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在滅國戰當中,為何要先挑韓國揍?其實韓國起初不是軟柿子!

2020-12-19 北派說書人

最近吶,已經被《大秦賦》給迷上了,雖然我們不敢說,《大秦賦》當中的事件皆為真實存在,但是大致的歷史線索和正史是一樣的,轉眼間《大秦賦》就到了一個新的開端,那就是滅六國,那么正史之上,這六國哪個國家先滅的呢?在李斯和尉繚為秦王政輸人了大量的信心後,秦王政便下定決心開始他各個擊破的統一之路了。此時,就在整個秦國的支持中,秦王政開始將他的野心公之於世。他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整個眼所能及的土地,都將收進他秦王政的口袋裡。而按照滅亡六國的計劃,秦王政的第一個目標,便是六國中離自己最近又是相對弱小的韓、趙兩國。這兩個國家,在強秦的恃強凌弱之下,還扛得住嗎?#秦始皇#

被秦始皇盯上的火藥桶,韓國!

正如《大秦賦》當中那樣,秦王政在趙國這塊土地上本想佔點便宜的,碰了幾次壁後,才發現趙國還具備對抗秦國的實力,不能先攻打趙國,否則將會惹火燒身。

秦王政便順勢將目的定在了最弱小的韓國身上,韓國看來已經有點危在夕了。這個七雄之中最為弱的國家,早期夾在秦、齊等各大國之間,四而楚歌的環境決定了它難以往外實現突破的道路,要不是曾有韓昭候立志改革,更得申不害等能臣大力變法,韓國想躋身七雄之似乎都缺乏正當的理由

然在韓國的歷史上曾經有過短暫的輝煌,但這種輝煌也只能保證這個國家不被他國侵犯而已。因此,若嚴格說起來,韓國從來沒有達到一個大國的地位,在多年的戰國動亂中,它始終是遭受最大傷害的那一個。而韓國之所以能經久不亡、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它所處的地理位置給其餘六國所帶來的戰略價值,在戰國早期,韓國便已經成為魏、齊之間的爭霸資本,馬陵之戰是這種局面最大的註腳。後來秦楚爭霸時,韓國又受挾於秦國,與之共同伐楚。之後,到了戰國末期,韓國更是成了秦、齊兩國之間戰爭的緩衝地,苟延殘喘地存在著而發生在秦、趙之間的著名戰役長平之戰更是由於韓國上黨郡而起。所有這些都充分表明了,在韓國的發展史上,它基木都是作為俎上魚肉,受人控制,任人宰割。

韓國的實力和它所處的地理位置都決定了它作為秦國第一個靶子的命運。韓國的地理位置對於秦國來說也是極其關鍵的,它遏制了秦國經由函谷關東進的道路、如同當年想要東進的秦穆公必須先將目光放在晉國身上一樣,秦國如果想要往東有所突破、韓國這個障礙便不得不除。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秦、韓之間才經常爆發戰爭。而其餘五國也深知韓國對於秦國的重要戰略位置,因此在秦、韓交戰中,不時有其他國家出手相援韓國。當然,這種相援活動的收穫並不是很大,結果,在多次的戰爭後,韓國的疆域不斷為秦國所侵蝕,而到了秦王政年間,竟然只剩下了都城陽翟與其周圍的十多個中小城邑

公元前233年,當秦王政的大軍直入韓國時,當時的韓王安已經束手無策,只好向秦國納地獻璽,正式降為秦國的藩臣。在這場戰爭中,韓國失去的並不僅僅是它那七雄之一的地位,更令人感到可惜的是,在這場戰爭裡韓國失去了它一個非常重要的人才韓非。韓國不是沒有復強的機會的。歷史送給了韓王安一個韓非,但沒有人知道如果有韓非輔佐、韓國是否會有雄起的可能性,因為韓王安徹底向歷史拒絕了這個試驗。對於韓非的屢次進言,對於韓非提出的許多救國措施,韓王安卻置之不理!

