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陽間的官職從高到低丞相、各部部長、省級巡撫、知府、縣令等。陰間的官職設置比較簡單,大概次序是十殿閻羅、四大判官、城隍等。我們都知道自隋朝設立科舉,陽間官職一般都是通過考試晉升。那麼問題來了,陰間的官職是如何取得的呢?根據相關資料,陰間官員主要來源是陽間的官員去世後,擇優選拔的,但陰間的官職也經過考試。那麼,一個陽間的秀才,在他去世後,到了陰間,會授予什麼官職呢?《聊齋》故事當中開篇第一卷第一篇就記載了陽間的一個秀才在去世後,經過陰間選拔考試被委任為城隍的故事。故事的大概情節是這樣的:
有這麼一個姓宋的老秀才,他的名字叫宋燾,該老先生可謂才高八鬥,學富五車,無奈官運不濟,到老也只是個秀才。有一天,他得了重病,躺在床上,恍惚中有個官吏模樣的的人牽著一匹白馬來請他,並且對他說:「我來請你去參加考試,請立即上馬!」宋老先生很疑惑,便問道:「現在也不是開考的時間呀!」因為在古代參加科舉考試是有時間的,一般每三年舉行一次,時間一般都是在春天,因此科舉考試也叫春闈。那個官吏理模樣的人也不做解釋,只是催促他快上馬,於是宋老先生就糊裡糊塗坐在馬上,跟著那個官吏去了。
宋老先生跟著那個官吏來到一座陌生的城市,這城市看上去像個帝王的都城,進到裡面,只見大殿裡坐著十來個官員,宋老先生都很陌生,這十來個官員裡面只有關帝也就是關羽他還認識,其他官員都不認識。聊齋故事也沒交代其他官員是誰。根據陰間官職排序,我們可以推斷,其他十來個官員應該是十殿閻羅無疑。
下面,該參加考試了,參加考試只有兩個人,除了宋老先生,還有一位秀才已坐在那裡了,兩人閒聊了幾句,原來另一個秀才姓張,住的村子離自己村子還不遠,正當二人交談的時候,考試開始了。宋老先生打開試題一看,原來是一道策論題:一人二人,有心無心。兩個人很快把文章寫完,呈到殿上。殿上的主考官對宋老先生的文章讚賞不已。那麼宋老先生的文章是如何寫的呢?書中沒有做過多的交代,根據後來宋老先生還陽後的回憶,他的文章中好像有這樣兩句:有心為善,雖善不賞;無心為惡,雖惡不罰。根據題目和宋老先生的應答,大概意思是說:一人二人,有心無心題目講的是慎獨。有心為善,雖善不賞;無心為惡,雖惡不罰講的是誅心。我們現在的法律懲賞制度是看行為不看動機,陰間的法律講的是你做事的動機,而不是單單看你的行為。那麼如果看人心人性,誰能呢?只有鬼神能,城隍能。這反映出作者蒲松齡的唯心主義思想,也放映出陰間和陽間考試側重點的不同。
從下面的故事發展中,我們可以想像,宋老先生的文章應該是比張老先生的文章略勝一籌,於是眾考官當場宣布:「任命宋老先生為河南一個城的城隍。」宋老先生這才明白過來,感情自己已經死了,他趕忙乞求道:「我上有七十二歲老母,下有嗷嗷待哺的嬰兒,我請求送我還陽,待我給母親養老送終,把孩兒養育長大,再去任城隍之職。」宋老先生這一番話說得合情合理,於是閻王讓判官拿來生死簿查看宋老先生的母親的壽數:還有九年陽壽。這時,眾閻羅議論紛紛:宋老先生陽壽已盡,河南正缺城隍,不能因他母親而壞了陰間的規矩呀!正當十殿閻羅爭執不下的時候,關公發話了:「不妨讓張秀才暫且代職九年,到時再讓宋老先生接任。」不愧為關帝爺,他的這個提議得到大夥的贊同,宋秀才可以再活九年,而張秀才雖然沒考中,卻在陰間當了城隍,而且也暫時解決了河南缺城隍的問題。
宋老先生回到家中,豁然如夢初醒。原來他已死去三天。老母親聽見棺材裡的呻吟聲,才趕忙讓兒媳把他扶起來。按照宋老先生的回憶,家裡派人到張秀才所說的村子去打聽,果然村裡確實有個張秀才,在三天前去世了。
後來,平平安安過了九年,宋母果真去世了。等到為母親辦完喪事,宋老先生沐浴更衣,進屋無疾而終。這天夜裡,送老先生的妻兒看到宋老先生乘坐雕飾華麗的馬車,並有眾多的隨從陪同而來,和自己的妻兒拜別。大家都很驚疑,卻不知道他已經成了神仙。
蒲松齡把這篇故事放在聊齋第一卷第一篇,應該還有更深的用意。我們都知道蒲松齡19歲應童子試,接連考取縣、府、道三個第一,名震一時,以後卻屢試不第,直至71歲時才成歲貢生。在這篇故事裡宋老先生倒和他有幾分相似。其實,他在這篇故事裡在寄予自己的理想:在陽間不被人重視,到了陰間一定會有像關帝爺那樣的人賞識自己,實現自己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