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大規模改道,河南省與山東省,為何1000多萬人受災?

2020-12-25 轉瞬間落日殘煙

說起黃河,相信北方各省的朋友都非常熟悉。對於黃河,河南、山東等幾個省的人們都是又恨又怕,因為在歷史的長河中,黃河曾經屢屢決口和改道,造成了巨大的損失。例如1938年的黃河決口,總計波及了河南、山東、安徽、江蘇等好幾個省份。今天,我們聊聊清朝鹹豐皇帝在位時期,黃河大規模改道的問題。這次黃河大規模改道,涉及了好幾個省份,總計1000多萬百姓受災。今天,我們聊聊黃河改道的原因和結果。

黃河是我國第二大河流,長度僅次於長江,從我國的西部穿越中部,抵達東部以後,最終流入了大海。在夏商周三朝,由於治理河道的水平有限,百姓們經常躲避水患而搬遷。但是隨著科技的發展,到了秦漢時期,我國已經開始治理各地的河流。但黃河的治理難度太大,因為黃河水流湍急。在黃河的中上遊,幾乎沒有發生水患,水患主要集中在中下遊。具體來說,從河南省鄭州向東開始,黃河經常出現決口和改道。從東漢時期開始,黃河便開始不斷決口和改道。幾乎每隔幾十年,就會給中原各地百姓造成巨大的災難。

歷史上很多次天災,都與黃河有關。在宋朝統治時期,黃河發生了一輪大規模改道,開始了奪淮入海。這一模式延續了800多年,從宋朝一直延續到了清朝統治的後期。由於治理黃河的難度很大,在明清統治時期,朝廷專門建立了河道總督,河道總督負責治理淮河、黃河等一系列的河流。由於黃河的複雜性,對朝廷的漕運造成了很大的影響。在影視劇《雍正王朝》中,開篇就是黃河發大水,對江淮造成了巨大的影響。

在清朝統治的後期,幾乎各方面都在與清朝作對,尤其是鹹豐皇帝在位時期。鹹豐皇帝在位的第一年,清朝的西南部爆發了太平天國起義。這次起義的規模起初並不大,但在兩年多時間裡,太平天國東奔西突,最終攻下了東南地區的中心城市南京。1853年,太平天國開始與清朝分庭抗禮,這讓清朝非常頭疼。時間進入1855年,河南、陝西、山東、安徽等省份,出現了暴雨或者大暴雨。由於雨量非常大,再加上河道年久失修,洩洪水平有限。

黃河水位開始暴漲,面對這一危急情況,河道總督立刻向鹹豐皇帝上奏:「臣在河北道任數年,從未見水勢如此漲異,亦未見下瀉如此之速,目睹萬分危機情形,心膽俱裂。」但是,鹹豐皇帝的身體並不好,經常需要休養。此外,清朝主要的精力在於對付太平天國,根本沒有能力和時間治理黃河。1855年8月,黃河開始大規模改道,滾滾黃河水向東北方向流去,最終奪大清河的河道,流入了渤海。請注意,這一次黃河改道波及了河南、山東、安徽、江蘇等省份。

黃河改道以後,淹沒了大量的村莊和農田,造成了大量的人口和牲畜死亡。其中,山東省受災最重。當時,有一位山東籍的文人記錄了黃河改道之後的慘狀:「黃水源源不絕,前漲未消,續漲驟至,村落被衝,瞬成澤國,極目所至浩淼無涯;災民皆散處山麓高原,搭蓋窩棚,暫為棲止;濟南、武定兩府如歷城、章丘等州縣多陷巨浸之中,人口死者不可勝計。」再加上河南、安徽、江蘇等地受災的百姓,總計有1000多萬人受災。黃河改道以後,這場災難並沒有完全結束。因為清朝沒有精力填充河道,進一步加固河堤。

