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裡斯的維基百科頁面被頻繁編輯引發質疑,為何刪除其負面信息?

2020-12-23 達夫觀察

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民主黨參議員卡瑪拉·哈裡斯的維基百科頁面引發了一場網絡大戰,因為其編輯量大幅上升,這反映了在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喬·拜登的副總統人選宣布之前的激烈角逐程度,並導致維基百科將該頁面設置為「酌情裁量」。

上周,Intercept率先報導了這一趨勢。根據維基百科上哈裡斯的文章的修訂歷史,自5月9日以來,該頁面已經被修改了500次,而且,其中大部分內容都是由一位高產的編輯完成的。

這名編輯從4月份開始對哈裡斯的維基百科頁面文章進行了重大修改,添加了一些內容,這導致另一名編輯在卡瑪拉·哈裡斯的「談話」頁面上說,「你似乎已經瀏覽了哈裡斯辦公室的新聞稿資料庫,將每一篇都編入目錄,並添加到文章中,這不是我們編寫百科全書式文章的方式。」

那個用戶還刪除了對哈裡斯持批評態度的信息,一些其他編輯在「談話」頁面上反對修改哈裡斯與前加利福尼亞州議會議長威利·布朗的關係,據稱這些修改是「沒有充分理由的」。有編輯也反對修改哈裡斯作為一名激進檢察官的記錄。7月2日,在Intercept發表上述報導後,一名編輯做出了修改,稱他們在「恢復更多經過刪改、來源良好的內容」。僅僅因為它可能『不討人喜歡『,但並不意味著它需要被審查。」

該編輯添加的信息中,有一行是關於哈裡斯如何「對一名法官的命令提起上訴,該法官下令接手一起備受矚目的大謀殺案件,並將奧蘭治縣地方檢察官辦公室的250名檢察官全部開除,原因是共和黨地方檢察官託尼·拉克考克斯的不當行為。」據Intercept報導,這部分內容在6月11日被那位多產的編輯刪除,他說他在「校對篇幅」。

哈裡斯的維基百科頁面刪除負面信息,為了贏得副總統候選人提名?Intercept指出,在宣布競選副總統候選人之前,2008年的莎拉·佩林和2016年的蒂姆·凱恩都在各自維基百科頁面的編輯量上大幅增加。

做出這一有爭議的編輯的用戶,為其行為進行了辯護,聲稱他想消除哈裡斯的維基百科頁面上的「錯誤信息」。他在哈裡斯的「談話」頁面上說:「我不是民主黨特工,我這麼做純屬免費的,因為我厭倦了關於卡馬拉·哈裡斯的錯誤信息。」

他還在7月2日的一篇編輯文章中表示,他將「添加姆努欽和奧蘭治縣的相關案件內容,因為人們在談話頁面上提出了這個要求。」其中一個有爭議的條目涉及哈裡斯擔任檢察官時,決定不起訴一家銀行,這家銀行現在是美國財政部長史蒂文· 姆努欽所有。

哈裡斯的維基百科頁面被頻繁編輯引發質疑,為何刪除其負面信息?維基百科在「談話」頁面上指出,哈裡斯的文章目前正處於「自由裁量的制裁」之下,這是一種「為我們最具爭議和衝突的文章,創造可接受的協作編輯環境的特殊制度」。

哈裡斯被廣泛認為是最有希望成為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喬·拜登的競選搭檔之一,但在去年民主黨總統初選的最初階段,哈裡斯作為檢察官的記錄一直困擾著她。如今,隨著「黑人的命也是命」運動席捲美國,特別是對於民主黨的左翼人士來說,他們很難接受她的這種記錄。

對哈裡斯的維基百科頁面的編輯,比其他可能參與2020年大選的其他民主黨人要頻繁得多,這是否意味著有人想要讓該頁面更正面地反映哈裡斯,目前尚不清楚其背後的動機。但美國媒體對這個問題的關注,似乎促使其他編輯對該頁面進行了更嚴格的審查,以確保其中包括有關這位民主黨參議員的正面和負面的全面信息。

