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丁元英:殺富濟貧不解決造血問題,窮人窮的根源不是稀缺

2020-12-21 騰訊網

電視劇《天道》是由豆豆的長篇小說《遙遠的救世主》改編而成,講述了丁元英利用降維打擊和跨界打劫的方式讓王廟村改變了現狀,即使這種現狀是暫時的,意義也非比尋常,因為殺富濟貧的主角應該是「天道」而不是「丁元英」,很容易神話丁元英形成個人崇拜,但是,丁元英替天行道的關鍵在於「愛」,無論對錯,至少沒有辜負良人和愛。

對於芮小丹來說,不用去清楚丁元英的本事大小,也不用擔心丁元英是登徒浪子,她在乎的是造物主賦予的那顆心,是否真心愛著她,守護她,呵護她,甚至愛護它。

人性很奇怪,愛上一個人,拼命地把這個人往完美的方向想像,不愛立馬轉身,因為愛之所以永恆,是因為短暫,海棠依舊,花未眠,即便曇花一現,那也是永恆追求的剎那花火。愛情就像紫色煙花,炫麗而璀璨,奪目而耀眼,無論是羅密歐與朱麗葉,梁山伯與祝英臺。

《天道》丁元英:殺富濟貧不解決造血問題,窮人窮的根源不是稀缺。

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萬事萬物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聯繫的,之所以有窮人,是因為社會在分配財富和資源的時候,資源稀缺,一套穩定的供需平衡狀態,是很長時間積累的東西,很難讓系統停下來,古代也一樣,總是在分配和在分配中平衡。

無論是物質供應和精神供應,都是按照既定方案來落實的,越到高層,享受到資源越便宜,越多,越到底層,則完全相反,很多人分配到的物質能量僅僅夠生活。

窮人之所以窮,很大程度與這種分配方式有關,因為生產力落後,自給自足,窮人過慣了稀缺的生活,無論是物質還是精神,稀缺到僅僅靠有限物質長時間捱的一個狀態,《黑冰》中郭小鵬小時候的狀態,像駱駝一樣備戰備荒,因為餓,所以提前儲存,以備不時之需。同時他也患上焦慮、抑鬱、等心理疾病,像是一個精神病人,抱怨生活,失去希望,後期的劉冰接近這個狀態。

就像《師傅》裡面,每個行業都一樣,想要分一杯羹的代價就必須挑戰規則,規矩、觀念和既得利益者,因為沒有人願意自己的利益跑到別人碗裡去。

丁元英的智慧在於他能夠化到緣,也能夠全身而退,現實中其實很難,因為人性沒有邊際,搶劫犯從來不考慮自己能兜多少,也知道吃不了要兜著走,永遠不要嘗試試探人性,人性是一個溝壑,深不見底。

都說屠龍少年變成惡龍,僅僅是角色發生了變化,不應該道德綁架,但我們缺成為惡龍的調價,否則,我們不一定比屠龍少年做得更好,或者更對。

窮人窮到沒有覺悟,自己為什麼窮,為什麼會被傳統溫暖文化觀念綁架,道德觀念綁架,甚至完全活在別人的眼中,因為環境和磁場的力量太大了。

窮人缺乏必要的學習能力、適應能力、執行能力、還有對事物的分析和判斷,欠缺預見性、前瞻性和洞察性,因為窮人只在乎自己的三瓜兩棗,根本不在乎別人說利益,從這個角度來說,退股三人組要比歐陽雪窮太多,不是錢上的窮,而是做人做事方面的,不要跟他們談覺悟,夏蟲不可語冰,不要跟他們談道義和契約精神,他們一定會熟視無睹。

市場經濟運行過程中,生產力和生產關係重新架構,上層建築和意識形態也是,承擔責任是最基本的經濟學原理,因為風險和收益是正相關的,話說到最後,你所有通過資本增資的資產背後都有相應要付的責任。

