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南山女隱士,曾打坐108天,隱居40多年,兒子結婚也不回

2021-01-09 彤陌紅塵

在現代社會的快節奏中,許多人都會因為工作生活的高負擔和強壓力,而產生對隱居生活的嚮往之情。

因為肩上擔著養家餬口的責任,我們只能在網絡上看看李子柒、華農兄弟的視頻來寄情山水。

也有人會毅然拋下一切,去回歸山野,讓自己真正在樸素艱苦的隱居生活中獲得心靈上的平靜。

最近,我們能看到很多年輕人放棄了在大城市打拼的機會,來到終南山,搭起屬於自己的小屋,以最低的物質質量來滿足自己晨起沐浴林風、夜間仰頭觀星的浪漫夢想。

不過,最初隱居於終南山的,可大多都是有著自己信仰、以隱居修行的人。

88歲的王芝霞就是這樣一位隱士。信奉佛教的她,隱居在終南山的小茅屋中,過著物質十分簡樸、精神極度滿足的生活。

7歲信佛,一生修行

許多老一輩的人都會或多或少有信佛的觀念,就算是一些年輕人也會在各類考試前在朋友圈求佛祖菩薩保佑。

不過,接下來要介紹的王芝霞並不是只有這種程度的信徒。

王芝霞是陝西西安長安縣細柳鄉人。由於從小就被父母帶去寺廟上香,從7歲時起,王芝霞就信佛了。不過那時的王芝霞,即使信佛也沒有完全皈依佛門,而是像普通的信佛者一般,也結了婚,生了孩子。

可在43歲時,不知是生活中發生了什麼事還是心境突然變化,也許是心中對佛的嚮往被重新喚醒,王芝霞忽然就選擇了皈依佛門,來到了西安香積寺。

幾年後,為讓自己能夠更加靜心,王芝霞離開了香積寺,來到終南山,在小五臺半山腰蓋起了一座名叫「三聖殿」的小廟,為自己取法號為「王慈善」,居住在終南山上,鑽研佛法,打坐清心,過著清苦的隱居生活。

艱苦的隱居日常

王芝霞在隱居的四十多年中,一直居住在自己在「三聖殿」旁的茅棚中。

很多城市中渴望歸隱山林的年輕人,看到王芝霞居住的茅棚,也許就會被這種艱苦的生活條件勸退吧。

王芝霞的茅棚比起現在城市中的什麼城中村、地下室的房間可要簡陋得多。以前在山中修行的佛門子弟,是特意用這種簡陋的住所來磨鍊自己心性的。

不通水,不通電,沒有網絡,這種環境簡直能勸退幾乎所有的網癮少年少女。

更不用說自己挑水、自己灑掃的艱辛,由於終南山山路險阻,下山購買生活用品也很吃力,需要很大的運動量。

由於沒有電,夜晚研讀佛經,用的也是燭光照明。在寒冷的日子裡,也沒有什麼取暖設施來驅散寒冷。如今我們普通人,在冬天都會有暖氣、空調、電熱器等使屋子裡暖和起來。再不濟,也會有電熱毯、電熱水袋和暖寶寶。

但這些都是王芝霞這類佛門隱士不能擁有的。由於茅棚的窗都是紙糊的,王芝霞只能以最原始的方式——加厚衣物來禦寒。

簡直就像是穿越了時空,回到了遙遠的古代一樣。

修行路漫漫,雖苦仍求索

也許會有人問,這麼苦,還值得去終南山隱居嗎?

如果把這個問題直接拋給王芝霞,這位88歲高齡的老人一定會笑著回答一句,當然值得。

王芝霞是一位相當樂觀豁達的老人。

和很多為躲避人群紛擾而隱居的人士不同,王芝霞並不厭惡與人交流,甚至能以與他人交流佛法和心中感悟為樂。說到樂時,還會手舞足蹈,自稱「瘋老婆子」,露出質樸而像孩子般純真的笑容。

也會有很多人問她如何求得佛祖保佑,這位有大智慧的老人會真誠地告訴他們,佛祖不會包辦一個人自己的人生,要有一顆誠心,用心來理解生活。這一席話,可以為無數迷途者解惑,能讓我們看到王芝霞老人身上閃耀的佛性。