「談話」頁面上的多名編輯都認為,一位多產的編輯應該「迴避編輯卡瑪拉·哈裡斯頁面」。另一個人補充說:「我擔心維基百科會變成卡瑪拉·哈裡斯的競選網站。」

相關焦點

  • 2016年,維基百科被編輯次數最多的頁面都是什麼
    梵谷的頁面被編輯了3551次,入選了維基頁面精選,你在其頁面的右上角能看到一顆星,標誌這是一篇高質量的頁面,被4個編輯修改過,「梵谷一直是幾個世紀以來被誤解的最多的藝術家,不停被錯誤理解,研究,再研究,但這些理解還是和他真實的本性離得太遠」 其中一位編輯者評論道。
  • 維基百科回應為何將針灸歸為「偽科學」
    網站回應  稱編輯一般不會編輯內容 會繼續跟進請願事件  對於上述觀點,維基基金會的傳播經理薩曼莎·萊恩今晨接受法晚(微信公號ID:fzwb_52165216)記者採訪時表示,需要作出一點澄清的是,維基基金會是支持維基百科和其姐妹網站的非盈利性的機構。
  • YouTube推出爭議視頻連結維基百科,打擊謠言與陰謀論
    在YouTube將其刪除前,該視頻已經被觀看了200,000多次。之前,YouTube從未表達過關於怎樣處理這類謠言/陰謀論視頻的措施。但在本周二,YouTube CEO Susan Wojcicki介紹了即將推出的新舉措:YouTube從現在起將在陰謀論視頻頁面上添加真實事件解讀的網頁連結。
  • 維基百科「被黑」簡史
    這件事情剛出來的時候,The North Face獲得了大量的媒體曝光,也正因此引起了維基百科的注意,維基百科的志願者編輯很快刪除了The North Face的圖片,並譴責它違反了維基百科的用戶付費宣傳的條例。作為回應,維基百科在The North Face的維基百科頁面中,加入了一條The North Face維基百科欺騙的信息連結。
  • 維基百科有6000多個機器人編輯,他們之間會吵架嗎?
    很多人可能都聽說人工智慧已經可以寫文章了,但是你可能不知道編輯機器人早就已經是維基百科最重要的貢獻群體之一。2001 年,維基百科引入了機器人編輯者的概念,任何用戶可以為自己研發的機器人單獨建立一個維基百科帳號,只要根據維基百科社區官方的規定對帳號進行標註,即可讓機器人參與維基百科的編輯。
  • 外媒:維基百科如何成為種族正義的「戰場」?
    自5月25日弗洛伊德遇害以來,維基百科編輯已經記錄了超過466次抗議在美國和全球各地與喬治·弗洛伊德之死有關的抗議活動。一些志願者親自拍攝抗議活動,引發了關於維基百科用戶是否應該有資格獲得記者證的有趣討論。像AfroCROWD這樣的維基百科用戶團體在6月19日之前的兩周內組織了挑戰,以改善維基百科對民權話題的報導。
  • 維基百科之衰退:依賴它的人多了但貢獻者少了
    不過光是英文版的維基百科,每個月就有100億個頁面被瀏覽。當出現像波士頓馬拉松爆炸這樣的大事件的時候,數小時內維基百科就會出現來源廣泛的相關條目,而且那些條目每分鐘都會有更新。由於沒有別的像它這樣的免費信息來源,很多網際網路服務都依賴於它。在谷歌上搜索或者在iPhone上向Siri發問,你通常都會獲得從該百科全書提取出來的信息。
  • 維基百科十年回顧
    與此同時,對維基百科準確率的分析發現,雖然它有時出錯,但總體上並不比傳統的百科全書多出很多錯誤。2005年發表在《自然》雜誌的一項研究發現,在抽樣的文章中,《大英百科》平均每篇有2.92個錯誤,維基百科有3.86個。(《大英百科》反對《自然》雜誌的這項研究,稱其研究方法「有致命缺陷」。)然而,維基百科有著《大英百科》所沒有的問題。
  • 維基百科資料
    維基百科是一個基於wiki技術的多語言百科全書協作計劃,也是一部用不同語言寫成的網路百科全書,其目標及宗旨是為全人類提供自由的百科全書──用他們所選擇的語言來書寫而成的,是一個動態的、可自由訪問和編輯的全球知識體。也被稱作「人民的百科全書」。http://www.wikipedia.org是維基百科多語言入口頁,這裡列出所有的維基百科語言版本。維基百科本身有三個引人注意的特點。
  • 謠言、術語、命名歧視,維基百科如何應對疫情這場壓力測試?
    不斷變幻不斷生長,反映了這次疫情本身所帶來的信息的漩渦。Heilman 也是維基醫學項目組的一員,他曾在 2014 年伊波拉病毒爆發期間,深度參與當時維基頁面的內容編輯。但他認為,此次的情況是無可比擬的。
  • 研究發現:認真編輯一下家鄉的維基詞條,就能吸引大批遊客
