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我與京竹村共成長|務川自治縣石朝鄉副鄉長、京竹...

2021-01-20 天眼新聞

我叫佐世飛,現任務川自治縣石朝鄉副鄉長、京竹村總支書記。

2016年,從組織安排我到京竹村擔任總支書記那天起,便開啟了我的扶貧之旅。  京竹村是務川縣城進入石朝鄉的門戶,石朝鄉是全省極貧鄉鎮,是務川縣脫貧攻堅的主戰場,作為門戶的京竹,我自感壓力重大。決戰脫貧攻堅開始之初,群眾思想固化,發展受阻,工作推進不力。每次看著難於解決的目標任務、面對領導的質問,我都如芒在背。但我沒有氣餒,我全力以赴尋找突破口,立志用最短的時間破解難題,帶領全村老百姓打好這一翻身仗。

從產業發展到人居環境改造,挨家挨戶做群眾工作,反覆宣傳動員,天天和群眾磨嘴皮子,幾乎隔一晚上就開一次群眾會,最初的一個月,我居然開了10多次群眾會。老話說,黃泥巴都能泡散。都說老百姓難纏,其實群眾也怕磨,這是我總結的經驗。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為拓展群眾見識,我請示鄉黨委批准,租兩個大巴車,組織50多名群眾到黃都鎮參觀學習產業發展,通過這樣走出去,群眾的思想徹底解放了,我快刀斬亂麻,一鼓作氣,迅速組織群眾開會,商議籤訂土地流轉協議相關事宜,終於打開了全村產業發展的第一扇大門。  經過3年多的努力工作,京竹村各項工作取得階段性勝利。  如今的京竹,青山綠水間陳列著一棟棟靚麗的黔北民居,乾淨整潔的人居環境;四通八達的通組路、產業路和聯戶路;一個個產業基地綠意盎然、文化娛樂場所熱熱鬧鬧,儼然一幅產業旺、環境美、百姓富的鄉村畫卷。  看到這些脫貧攻堅的成果,心裡特有成就感,覺得自己曾經所有的苦與累都值。但是當我面對家人時,心中的那絲愧疚油然而生。  記得那是2016年8月26日凌晨2點,下著傾盆大雨,我剛開完京竹坨土地流轉群眾會,就接到妻子打來電話,說兒子發高燒,人已燒糊塗了,催促我趕回去。我知道,當時是妻子和孩子最需要我的時刻,但這邊群眾流轉協議籤訂也離不開,我試著向妻子解釋,妻子在電話裡氣憤地說,如果兒子有個三長兩短,她一定跟我籤「協議」。萬幸的是兒子病情沒有惡化,住幾天院就好了。

