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的漢學家高本漢曾經說過:「汕頭話是現今中國方言中最遠古、最特殊的。」潮州話不但是古漢語的「活化石」,也是古代食俗的活化石。
筍稚
潮州話「筍稚」本義是指幼嫩的竹筍,也即「稚筍」,引申義卻可以用來形容年少貌美、頎長白皙的女子,比如潮汕俗語「塊筍稚死」,就含有「這個小妮真漂亮」的意思。在這種比喻用法中,「筍稚」一方面是借用初生竹筍挺拔的形態,來表達「婷立」和「嬌嫩」的意義,另一方面用幼筍「稚質」和「稚秀」的特點來形容年輕女子的美貌秀麗。
因為方言俗語經常提到稚筍,潮汕人對筍的品質特別苛求。按潮汕的竹筍品種多為俗稱大綠竹的麻竹,夏秋盛產時有三五斤一個的大肥筍,筍徑達一掌餘長,吃起來就像梨子,一點兒渣都沒有。用這種筍做菜,即使是清水煮熟都好吃,但潮汕人仍然會有很多講究。比如強調筍絲一定要手工刀切口感才脆嫩,如果是做筍朥,則除了筍粒的刀法,連配料都要講究。這筍朥餡料的固定配方是:竹筍、蝦米、豬肉和香菇四種,少一樣都不行。因為用料昂貴,過去一般平民百姓不易吃到,因而還流傳有「乞食婆想食筍朥」這樣的俗語。
筍季的時候正好鴨子當令,這時有兩種著名的潮式筍鴨菜最值得推薦:一種是筍鴨湯;另一種是沙茶燜筍鴨,這時筍要切塊而不能切條,還要用「格」的刀法,即一剁一扳,因為格出來的糙面要比刀切更容易入味。
物食
潮州方言的「物食」專指零食。無論是街邊叫賣的各式小吃、油炸豆乾、冒著熱氣的無米朥、手捏糖人,還是家裡鐵罐內的餅乾和涼果、擺放在桌子上的潮州柑等等,只要是在正餐之外被用來充飢享用的食物,都被稱為「物食」。
將物食與小吃和茶食比較是很有趣的。小吃同樣是指正餐之外的食物,故又叫點心。小吃通常是一個地方飲食文明的表現,與當地的氣候、物產和習俗分不開。在潮汕,各縣各鄉幾乎都存在一些特色小吃,像潮陽的鱟朥、普寧的薯粉豆乾和澄海的豬頭粽等。如果一定要區分,大概可將小吃看成是大人的點心,將物食當做小孩的零食吧。
茶食又叫茶點,潮汕稱為茶配。按潮汕的茶配,大概可分為糖餅和蜜餞兩大類,馳名的糖餅品種有老婆餅、腐乳餅、糖蔥薄餅、束砂(糖花生)等,出名的蜜餞品種則有柑餅、老香黃、冬瓜冊、山棗糕等。潮汕的茶配很早就行銷上海和京、津各地,曾被京劇大師梅蘭芳稱為「茶食泰鬥」。
食床
潮汕人床桌不分,將飯桌稱食床,將書桌稱寫字床,將桌球臺稱桌球床。這種看似混亂的叫法其實源於唐宋時期的習俗和語言。大約在唐宋時期,中國人通過模仿「胡床」,也即馬背用的摺疊坐具發明了椅子,起居習慣從原來的席地而坐改變為垂足而坐。床桌正是隨著坐具的出現而產生的,當時凡下有足撐,上有面板,不論睡坐置物,均稱作床,如北宋劉攽《中山詩話》:「政事堂有黑漆大飯床,長五六尺許。」李白詩歌名篇《靜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的床,大概也應該是院子裡放置了食物的食床而非屋子裡睡覺的眠床,否則就難以一抬頭(舉頭)就看見明月,從而思念起故鄉來。
瑞典的漢學家高本漢曾經說過:「汕頭話是現今中國方言中最遠古、最特殊的。」潮州話不但是古漢語的「活化石」,也是古代食俗的活化石。每年正月初七,潮州人每家每戶都要煮來吃食的「七樣羹」,也是源於晉代河南中州的習俗:據梁代人宗懍的《荊楚歲時記》所記:「正月七日為人日,以七種菜為羹。」你看連菜名都一成不變地保留了下來!
閱讀更多更全周刊內容請微信掃描二維碼成為中讀VIP,閱讀期期精彩內容!
版權聲明:凡註明「三聯生活周刊」、「愛樂」或「原創」來源之作品(文字、圖片、音頻、視頻),未經三聯生活周刊或愛樂雜誌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轉載 、連結、轉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經本刊、本網書面授權的,在使用時必須註明「來源:三聯生活周刊」或「來源:愛樂」。違反上述聲明的,本刊、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