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佐世飛,現任務川自治縣石朝鄉副鄉長、京竹村總支書記。
2016年,從組織安排我到京竹村擔任總支書記那天起,便開啟了我的扶貧之旅。 京竹村是務川縣城進入石朝鄉的門戶,石朝鄉是全省極貧鄉鎮,是務川縣脫貧攻堅的主戰場,作為門戶的京竹,我自感壓力重大。決戰脫貧攻堅開始之初,群眾思想固化,發展受阻,工作推進不力。每次看著難於解決的目標任務、面對領導的質問,我都如芒在背。但我沒有氣餒,我全力以赴尋找突破口,立志用最短的時間破解難題,帶領全村老百姓打好這一翻身仗。
從產業發展到人居環境改造,挨家挨戶做群眾工作,反覆宣傳動員,天天和群眾磨嘴皮子,幾乎隔一晚上就開一次群眾會,最初的一個月,我居然開了10多次群眾會。老話說,黃泥巴都能泡散。都說老百姓難纏,其實群眾也怕磨,這是我總結的經驗。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為拓展群眾見識,我請示鄉黨委批准,租兩個大巴車,組織50多名群眾到黃都鎮參觀學習產業發展,通過這樣走出去,群眾的思想徹底解放了,我快刀斬亂麻,一鼓作氣,迅速組織群眾開會,商議籤訂土地流轉協議相關事宜,終於打開了全村產業發展的第一扇大門。 經過3年多的努力工作,京竹村各項工作取得階段性勝利。 如今的京竹,青山綠水間陳列著一棟棟靚麗的黔北民居,乾淨整潔的人居環境;四通八達的通組路、產業路和聯戶路;一個個產業基地綠意盎然、文化娛樂場所熱熱鬧鬧,儼然一幅產業旺、環境美、百姓富的鄉村畫卷。 看到這些脫貧攻堅的成果,心裡特有成就感,覺得自己曾經所有的苦與累都值。但是當我面對家人時,心中的那絲愧疚油然而生。 記得那是2016年8月26日凌晨2點,下著傾盆大雨,我剛開完京竹坨土地流轉群眾會,就接到妻子打來電話,說兒子發高燒,人已燒糊塗了,催促我趕回去。我知道,當時是妻子和孩子最需要我的時刻,但這邊群眾流轉協議籤訂也離不開,我試著向妻子解釋,妻子在電話裡氣憤地說,如果兒子有個三長兩短,她一定跟我籤「協議」。萬幸的是兒子病情沒有惡化,住幾天院就好了。
我雖不是土生土長的京竹村人,但我愛京竹,她是我第二個故鄉,我先後在這裡工作了11年。十餘年來,我參與京竹人民謀發展,見證了京竹村從閉塞到開放、從「荒山」變「金山」、從「貧困村」到「極品村」的蛻變。 京竹村的發展也伴隨著我的成長。2016年5月,縣人民政府授予矛盾糾紛調解能手榮譽稱號;2017年12月,省扶貧開放領導小組授予脫貧攻堅先進個人榮譽稱號;2018年2月,遵義市委、遵義市人民政府授予全市脫貧攻堅先進個人榮譽稱號,2018年7月被貴州省委授予「全省脫貧攻堅優秀黨組織書記」榮譽稱號;2018年11月被遵義市委表彰,記「新時代 新擔當 新作為」三等功一次;2018年12月入選「貴州省脫貧攻堅群英譜」。也因工作出色,我被提拔任石朝鄉副鄉長。我想說的是,個人的得失真的不算什麼,我最開心的是全村貧困群眾如期脫貧,看到他們過上幸福的生活。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吳浩宇 整理 編輯 劉娟 編審 楊儀 肖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