但凡韓國有一個立志高遠的君主,也不會讓韓國變成這個樣子,韓王安的態度引起了臣子們的不滿。在韓國,有點眼色的人都知道韓國不久便將敗於秦國之手。韓非的離韓赴秦,雖說其緣由是因為韓王安的任命,因此裡面並沒有任何叛離韓國的味道,但此舉無異於在當時的韓人心中激起了萬千情緒,似平選擇明主才是明智之舉,這之後,當韓非死在秦國的消息傳到韓國後,韓人對自己所效命的這個國家有了更大的失望,在一個弱小的國家裡、又有一個不思進取的君主,這樣的政權值得自己為之面奮鬥嗎?

七雄韓國需要一個王,一個能夠擔起責任的王。

韓國從上到下開始了一種分崩離析的危險、而這種危險正好給了虎視著它的秦國一個很好的滲透機會。按照尉繚的計策,在對付六國的過程中,分化的不僅僅是六個國家彼此之間的關係,更要從每個國家的內部進行分化滲透,離間君主和臣子之間的關係而韓國此時的情形正好讓這個計策有了用武之地,因此秦王政便開始在韓國培植親秦勢力、企圖以這股勢力來控制韓國,最後達到滅亡韓國的目的在這次的分化策略上、秦國選擇了時任韓國南陽都郡守的騰,騰是當時韓國僅存極少的能臣之一,姓氏不可考、只知其名為騰、後因在秦國官封內史,故稱內史騰。公元前231年,尉繚的內部分化開始在韓國起作用了就在這年、內史騰主動向秦國投降,並將所領南陽地全部獻給了秦國,秦國輕而易舉地接受了韓國的一塊土地,令疆域本已狹窄的韓國更顯窘迫,沒有人能對內史騰的叛離表示指責,所謂識時務者為俊傑,內史騰的叛離代表了一種歷史潮流,即天下英雄即將全部會聚在秦國的土地上。

另外,對於韓王安,對於這樣一個不知亡國恨的君主,不說他的臣下遺棄了他,就是歷史遺棄了他,也是一種理所當然的事,南陽郡一失,本已束手無策的韓國除了靜靜地等待死亡的來臨,再也不能進行任何程度的反抗了。而南陽郡的得手對秦國的意義也是重大的,這之後,秦國將這塊土地作為前進的基地,使它以一個跳板的姿態為進攻韓國作出巨大的貢獻。除此之外、南陽郡對於以後進攻南方的楚國也奠定了一個堅定的後方基礎,在這方面,攻滅楚國的王翦還必須得對南陽守內史騰表示感謝,南陽郡到手,韓國奄奄一息,這個時候正是出手的好時機。秦王政大腿一拍,決定立即送病人膏肓的韓國一程,免得看著它這般苟延殘喘。

韓國的王在未開戰前,其實在心裡易經準備好降秦

公元前230年,秦王政派出了大軍直逼韓國都城新鄭。此時,新鄭裡的君王除了顫抖以外,聚集士兵的力量早已消失在他那毫無顧忌的歲月裡了,秦王政在選擇攻滅韓國的將領裡看中了內史騰,這似乎是一件理所當然的事。從內史騰獻上南陽郡後,新鄭的攻伐便註定給這個韓國降將來執行了。畢竟,有哪一個秦國將領會比一個韓國將領更熟悉韓國的情況呢?而對於這個問題,內史騰給了秦王政一個完美的回應。

就在秦王政下令內史騰出徵不久後,新鄭被一批渡過黃河的大軍所滅這個消息很快便響徹整個雲霄了。韓國終於從此消失在歷史的舞臺上了。當韓王安被內史騰俘虜的時候,看著這個曾經是自己手下的將領,韓王安是否會憤怒地問他一句:「你為何要背叛我?」而在這一番詢問過後,韓王安是否會得到一個令人心寒的回應:「是你逼我的。」無論韓王安是否為他的沉淪而自責過,他都不得不接受這樣一個事實:他昔日掌握的國家,如今竟然成了他人的郡縣。公元前230年,

秦國在韓地設置潁川郡,建郡治於陽翟(今河南禹州)。韓國滅亡了,它在實踐上給了秦王政更大的信心,這種信心是李斯和尉繚所不能給的。韓國的滅亡說明了秦國確實能採取各個擊破的路線,而挑撥離間的手段更是以兵不厭詐的理論依據大大地發揮了它的效用。秦滅六國的道路已經成功地踏出了一步,只有到了這個時候,秦王政才真正覺得自己和他之前的所有先祖都是不一樣的,因為他們沒能做到的事,他秦王政做到了!

