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看美國和加拿大如今好的在一個鍋裡吃飯,在歷史上,兩國曾發生過戰爭,打得還挺兇。
美國在1776年擺脫英國獨立後,就走上了擴張之路,他們推動西部拓荒,搶奪印第安人和其他歐洲殖民國在北美的地盤。處於敵對的英國自然不甘心放任美國坐大,便在加拿大建立「反美基地」,資助印第安人反抗美國入侵。這令美國惱火不已,認為只有解決掉加拿大,才能順利實現在西部的擴張目標。
1812年,趁著英國在歐洲深陷拿破崙戰爭的機會,美國對加拿大發起攻勢,駐北美英軍雖然人少,但也全然不懼,迅速和加拿大民兵以及印第安部落組成聯軍,並且派遣海軍封鎖美國東海岸,雙方你來我往打得不亦樂乎。
1813年8月,英軍4000餘人從位於美國東海岸中部的切薩皮克灣登陸,直奔華盛頓而去,一路上擊潰美軍阻擊部隊,奪取美首都華盛頓,美總統麥迪遜率眾倉皇出逃。
為了給美國人一點顏色,英軍把桌椅板凳能燒的物件堆在一起,縱火焚燒了總統府白宮以及國會大廈,這就是著名的「火燒白宮」事件。
英軍退走後,美國人回到華盛頓,看到已被燒成黢黑的總統府,心中百味叢生,無奈下只得重新粉刷。自此,原本棕紅色的石頭牆成為白色。1902年,西奧多—羅斯福總統將之正式命名為「白宮」。
其實正是總統府被焚燒,才激起了美國人同仇敵愾之心,相當具有紀念意義,況且燒掉的只是木製結構,石頭框架還在,沒必要重新再建,那時候美國也不富裕,能省點是一點。
美加戰爭是一場打成平手的戰爭,遏止了美國對加拿大領土的想法,轉而將擴張方向投入到印第安人和墨西哥那裡,也推進了英屬北美殖民地組建為「加拿大聯邦」的過程。
至今美加兩國在火燒白宮之日,仍保存著各種慶典,分別紀念自己的勝利。畢竟首都淪陷、總統府被燒,並不是值得誇耀的事,場面上的事還是要做一下的。