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著》:人這一生,要承受多少生命之痛?

2020-12-12 九和文藝

VOL5《活著》

小說的結尾,身材瘦弱,步履蹣跚的老人趕著牛,孤獨的背影漸隱在殘卷夕陽下。

1992年餘華在北京8平米的招待所開始寫作《活著》,這位老人的一生都被記錄在了這本書裡。很多人說這是一部殘忍的小說,是時代小人物的悲劇,看後不忍看第二遍,因為實在是太令人悲傷了。書中的主人公富貴,從渾金如土地浪蕩闊少,到變成簞瓢屢空的貧民,然後目睹家人先後死去,暮去朝來,僅剩他孑然一身,與牛作伴,忍受著時間的殘忍與漫長的回憶。但是《活著》僅僅是在表達苦難嗎?對於這本書餘華曾說:「我感到自己寫下了高尚的作品」。為什麼是「高尚的作品」?因為活著與生命相關,而生命本身就是是高尚的。

雖然書名叫《活著》,但死亡卻貫穿在整本書中。父母、妻子、子女都是由富貴親手埋葬的。餘華對死亡的心理描寫十分克制,富貴面對死亡沒有吼叫,沒有驚天動地的吶喊,關於兒子有慶死亡的那段心理他是這樣描述的:「我看著那條彎曲通向城裡的小路,聽不到兒子赤腳跑來的聲音,月光照在路上,像是撒滿了鹽「 一種無聲的絕望與痛苦向讀者襲來,它有一種面對命運殘酷的無奈在裡面,這些生命之痛,像鹽一樣灑在傷口上,卻無力去反抗。

在時代的洪流裡,人如草芥一般無法抗衡這巨大的力量,富貴的兒子有慶之死,在某種程度上是必然的。在書中,縣長的女人失血過多,急需獻血,但是因為血型比較少見,沒有相匹配的血型,來到有慶的學校找合適的血型,孩子們認為給縣長獻血是光榮的,都爭先恐後的測試自己的血型能否對得上,活碰亂跳的有慶也搶著給縣長的女人獻血,唯恐自己獻不上血,最後抽血過多死亡。有慶的死只是時代的一個縮影,他沒有逃脫生命背後的無常及時代的洪流。

生命之痛每個人都無法避免,作家賈平凹在《願人生從容》中說:「人生的苦難永遠是和生命相關的」。而「活著」二字在苦難的生命中卻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喊叫,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張愛玲也曾說過:「生命是一襲華麗的袍,爬滿了蝨子「。活著勢必要忍受生命的苦難,這也是「活著」的力量所在。

前段時間有一則【廣西老人遭3車連撞當場身亡】的新聞,老人無妻無子孤身一身,生活貧苦,靠低保生活,在去醫院看病的路上被3車連撞而死,以這樣慘痛的方式結束了這一生。不少人唏噓不已,不知老人這一生忍受了多少生命之痛?

生命的脆弱在於它不是一個定數,它是多變的。人無法預知明天會發生什麼。薩特在《存在與虛無》中講到「人的自由先於人的本質」他認為一般的物無法自由選擇,而人不同,人擁有「自由意志」可以自由選擇成為何種人,按個人意願創造自己。但正是因我們有無限的自由,所以我們要承擔無限的責任。薩特認為:「人是註定要受自由之苦的,因為他並沒有創造自己,但卻是自由的。因為一旦被扔進這個世界裡來,他就必須為他所做的每一件事負責。

《活著》這本書的可貴之處在於不僅僅是表現生命之痛,它其實表達的是對這個世界的善意,是一種樂觀的態度。《活著》的靈感來自餘華偶然間聽到的美國的民歌《老黑奴》,歌中的老黑奴歷經苦難,家人先後離他而去,可他依然友好、充滿善意的面對這個世界,沒有一絲抱怨。富貴在回想這一生時他依然是感恩的,他說父母在他年少時給了他好的生活,擁有一個好的妻子,孩子們也很孝順,儘管目睹了家人先後死去,但他仍然堅強地活著。

羅馬哲學家塞內加說:「何必為部分生活而哭泣,君不見全部人生都潸然淚下?」這句話看似悲觀,但其實傳遞的是一種樂觀,面對生命之痛,依然用善意面對世界,這也是《活著》這本書傳遞的精神。

「少年去遊蕩,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是富貴一生的寫照。新生與消逝完成了生命的整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生命必有裂痕,但正因為這裂痕陽光才能照進來。「活著」與生命相關、與苦難相關。但是,即使生活在泥濘中,面對生命之痛,我們仍然可以看到陽光。

