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火、詩意、酒興、過客、歸人,古老的長安城中,跌宕這盛世的樂章。內含幾分迷離,幾分華美,然而李白卻不屬於這裡。
他只能在那雲霧繚繞的終南山上,遙遠的眺望著那繁華的長安城。
終南山,又名太乙山、中南山、周南山,簡稱南山。地形險要,道路崎嶇,雄踞在長安之南,是長安城高大堅實的依託、雄偉壯麗的屏障。素有「天下第一福地」「洞天之冠」的美稱。
終南山是道教的一個發源地。據傳楚康王時期,尹喜是函谷關的關令,於終南山中結草為樓,每日在草樓裡觀星望氣。後來,老子身披五彩雲衣,騎青牛出函谷關的時候,尹喜將其請到樓中,請其講經著書。老子在樓南的為尹喜講授完《道德經》後,飄然離去。道教產生後,尊老子為道祖,尹喜為文始真人。
終南山由於遠離塵囂,歷來是隱居的好地方。姜子牙、趙公明、張良、王維等人都曾隱居在這裡,李白居住在這裡卻不是為了隱居。李白並不想隱居,他一直有著報效國家的心,他居住在終南山是迫不得已的做法。
李白曾寫信給長安縣尉崔叔封,將其比作推舉諸葛亮出山的崔州平,希望崔叔封能夠舉薦自己入朝為官。多日無果後,李白在終南山上落寞地寫下了一首《長相思》:「美人如花隔雲端」。對於當時的李白,他期望能夠在仕途上做出一番成就。然而到達長安已有數日,多次求薦都無功而返。魏闕近在咫尺,卻始終無法得其門而入,就仿佛,美人如玉,卻遠隔雲端。仕途很近,又很遠。
李白是落寞的。幸好,在李白落寞的時候,還有終南山的山水為伴。李白偶爾會邀請幾個意氣相投的好友,在這終南山上飲酒作樂,盡興而別。
李白這個人,他性飲酒,他習慣於在酒中忘記忘記自己、忘記悲傷、忘記世事。他常常縱身於酒中,只有那個時候,他才能無拘無束,才能無牽無掛,才能做那個豁達豪放的李白。
酒雖然能夠讓李白忘記煩惱、忘記哀傷,但酒終究不能代替生活。沒有了美酒,回到現實的李白,仍然需要面對生活的苦難。
終南山無法讓李白踏上朝堂,他的仕途依舊遙遠。他決定西遊,離開這個不待見他的長安。他曾在《贈裴十四》中寫道:」徘徊六合無相知,飄若浮雲且西去。」來表達他心中的不滿。
李白西遊,其一是為了遊覽風景,排解心中的煩憂;其二也是為了能夠找其他的人來舉薦自己入朝。他曾到達太白山,寫下了那首表示他心理的詩:《登太白峰》。
西上太白峰,夕陽窮登攀。 太白與我語,為我開天關。 願乘泠風去,直出浮雲間。 舉手可近月,前行若無山。 一別武功去,何時復見還。
李白信仰道教,渴望乘風而去,遨遊天地。但是他又不甘心拋開人世,一去不復返,想要在朝堂之上施展他的才華。李白始終這樣矛盾:既想要實現道家的出世思想,又想要完成儒家的入世觀念。就是因為這樣矛盾,李白無法逃開苦悶。
李白西遊數月,最後還是落寞而歸。他在《留別王司馬嵩》寫道:「願一佐明主,功成還舊林。西來何所為,孤劍託知音。」他希望王司馬舉薦自己,但是王司馬並沒有領會李白的意思,以為李白希望得到資助。帶著失望,李白無奈地結束了他的西行,回到了終南山。暮秋時節離開,春天歸來,終南山的生活一如既往。春天到了,終南山萬物復甦,什麼都是新的,一派欣欣向榮的新氣象,但是李白的心情卻比離開的時候更加低落,他只能日日夜夜的獨酌,希望能夠在酒中的世界完成自己的抱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