當然,秦王政要高興還太早。除掉一個韓國並不能代表秦國的統一之路即將順暢地走下去,在韓國之外,還有另外五個國家在等著秦軍。秦王政眼前這條路仍舊迷茫而曲折,他只能繼續摸著石頭過河,有如先祖在西垂之地兢兢業業地開墾著一片居住地時的誠恐。但剛強的秦王政拋開了一切疑慮。此時,在秦王政的心裡,只有兩個字閃現著,這是繼韓國之後的另一個國家,不錯,那就是跳了很久的趙國!

相關焦點

  • 秦國滅韓必走之路,3大原因加速韓國滅亡,小國應會臥薪嘗膽
    秦國丞相李斯的輔佐讓秦始皇如虎添翼,除此之外還有諸多人才伴其左右,當年範睢的「遠交近攻」可謂是良策,並且在軍事和政治雙管齊下後,各國分崩離析,但秦國為何單單要先滅韓國?僅僅是因為韓國軍事弱小?秦國首滅韓國這句話有一定的問題,在於如果按照歷史進程來看,秦國首先滅的應該是周天子,如果要說秦始皇在位期間,哪個國家是被秦國先滅的,可能肯定地說當屬韓國,要說韓國為何而滅,各種原因眾多紛紜,但我覺得在這眾多原因當中,當屬人在做,天在看,自作孽不可活這句話正確。韓國第一次犯錯是在戰略上的錯誤,將上黨獻給了趙國。
  • 秦滅六國為什麼是從韓國起,到齊國終,這順序有什麼講究?
    秦國第一個目標選定在韓國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韓國實力在「戰國七雄」中最弱;二是韓國地處中原腹心,扼制著秦出函谷關東進的道路。所以秦國首先把韓國這個「軟柿子」給捏爆,既可以率先打破「戰國七雄」的平衡格局,又可以給秦軍將士增強信心。說白了,韓國就是給秦滅六國拿來練手的。秦國第二個目標選定在了趙國。
  • 秦國進攻東方六國的過程中,為何第一個消滅的就是韓國?
    答:作為兩千多年前中國戰國時代「七雄」裡版圖面積最小,綜合實力最弱的一家,韓國在整個戰國中後期,主要就給人一大印象——挨秦國揍!被揍的有多慘?換句話說,秦國一統天下的大業,「奮六世之餘烈」的全過程,就是「踩著韓國」當跳板。而且參考一下秦國的整個戰國時代的戰史,雖然和「戰國七雄」裡的其他幾家也不少打,可「揍韓國」的次數,統計下來就是最多。哪怕韓國多次臣服,幾乎一挨揍就割地,可秦國就是認準了他,逮住機會就是一頓揍。戰國「對手」這麼多,秦國怎麼偏偏這麼喜歡「踩韓國」?
  • 秦滅六國,為何第一個目標就鎖定了韓國?
    然而有趣的是,秦國戰國初期和魏國打,戰國後期和趙國打,東出滅國的第一戰卻選擇了韓國。 最近熱播的《大秦賦》中,李斯認為韓國是對秦國牽制最大的國家,事實真的如此嗎?
  • 秦滅六國,為何最先選定的是韓國,將其第一個滅掉呢?
    到秦王政時期,六國已經今不如昔,實力下降嚴重,不具備抗衡秦國的實力了。 秦王政長大後,除掉了嫪毐和呂不韋,將權力攬在了自己手中。秦王政親政後,在李斯的勸說下,開始了統一六國的步伐。當時秦國有6個對手,為何秦國會最先選定韓國,將其第一個滅掉呢?
  • 韓國到底做錯了什麼?秦始皇統一六國的時候,最先滅的為何是他?
    其實六國被滅的原因更應被重視,才能讓我輩知史明鑑。六國都在戰國七雄的行列中,實力卻是有強有弱。韓國首當其衝最先被滅,這是為何呢?韓國的地理位置和國土面積將韓國置於一個極為尷尬的位置。首先,韓國地處中原,在黃河中遊地區。