文|九和

相關焦點

  • 生命之痛,我們該如何承受?
    希望這篇文章能給你一個答案。生命中不能承受之痛美國心理學家弗蘭克爾認為,意義包含在個人的生活經驗之中。每個人的生活,都包含了生命中「不可承受之痛」,而尋求生活的意義是我們每個人的責任。但這個過程也會引起「建構」,這是一個「對話」或「互動」的過程,即人們為了建構意義而進行內在與外在的溝通,促使我們去關注在不同情景下,對某一事物認知的變化過程。只有不斷完善已有圖式,達到一個新的視界,才能更好地承受生活中各種各樣的痛苦。如何建構新的意義?
  • 生命不能承受之輕
    在長期穩定的兩性關係中,存在多少兩性間的背叛?米蘭昆德拉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中寫道「從我們幼年時代起,父親和老師就告誡我們,背叛是能夠想得到的罪過中罪為可恨的一種。可什麼是背叛呢?背叛意味著打亂原有的秩序,背叛意味著打亂秩序和進入未知。」無可否認,《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就是一本寫盡兩性間背叛的書。
  • 餘華《活著》:死亡不是失去生命,而是走出時間
    一口氣讀完《活著》,久久不能平靜,或許是被福貴活著的勇氣感動,也或許是對當下自己活著的感恩。如果你正在懷疑人生,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而活著,建議讀一讀餘華的《活著》。《活著》講述了一個人一生的故事,主人公福貴年輕時生活闊綽,但他嗜賭成性,最後輸光了所有的家產,一貧如洗,父親也被氣死。父親死後,福貴對自己痛恨不已。
  • 人活著:不累,是木頭;不痛,是磚頭;不苦,是石頭(精闢)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睡前一起夜聽,ID:yuedu586】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這世上沒有輕鬆的事,自然也沒有活得輕鬆的人,不累就是木頭,不痛就是磚頭,不苦就是石頭。你總是看起來雲淡風輕,可誰也不知道你牙齒咬得有多緊;你總是笑起來沒心沒肺,誰也不知道你承受了多少難以想像的傷痛;你從來都不訴苦,誰也不知道你在晚上輾轉反側的睡不著;沒有誰生來就很堅強,只是聽多了無關痛癢的安慰,漸漸地就什麼都不想說了。
  • 生命是屬於每個人自己的感受不屬於任何別人的看法。電影《活著》
    很多人說這是一部史詩般的影片,張藝謀努力在其中表現的是宿命論等等。我只能說,這是一部最實在不過的影片,活著,還有比這更實在的主題麼。導演張藝謀成功之處,便是將這個最普通不過的問題講好講透,講的令人掉淚。《活著》,我願意把它看做是對中國百姓的妥協,忍耐,和堅韌最入木三分的寫實。 在電影裡,比死更難的事情,是活著。
  • 生命不能承受之痛:葉門三歲小女孩的艱難人生(組圖)
    哈亞特和兩個哥哥看著原本的家變為廢墟。哈亞特在阿拉伯語中正是「生命」的意思,也許註定這個幼小的生命要經歷很多成年人都未曾經歷過的傷痛。   哈亞特家住在阿姆蘭省加菲萊地區,然而9月24日的一次空襲,卻讓這個溫馨的家變成一片廢墟。當時,父親和3個兒子碰巧外出,哈亞特和姐姐杜妮亞,妹妹艾莎在家玩耍。突如其來的空襲令杜尼婭當場喪生,哈亞特被飛濺的彈片擊中,身上和面部均受了重傷, 一隻腳也被嚴重砸傷。
  • 雄獅為什麼要咬死6個月以內幼崽?母獅一生要經歷多少喪子之痛?
    獅子的繁殖 獅子在繁殖過程中,每天需要進行20-50次左右,通常情況下要持續4天左右。 很多人認為獅群中的母獅只有獅王具有繁殖權,其實並不是,如果一個獅群中有2個或者2個以上的雄獅,那麼這些雄獅之間大概率具有血緣關係。
  • 「我要承受分娩之痛」
    於是林銘的父母提出,如果首付全要他們家出也可以,但是房產證上不能寫阿茜的名字,他們可以出首付和裝修費,按揭要他們小夫妻兩個一起還。阿茜想了想,問林銘:「房子不寫我的名,我憑什麼要一起還貸?」林銘本來就因為父母答應自己家出首付而不開心,聽到阿茜的質問更是氣不打一處來,他也問阿茜:「那現在都是男女平等了,為什麼讓我一個人買房?婚後你不一起住嗎?
  • 讀米蘭 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
    米蘭 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米蘭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這本書已經在我的書櫃裡躺了一段時間,這次把他放出來我想像我筆下的愛情,應該類似於日本作家東野圭吾,或者是毛姆筆下的拉裡,亦或是類似於這本書【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我猜,此刻,有人開始捧腹大笑了,小談,你的生活真的不僅是生活和苟且,還有詩和遠方。我想想,總可以吧,我連這本書都看不明白,這就是夢境與現實。
  • 2019高考作文:感謝這痛,因為它讓我知道自己還活著(範文3篇)