1856年,英法兩國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已經在東南地區站穩腳跟的太平天國政權,開始第二次西徵,攻克了湖北省會武昌。在中原地區,爆發了規模巨大的捻軍。黃河改道以後,很多百姓為了生活,開始加入捻軍。用搖搖欲墜形容清朝的統治並不不過,此時的清朝面臨一系列的危機。在這樣的情況下,清朝基本上仍由黃河繼續決口和泛濫,只有各地州縣進行了一些小工程。

進入19世紀60年代以後,原本瀕臨滅亡的清朝起死回生,消滅了心腹大患太平天國以後,又平定了中原地區的捻軍。隨後,清朝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開始了著名的洋務運動。由於這一系列的情況緩和,清朝出現了所謂的「同治中興。」清朝開始騰出手來治理黃河,這一過程非常緩慢。從1855年,黃河改道、決口開始,22年以後,也就是到了1877年,清朝才攤平了黃河原來的舊河道,同時鞏固了黃河大堤。

當時,年輕的同治皇帝已經去世,光緒皇帝已經在位3年了。這次黃河改道除了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安徽、河南、江蘇、山東等地受災之外。還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歷史進程的發展。黃河大規模改道以後,直接影響了京杭大運河的航道,原來的漕運模式已經無法使用。清朝不得不採用漕糧海運,原本十分紅火的京杭大運河逐步蕭條了。第二,黃河改道以後,遠離了安徽和江蘇兩省,兩省不再遭受水患的困擾,經濟得到了迅速的恢復。

1855年的黃河改道,總計造成了四省1000多萬人受災,經濟損失嚴重。在很大的程度上,又改變了歷史的發展。其實,中國歷史上,很多歷史事件都與黃河有關。例如元朝末期的民謠「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在抗日戰爭時期,為了阻擋日本軍隊的推進,1938年,黃河被人為炸開,計劃為「以水代兵。」但黃河決口以後,卻淹沒了河南、安徽、江蘇的大片地區,甚至倒灌洪澤湖,造成了大片的黃泛區。關於黃河的歷史故事還有很多,作者在以後的文章中,和大家慢慢聊。