  • 秦國滅六國是按照什麼順序來滅的,為什麼第一個躺槍的是韓國?
    這樣的話秦國就會變得越來越強,六國的國土就會縮小,就會變得越來越弱。之所以先把韓國拿下來,是因為韓國距離秦國最近,在秦始皇滅韓國之前,韓國的一半土地就已經是秦國的了。另外的這一半,秦國只要想要,也就是舉手之勞而已。所以,滅掉韓國,秦國也就是僅僅用了個吹風之力。可見,當時的韓國已經成了個什麼樣子。
  • 秦滅六國的順序有何深意?為何第一個滅的不是最弱的韓國?
    秦國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大統一王朝,在我國歷史上的地位舉重若輕,秦國滅了六國,最後一統天下。「韓、趙、魏、楚、燕、齊」這是秦滅六國的順序。很多人覺得韓國最先被滅,那麼秦國最先出兵攻打的就是韓國,其實並不是這樣的,秦國第一個攻打的國家其實是趙國。熟悉歷史的朋友們都知道,在嬴政解決了秦國內部的問題之後,在李斯的建議下開始著手統一天下,那時,他們定下的策略相比很多人都知道,就是著名的「遠交近攻,逐個擊破」。
  • 從鄭國疲秦角度,分析秦國為何先攻打韓國?處於包圍之中無路可逃
    在水工鄭國疲秦事件暴露之後,秦王嬴政便以此為出兵的藉口發動了滅國之戰的第一場大戰,在那場戰爭當中,王翦率領秦軍進攻韓國,並沒有耗費多大的財力物力和時間就迫使韓王安臣服於秦國了,由韓國的滅亡開始,秦國的滅國之戰也就此拉開了序幕。
  • 秦為何先滅韓趙魏,後滅楚燕齊?原來秦滅六國的順序藏著小秘密
    到了秦王嬴政統治期間,秦國終於在公元前230年「解鎖」了掃滅六國的模式。公元前221年,秦滅掉了東方的齊國,最終統一了天下。而嬴政也成為了主宰天下的始皇帝。秦滅六國足足花了10年的時間,而且秦國掃滅六國的順序也十分耐人尋味。從史料記載的時間來看,秦掃六國的順序依次為韓,趙,魏,楚,燕,齊。
  • 秦滅六國後,各國的君王結局如何?全都不得善終
    韓國韓國與秦國接壤,按理說,秦國民風彪悍,作為鄰居應該也差不到那裡去吧,可偏偏韓國就屬於那種軟柿子型。韓國被滅後,韓國君主安被囚禁在了陳縣,後來因為韓國的舊部起兵反秦,韓王安就被拉出來當了替罪羊,被砍了頭。
  • 秦滅六國,韓國為何是第一個?
    弄死嫪毐和呂不韋後,嬴政終於執掌了秦國大權,開始準備秦國吞併天下的具體方案。 在滅六國的計劃上,大臣們出現了分歧。 以韓國宗室韓非為首的一派大臣認為,韓國雖然弱小,但這些年在夾縫中求存,生命力頑強。
  • 秦始皇嬴政與趙國頗有淵源,為何秦始皇滅六國非要先滅趙國?
    秦始皇嬴政滅六國一統天下,堪稱千古一帝,可是大家知道嗎,嬴政這一生,跟趙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首先咱就從嬴政的名字上分析分析,很多人說,他也可能不應當叫嬴政,他應當叫趙政,因為他是嬴姓趙氏。秦始皇的爸爸異人,當年也被秦國派到趙國去當人質,所以這才有了後來呂不韋奇貨可居的操作。而秦始皇的媽媽趙姬作為呂不韋的婢女,就被呂不韋送給了異人,後來秦始皇本人就是在趙國出生的,一直到他9歲才被趙王放回到秦國。
  • 秦滅六國第一步,先滅韓先滅趙?李斯與韓非不同,秦王如何選?
