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在我們鄉鎮農貿市場買菜,突然看到好大一潑人圍著一位老太太,只見人群中喊著:「3元一斤,新鮮的麵條菜,所剩不多了「。我心裡想,第一我是麵條菜的狂熱粉,第二,野生麵條菜、種植麵條菜我既分得清也懂怎麼種,九月不是麵條菜上市的季節啊,如果是露天種植也是九月十月開種,我湊過去看了看,小聲對老奶奶說「是塑料大棚種植的吧」,老奶奶笑著說:「是的,還是你識貨」,雖然不是野生的、不是露天種植的,但是也難以阻擋我吃麵條菜的步伐了,一下子買了5斤回去了。
麵條菜,一般北方人知道它,尤其是河南地區,像我國西北、湖北、雲南等地區也有分布,但是人們對於此菜的鐘愛程度河南貌似更為強烈一點。這種菜的外形長得的確像「麵條」一樣,一根根細長分布,它生命力很頑強,耐寒不耐旱,喜冷喜涼更喜潮溼,常常見於麥苗地、荒土坡,或者土質較肥沃的土壤中。
小時候最愛跟著家人一起去田地裡挖野菜,薺薺菜、馬齒莧,包括茼蒿、麵條菜,往往每年陰曆二三月間開春時節,我就會拿著鏟子挎個小提籃和家人一起為家裡的牲口鏟「口糧」,尤其麵條菜更是家畜愛吃的菜,弄一籃子一天用不了就「消滅」完畢。
如果說家畜吃麵條菜,人們會吃它嗎?事實上也是吃的,我們每次挖了很多,家畜吃不完的,自己留了一些,用井水一淘一晾,包麵條菜餃子、包子、麵條菜下麵條,尤其麵條鍋裡下此菜,面翻滾兩次下菜,勺子一晃加點小磨油就出鍋了,吃第一口有點澀澀的感覺,但是越嚼越香,想起來都很美味。
以上說的是挖田地裡的野生麵條菜,現在農村卻很少見野生的了,可能在城市生活的人覺得不可思議,野菜也會少見,如果你驚訝那你是真的少見多怪了。這種麵條菜之前在農村是作為雜草來對待的,尤其在麥地裡是和莊稼競爭養分的,只有剷除掉它才能讓莊稼正常生長,之前人們除雜草一般不用除草劑,就是人工除草,現在無論種麥子還是種其他莊稼,都是播種時候打一遍滅草劑,中間有草芽萌發時候再噴藥一次,根本不給這些麵條菜等雜草生存的機會,以至於這種野菜便不常見了,即使像現在生活在農村的小孩子也不一定都知道這個菜的名字。
「物以稀為貴」,越少少見的菜,人們更願意去吃,鑑於此需求人群,現在很多農村人會專一騰出來一塊地,人工種植麵條菜,種植的方式要麼露天,要麼塑料大棚,露天種植的話和野生品種一樣屬於季節蔬菜了,塑料種植就不分時令,一年四季都有的吃。
上周在鄭州的同學打電話說鄭州超市裡已經上有麵條菜了,價格在4元一斤,一到貨便清掃一空,可見人們對於麵條菜喜愛程度頗高。同學說,城市人為何對麵條菜會如此熱衷呢,不難發現,城市裡吃火鍋的人多,火鍋該涮的菜都基本吃過了,偶爾吃次麵條菜覺得像品嘗到了稀世美味一般。
同學建議我在農村也種植些麵條菜,覺得市場肯定不會小,我覺得有一定道理,接下來我會考慮往麵條菜菜品上考慮考慮,除了種地外,也增加點額外收入,相信市場前景是不錯的。#三農生活#
【本文原創:三農小參考,關心三農百態,歡迎大家關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