    研究人員隨機選取西班牙各城市,有針對性地改進其Wikipedia詞條,添加有關歷史和當地景點的描述性信息以及高質量照片大部分添加內容都是直接從西班牙維基百科簡單地翻成法、德、意或荷蘭語。效果立竿見影:僅添加兩段文字和一張照片,就可以在旅遊旺季使該城市的留宿客人增加約9%。在某些情況下,增長幅度更大。對於在Wikipedia頁面上幾乎沒有任何介紹內容的城鎮,隨便添加點內容就可將遊客量提高三分之一。
  • 維基百科是可靠可信的學術資源嗎
    《時代》周刊讚揚說,由於其開放的編寫政策,允許所有人來此創立詞條和編寫文章,使得維基百科成為了世界上最大,也可能是最好的百科全書。  學術界為何排斥維基百科  然而,自從誕生以來,維基百科就受到了學術界近乎一致的排斥,這一排斥的後果很嚴重,幾乎一致認為不能引用,即不能用於學術研究或者學術寫作。若詳細敘述,大致有如下幾種原因。
  • 維基百科上最高產的作者,是一個機器人
    (它們)只包含或多或少正確的分類信息,但卻缺乏像動物外觀等重要信息。41 歲的 Achim Raschka 說,他是德語版維基百科的積極貢獻者,常常會花好幾天時間來完成一篇關於某種植物的深度條目。Johansson 也承認,Lsjbot 創造的內容的確很無趣,但也堅持這些內容也有自己的價值。
  • 比百度百科靠譜的維基百科
    甚至有研究表明,維基百科的準確性同大英百科旗鼓相當。然而,維基百科在中國並不如它的競爭對手百度百科流行。同樣是在線百科全書,那麼讓我們來看看百度百科和在中國以外的世界早已家喻戶曉的維基百科有何不同,也看看一本自由、準確的在線百科全書該是如何編寫的。維基百科創立於2001年,定位為「自由的百科全書」,而百度百科創立於2006年,目標是成為「全球最大的中文百科全書」。
  • 維基百科將針灸歸為「偽科學」,網際網路的審核標準在哪裡?
    這不是維基百科首次被「批判」近期,國外知名的百科類網站維基百科在範圍分類中將針灸歸屬為「偽科學」,這一舉動迅速引發了大量用戶的不滿,特別是來自全球的中醫師和被針對治療過的患者,更是對此表示抗議,並紛紛在請願網站上簽名,要求維基百科進行更正。
  • 維基百科上最高產的作者,居然是一個機器人
    這個網站將需要我們做更多工作,編輯的工作過載率也會大大提升。生活在澳洲的 Chris Grant 說道,他是維基百科社區中專門負責管理機器人的組織「機器人審批組」的成員。是的,機器人在維基百科上應用的歷史悠久廣泛得內部在 2006 年就已經設立了專門審核和管理機器人的 BAG。
  • 蘇格蘭版維基百科的大部分內容是由美國人用英語寫的
    據外媒報導,六年多來,一位維基百科用戶--AmaryllisGardener--在蘇格蘭版維基百科上寫了超過23000篇文章,並進行了超過20萬次編輯。AmaryllisGardener是蘇格蘭維基百科的管理員,維基百科用戶現在不知道該怎麼辦,因為他們對國家頁面的影響已經如此之大,他們唯一的選擇似乎是完全刪除蘇格蘭語版本,或者將整個事情恢復到2012年。這個情況是由r/Scotland上的一位reddit用戶發現的,他偶然查看了一篇文章的編輯歷史。
  • 淺析網際網路時代維基百科的生產模式
    因此總結,機制體現的是一種組織內部的相互關係和一種組織規範,因此依據前人的定義,有學者提出維基百科的信息傳播機制是「實現維基百科信息有效傳播的內在方法和過程」[4]。在此機制中,維基百科的詞條、創作者、受眾和平臺組成了維基百科知識傳播的完整的機制。 維基百科在運營過程中出了創新的知識生產機制,還有強大的技術保障作為支撐。
  • 毫不利己,專門利人:如何再造一個維基百科?
    橘生淮南則為橘維基百科是一本「自由的百科全書」,由全球各地無私的編輯者,在一個基本嚴謹的組織架構下,付出義務勞動貢獻而成。其伺服器、開發、運維等成本則通過網上捐助覆蓋。據官方介紹 [1] ,維基百科是全球第五大網站,每月為 4.5 億用戶提供服務,頁面瀏覽數以十億計。
  • AI學者也用維基百科「打廣告」?這個詞條有點可疑
    如果搜索一個詞條,百科網站的結果通常會被顯示在最顯眼的位置。這種人人皆可編輯的網站存儲著海量信息,雖然可能不夠嚴謹,但也被很多人作為重要的信息、知識來源。不過,最近人工智慧的研究者在維基百科上發現了不少「夾藏私貨」的詞條,比如 Reddit 網友發現的「SGD(隨機梯度下降)」一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