我雖不是土生土長的京竹村人,但我愛京竹,她是我第二個故鄉,我先後在這裡工作了11年。十餘年來,我參與京竹人民謀發展,見證了京竹村從閉塞到開放、從「荒山」變「金山」、從「貧困村」到「極品村」的蛻變。  京竹村的發展也伴隨著我的成長。2016年5月,縣人民政府授予矛盾糾紛調解能手榮譽稱號;2017年12月,省扶貧開放領導小組授予脫貧攻堅先進個人榮譽稱號;2018年2月,遵義市委、遵義市人民政府授予全市脫貧攻堅先進個人榮譽稱號,2018年7月被貴州省委授予「全省脫貧攻堅優秀黨組織書記」榮譽稱號;2018年11月被遵義市委表彰,記「新時代 新擔當 新作為」三等功一次;2018年12月入選「貴州省脫貧攻堅群英譜」。也因工作出色,我被提拔任石朝鄉副鄉長。我想說的是,個人的得失真的不算什麼,我最開心的是全村貧困群眾如期脫貧,看到他們過上幸福的生活。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吳浩宇 整理  編輯 劉娟  編審 楊儀 肖慧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3年4本民情日記10本會議記錄|務川自治縣石朝鄉杉...
    我叫趙寧,2017年4月,我被遵義市委選派到務川自治縣石朝鄉杉板村開展駐村工作,任駐村第一書記。駐村以來,我嚴格按照駐村工作相關要求,履職盡責、擔當作為,廉潔奉公、攻堅克難,盡力完成各項工作任務。工作無論大小,我都嚴格按要求去執行、去落實,大力發揚黨辦人「馬上就辦,辦就辦好」的工作作風,用心去學、努力去做、力求做好。2017年8月的一天,我與村幹部到何家組走訪貧困戶時了解到,貧困戶李承貴的大女兒讀大學沒有享受到教育扶貧政策。進一步核實得知,李旭蓮2016年就讀於北方民族大學,由於家裡父母文化水平較低,不了解教育扶貧政策,也沒有去辦理相關手續。
  • 「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務川石朝鄉「三變」記
    遵義市務川自治縣石朝鄉,素有務川「小西藏」之稱。山高谷深、土壤貧瘠、交通閉塞、自然環境惡劣是曾限制其發展的因素。  著名主持人白巖松曾這樣評價講述石朝鄉大漆村脫貧故事紀錄片《出山記》:「脫貧攻堅是國家戰略,我們往往看到的是大的方向和龐大的數字。在這部片子裡,讓人看到了數字背後活生生的人和他們的脫貧故事。」
  • 務川石朝鄉「四個突出」紮實推進鄉村振興
    近年來,務川自治縣石朝鄉緊緊圍繞「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以脫貧攻堅工作為抓手,大力開展基礎設施建設、扶貧產業發展、環境衛生整治、人才振興等工作,對環境進行整體改造升級,紮實推進鄉村振興。突出特色產業,助力農旅融合。
  • 務川,中國兩個仡佬族自治縣之一,無數喀斯特景觀等待發現
    務川,為仡佬族苗族自治縣,位於貴州遵義東北部,人口45萬,其中少數民族人口佔總人口的96%,是中國兩個以仡佬族為主體民族的少數民族自治縣之一,另外一個是道真縣。來務川旅遊,其中一個看點就是體驗仡佬族的風俗。
  • 「我的扶貧故事」手繪地圖記錄扶貧故事丨務川自治縣柏村鎮長腳村...
    一張A4紙,39戶人家的位置和名字,這是我到貴州遵義市務川自治縣柏村鎮長腳村後所分配到的新房組的手繪地圖,每每看到它,就想起了參加扶貧工作的點點滴滴,見證了這場偉大勝利。   我叫王迎春,是中國聯通公司務川分公司的一名幹部,2018年3月,自願加入到了脫貧攻堅隊伍,來到了柏村鎮長腳村成為了一名「2+N」幫扶幹部。到村以後,村裡幹部告訴我,要想工作開展得走,你必須對每戶的基本情況了如指掌。
  • 「決戰脫貧攻堅 決勝全面小康」金銀花裡藏金銀——石朝鄉的脫貧...
    中國日報網7月7日電(記者 張天磊)7月6日,「決勝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看貴州網絡活動採訪團來到遵義市務川自治縣石朝鄉。這裡曾是貴州省確定的20個極貧鄉鎮之一,自2012年發展金銀花以來,金銀花產業已經成為當地群眾增收致富的主要門路,也使當地脫貧攻堅取得顯著成效。
  • 務川自治縣縣情簡介
    務川自治縣衛生醫療事業發展情況11.務川自治縣教育事業發展情況12.務川自治縣民政事業發展情況   13.務川自治縣易地扶貧搬遷情況>務川自治縣縣情簡介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位於貴州省東北部,東與德江縣、沿河土家族自治縣相連,西與正安縣、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毗鄰,南與鳳岡縣接壤,北與重慶市彭水土家族自治縣交界。
  • ...過上美好新生活丨務川自治縣石朝鄉高峰村村民符治平
    我叫符治平,是遵義市務川自治縣石朝鄉高峰村大壩組的村民。像我這樣的家庭,要不是政策這麼好,就沒有我今天的好日子。以前的日子,原本是不錯的,2010年修了新房子,孩子成績也不錯,送他們上大學成了我們夫婦最大的願望。
  • 務川石朝鄉「五聚焦」促進脫貧攻堅成果鞏固拓展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務川石朝鄉「五聚焦」促進脫貧攻堅成果鞏固拓展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近年來,務川自治縣石朝鄉堅持政策導向、目標導向、結果導向,立足極貧鄉鄉情實際,堅持一手抓好脫貧攻堅、一手抓鄉村振興「兩手抓」,不斷強化責任措施落實,促進脫貧攻堅成果鞏固拓展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 南方電網貴州遵義務川供電局積極開展石朝鄉脫貧攻堅成效考核迎檢...