歐陽雪用芮小丹母親的房子做抵押貸款開的酒店,把費用作為股金入股歐陽雪的飯店,把虧損留給自己,把分紅就給小丹,從此和芮小丹血濃於水,關係密切,很大程度上是為了還人情,還有一碼歸一碼的專業和理性。

風險管理和控制能力並不是簡單通過學習就可以貫徹落實的,更重要是有一個人品做背書的邏輯,肖亞文辦事讓人省心靠譜的印象就是她的執行力和解決問題方案的成熟。

小農意識和市場自由競爭的意識是相對的,建立在不同生產力和生產關係之上的,丁元英想通過貼牌代加工的方式將王廟村強行納入市場經濟運行機制中來,然後把風險隔離掉,這是一個基金經理操盤手的基本策略。

同時,我們要看到錯誤認知把我們推向市場的對立面,我們要解放思想,解放的就是落後的思維觀念,道德觀念,文化觀念,建立自己在市場競爭的社會達爾文主義,優勝劣汰適者生存。

殺富濟貧也許沒有用,得救之道討論也毫無意義,但是種下一個希望,一定會結出果實,那就是總有人要打破命運的桎梏,翻身農奴把歌唱。

也許殺富濟貧對於樂聖來說是陰謀、陽謀、騙局,但對於王廟村人來說是希望,是願望,是理想,是夢想照進現實。

佛教中空即是色,色即是空,什麼是色。色不是女色的意思,而是我們看到的假象,如同海市蜃樓一樣美麗,同樣也是陷阱,一個很難自拔的陷阱,自欺欺人的邏輯王國。

我們必須走出來,透過現象看本質,看到一個真實的世界,這個世界無論如何包裝,如何粉飾,都掩蓋不了一個事實,叢林法則,弱肉強食,生態鏈條告訴我們,成王敗寇,只有輸贏沒有對錯。

沒有永恆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資本永不休,只不過我們逐利的過程中,要不忘初心,方得始終,給自己內心留片淨土,讓疲憊的靈魂得以休憩,然後就是在戰場上拼殺,一將終成萬骨枯,這就是現實,現實就是殘酷不好讓人接受,所以我們需要一個強大的心,一個可以防止蕎麥瘋長的內心,內聖外王,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何足道哉。

