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爆魚,我敢說我是老大。」說這話的不是別人,而是上海灘人稱「爆魚皇后」的梅阿姨。
這個性格開朗熱情的爆魚阿姨,來自安徽,是一名地道的滬漂,可她的拿手好菜卻是本幫菜——爆魚。
「爆魚」又稱「燻魚」,是上海一道著名的本幫菜,逢年時節家家戶戶都要準備很多熟菜,爆魚總是少不了的一道傳統美味,它可以是宴席上的冷盤、拼盤,也可以是炒菜、燒菜或是湯類的配料。
選用上海崇明草魚,草魚的肉質鮮嫩卻沒有魚腥味。每條魚都在店裡現殺現宰,食客說要哪一段,就切哪一段。
切段切塊,」滋~「的一聲放進油鍋裡,表皮一點點地變黃變脆,魚香味也隨之而四散來,顧客們望眼欲穿,等的就是這一刻。
一個外幫人做的本幫菜,卻徵服了嘴刁的上海人。整整二十五年,她的門前幾乎天天排著長隊,被多家電視臺採訪 。
正是因為顧客多年的支持,梅阿姨才敢說開頭的那句話。從「小安徽」到「大塊頭」,她一走就是25年。
二十多年前,在安徽老家的梅阿姨,聽同鄉說,上海大,上海好,就傻乎乎地跟著大家一起到上海謀生。「那時完全是盲目的。」梅阿姨說。
剛到上海的梅阿姨夫妻,沒錢租房子住,只好睡馬路,一睡就是三年,
生活艱辛的夫妻二人不管什麼活,只要能掙錢都做。
一天,梅阿姨到師傅的家裡吃飯,師傅的外婆做了一盤爆魚宴請他們,梅阿姨一吃,這麼好吃?於是就向師傅的外婆請教,外婆說:這是爆魚,地道的本幫菜。
回到家,對爆魚味道念念不忘的梅阿姨,到市場買來一條草魚,按著外婆的說法做了一次,居然還挺好的。
後來她又試著做了幾次,拿給周圍的街坊鄰居試一下,大家一吃都紛紛說:「小安徽啊,你這手藝都趕上開館子的咯。」
梅阿姨一聽,就想著試試看,東拼西湊的、東家借完借西家的, 終於把一個爆魚小攤張羅了。
第一天開攤,一整天才賣了個7塊錢,梅阿姨心裡有點不開心;第二天,第三天,第三天的收入居然有38元,那個開心樂得她呀,不得了。
做爆魚給她帶來的滿足感,不是三言兩語可以表達的,就這樣,梅阿姨這爆魚一做就是25年。
她的稱號也從「小安徽」變成了「大塊頭」;
店鋪從七浦路搬去了梅隴路;最重要的是,終於把女兒從老家接出來上海,一家人團聚了。
25年的爆魚,無論梅阿姨搬去哪裡,老主顧們就跟到哪裡去。上海人對美食有個特別的習慣,他們不認地兒,不認店,認手藝,認那種獨特的味道。
如今每個拿貨的日子,
梅阿姨夫倆就會開著他們的小麵包車,
到碼頭轉一圈兒,
選購新鮮的草魚。
不活氣兒的,他們不要,買回來也不敲暈,也不宰殺。等到客人來買,現宰現殺,也是因為這味新鮮,做出來的爆魚才能吸引人。
沒有寬敞的店面,沒有高大上的裝修,這家10平米不到的街頭小店,成為上海最火爆的爆魚店,而這裡的老闆娘梅阿姨,收穫了一個親切的稱呼,「爆魚皇后」。二十幾年的爆魚經驗讓梅阿姨練就一身技藝。
魚回來了以後,去鱗,切段,一部都不能放鬆,梅阿姨完成這整個工序,眼睛卻和客人邊聊邊對望。
「你別小瞧這爆魚,雖然只是幾分鐘,可炸得好不好,背後的功夫和講究可大了。
做一道爆魚有時候就像練功夫,不是靠秘籍,而是一種感覺。站在油鍋前,我就有一種感覺,我好像能感受到油溫一樣,能知道我的魚炸得怎麼樣。」梅阿姨說。
她沒有量度的兩杯,沒有算著幾茶匙,只能憑感覺、聽聲音。
「過遲則老且焦,過速則不透味」一切只爭那一刻裡的剛剛好。在剛剛好的時候,手起刀落,爆魚上桌。桌上擺著各種爆魚醬料,黑胡椒味、原味五香、秘製糖醋、橙汁味以及多味辣醬口味。
最受歡迎莫過於那傳統的糖醋味兒。客人們也不著急,一個個地排隊,還有恩從大老遠跑來,就為了吃一口兒時味道的爆魚,車費都比這爆魚錢高。
這裡有艱辛,也有機會,有機會便有希望。每個繁華的城市,只要努力,就會有幸福的可能。
採購優質好食材上城市穀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