    南方電網貴州遵義務川供電局積極開展石朝鄉脫貧攻堅成效考核迎檢工作 發布時間: 2020-05-05 20:55:52   來源:中國電力網  作者:鄒飛
  • 「我的扶貧故事」雙腳丈量扶貧路 侗家山寨傳黨音丨玉屏自治縣亞魚...
    這是我駐村以來,聽村民們說得最多的一句話。我是玉屏自治縣亞魚鄉亞魚村駐村幹部胡嘉。2019年5月,亞魚鄉扶貧站要抽調一人到亞魚村駐村扶貧,作為一名扶貧站工作人員,我期盼能夠參與到這場偉大的戰鬥中來。根據組織安排,一個月後,開啟了我的駐村扶貧生涯。
  • 「我的扶貧故事」九年扶貧路,一路見真情丨雷山縣郞德鎮楊柳村駐村...
    「我是個老扶貧了,九年扶貧路,真是一路見真情。」我叫楊華周,曾任雷山縣方祥鄉副鄉長,現任雷山縣殘疾人聯合會副理事長,同時也兼任雷山縣郎德鎮楊柳村駐村第一書記。作為在方祥鄉工作20年的基層幹部,我深感責任重大,但從未氣餒、從不妥協,經過與當地幹群努力、步步為贏,全鄉各項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2011年5月,我表現突出,得到組織信任、群眾支持,當選為方祥鄉副鄉長,具體分管農林水和扶貧工作。從那一年起,就與扶貧工作有了不解之緣。
  • 【好故事】用心用力助力脫貧攻堅——記卓資縣復興鄉副鄉長、駐村...
    在我們的身邊,每天都有令人感動的故事發生,每天都有一些默默無聞地做著令人感動的人存在。這中間,有一位年富力強、充滿活力的基層幹部,他用自己無私的愛築就了一條奉獻之路。他就是卓資縣復興鄉副鄉長楊俊峰。  楊俊峰生在農村,長在農村,工作在農村,對農村有深厚的感情。
  • 「我的扶貧故事」我在威寧的七彩督戰生活丨威寧自治縣脫貧攻堅...
    我是王聰,清明節後,乘著清風、背著行囊,跟隨省級掛牌督戰威寧自治縣脫貧攻堅工作督戰隊來到寒風凜冽的威寧自治縣。作為一名督戰隊員,能參與這場沒有硝煙的脫貧攻堅收官戰,即是一份幸運,也是一份責任。7個多月以來,我總能聽到老百姓由衷感謝的話語,「黨的政策好!住院的錢國家報銷了!我的房子是政府出錢修的!現在隨時都有自來水了!謝謝你們!」
  • 務川石朝鄉「四舉措」全力防汛救災御旱促增收
    據務川縣人民政府網消息 為切實抓好「防汛救災」和防禦大旱工作,確保農民增收、農業增效,務川自治縣石朝鄉始終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樹牢「防大汛、抗大災、搶大險」思想,建立有效防汛救災御旱包保體系,發揮牽頭抓總作用,靠前指揮排查整治,消除各類風險隱患,及時組織群眾開展生產自救,最大限度降低受災損失
  • ...從辦公室走向希望的田野丨務川自治縣泥高鎮竹園村幫扶幹部田海東
    每次去走訪,村民們都很熱情的邀請我去家裡坐坐。我叫田海東,是遵義市務川自治縣洪投公司國資部的一名職工。2018年3月18日,按照組織要求,我來到務川自治縣泥高鎮竹園村開展脫貧攻堅駐村工作。 到村之前,我是從事企業工作的,毫無基層工作經驗。
  • 務川:走進脫貧後的大漆村
    「我父親生病,都是人工背出去醫治,病好了又背回來,種出來的農產品,養豬、牛、羊這些牲口,都不方便賣出去」。這是2017年以前務川自治縣石朝鄉大漆村泉裡組的真實寫照,曾經在脫貧攻堅記錄片《出山記》裡,大漆村泉裡組村民申學科背父出山治病的一幕,陡峭難行的山路,惡劣的生存環境讓無數人為之動容。
  • 「我的扶貧故事」村民最樸實的評價 是對我的最高讚賞丨威寧自治縣...
    「攻堅扶貧號笛鳴,決戰小康奮二零。涉水孤村公僕影,登峰僻野赤子形。脫貧致富求精準,問計尋經在力行。國泰民安興盛景,神州億萬享祺寧。」這是七旬老父親對我的寄語,也是扶貧路上的真實寫照。我叫孫天賜,2018年3月,經組織選派,我從畢節市教育局到威寧自治縣海拉鎮紅光村擔任第一書記,到紅光村後,與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同學習,真實做到安心、虛心、精心,真心。和群眾交流初到紅光村,面對一個455戶人口僅1836人但貧困發生率為38.77%的村,頓時感覺肩上責任重、壓力大。到村後,我就開始為期3個月的大走訪、大排查。
  • 「我的扶貧故事」貧困村舊貌換新顏︱桐梓縣道竹村村支部書記楊德志
    我叫楊德志,現年34歲,苗族,是桐梓縣黃蓮鄉道竹村村支部書記兼村委主任。黃蓮鄉素有「遵義小西藏」之稱,道竹村位於黃蓮鄉大山之中,是苗漢雜居貧困村。我於2010年3月參加村委工作,在2017年3月擔任道竹村委會主任,2019年8月擔任村支部書記。道竹村在脫貧攻堅前,是省級深度貧困村,只有一條近6公裡多的簡易毛路通到村辦公樓,無通組公路,村民無安全飲用水,村民生活用電也很不穩定,更無通訊網絡。
  • 「我的脫貧故事」我家遇到了一位可愛的「扶貧哥哥」丨沿河自治縣...
    我叫趙旭,是沿河自治縣中界鎮水田村一名村民,今年剛步入大學,是貴州大學的大一新生。  我很幸運!我的父母很愛我們,為了我和妹妹的健康成長,他們努力著、奮鬥著。父母沒有因外出打工便將我留守老家,而是將我和妹妹帶在身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