由於自己打理隱居生活非常辛苦,運動量極大,王芝霞雖然是位八十多歲的老人,依舊精神矍鑠,比好多城市中加班加到亞健康的年輕人身體還好。

在王芝霞的自述中,自己最長有過連續打坐108天的經歷。不得不說,能夠連續打坐上百天的王芝霞在這方面,比世上大多數人都要強。

王芝霞的隱居,是一種十分健康的生活態度。她的隱居並不是逃避性、消極性的。之前說過,佛教徒的隱居,往往都是為了修行。

現在很多人的生活態度就是去享受,享受口腹之慾、享受奢靡浮華的生活。在這種情況下,人很容易在追逐欲望中迷失自己。

而王芝霞他們這些佛教徒,就會主動克制自己對於外物的渴望,捨棄這些只能給人帶來一時快樂、卻空洞沒有內涵的誘惑,從而達到追逐本心、獲知真理的結果。

對於他們來說,真理蘊涵在佛法中,蘊涵在自己本心中,也蘊涵在山水自然中。這些都是他們隱居時要去體會、去感悟的。

王芝霞,還有更多像她一樣的佛教徒,就會沉浸在隱居時呼應自然與真理、磨鍊本心的玄而又玄的境界中,用一生去追逐這種智慧。

脫離紅塵的得與失

在這過程中,王芝霞得到了很多,也失去了很多。

皈依佛門前的王芝霞是有家庭的。在作出皈依佛門的重大決定後,家人孩子也挽留過她。但王芝霞鐵了心要離這紅塵俗世而去,讓自己的內心隨著與佛法佛理的日益接近而得到真正的平靜。

離開了家庭的王芝霞就這樣過上了身苦心樂的隱居生活。多年後,王芝霞的孩子長大都該結婚了,她卻還是十幾年如一日,隱居在終南山中。

她的兒子結婚前,也來請她下山過,但被王芝霞拒絕了。因為對現在的她來說,家庭親緣就如同前世之事,已經是不可追回的過往。

我們以前學過的一篇課文《送東陽馬生序》中說道:「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這句話也適用於隱居的王芝霞老人。雖然失去了家庭生活的其樂融融和良好的生活條件,但她得到的內心的滿足,是我們難以想像的。

不論怎麼說,在這物慾橫流的社會中,像王芝霞老人這樣追逐自己內心而隱居的,確實是世間的一股清流。也許我們不能像她那樣拋下一切去歸隱,但我們至少可以像她一樣,儘量保持著自己的本心,不被世俗汙染。

