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黃河改道山東入海,以後還會改道江蘇嗎?

2020-12-12 騰訊網

黃河,古稱河,與江、淮、濟並稱為四瀆,且黃河為四瀆之宗。黃河發源於青藏高原的巴顏喀拉山脈,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河南和山東等九省(自治區),在山東省東營市注入渤海,全長5464公裡。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哺育了千千萬萬的華夏子孫,為華夏文明的興盛做出了不朽的貢獻。黃河並不是一直都像母親那樣溫柔,它一旦狂暴起來,濁浪滔天,令人不寒而慄。歷史上黃河決口、改道是出了名的頻繁。

圖-黃河源頭

據有關數據統計,在過去的幾千年中,黃河決口泛濫達1593次,較大的改道有26次,其中有六次是重大改道,對當時及後來的社會格局影響很大。前面五次重大改道時間比較久遠,最早一次的記載可追溯至春秋戰國時期,即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最近的一次黃河大改道是發生在清朝鹹豐五年,即公元1855年。

今天我們來了解一下最近的這次黃河大改道為什麼會發生,以後黃河還會再改道嗎?在這次改道之前,黃河是從山東、安徽、江蘇交界地帶流過,奪淮河水道在江蘇省境內入黃海。鹹豐五年夏,黃河流域大範圍降特大暴雨,導致黃河水位短時間內暴漲,從開封蘭陽縣(今開封市蘭考縣)銅瓦廂決口北流,奪大清河後從山東利津縣入渤海。

1855年的這次黃河大改道造成嚴重的後果,山東多地受災損失慘重,洪水退去后土地沙化嚴重,很多農民因此破產,被迫走上艱辛的闖關東之路。除了大範圍突降暴雨這個最主要的因素外,造成這次黃河大改道原因還有多方面。

一、黃河下遊河道易淤塞

黃河中上遊河道兩邊大都有堅硬的山體束縛,水流湍急,泥沙不易淤積。而黃河下遊地區卻不同,是地勢平緩的平原地區,河水至此流速變慢,攜帶的巨量泥沙極易沉積,淤塞河道,不斷抬升河床,只有不斷地加高河堤來束縛河水。相對來說,這樣的河堤是極不穩定的,一旦水量過大,容易決堤。

圖-俯瞰黃河入海口

二、黃河治理工作不到位

清朝時期,對黃河的治理工作不夠重視,人力、財力、物力不到位,使得黃河隱患重重,決口頻繁。據有關數據統計,清朝時期平均每半年左右黃河就會發生一次決堤事件。這樣就陷入惡性循環,不停地補窟窿,只會使得河堤的牢固程度每況愈下,一旦遇到特大洪水,就只能聽天由命了。

圖-俯瞰黃河源頭一帶的姐妹湖

三、社會動蕩,統治者無精力治理黃河

清朝中後期,統治腐敗,社會矛盾激化。鹹豐皇帝剛即位,就爆發了太平天國運動。太平天國轟轟烈烈,太平軍所向披靡,把清軍揍得找不到北,甚至一度逼近京師(北京)。鹹豐帝被太平天國弄得焦頭爛額,自己的皇位都不一定能坐穩了,哪有心情和精力去管黃河的事,而且治理黃河花費巨大。

正是這次鹹豐黃河大改道,結束了持續數百年的黃河由淮入海的歷史,轉由山東入海,不過現在黃河並不是從利津縣-東營市河口區的黃河故道入海,入海口已轉至南邊的東營市墾利區。

現在大家一定有個疑問,以後黃河還會不會再改道從江蘇入海呢?儘管通過不斷地改善黃河水的主要「產沙區」---黃土高原的生態環境,修建水庫攔沙,加固河堤等途徑對黃河進行治理,黃河水的含沙量已大大降低。但是河床越來越高卻是不爭的事實,很多地方都成了地上懸河(如開封懸河),而河堤總不能一直往高加,因此有不少人認為黃河決堤或改道的風險一直都在。至於說假如某一天黃河真的又要改道,會不會還從江蘇入海呢?這個誰也不知道,只能說水往低處流。