    「不,我很感謝這疼痛,因為,是痛讓我知道自己還活著,而且,你包紮了我的傷口,它怎麼能長出新的尾巴來呢?」說完,小壁虎帶著鑽心的疼痛爬走了。居裡夫人承受失戀之痛,把個人的不幸化為獻身科學的動力,化為教育貧苦孩子的善心以及隻身赴巴黎求學的勇氣。海倫凱勒忍受失明之痛,憑藉堅強的毅力戰勝黑暗,學會講話、識字讀書寫作,把畢生的精力投入到為世界盲人、聾人謀利益的事業當中。
  • 餘華《活著》:人為什麼活著?是為了活著本身
    《活著》是餘華的中篇小說,並且本書獲得義大利格林扎納·卡佛文學獎等多種獎項,本書主要講述了福貴這個人的一生,"我"去民間收集民謠時,偶遇了一個垂危的老人——福貴,由福貴講述了他的一生,這是一個歷盡世間滄桑和磨難老人的人生感言。
  • 生命至上 用力活著
    生命是如此美好而賦予活力,人類得以生存依靠生命,大千萬物世界依靠生命乃以生存,在這世界上每天有人出生有人死亡,生命短暫且珍貴,願世上的每個人珍惜生命,生命至上,用力活著。中國經歷了非典 疫情 火災 等重大危機生命問題 ,我們很慶幸生於中國,在當今社會每個人每天面對各種壓力 很多人面臨不同壓力或者問題的心情和心態不一樣,心態決定一切 ,心理素質弱承受不了的人最後選擇結束生命,不得不說這種做法讓我很反感,這種行為也是不理智的行為,父母給與我們生命,我們不管是對父母對家庭對妻兒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逃避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我們應該正確面對現實生活存在的種種問題
  • 母獅一生中要經歷多少次雄獅更替與喪子之痛?
    一些母獅會為了保護後代而帶著後代離開種群,但是另一些母獅會選擇妥協,在剛經歷了喪子之痛後,又被迫和咬死孩子的雄獅一起繁殖。獅群中,有1-2頭雄獅領跑,剩下雌獅和幼獅,總體而言,整個獅群的成員約為12-13人,當食物充足時,部分獅群的成員將達到30人,此時雄獅的數量將增加。
  • 讀《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有感
    讀《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有感楊春再讀《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米蘭昆德拉那深邃、犀利的眼神浮現眼前,仿佛上帝之眼,俯瞰著這個蒼茫大地,仿佛看穿看破了世界,而他就在我們身邊,冷眼旁觀著這個人世間,卻又熱烈地投入其中愛著,思索著,探究著,拷問著……第一次認識米蘭昆德拉
  • 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隨下活著
    這可是自古就有的道理,走呀走呀。疲倦的老牛聽到老人的吆喝後,仿佛知錯般抬起了頭,拉著犁往前走去。我看到老人的脊背如牛背一樣黝黑,兩個進入垂暮的生命將那塊古板的田地耕得譁譁翻動,猶如水面上掀起的波浪。隨後,我聽到老人粗啞卻令人感動的嗓音,他唱起了舊日的歌謠,先是咿呀咿呀唱出長長的引子,接著出現兩句歌詞——皇帝招我做女婿,路遠迢迢我不去。
  • 餘華:生活和倖存,是生命的兩個側面
    於生活而言,還有什麼結局會比《活著》的更可悲了呢?自己所恨的人、自己所愛的人無一不是先離自己而去。生命的最後,垂垂老矣的福貴牽著一頭同樣老得走不動的黃牛,在夕陽中向著炊煙繚繞的農舍間走去。他儼然就是我們眼裡一位一無所有的失敗者。然而,真的是這樣嗎?福貴真的活得失敗嗎?
  • 《活著》:什麼叫活著?人為什麼要活著?
    電影講述了丈夫福貴與妻子家珍悲悽的大半生,一次次的生離死別是那麼真實,它真切地告訴我們什麼叫活著,什麼叫人生……命運如此對待,福貴有別的選擇嗎?人在龐大的命運面前是那麼渺小、脆弱!福貴少爺因為賭博,把家產全都輸光了,氣的父親離世,母親病重。
  • 生命的歸宿是死亡,那活著有什麼意義?看醒了無數人
    我們在早晚高峰時湧入人潮,然後行色匆匆地奔向工作崗位和家庭......人的一生總是不停地在追逐,在奔走,甚至有時候連我們自己都不知道在追逐什麼。直到有了點生活閱歷後,我才明白:我們生命中所有的努力和自律,都是為了追求自由。
  • 產後按壓肚子的痛,和生孩子的宮縮痛,哪個更讓產婦難承受
    對於產後大出血相信不少人都多少了解一些,畢竟我們看電視的時候經常可以看到裡邊的女性人物在生娃後出現大出血,有生命危險的情節。電視劇並沒有誇大,在醫療還沒有發達的時代中,產後大出血是導致眾多產婦死亡的罪魁禍首,而之所以出現大出血,就是子宮收縮不好。
  • 一人一心一世界,一人一生一次生命
    細想,能來世上看一看,也是幸運,盡力過好這一生,別讓自己活的太累,別讓自己活的太委屈,想開看淡,既不累人,也不累己。人的一生,能夠快樂,那就不要去憂愁;能夠不生氣,那就不要拿別人的不是,去影響自己的心情;能夠原諒別人,儘量不要讓自己陷入矛盾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