相關焦點

  • 終南山第一女隱士,修行40年從不和丈夫見面,85歲能連續打坐108天
    「天下隱居,終南為冠」,近年來也有越來越多的人放棄了世俗生活到終南山進行隱居,就有這樣一個在終南山上隱居的女性,她被稱為是終南山第一女隱士,85歲高齡仍舊能夠連續打坐108天,她告訴世人,這是在和佛祖進行交流,她就是終南山上最大的隱居者——王芝霞。
  • 終南山第一女隱士坐佛40年,一連打坐108天,兒子婚禮也不參加
    關於終南山,最多的故事無非就是全真派和古墓派的故事。全真派創派祖師王重陽和古墓派林朝英一起在這裡的愛恨情仇,一直都是武俠小說中少有的情節。在武俠小說中,道士歸隱終南山,進行一生的修行,然而在現實生活中,也有人選擇歸隱終南山,做一位真正的隱士。她就是被稱為「終南山第一女隱士」的王芝霞,一位與道有關的隱士。
  • 藏在終南山的「女隱士」,今85歲還能打坐108天,稱佛祖在看自己
    《桃花源記》我相信很多人都讀過,世外桃源是我們每個人都憧憬的生活,沒有人打擾,生活節奏也很慢,大家都過著最淳樸的生活,實在是讓人嚮往,但有個地方,就真的很適合隱居,這個地方就是終南山,很多詩人也描繪過這個地方,在這裡隱居你可以悠然自得,享受生活帶來的美好,安靜愜意,終南山就在陝西,
  • 終南山第一女隱士,修行40年從不見家人,85歲能連續打坐108天
    而終南山因為環境幽靜,成為了很多文人騷客最為憧憬的隱居聖地。在這些人當中,就有一個人被稱為終南山第一女隱士,她選擇皈依佛門,潛心修煉,在自己85歲高齡的時候能夠連續打坐108天的時間,認為這樣是在和佛祖交流。她究竟是誰呢?
  • 終南山隱士:隱居長達30多年,每日清水白菜,如今親人已認不出
    道教的人大部分都是隱士,平時喜歡待在自然裡面,喜歡遊山玩水。在全國有名的大山裡面,其實都有很多的這種隱士。其中,終南山是最多的,這些隱士也喜歡往那裡跑。終南山隱士:隱居長達30多年,每日清水白菜,如今親人已認不出。作為道教的發源地,終南山的地位一直都很超前,歷史上很多有名的隱士都曾在這裡隱居。到了現在,依然有號稱「第一隱士」的侯大師在這裡隱居。
  • 「終南山第一隱士」:隱居30多年每日清水白菜,父母再見已認不出
    不為物先,不為物後,故能為萬物主。——《論六家要旨》隱居山林,悠然田野自古以來就是文人雅客的畢生追求。擇一處良田,建一所私宅,養一圈雞禽,彈一曲雅樂,好不快哉。在世外桃源,他們可以逃離世俗的紛擾和官場的爭鬥,專心發展自己的愛好和事業,而這些人,被後世統一稱作隱士。
  • 終南山高修為女隱士,85歲還能連續打坐上百天,自稱在和佛祖溝通
    現在終南山就有一位人稱「第一女隱士」的高修為隱居人士,85歲高齡還能連續打坐上百天,自稱在和佛祖溝通,可能很多人覺得這年頭怎麼會有這樣的人呢,不過這可是實實在在發生的一件事情。01王芝霞便是人稱「第一女隱士」隱居終南山的隱士,自她很小的時候,她就對佛經有一種不一樣的喜歡,感覺與佛已經相識很久,可能別的小孩哭鬧的時候,父母拿出棒棒糖就可以解決,但是王芝霞卻不同,她要是不開心了,父母唯一可以哄住的辦法就是說帶她去寺廟,
  • 他是終南山第一隱士,隱居深山30年,以粗茶淡飯度日修行
    對於很多人而言,那些文學作品中所描繪的隱居生活往往是十分美好的,而在了解過一些隱士的人生經歷之後,我們也會對這些人產生一定的敬佩之情。其實,在古代社會中,隱士是並不少見的,畢竟當時的社會是以小農經濟作為主要的經濟發展模式,無論一個人在哪裡生活,都基本能夠實現自給自足。
  • 終南山第一女隱士:43歲皈依佛門,隱居四十多年,自稱能和佛祖講話
    如今,王芝霞已經年過九十,卻依舊隱居於終南山。心有菩提心「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佛教,自傳入中國便極受人們歡迎。幾年過去,佛教已經成為了中國的最大的宗教之一,在中國的不少城市裡都有著大大小小的佛寺分布。
  • 終南山租金猛漲,3000修行「隱士」下山回家,終南山終於又清淨了
    抱著這樣目的來終南山的人,也只是為了給自己加一個「隱士」的標籤,顯得卓爾不群,俗世心還重著呢。拋開政治因素,終南山本身確實是一個極佳的修仙道場,它是佛教、道教的發源地。隱居需要清心寡欲,這樣的宗教環境適合修身養性。此外,這裡也有很多名人隱居過,例如姜子牙、呂洞賓等都曾在這居住過,因此終南山也是具有名人效應的。
  • 現代終南山第一隱士,隱居超30年,每日素食,家人已認不出他