相關焦點

  • 現在黃河還有可能改道嗎?如果可以選擇,黃河在哪裡入海最好?
    按照現在黃河的水量來看,黃河已經沒有改道的能力了,現在黃河的主要問題是斷流!自從有文字記錄以來,黃河曾決口泛濫達1593次,大規模改道26次。最北曾奪海河河道入海,最南曾奪淮河河道入海。(從天津到蘇北,大半個華北平原曾經都是黃泛區)其中黃河最近的兩次大改道發生於南宋初年和清朝末年。南宋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為抵禦金兵南下,東京守將杜充在滑州掘開黃河大堤,黃河南下改道進入淮河。
  • 渤海會不會被黃河泥沙填平,能否將黃河改道從江蘇入海?
    1942年黃河決堤,此後十年間黃河由江蘇注入黃海,到1952年才改為經山東流入渤海直至今日。那麼六十多年前的這次改道給北方帶來了什麼樣的影響,給南方又帶來了什麼樣的弊端呢?如果今天人為地將黃河改回經江蘇入海,會遇到什麼樣的阻力,付出多大的成本呢?
  • 文化山東|再解「黃河改道」
    和夏秋汛期相比,黃河溫順了不少,河面只有洪峰期的一半寬,岸邊曲曲折折的沙土線說明了曾經的水位之高。清初學者胡渭在《禹貢錐指》中提出黃河有「五大徙」,算上1855年銅瓦廂決口改道,共「六大徙」。1959年,黃河水利委員會統計,黃河決口泛濫總計有1500餘次,較大的改道有26次,影響巨大的改道有6次,所涉地區有河南、河北、山東、安徽、江蘇五省。
  • 觀瀾|黃河大改道,給山東帶來怎樣的影響?
    清初學者胡渭在《禹貢錐指》中提出黃河有「五大徙」,算上1855年銅瓦廂決口改道,共「六大徙」。1959年,黃河水利委員會統計,黃河決口泛濫總計有1500餘次,較大的改道有26次,影響巨大的改道有6次,所涉地區有河南、河北、山東、安徽、江蘇五省。
  • 黃河大規模改道,河南省與山東省,為何1000多萬人受災?
    說起黃河,相信北方各省的朋友都非常熟悉。對於黃河,河南、山東等幾個省的人們都是又恨又怕,因為在歷史的長河中,黃河曾經屢屢決口和改道,造成了巨大的損失。例如1938年的黃河決口,總計波及了河南、山東、安徽、江蘇等好幾個省份。今天,我們聊聊清朝鹹豐皇帝在位時期,黃河大規模改道的問題。
  • 1855年黃河改道
    黃河在中國歷史上以「善淤、善決、善徙」而著稱,一向有「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之說。在1946年以前的數千年中,黃河發生較大的改道就有26次之多。其中清鹹豐五年(1855年)的黃河大改道是比較重要的一次,也是對山東影響最大的一次河道變遷。
  • 黃河下遊解放後三次改道(圖)
    目前的黃河故道。    150多年前,黃河棄徐淮故道北徙,從山東利津入海,從此以後,在廣袤的河口地區,黃河來回遊蕩,至今已經九易其道。到解放後,經過三次人工改道,「三年兩決口、十年一改道」的黃河入海探路的腳步才被人類所控制。
  • 黃河改道(知乎推薦)
    -故事一:黃河禹道。黃河原本就是奪淮入海,通過蘇北平原,在公元前2000年突然改道華北,在天津七裏海入海。這個時候就出現了中國人最偉大的歷史事件----大禹治水。這條河道也叫禹道,直到戰國才逐漸斷流。但是在戰國時期,黃河邊的齊國和對面的趙、魏國兩國競相加高黃河大堤,黃河在河道內迅速淤積後形成了地上河,迄今為止開封(歷史上又叫大梁)城比黃河河底還要低20米,開封城下20米是大梁城的遺址。公元前605年,周定王五年,黃河再次改道,從宿胥口決口,奪漳河入海。公元前132年,漢武帝元光三年黃河在今河南濮陽西南瓠子決口,再次向南擺動,決水東南經巨野澤,由泗水入淮河。
  • 為什麼黃河在1952年,改道流向了公海?現在終於知道了
    提到黃河,你們會想到什麼?含沙量巨大?黃河壺口的壯觀?還是黃河河道的多次變化?無論是上面哪一個回答,都是能代表黃河的。因為上面三點都是黃河現有的特點。黃河的含沙量是高居世界榜首的。黃河壺口的景觀,一直是黃河景點的重要組成部分。
  • 古代黃河影響最大的六次改道,其中一次決口致1200多萬人受災
