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小押巷裡的這碗餛飩,老淮安人吃了40年!

2021-03-05 打卡淮安

一個藏得極深的小巷子,一塊不起眼的招牌,在車水馬龍的城市裡,幾十年過去,這碗餛飩卻還是當年的味道。

一直不懂老一輩人說的「老清江味道的餛飩」,究竟是個什麼味,今天打卡妹就去一探究竟。

基本上所有的老店小吃都會與街邊巷口捆綁在一起,經歷了歲月的沉澱,深深的紮根於此。不僅獲得了大批老粉,也收穫到了口碑。

                          

開店的是老張夫婦,妻子包餛飩,老張負責煮餛飩。最初這家店是老張的姐姐建立的,後來傳給老張經營,算起來接手這家店鋪近20年了。

老店幾乎沒有裝修,就餐區和廚房一牆之隔,四五張桌子,幾把長凳,便是老店的全部了。

來遲些的食客站在點餐口,看著忙碌的老闆,內心焦急的等待著。混熟了的客人在老張忙不過來的時候,自己動手。碗裡放調料,鍋裡煮麵條。雖然中間搬過地址,還是有人循著味道找過來了。

老闆說有很多老顧客,從小孩吃到了結婚生子,現在帶著孩子過來吃。更有食客放出豪言「這店開了多久,我就吃了多久」

對於附近的居民來說,早上來一碗餛飩,才算生活,而不僅是滿足溫飽的生存。

因為是一家人的收入來源,老張的餛飩做的格外用心。每天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去菜市場挑選豬肉,豬骨。耗時三小時熬製一鍋豬骨湯。

餡料用的是豬腿肉,這也是老張最驕傲的部分,白色的肉筋都被剔除乾淨,留下的全是瘦肉,這樣做出來的餛飩才細膩。

店裡的每碗餛飩都是現點現做,這也讓老張的妻子練就1分鐘包120個餛飩的手速。一會功夫,鐵盤子裡就堆成了小山。

煮熟後的每顆餛飩,皮薄的近乎透明,裡頭的鮮肉皺皺巴巴、清晰可見。天氣冷了,不手抖的撒上胡椒粉,些許碧綠的蔥花,提味又暖身,簡樸而又素淨。

喜歡吃辣的可以加一點放進碗裡,立馬就會浮出香而不嗆的味道,夾起一個小餛飩送進嘴裡,混著湯裡的豬油香,吃的那叫一個舒服。

聊起以後店鋪的傳承,這才知道,過去的歲月裡,正是這一碗碗餛飩,養大了老張的兩個孩子。

一個在美國留學,一個在南京上大學。而老張卻只希望他們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

說起未來規劃,老張說:「幹了十幾年,有點累了,孩子們現在長大了,以後想休息,帶老伴到處旅遊。」(突如其來的狗糧讓打卡妹閃了腰)