相關焦點

  • 山東與河南的區劃調整,山東省2個縣,為何劃入了河南省?
    內部行政區劃調整的同時,山東省與周邊的河北省、河南省出現了行政區劃調整,例如在60年代,山東省的兩個縣劃入了河南省,但是留下了一塊很大的飛地。今天,我們就聊聊河南省與山東省之間的行政區劃調整。
  • 1855年黃河改道
    黃河在中國歷史上以「善淤、善決、善徙」而著稱,一向有「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之說。在1946年以前的數千年中,黃河發生較大的改道就有26次之多。其中清鹹豐五年(1855年)的黃河大改道是比較重要的一次,也是對山東影響最大的一次河道變遷。
  • 古代黃河影響最大的六次改道,其中一次決口致1200多萬人受災
    從有史冊記載的黃河決口泛濫約有1593次,較大改道26次,常被提到的重大改道有6-7次,1938年的黃河奪淮,更是造成豫東、皖北和蘇北大片土地被淹沒,受災人口1250萬,死亡89萬。黃河決口泛濫成災,深受災害的仍是百姓,因此,古代王朝對於治理黃河可謂高度重視,甚至專門設置有河道總督的高官治理水患災害。那麼,你知道這條被稱為中華文化的搖籃和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到底有什麼故事嗎?歷史上她有幾次河道變遷?
  • 清朝黃河改道山東入海,以後還會改道江蘇嗎?
    黃河,古稱河,與江、淮、濟並稱為四瀆,且黃河為四瀆之宗。黃河發源於青藏高原的巴顏喀拉山脈,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河南和山東等九省(自治區),在山東省東營市注入渤海,全長5464公裡。
  • 1942年,河南省大饑荒時期,婦女們的生路到底有多艱難?
    那麼,在40年代的初期,河南省到底出現了哪些問題。在1942年,河南省大饑荒時期,婦女們的出路到底有多艱難?今天,作者和大家聊聊前人的艱辛生活。河南省位於我國中部地區,屬於人口大省、糧食大省。在古代歷史上,河南省與山東省就是我國人口最多的省份之一。但由於各種歷史原因,從清朝統治的後期開始,河南省遭遇了一系列的天災人禍,百姓們的生活只能用一個「苦」字形容。
  • 盛世黃河行:你知道為何近些年不再聽聞黃河決口嗎?
    黃河縱穿中華上下五千年,從古至今黃河一直以來備受人們的關注,俗話說「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這說明黃河經常會發生決口以及改道 的情況,早些年我們還小的時候還能經常聽大人說黃河哪哪有決口發大水了,但是你知道為何近些年不再聽聞黃河決口了嗎?
  • 為阻日軍,蔣介石扒開黃河花園口,1250萬人受災,武漢仍沒保住!
    為阻日軍,蔣介石扒開黃河花園口,1250萬人受災,武漢仍沒保住!最近這段時間,我國南方洪水肆虐,百姓房屋被淹,田地被毀,由於地理原因,我國的水災主要發生在南方,而今天這篇文我要講的卻是河南遭受的一次水災,一次非自然的水災。
  • 文化山東|再解「黃河改道」
    和夏秋汛期相比,黃河溫順了不少,河面只有洪峰期的一半寬,岸邊曲曲折折的沙土線說明了曾經的水位之高。清初學者胡渭在《禹貢錐指》中提出黃河有「五大徙」,算上1855年銅瓦廂決口改道,共「六大徙」。1959年,黃河水利委員會統計,黃河決口泛濫總計有1500餘次,較大的改道有26次,影響巨大的改道有6次,所涉地區有河南、河北、山東、安徽、江蘇五省。
  • 1938年國民黨炸花園口黃河大堤 死亡89萬人
    6月9日,為阻止日軍西進,蔣介石採取「以水代兵」的辦法,下令扒開位於中國河南省鄭州市區北郊17公裡處的黃河南岸的渡口——花園口,造成人為的黃河決堤改道,形成大片的黃泛區,史稱花園口決堤。關於這一事件,至今於史學界仍存在廣泛爭議。
  • 河南省面積最小的地級市,60年內,市區為何搬遷了3次?
    在昨天的文章中,作者和大家聊了河南省安陽市下轄的安陽縣沒有縣城的問題。今天,我們聊聊安陽市的鄰居鶴壁市,鶴壁市是河南省境內面積最小的地級市,僅僅下轄了2個縣和3個區。作為一個城市的核心區,市區一旦確立基本上不會變動,因為市區如果發生了大規模的變動,就會出現很多複雜的問題。
  • 東營境內的黃河|流路改道、修建大型工程 黃河河口這樣治理
