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黃河,相信北方各省的朋友都非常熟悉。對於黃河,河南、山東等幾個省的人們都是又恨又怕,因為在歷史的長河中,黃河曾經屢屢決口和改道,造成了巨大的損失。例如1938年的黃河決口,總計波及了河南、山東、安徽、江蘇等好幾個省份。今天,我們聊聊清朝鹹豐皇帝在位時期,黃河大規模改道的問題。這次黃河大規模改道,涉及了好幾個省份,總計1000多萬百姓受災。今天,我們聊聊黃河改道的原因和結果。
黃河是我國第二大河流,長度僅次於長江,從我國的西部穿越中部,抵達東部以後,最終流入了大海。在夏商周三朝,由於治理河道的水平有限,百姓們經常躲避水患而搬遷。但是隨著科技的發展,到了秦漢時期,我國已經開始治理各地的河流。但黃河的治理難度太大,因為黃河水流湍急。在黃河的中上遊,幾乎沒有發生水患,水患主要集中在中下遊。具體來說,從河南省鄭州向東開始,黃河經常出現決口和改道。從東漢時期開始,黃河便開始不斷決口和改道。幾乎每隔幾十年,就會給中原各地百姓造成巨大的災難。
歷史上很多次天災,都與黃河有關。在宋朝統治時期,黃河發生了一輪大規模改道,開始了奪淮入海。這一模式延續了800多年,從宋朝一直延續到了清朝統治的後期。由於治理黃河的難度很大,在明清統治時期,朝廷專門建立了河道總督,河道總督負責治理淮河、黃河等一系列的河流。由於黃河的複雜性,對朝廷的漕運造成了很大的影響。在影視劇《雍正王朝》中,開篇就是黃河發大水,對江淮造成了巨大的影響。
在清朝統治的後期,幾乎各方面都在與清朝作對,尤其是鹹豐皇帝在位時期。鹹豐皇帝在位的第一年,清朝的西南部爆發了太平天國起義。這次起義的規模起初並不大,但在兩年多時間裡,太平天國東奔西突,最終攻下了東南地區的中心城市南京。1853年,太平天國開始與清朝分庭抗禮,這讓清朝非常頭疼。時間進入1855年,河南、陝西、山東、安徽等省份,出現了暴雨或者大暴雨。由於雨量非常大,再加上河道年久失修,洩洪水平有限。
黃河水位開始暴漲,面對這一危急情況,河道總督立刻向鹹豐皇帝上奏:「臣在河北道任數年,從未見水勢如此漲異,亦未見下瀉如此之速,目睹萬分危機情形,心膽俱裂。」但是,鹹豐皇帝的身體並不好,經常需要休養。此外,清朝主要的精力在於對付太平天國,根本沒有能力和時間治理黃河。1855年8月,黃河開始大規模改道,滾滾黃河水向東北方向流去,最終奪大清河的河道,流入了渤海。請注意,這一次黃河改道波及了河南、山東、安徽、江蘇等省份。
黃河改道以後,淹沒了大量的村莊和農田,造成了大量的人口和牲畜死亡。其中,山東省受災最重。當時,有一位山東籍的文人記錄了黃河改道之後的慘狀:「黃水源源不絕,前漲未消,續漲驟至,村落被衝,瞬成澤國,極目所至浩淼無涯;災民皆散處山麓高原,搭蓋窩棚,暫為棲止;濟南、武定兩府如歷城、章丘等州縣多陷巨浸之中,人口死者不可勝計。」再加上河南、安徽、江蘇等地受災的百姓,總計有1000多萬人受災。黃河改道以後,這場災難並沒有完全結束。因為清朝沒有精力填充河道,進一步加固河堤。
1856年,英法兩國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已經在東南地區站穩腳跟的太平天國政權,開始第二次西徵,攻克了湖北省會武昌。在中原地區,爆發了規模巨大的捻軍。黃河改道以後,很多百姓為了生活,開始加入捻軍。用搖搖欲墜形容清朝的統治並不不過,此時的清朝面臨一系列的危機。在這樣的情況下,清朝基本上仍由黃河繼續決口和泛濫,只有各地州縣進行了一些小工程。
進入19世紀60年代以後,原本瀕臨滅亡的清朝起死回生,消滅了心腹大患太平天國以後,又平定了中原地區的捻軍。隨後,清朝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開始了著名的洋務運動。由於這一系列的情況緩和,清朝出現了所謂的「同治中興。」清朝開始騰出手來治理黃河,這一過程非常緩慢。從1855年,黃河改道、決口開始,22年以後,也就是到了1877年,清朝才攤平了黃河原來的舊河道,同時鞏固了黃河大堤。
當時,年輕的同治皇帝已經去世,光緒皇帝已經在位3年了。這次黃河改道除了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安徽、河南、江蘇、山東等地受災之外。還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歷史進程的發展。黃河大規模改道以後,直接影響了京杭大運河的航道,原來的漕運模式已經無法使用。清朝不得不採用漕糧海運,原本十分紅火的京杭大運河逐步蕭條了。第二,黃河改道以後,遠離了安徽和江蘇兩省,兩省不再遭受水患的困擾,經濟得到了迅速的恢復。
1855年的黃河改道,總計造成了四省1000多萬人受災,經濟損失嚴重。在很大的程度上,又改變了歷史的發展。其實,中國歷史上,很多歷史事件都與黃河有關。例如元朝末期的民謠「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在抗日戰爭時期,為了阻擋日本軍隊的推進,1938年,黃河被人為炸開,計劃為「以水代兵。」但黃河決口以後,卻淹沒了河南、安徽、江蘇的大片地區,甚至倒灌洪澤湖,造成了大片的黃泛區。關於黃河的歷史故事還有很多,作者在以後的文章中,和大家慢慢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