    從有史冊記載的黃河決口泛濫約有1593次,較大改道26次,常被提到的重大改道有6-7次,1938年的黃河奪淮,更是造成豫東、皖北和蘇北大片土地被淹沒,受災人口1250萬,死亡89萬。黃河決口泛濫成災,深受災害的仍是百姓,因此,古代王朝對於治理黃河可謂高度重視,甚至專門設置有河道總督的高官治理水患災害。那麼,你知道這條被稱為中華文化的搖籃和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到底有什麼故事嗎?歷史上她有幾次河道變遷?
  • 《禹貢》黃河下遊河道走向及改道原因
    根據文獻記載,黃河下遊故道大致經今滑縣東、濮陽縣西南、清豐西北、南樂西北,再經河北大名東,山東冠縣,過河北館陶後,經山東臨清,高唐、平原南、德州市東,至河北吳橋西北流向東北,經東光、南皮至滄州折向東,在黃驊西南入海。雖然今天故道兩岸黃河多次泛濫的淤沙很厚,但早期遺址仍頻頻發現。在黃河東岸河南境內,滑縣發現有田莊、王莊遺址;濮陽縣有文寨、齊勸、西子岸遺址;濮陽市區有馬莊、戚城、蒯聵臺遺址等。
  • 東營境內的黃河:黃河是如何幾經改道最終從東營匯入大海的
    原標題:東營境內的黃河|黃河是如何幾經改道最終從東營匯入大海的「黃河從這裡入海,石油之城,生態之城,中國東營。」經常看中央一套的朋友對這一句宣傳語都不會陌生。
  • 黃河下遊遷徙改道原因新解
    近代有關黃河下遊河道的問題研究步入科學軌道,對黃河下遊遷徙改道基本原因的討論,歸納起來就是多泥沙的淤積和基底構造的活動。不久前任美鍔先生引用美籍華人梁恩左的認識,提出黃河下遊北流河道的演化與史前的大地震災害有關,認為是遠古時代一次強烈的地震促使黃河改道北流。
  • 河流改道是大自然最無情的嘲諷!
    孟津北面的黃河,衛星圖中可見小浪底水庫強大的調蓄能力黃河下遊較大改道的次數,一般歷史書上都說是6次,實際歷史上大小改道不計其數。6次改道(黃河六徒)之說只是源於清朝康熙時胡渭所著《禹貢錐指》一書的說法。
  • 黃河在歷史上共經歷了多少次重大決口改道,造成了哪些危害?
    平原、滄州等地於黃驊入海。第三次重大改道到兩宋時期,黃河下遊長時間沒有治理,又逐漸淤積,在公元1048年,也就是宋仁宗慶曆八年,黃河在澶州(今河南濮陽西南)商胡埽決口,改道北流,在今天津東南入海。第四次重大改道北宋末期,金朝南下,北宋經歷了靖康之恥,中央政府南遷,為抵抗金朝的攻勢,公元1128年,宋軍在李固陵決河,以水為兵,而黃河在決口後則南下往豫東北、魯西南,經由泗水進入淮河,經淮河入海。
  • 東營境內的黃河|流路改道、修建大型工程 黃河河口這樣治理
    如今,黃河安瀾入海,並逐漸變得清澈,美麗的黃河入海口也成為了很多攝影愛好者和遊客關注的地方。他們從全國各地慕名前來欣賞黃河的入海處,同時也被美景所震撼。小街減凌溢洪堰小口子裁彎改道1951年凌汛王莊決口後,為解決利津窄河道凌洪威脅,經水利部、山東省人民政府、黃委會、山東河務局查勘研究,決定在利津小街(今墾利)修建減凌溢洪堰。
  • 黃河的泥沙遲早會填平渤海,能不能將黃河改道解決這一問題?
    而再往前推個幾十萬年,山東就是一個島,河南、河北、天津、安徽、江蘇、上海等地全部都在海底下,這些地區都是黃河和長江堆出來的。如今黃河的入海口在渤海,而作為一個內陸湖,渤海的面積是比較小的,被黃河填平只是時間問題。
  • 讀圖|10秒帶你看盡40年間黃河入海口的兩次人工改道
    讀圖|10秒帶你看盡40年間黃河入海口的兩次人工改道 澎湃新聞記者 王燦 2017-06-15 18:12 來源:澎湃新聞
  • 你知道江蘇「廢黃河」的由來嗎?這背後還有一段心酸的歷史往事
    提起黃河大家都知道,那麼「廢黃河」呢?可能很多人都回答不上來了,其實,廢黃河在江蘇境內,流經淮安、徐州等地。「廢黃河」原先是古淮河,為什麼如今卻被「更名改姓」了呢?要想知其原因,還要追溯到古代之時的黃河大改道!
  • 黃河泥沙堵住淮河出海口,淮河怎麼入海?
    淮河,古稱淮水,是我國七大水系之一,發源於河南省南陽市桐柏縣桐柏山,流經河南、安徽、江蘇三省,全長約1000公裡。從源頭至信陽市淮濱縣洪河口以上為淮河上遊,長360公裡。洪河口以下至洪澤湖出口中渡為淮河中遊,長490公裡。中渡以下至三江營(江蘇揚州市江都區東南大江北岸)為淮河下遊,長150公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