相關焦點

  • 《天道》丁元英是如何解決三農問題的?對於現在有沒有參考意義
    我們的家鄉每年都有專項扶持資金,有扶持養殖的,有扶持種植的,更有扶持電子商務的專款,但長期輸血式扶貧不僅解決不了問題,還讓問題加重,不解決造血問題,那麼扶貧根本沒有意義。丁元英知道即使自己有兩個億,全分給窮人,依然扶不了貧,也救不了貧,因為窮人之所以窮,不是因為沒錢,相反農村人為了應對風險有自己的考量,每家每戶的風險儲備金都放在銀行,以備不時之需,農民思維固化,更願意破格獲取,更願意守財,更願意讓自己的安全感強一點,但僅僅只在認知錢的潛在層面上。
  • 《天道》:丁元英去五臺山,是去論道還是求安?
    《天道》有兩個關鍵詞:殺富濟貧,文化屬性。殺富濟貧很好理解,設局樂聖公司,讓其名聲顯赫的一家音響公司渾然倒塌,通過巧妙設計,利用合理合法的方式加上巧取豪奪,再通過格律詩的成功來帶動王廟村的產業,最終實現扶貧這個目的。那文化屬性呢?
  • 《天道》:王廟村布局成功了,為何有識之士卻要痛斥丁元英?
    《天道》:王廟村布局成功了,為何有識之士卻要痛斥丁元英?電視劇《天道》大結局,由丁元英布局的王廟村殺富濟貧神話,在格律詩音響有限公司和深圳樂聖音響有限公司的官司訴訟中結束,當然,樂聖敗訴,格律詩勝訴後則一夜之間名揚四海。
  • 《天道》智者不言,言者不知
    我們重新理順關係,王廟村窮的原因,沒有錢,也無法適應社會。那麼相對於村子來說,一定有比王廟村窮或者富的村子,對於村民來說,馮世傑的日子比一般人要好一點,但是馮世傑顯然解決不了窮的這個現象。鄉村發展規律,就是有歷史遺留問題,文化屬性問題,生產力問題,思維意識問題,丁元英作為一個外來者,首先要解決一個問題,丁元英本身不是騙子。在豆豆另外一個小說《背叛》中,有人用調料球事件,讓貧困村代理加工,繳納代理費用,卷錢跑路。明顯的龐氏騙局,然後割窮人「韭菜」。
  • 《遙遠的救世主》:文化屬性與殺富濟貧,這一次撥刀見血
    王廟村是貧困縣裡的最貧困的貧困村,甚至有些人家居然窮到連一年四元錢的水費都交不起,可是村裡卻還有一個教堂,還有不少信眾。他們不想著如何脫貧,還在等著救世主來救他們。這就是弱勢文化,依靠救主的文化在影響著他們。丁元英說:「無論做什麼,市場都不是一塊無限大的蛋糕。
  • 《天道》中丁元英為什麼要去五臺山問道?絕不是簡單求個心安
    有人說丁元英上五臺山問道,就是為日後扶貧神話,實質是強力作用下的殺富濟貧,破壞性開採打破市場平衡,陰陽轉換,必定有人受到傷害,而去討一個心安。仔細咀嚼這一段,你會發現,丁元英絕不是簡簡單單為了一個扶貧項目就要去求一個心安。丁元英自己說:私募基金是從狼嘴裡扒肉,而這場「殺富濟貧」的商場「神話」,卻是拔刀見血。
  • 天道思維:劇中丁元英說的「井沿」是什麼意思?為何指向劉冰?
    電視劇《天道》中丁元英有這一段臺詞:「什麼是神話?不過是強力作用的殺富濟貧,扒著井沿看一眼而已,不解決造血問題,誰敢拿著一個村子的農民去證明扒井沿兒看一眼的結果?那就不是錯了,是罪。如果真理是人做出來的,那也不叫真理了,叫主義。」
  • 《天道》:什麼神話?不過強力作用下的殺富濟貧,扒著井沿看一眼
    問題的背後,是對文化最赤裸裸的拷問和最極致的挖掘。我們要挖掘什麼?我們需要挖掘出所謂的弱勢文化與強勢文化在扶貧計劃之中所呈現的作用是什麼?丁元英說,有道無術,術尚可求,有術無道,止於術。我們把更多的眼光放在了術上,卻忽略了道,才是術之根本。
  • 天道:一部電視劇,原著也刪減,電視劇也刪減,為何有這麼大魔力
    殺富濟貧,只求安心。丁元英內心也不怎麼強大,也需要找一個心安的地方。《天道》電視劇,未刪減版裡的經典片段,看了三五遍救世主五臺山論道還是難懂。這其中有關傳統文化,佛,真經的探討。倘若沒有傳統文化的浸染,佛學的薰陶,是很難理解這種上乘境界。憑什麼刪?
  • 《天道》:丁元英最後去了哪裡?他為何要離開古城
    《天道》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文學作品,富有特色的是主要人物所表現出來的深邃思想,使人震撼,令人深思。它又是一部披著愛情的外衣,實則展現同一文化屬性下不同人性的故事。人是有思想的蘆葦,也因此決定了自己去往的方向,丁元英也不例外。
