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取精華,棄去糟粕,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俗語彙
01前言
但行好事,莫問前程出自《增廣賢文》。俗語意思勸人向善,同時不計較回報。幫助他人。我們的初衷就是「路見不平一聲吼」「一方有難八方支援」,沒有想到過留下美好名氣,甚至還希望得到被幫之人的回報。若果是有了這種回報之心,做好事行善德,就變成了一種交易。如果沒有回報,幫扶者就容易產生心裡不平,有些還會產生怨恨之心。何苦呢?幫就幫了,善德積了,不必再去計較,大不了忘掉此人此事此幫此善。
俗語是對社會現象,待人處事,人性道德的概括總結,來自於生活實踐又回到生活實踐,指導生活實踐。一般通俗易懂,言簡意賅,對我們現實生活仍然有積極的指導意義。我們就穿越一下,到漢朝時期,看看一個布衣人士朱家,如何「但行好事,莫問前程」,並且得到《史記》作者司馬遷的讚揚「自關以東,莫不延頸願交焉」!從函谷關往東,人們無不伸長脖子盼望同他交朋友。
02自關以東,莫不延頸願交焉。為什麼?但行好事,莫問前程!
朱家,漢朝魯國人,與漢高祖是同一時期的人。
史記記載,魯國是孔子的家鄉,魯國人對儒家思想很是推崇,朱家這個人卻對俠義比較看重。楚漢爭霸時,戰亂紛爭,朱家不僅藏匿和救活了幾百個落難的豪傑,而且搭救了許多老百姓。但是,朱家始終不誇耀自己的善舉,不張揚他對別人的恩德。對那些幫助過的豪傑,老百姓,朱家唯恐再見到他們。
朱家家境並不富裕,在家裡很貧賤的時候,他就開始救濟,搭救那些落難的人了。朱家家裡沒有多餘的錢財,衣服破舊的連完整的色彩都沒有了,每頓飯只有一樣菜,乘坐的是一輛牛拉的車子。
他一心救援別人於危難,超過為自己辦私事。救過的豪傑有一個將軍季布,幫他擺脫了被殺的厄運,等到季布將軍地位尊貴之後,朱家終身不肯與季布相見。所以,朱家的事跡被民間廣為傳頌,從函谷關往東,人們無不伸長脖子盼望同他交朋友。
03搭救季布,救他就救到底,事成之後永不再見。但行好事,莫問前程的深刻寫照。
季布是楚國人,跟隨楚霸王打仗,是項羽手下的一員猛將。,多次與漢王劉邦交戰,並且取得勝利,使漢王多次處於戰場失利狀態。項羽被打敗自刎後,劉邦懸賞千金捉拿季布。大軍潰敗,到處是漢王的軍隊,季布就四處逃避,流落到濮陽,被一家周姓人家收留。
周氏也是一家行善積德之家,見到漢軍遍地逐家搜尋季布,內心很是不安,急忙中想到了朱家這個人,可以嘗試一下,或許有得救。周氏把季布換裝剃髮,送到了朱家。面對這燙手的山芋,朱家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接受了季布。先讓季布跟隨自己的兒子一起吃一起住一起勞動。救人就到底吧,朱家暫時免除了季布的危險,但是漢軍也會搜尋過來,萬一暴露,那不是害了季布?
於是,朱家想起了現在洛陽的汝陰侯滕公,有過交情,滕公也是個賢能之士,與其坐以待斃,不入嘗試去搏一搏。朱家就去拜見滕公。滕公果然賢能,也很聰明。聽朱家一說到季布,就知道季布一定是在這個布衣大俠的家裡。朱家就開門見山問滕公:「季布是個什麼樣的人呢?」滕公回答:「他是個賢能勇敢的人。」
朱家見季布被滕公認可,就趕緊請求滕公找個機會勸諫劉邦赦免季布:「臣子各為其主,難道項羽的臣子都要殺光嗎?如今皇上剛剛得到天下,僅僅為了自己的私仇而四處搜捕一個人,這是顯示自己的肚量小啊。像季布這樣的賢能勇敢之士,向北可以逃亡到匈奴,向南可以逃到越地,為什麼要讓他們被逼去輔導敵人呢?」
「好,講得好啊。」滕公被朱家的一番誠懇言論所打動,也有意為國家留下季布一樣的人才,答應了朱家的請求。並尋找時機面見漢王劉邦,按照朱家所言上諫。漢王劉邦赦免了季布,還親自召見,任命季布為郎中。
但行好事,莫問前程。朱家不計自身的性命之憂,挺力搭救季布,季布因而被赦免,還當上了武將,後來又被封為中郎將。這期間,朱家沒有任何與季布的交往和記載。別人使用事情行為在書寫「但行好事,莫問前程」,朱家是用生命在書寫「但行好事,莫問前程」。
04平民「但行好事,莫問前程」,是俠客,太史公給予肯定
對那些布衣俠客,儒家,墨家都是排斥和擯棄,太史公表示遺憾。太史公認為,布衣俠客雖然時常違背漢朝的法令,但是他們個人的行為符合道義,廉潔而有退讓的精神,值得稱讚的地方也有。他們的名聲並不是虛假地豎立起來。
他們比起那些所謂的靠結幫拉派的豪強,相互勾結,恃強凌弱,仗著權財奴役百姓,欺辱弱者的「俠客」,更加讓人們稱讚。為什麼呢?他們沒權沒勢,沒有錢財,地位低下,做起事情來,行俠仗義,沒有基礎和支撐。布衣平民「但行好事,莫問前程」更加難,若有,那就是彌足珍貴。
所以,太史公不僅給以布衣俠客一個贊,還對他們得到世俗的偏見,發出了感慨:我哀傷世俗之人不能明察,錯誤的把朱家,郭解等人與暴虐豪強之流的人視為一類!
05結束語
能幫就幫,決定了,就好好去做好,不管是幫助他人,還是幫扶「自己」,不要去想得到的回報和結果,只要自己方向正確,方法對路,可能你收穫得到的會更多,但行好事,莫問前程,就如朱家,名留千古!
您說呢?歡迎在評論區留言共同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