河決堤改道稱之為第五次大徙。
  • 黃河現在還有可能決堤麼?為什麼?
    黃河現在還有可能決堤麼?為什麼?感謝提問!眾所周知,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她世世代代地滋潤著大地、哺育著各族兒女,成為人類文明發展的搖籃。然而黃河由於多沙善淤,變遷無常,黃河常發生泛濫以至改道的嚴重災害,20世紀30年代末以前有歷史記載的2千多年中(公元前602年至1938年間),黃河下遊共發生決口泛濫1500多次、重要改道26次,每一次的泛濫乃至改道都給沿岸地區帶來深重的災難,故而我國自古以來就有一句話叫做「有河患,無江患」,這裡的「河」指的就是黃河。
  • 黃河的泥沙遲早會填平渤海,能不能將黃河改道解決這一問題?
    黃河是中國的第二大長河,雖然水量不大,但由於途徑黃土高原而攜帶了大量泥沙,因此黃河的造地能力絕對是世界第一。目前位於黃河入海口的東營市面積每年都在擴大,而接納黃河的渤海面積則每年都在減小,如此下去,渤海遲早會被黃河填平,這只是一個時間問題。
  • 「三易回河」:宋代政府為何屢次失敗,卻仍執著於讓黃河改道?
    中華文明已經流傳了千年之久了,而黃河作為中國的母親河也有千年的歷史了。在中國歷史上黃河的存在不僅造就了平原地貌,還給周邊的土地帶來了豐富的水資源,也是周圍糧食的主要產地。然而,黃河雖然給人類帶來了豐富的能源,但同時也帶來了不小的災害。很多時候,黃河會發生洪水,而人類所作出的反抗就是決口和改道。
  • 1855年黃河改道
    黃河在中國歷史上以「善淤、善決、善徙」而著稱,一向有「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之說。在1946年以前的數千年中,黃河發生較大的改道就有26次之多。其中清鹹豐五年(1855年)的黃河大改道是比較重要的一次,也是對山東影響最大的一次河道變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