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古稱河,與江、淮、濟並稱為四瀆,且黃河為四瀆之宗。黃河發源於青藏高原的巴顏喀拉山脈,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河南和山東等九省(自治區),在山東省東營市注入渤海,全長5464公裡。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哺育了千千萬萬的華夏子孫,為華夏文明的興盛做出了不朽的貢獻。黃河並不是一直都像母親那樣溫柔,它一旦狂暴起來,濁浪滔天,令人不寒而慄。歷史上黃河決口、改道是出了名的頻繁。
圖-黃河源頭
據有關數據統計,在過去的幾千年中,黃河決口泛濫達1593次,較大的改道有26次,其中有六次是重大改道,對當時及後來的社會格局影響很大。前面五次重大改道時間比較久遠,最早一次的記載可追溯至春秋戰國時期,即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最近的一次黃河大改道是發生在清朝鹹豐五年,即公元1855年。
今天我們來了解一下最近的這次黃河大改道為什麼會發生,以後黃河還會再改道嗎?在這次改道之前,黃河是從山東、安徽、江蘇交界地帶流過,奪淮河水道在江蘇省境內入黃海。鹹豐五年夏,黃河流域大範圍降特大暴雨,導致黃河水位短時間內暴漲,從開封蘭陽縣(今開封市蘭考縣)銅瓦廂決口北流,奪大清河後從山東利津縣入渤海。
1855年的這次黃河大改道造成嚴重的後果,山東多地受災損失慘重,洪水退去后土地沙化嚴重,很多農民因此破產,被迫走上艱辛的闖關東之路。除了大範圍突降暴雨這個最主要的因素外,造成這次黃河大改道原因還有多方面。
一、黃河下遊河道易淤塞
黃河中上遊河道兩邊大都有堅硬的山體束縛,水流湍急,泥沙不易淤積。而黃河下遊地區卻不同,是地勢平緩的平原地區,河水至此流速變慢,攜帶的巨量泥沙極易沉積,淤塞河道,不斷抬升河床,只有不斷地加高河堤來束縛河水。相對來說,這樣的河堤是極不穩定的,一旦水量過大,容易決堤。
圖-俯瞰黃河入海口
二、黃河治理工作不到位
清朝時期,對黃河的治理工作不夠重視,人力、財力、物力不到位,使得黃河隱患重重,決口頻繁。據有關數據統計,清朝時期平均每半年左右黃河就會發生一次決堤事件。這樣就陷入惡性循環,不停地補窟窿,只會使得河堤的牢固程度每況愈下,一旦遇到特大洪水,就只能聽天由命了。
圖-俯瞰黃河源頭一帶的姐妹湖
三、社會動蕩,統治者無精力治理黃河
清朝中後期,統治腐敗,社會矛盾激化。鹹豐皇帝剛即位,就爆發了太平天國運動。太平天國轟轟烈烈,太平軍所向披靡,把清軍揍得找不到北,甚至一度逼近京師(北京)。鹹豐帝被太平天國弄得焦頭爛額,自己的皇位都不一定能坐穩了,哪有心情和精力去管黃河的事,而且治理黃河花費巨大。
正是這次鹹豐黃河大改道,結束了持續數百年的黃河由淮入海的歷史,轉由山東入海,不過現在黃河並不是從利津縣-東營市河口區的黃河故道入海,入海口已轉至南邊的東營市墾利區。
現在大家一定有個疑問,以後黃河還會不會再改道從江蘇入海呢?儘管通過不斷地改善黃河水的主要「產沙區」---黃土高原的生態環境,修建水庫攔沙,加固河堤等途徑對黃河進行治理,黃河水的含沙量已大大降低。但是河床越來越高卻是不爭的事實,很多地方都成了地上懸河(如開封懸河),而河堤總不能一直往高加,因此有不少人認為黃河決堤或改道的風險一直都在。至於說假如某一天黃河真的又要改道,會不會還從江蘇入海呢?這個誰也不知道,只能說水往低處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