  • 《天道》:丁元英為什麼要去五臺山求心安?難到其中有什麼隱情?
    但他也深知,救貧貧不去,殺富富不離,救主的文化唯救主可說。改變貧困面貌,是相;探討得救之道,是理。這談何容易。他要做的,是通過殺富濟貧這一方式,推動王廟村的村民進入市場競爭之中。殺富濟貧,自然要流血。很顯然,丁元英不去普陀山,是因為他並不是一個心懷慈悲的人,他一直想自己獨處,不太願意和世人打交道。他去五臺山,是求智慧的證悟,是讓無上智慧評判他做法的對錯,是看自己的證得跟覺性的距離。於做法,他不違天道朝綱。天道是規律,朝綱是法律,二律為基,他有了底氣。
  • 《天道》丁元英去五臺山是為了什麼?問道還是求心安?
    電視劇《天道》是由豆豆的長篇小說《遙遠的救世主》改編而成,講述了丁元英和芮小丹的愛情故事,同時也講一個事實,每個人都是殘缺的,每個人都不完美,但是,生命就是這樣,芮小丹因為丁元英的愛而靈魂契合,丁元英因為芮小丹的愛不再孤獨,孤寂,甚至是漂泊。
  • 天道:丁元英花10萬都見不得「高僧」,為啥寫了一首詩就接見了?
    確實,異於常人的角色設定,振聾發聵的經典臺詞,不可思議的劇情安排,讓《天道》這部作品有種特立獨行的味道。而正是因為《天道》這部作品中的很多奇奇怪怪的東西,導致這部經典影視劇遭到了一而再,再而三的「刪減」,現在大眾能看到的版本,基本上都是經過了多次刪減的東西。這其中就包含了「丁元英五臺山論道」的這一部分。
  • 天道:智玄大師給丁元英安心的這段話,確實耐人尋味,如何理解?
    看過電視劇《天道》的人,都對五臺山論道這一段印象深刻,因為丁元英和智玄大師的論道,不僅是整部劇的核心,也是該劇最精彩的片段之一。《天道》劇照而這一段論道的緣起,源是自於丁元英對於「殺富濟貧式的扶貧」這一創舉感到內疚(他已經預見到了結局),所以,才不得不到五臺山求安心,希望可以減少因自已的「巧善」而造成的「惡果
  • 天道思維:你知道丁元英講得井沿是什麼嗎?是你看不到的階層
    丁元英說:「什麼神話?不過是強力作用的殺富濟貧,扒著井沿看一眼而已,不解決造血問題,誰敢拿著一個村子的農民去證明扒井沿兒看一眼的結果?那就不是錯了,是罪。如果真理是人做出來的,那也不叫真理了,叫主義。」
  • 心理科普:為什麼富人越來越富,窮人卻越來越窮?
    其實一直有這樣一個社會現象存在:窮人越來越窮,而富人越來越富」。為什麼這樣呢?01窮人窮是因為不努力嗎?部分窮人其實比富人還努力,那些在工地,在工廠的工人每天工作時間,工作強度都遠在富人之前的,那麼為什麼窮人還是窮呢?
  • 天道:丁元英五臺山討心安為什麼要先用錢敲門?而不是直接……
    ---------------------------------------在小說《遙遠的救世主》改編的電視劇《天道》中,丁元英為了給自己的女朋友,紅顏知己芮小丹一個扶貧的禮物,而精心設計布局了一個殺富濟貧的的神話。
  • 電視劇《天道》剖析系列之丁元英對大道的理解和認識
    丁元英因為要做一件殺富濟貧的事,心裡感到了愧疚和不安,於是上了五臺山,想要找位得道的高僧,討個心安。遇到了智玄大師,二人於是開始了一番關於佛學的精彩論道。我們看下原文:丁元英說:「佛乃覺性,非人,人人都有覺性不等於覺性就是人。
  • 《天道》:我們有什麼文化,因為有文化和有什麼文化不是一個概念
    擺一道茶,我們一起聊聊關於《天道》中的那些不易被常人理解的想法和思維我無意評說文化,更不敢不自量力的來評論文化。至少,我還知道我自己是一個什麼東西。《天道》,像是給我打開了另外一扇窗戶。讓我看見了不一樣的聲音,看到了不一樣的真相。
  • 《天道》:丁元英為何要上五臺山?是真的求安心?還是另有隱情?
    豆豆的小說《遙遠的救世主》是一部經典的作品,這部作品被改編為電視劇《天道》,受到了許多觀眾的好評。丁元英去五臺山求心安的事,來做一番分析和探討,以饗讀者。殺富濟貧,自然要流血。可能會流自己的血,也可能要流富人的血。因此,丁元英去五臺山是為自己,也是為別人。1、為什麼是五臺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