老張夫婦像千萬父母一樣,將自己的前半生奉獻給子女,老了,做不動了,才開始享受屬於自己的人生。

安涉橋二區

相關焦點

  • 這幾家只有老淮安人才知道的老店,只提起名字就能遷出無數回憶
    開始店裡只賣大盆裡這些乾子、海帶和茶葉蛋,現在又添了幾樣「新產品」——丸子、烤麩、魚豆腐……兒時的記憶裡總少不了放學後,拿著攢下來的零花錢直奔巷內五香乾,幾毛錢的乾子下肚後,即使是剩下的一碗湯喝起來也是美滋滋。而現在對於我們來說,巷內的這些小攤更像是上下班路上「休息驛站」。
  • 吃下這碗石橋餛飩,就是我大石橋大佬——牛姨的人了!
    抄起十隻餛飩甩進雞湯裡滾上三滾,餛飩起起伏伏間,師傅麻利的在碗裡灑上榨菜乾和一小撮鹽,澆上一小勺滾燙的雞湯衝開打底,霎時香氣四溢。「俺都在這吃了十一年了,就覺得這家有味!07年到現在就喜歡吃這口,正宗!
  • 在淮安,吃過這26樣東西,才算真正的淮安人!
    淮安人之間打招呼是問:「切沒切過啊?」   淮安人每天思考的問題是今天吃什麼?   淮安人的聚會就是一起去吃好吃的......  6 餛飩   在淮安,一定要去丁老飯店品味老淮安的餛飩。   9 麻團   色澤光亮,皮薄透光,香甜可口,這是屬於淮安人童年的味道。
  • 《2021南京人huo餛飩指南》
    即便是在新年頓頓大餐的日子裡,依舊忘不了那一碗有著十足吸引力的小餛飩。而無論街頭還是巷角,南京er隨時隨地都能偶遇到一家餛飩店,愜意地huo上一碗熱乎的小餛飩,長嘆一聲「爽得一X」。畢竟huo一碗餛飩,才是南京人的本命。
  • 冬至,這一頓餃子淮安人吃定了!
    要不是還要吃餃子,這一盤能拌兩碗米飯。(圖源大眾點評@丫丫頭的大爺)海帶也能當餡兒?為了不被這種奇葩的餡料佔領味覺,還是點了一份全家福嘗鮮。手擀的餃子皮很薄,都能透過皮看見餡料的顏色,肉餡很紮實。這碗餃子更像是家族的象徵。(圖源大眾點評@喔)現在,老阿姨貓耳餃還推出了很多「創新餃子」,更符合當下年輕人的喜好。選擇困難症人群首推這盤五彩繽紛全家福,五種顏色五種口味,吃餃子吃出了拆盲盒的感覺。老阿姨不止貓耳餃好吃,這份披薩蛋煎餃,從顏值到味道,都能饞哭隔壁的小孩。
  • 住在弄堂裡的老蘇州,天天被這家店的芝士餛飩饞得睡不著覺!
    蘇州的弄堂,不止是檔案裡的黑白照片,通常它們是活的,帶著點人情味兒。每到飯點,蘇州的弄堂裡就會飄著各種味道,有漂洋過海的意面味,有弄堂深處的酒香味,當然也少不了老蘇州好的那口餛飩味。生在江南,餛飩並不是什麼稀罕玩意兒,因此想要獵奇點古怪玩意兒的大可不必往下看了。也就是在尋常小吃裡,加了點年輕的元素。這家店開在品閣時尚園的小太平巷裡,並不是百年老店,從門面房開始算起也就3年。
  • huò一碗餛飩,是南京人的本命
    「像以前學生們在的時候,店裡都不夠坐,當時門口還有桌椅,學生們喜歡坐在外面吃」。我點了一份小碗餛飩,和一位頭髮花白的老人面對面坐下。等餛飩間歇和她閒聊了兩句,她是河海大學的退休老教師,家就住在附近,到這家店喝餛飩已經成了她的習慣,她家不僅她喜歡吃,就連她女兒、外孫女也常去。食物是甄別遠近親疏的最好方式,別看這小小一碗餛飩,竟然綿延著三代人的舌尖味道。
  • 這碗「網紅」餛飩,再不吃就下市了
    拌入這幾樣時蔬的刀魚餛飩,市面上都能見到。和以前「天價刀魚宴」比,刀魚餛飩的價格還算平易近人。2020年的三月,刀魚餛飩勾起的,是上海人對時鮮的執念,更是對春暖花開的企盼。一「往年一到這個季節,南京西路的老居民就會帶小朋友來吃刀魚小餛飩,伊拉講一年就吃這一趟鮮味道。」新鎮江酒家負責人說。二「刀魚一直是長江下遊一小塊地區的時令食物,可能其他地方的食客不大理解。」滬上美食家陸悅農說。
  • 兒時的餛飩老味道,曾經簡單純正的清香,讓人慾罷不能
    陽春三月,驚蟄將近,好久沒有象現在這麼閒下來啦,2020年的春天比往年不同。疫情特殊時期只能靜候家中,期待疫情結束的好消息!一家人坐家裡閒聊,聊家常,憶往事。不經意聊到兒時穿街走巷的餛飩擔子。那時每天下午放學回家,都能在巷口遇到擺餛飩攤的大伯。總能看到熱氣騰騰的湯鍋,聞到濃濃的肉香。那時家裡經濟條件不好,能吃一碗餛飩可是件奢望的事。只有生病了吃不下飯,母親才會端一碗回來。一碗餛飩下肚,令人慾罷不能,吃完精神竟也抖數不少。病也好了許多,以至於常常裝頭痛感冒之類的,就為騙取一碗餛飩吃。
  • 藏在拆遷巷子裡的餛飩店,三十年沒變的老味道