    小街減凌溢洪堰小口子裁彎改道1951年凌汛王莊決口後,為解決利津窄河道凌洪威脅,經水利部、山東省人民政府、黃委會、山東河務局查勘研究,決定在利津小街(今墾利)修建減凌溢洪堰。溢洪區開挖引河一道,自小街至寧海以下,長17公裡,底寬7.5米,接黃河故道入海。引河右岸南順堤自小街至墾利縣門金章屋子西北止,長35.2公裡,高4米。左岸順堤自小街至馮家屋子利用黃河大堤,馮家屋子至墾利縣人字局築新堤,長15.7公裡,高4米。溢洪河流域面積150平方公裡,區內村莊51個,人口1.4萬人,各村修築圍莊堰。1951年10月5日,工程全面開工。
  • 山東省境內曾經有20萬土匪,2年時間內,如何被完全剿滅?
    今天,我們聊聊山東省的土匪。因為在近現代歷史上,山東省滋生了將近20萬土匪,屬於土匪數量比較多的省份之一。從40年代末期到50年代初期,兩年多的時間裡,將近20萬土匪被撤銷剿滅。那麼,當時如何做到了這一點呢?首先,我們需要聊聊出現土匪的原因。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凡是國家安寧的太平盛世,很少出現土匪武裝。
  • 觀瀾|黃河大改道,給山東帶來怎樣的影響?
    清初學者胡渭在《禹貢錐指》中提出黃河有「五大徙」,算上1855年銅瓦廂決口改道,共「六大徙」。1959年,黃河水利委員會統計,黃河決口泛濫總計有1500餘次,較大的改道有26次,影響巨大的改道有6次,所涉地區有河南、河北、山東、安徽、江蘇五省。
  • 為何歷史上消失的縣,山東省大部分位於西部,河南省卻集中在中部
    在1958年的時候,山東省西部裁撤、合併了大量的古縣,如博平、清平、恩縣、觀城、朝城、堂邑、濮州等等。山東省消失的縣其實不只是在山東省,在河南省也消失了很多古縣,比如陳留、蘭封、廣武、考城、陝縣、洧川、閿鄉、原武、陽武等等。
  • 現在黃河還有可能改道嗎?如果可以選擇,黃河在哪裡入海最好?
    按照現在黃河的水量來看,黃河已經沒有改道的能力了,現在黃河的主要問題是斷流!自從有文字記錄以來,黃河曾決口泛濫達1593次,大規模改道26次。最北曾奪海河河道入海,最南曾奪淮河河道入海。(從天津到蘇北,大半個華北平原曾經都是黃泛區)其中黃河最近的兩次大改道發生於南宋初年和清朝末年。南宋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為抵禦金兵南下,東京守將杜充在滑州掘開黃河大堤,黃河南下改道進入淮河。
  • 黃河因為水黃才叫黃河,為何現在水開始變清了?
    他發現黃河自從河南省開封市以下的河段才略泛黃色,但和之前的「黃」相比淡了很多。自河南省鄭州市的桃花峪以上至內蒙古託克託這1000多公裡長的河段,基本上是很清澈的。上遊更不用說了,黃河上遊和「黃」字幾乎不沾邊,尤其是源頭的青海段,你站在黃河上遊的岸邊,很難把這條清澈的河流和那條黃滾滾的大河聯繫在一起。黃河自託克託以下呈南北方向流淌,是山西省和陝西省的界河,這條河段公認是比較「黃」,但這已是老黃曆了。
  • 黃河下遊遷徙改道原因新解
    黃河治水和遷徙等問題的爭論自古就有。黃河水利史的研究表明,周定王5年(公元前602年)是史載比較準確的第一次黃河大改道,造就了著名的禹貢河。而後歷經多年的築堤和治理,一直到東漢年間黃河河道才日趨穩定。北宋年間黃河水患再次大規模發生,河道變遷劇烈,決、溢、徙超過了以往。
  • 歷史上黃河幹流在「山東省」境內,為什麼經常會發生改道現象?
    黃河是我國的母親河,發源於青藏高原巴顏克拉山南麓,總體流向自西向東,在我國北方畫過了一個巨大的「幾」字形,最後在我國山東半島北側注入渤海。黃河之所以稱為「黃河」,主要是源於黃河黃色的河水,黃河河水中由於含沙量極大,在某些河段甚至一碗水中能有半碗沙子,高含沙量使得黃河河水泛黃渾濁。
  • 河南省最北部的一個縣,地位重要,為何沒有自己的縣城?
    那麼,為何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今天,我們就聊聊這個問題。首先,我們聊聊河南省行政區劃的形成。13世紀,元朝崛起以後,先後消滅了西夏國、西遼國、大金國、吐蕃、大理國、南宋王朝等一系列的政權,建立了一個疆域遼闊的帝國。由於管轄區面積遼闊,唐宋時期推行了州縣兩級行政區劃不再符合元朝的管理需要。
  • 《禹貢》黃河下遊河道走向及改道原因
    (譚其驤:《西漢以前的黃河下遊河道》,《歷史地理》1981年創刊號)譚其驤考證出來的這條《禹貢》河道被載入《中國歷史地圖集》中,並被之後的大多數歷史學家、地理學家、考古學家、黃河水利學家廣泛引用。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國家大型工程建設以及大規模的城鄉基本建設相繼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