    現代的城市生活方便快捷,隱居山中的生活在很多人的想像中都很難熬。但每個人的追求都不一樣,如今也有很多人選擇去終南山隱居,這座位於陝西省內、綜合了道文化、壽文化以及各種歷史文明典故的「仙山」,不僅吸引了絡繹不絕的遊客,也吸引著慕道養生者。早在9年前,終南山的隱居人數就超過了5000名,其中甚至不乏年輕人、外國人。
  • 他被稱作「終南山第一隱士」,在山裡生活30多年,家人相見不相識
    他被稱作「終南山第一隱士」,在山裡生活30多年,家人相見不相識隨著現在社會的不停發展,越來越多的人對於快節奏的生活都有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大家都喜歡通過旅遊來緩解自己的生活壓力,或者說是工作壓力,順便還能一睹自己喜歡的風景,但是有一些年輕人卻有自己的想法,他們覺得現在的生活並不適合自己,他們需要找一個安靜環境來讓自己度過餘生,這就導致了終南山上有非常多的隱居的人。
  • 終南山80歲「女隱士」,一人隱居44年,自稱感覺不到疲倦
    提到終南山,我們應該都很熟悉。這是一座道教名山,也是佛教聖地。在中國有不少典故出自終南山,比如「壽比南山」、「終南捷徑」等。終南山也是中國重要的地理標誌山脈。由於終南山距離西安也比較近,每年都有不少人到終南山旅遊觀光。
  • 終南山千年隱居生活真相 驢友觀光影響隱士修行
    2008年之前,35歲的西安市民張劍峰是青春文學圖書編輯,曾在時尚雜誌社做編輯,因為讀了《空谷幽蘭》,走上尋訪之路,頻繁進出秦嶺,從華山到終南山,行至今天,他拜訪了600多位山中隱士。慢慢從一個尋訪者變成了修行者。 張劍峰的經歷催生了很多人心中的隱士夢,多位網友表示想到終南山隱居,也有人擔心這樣的「揭秘」會破壞目前的修行傳統。
  • 探訪終南山隱士,揭秘千年前的生活
    秦末漢初,有東園公、夏黃公、綺裡季、角裡四位先生,時稱"四皓",先隱居商山,後隱居終南;"漢初三傑"的張良功成身退後"辟穀"於終南山南麓的紫柏山,得以善終;隋唐五代的藥王孫思邈,仙家鍾離權、呂洞賓、劉海蟾及全真道創始人王重陽等都曾隱居終南山;康熙時期的關中名士李雪木,為逃避清廷的召喚,躲到終南主峰太白山一帶,因山中乏紙,他用槲葉寫文題詩,竟至收集成《槲葉集》。
  • 解密當代終南山隱士生活真相 紀錄片《隱士》成都放映
    《辭海》對「隱士」的解釋是「隱居不仕的人」,就是隱居起來不當官。並舉例《荀子·正論》「天下無隱士,無遺善。」隱士被稱為「遺善」,也就是人君在挑選才士時所遺漏的賢達。漢學家比爾·波特從上世紀七十年代起生活在臺灣和香港,並在一個山村裡過了三年「天亮前起來誦經,夜晚聽鐘聲」的隱居生活,對中國古代隱士文化產生濃厚興趣。上世紀八十年代,比爾波特踏足中國旅行,撰寫了大量介紹風土文物的書籍和遊記。
  • 「終南山第1隱士」:隱居30多年,天天水煮白菜,現親人已認不出
    而「歸隱」山水就是要求人要不受外界的喧囂幹擾,不再去關注追名逐利,把心靜下來,去思考宇宙萬物哲理。隱士通常都喜歡雲遊,享受明山秀水,自在遊樂於山水之間,享受漫天雲捲雲舒,花開花落。著名的自然景區裡面都有許多隱居的人,其中終南山就受不少人青睞。當年陶潛一句「悠然見南山」,寫的就是這個終南山。
  • 放棄億萬家產隱居終南山,自認與世無爭,看終南山隱士生活怎麼樣
    相信很多人對這樣的生活都曾憧憬過,卻不敢付出行動。然而,有那麼一批人,毅然拋棄了城市生活,選擇了隱居終南山,過上了清幽的日子。這麼多年過去了,那些隱士們,過的還好嗎?比起其他隱士的不近人間煙火氣,他們顯得格外生動有趣。 這便是野居青年。大學剛畢業,三位野居青年也曾像其他人一般按部就班地找工作,過著朝九晚五的生活。
  • 住茅棚吃野菜過千年前生活5000隱士隱居終南山
    2012年2月12日,秦嶺終南山大峪,《問道》雜誌主編張劍峰和幾位隱居者合影留念。隱士居住的茅棚一些是茅草搭建,有些是山洞,有些是普通的住宅,他們分散在各個山谷裡。圖片源自《華商報》三年來,35歲的西安市民張劍峰頻繁進出秦嶺,從華山到終南山到寶雞龍門洞,一個山谷挨一個山谷走遍,橫跨400公裡,目的是尋訪居住在其中的隱居者,行至今天,他拜訪了600多位山中隱士,自己則從一個糾纏於情愛的青春文學編輯變成了半個隱士。他承認,自己是因為讀了美國人比爾波特的書《空谷幽蘭》,誕生了去尋訪隱士的想法。
  • 仙翁洩天機:探秘終南山隱士,深入最神秘群體的,隱居生活與傳統
    而隱士們最嚮往和青睞的地方,便是「修行聖地」終南山了。終南山裡的隱士傳統,至少已經延續了三千年了,但是隱士有幾種:道教隱士、佛教隱士和知識分子隱士。然而這只是大體上的分類,因為即使在佛教裡,也有不同類型的隱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