    轉眼十幾年過去,勝利街以及環城東路早被改造了好幾輪,想不到我在拆遷區的小巷子裡,又重新吃到了小時候的味道。一進門還是老樣子,老闆站在案板前包餛飩,手飛快。據老闆說,他還是小孩的時候就跟著父輩們出門挑著擔子賣餛飩,是幾十年的老手藝了。老闆娘則守在鍋前煮餛飩順便調湯底,給碗裡添上鹽、胡椒、味精、蝦皮、紫菜,然後從鍋裡舀碗高湯,餛飩也正好起鍋,一切都行雲流水,有條不紊。
  • 藏不住了!玉林這家開了5年的餛飩,很多人沒吃過!
    早上的龍船裡,早餐店已開,稀稀散散的人提著早餐,街道旁擺地攤賣菜的阿婆,趁著沒有客人,抓緊時間吃個早餐。而龍船菜市裡熙熙攘攘,「砰砰砰」剁骨頭的聲音,「少點啦....」買菜的阿姨跟攤主你來我往的砍價、吆喝鮮活的人氣、煙火氣,從菜市中就能找到。
  • 老淮安飯桌上的「十八怪」
    老淮安人流傳著一句話「飯前不摜蛋,等於沒吃飯」,足見淮安人對這一撲克遊戲的喜愛。過去的老淮安人有早餐吃淮餃,晚上泡澡堂的習慣,是謂「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 第十一怪 小壺喝酒比茶快
  • 南京十二碗傳奇餛飩,擠在同一張桌子上喝餛飩喝得不亦樂乎
    老董餛飩攤地址:秦淮區小心橋路口人均:10元將近40年的餛飩店,說它沒點東西你信嗎?這家店位於剪子巷和小心橋交界處,連門牌都沒有一個,到店裡喝餛飩的也多為街坊鄰裡。老巷子鄰裡之間的串門都是常事,你來我往中人情味就濃鬱起來。對於口味,那更是讚不絕口。「他家餛飩好吃又不貴,幾十年咯,我們沒做飯就到這裡吃!」談笑之間,一碗熱氣騰騰的餛飩已經上桌。清湯作底,葷油、味精潤味,撒上一把韭菜葉、榨菜,舀一勺辣油。葷油的油花,把餛飩映襯得晶瑩剔透,叫人垂涎。辣油浮在碗面上,油亮亮得帶著香氣,讓餛飩更是誘人。一口下肚,那麼香那麼鮮。
  • 駱駝擔子的餛飩儂想吃伐? - 老【蘇州麵館】
    瓶圓子是清康熙時人,至乾隆時麵館營業更盛,麵館業在宮巷關帝廟內創立公所,現蘇州碑刻博物館藏光緒三十年(1904年)《蘇州麵館業各店捐輸碑》一塊,議定各麵館自其利潤中每千文捐一文,作為公所公益之用,捐輸最多者四百六十文,最少為六十文。
  • 犄角旮旯裡的吳興風味①|湖州施氏傳統餛飩店:家門口的老味道
    「一碗筍乾,在這吃!」接連兩聲吆喝,廚房裡便忙碌了起來。「餛飩好嘞!」又是一聲爽朗的吆喝聲,一碗噴香的大餛飩便從小窗口遞了出來。「客人來點餐,『掌柜』要先告訴『店小二』一聲,再由『店小二』確認後告訴廚房,二十幾年來都是這樣,即使一時間客人多了也不會出差錯。」老闆施坤美仔細著將餛飩端給客人,笑著說道。
  • 蘇州人的夏天情結,都藏在這碗按時出現的風扇涼麵裡了!
    麵條清爽,喜歡素澆偏甜的調味,筍丁脆爽豆腐乾軟嫩。爆鱔澆頭先炸後燒,鱔絲松而入味,甜咪咪地給涼麵增色不少。
  • 南京這碗鹹豆漿,三條巷四條巷都知道!
    56歲的楊佳河,雲南人。年輕的時候嫁到浙江,一直做著小生意。1995年,到南京做小吃,最早落腳點是四條巷81號。下過麵條,生意沒什麼起色,就聽從別人的建議,主攻豆漿。從四條巷到三條巷,店開了24年,搬了四次家,豆漿從四五毛一碗賣到如今的兩塊五一碗。兜兜轉轉,還在這兩條巷子打轉。
  • 三孝口最低調的餛飩鋪 徵服合肥人16年
    2005年轉戰合肥,最初在前進巷擺攤,這兩年才搬到了男人街。PS:前進巷店,目前是大姐的弟弟在經營。1個疑問→包餛飩這門手藝,是不是安慶人的種族天賦,就像他們天生都會唱黃梅戲一樣缺點就是吃多了齁鹹,趕緊搞點米飯嗒嗒,結果一幹又是3碗,半夜打嗝都是model味
  • 上海最銷魂的20碗餛飩
    上海人不太擅長做麵食,但這餛飩倒是算少有的精品。同樣是餛飩,吃起來也是大有講究:小餛飩重皮,飄逸輕柔像薄紗,豬油紫菜蛋皮蝦米鮮辣粉少不了;大餛飩重餡,最好是鹼水皮,餡料紮實緊湊飽腹感十足!春天已經來臨,乍暖還寒時,不如出門尋一碗老上海餛飩,追尋那抹嫋嫋熱氣,暖胃更暖心。
  • 老上海最嗲的20碗餛飩,排隊都不一定能吃到!你吃過幾家?
    無論菜肉的還是鮮肉的,餛飩餡料都很飽滿,湯裡放了蛋皮絲和碎榨菜,有濃濃的豬油香,這點還是小時候的調調~店面很小,去的晚了可能得要在店外吃,想去拔草的小夥伴要考慮哦~招牌的冷餛飩非常傳統,餡料飽滿,鹹淡適中,餛飩皮滑溜不黏,口感剛好,底部濃稠的花生醬也是關鍵所在。標配的還有炸豬排,同樣是厚實的豬肉蘸上老上海的黃牌辣醬油,吃出了滿口的兒時記憶。能讓人在大冬天也願意吃冷餛飩的,應該也只有這一家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