    事實上在嬴政之前,「東出」便是秦國歷代先王的絕對政治信仰。到了嬴政這代,更是天時地利與人和日漸成熟,所以嬴政事實上是迫不及待要統一全國,成就自己的霸業的。但是這樣的大事一定不是一蹴而就的,面對現實當下「從哪一步做起」的難題,此時嬴政的兩個謀士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 大秦賦秦滅六國 先滅韓還是先滅趙 王翦對還是李斯對
    熱播電視劇《大秦賦》秦王嬴政終於要準備滅六國一統天下了,嬴政召開軍事會議與眾臣討論。秦國要東出就繞不開三晉韓魏趙,到底是先出兵攻打哪一個,眾臣各說一詞,其中李斯認為先弱後強,先出兵滅了最弱的韓國,然後再攻打魏趙,而王翦認為先滅了最強大的趙國,如此韓魏就能輕而易舉地攻下。
  • 韓王派鄭國疲秦弱秦,結果他名垂青史,韓國第一個被秦國所滅
    秦始皇嬴政上位之時,秦國的實力已經超過其他六國。而被秦、魏、齊、楚包圍的韓國,則是七國裡實力最弱的,隨時有被秦國吞併的危險。在這種情勢之下,韓桓惠王沒有將希望寄託到變法圖強上,而是派鄭國去秦國修渠,妄想疲秦弱秦。
  • 古人講「出師有名」,秦始皇滅六國的藉口表示:秦國是被迫的
    古人講"出師有名",秦始皇滅六國的藉口表示:秦國是被迫的在我國古代,在打仗的時候,往往都會講究一個"出師有名",也就是要打別人之前,要找一個像樣的理由,這樣才能展現自己的道義,表示自己是站在正義的一方的,這樣能夠在輿論上面也戰勝對上
  • 《大秦賦》中,秦國滅掉西周,又滅東周,東西周為何會同時存在?
    在春秋時代,秦國出了一位牛人,他就是「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秦穆公任用百裡奚為相,擊敗晉國,稱霸西戎,他是秦國強大的起點。到了戰國時代,秦國又迎來一位強人,此人就是秦孝公,他任用商鞅進行變法,秦國率先進行中央集權,傲視西方。當時,周顯王都不得不承認秦國的霸主地位,凡事都要瞧秦國的臉色。而秦孝公,就是秦昭襄王嬴稷的爺爺。而秦昭襄王又是秦始皇的曾祖父。
  • 戰國時期,為何是秦國攻佔巴蜀之地,而不是楚國呢?
    對此,秦國名將司馬錯主張藉機滅蜀,認為「得其地足以廣國」,「取其財足以富民繕兵」(《戰國策·秦策—》);而且巴蜀可從水道通楚,「得蜀則得楚,楚亡則天下並矣」(《華陽國志·蜀志》)。於是,秦惠文王採納了司馬錯的建議,在公元前316年消滅了巴國、蜀國,從而攻佔了巴蜀之地,進而為秦滅六國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 秦始皇統一中國,為什麼先滅掉韓國?
    秦國正是採用各個擊破的方法,對韓趙魏進行蠶食,然後發展成為鯨吞。自從上黨戰役以來,韓國丟了上黨地區,韓國重無強大的力量抵抗秦國了。力量越來越弱,成了秦人砧板上的魚肉。秦國每一次的兵器試驗,一定是與韓國人先用的。秦國軍隊的戰爭場地和靶場,都是在韓國境內展開的。韓國成了秦國人的兵站和前線基地。二,韓國是秦國門口的墊腳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